养出懂得感恩的孩子才是最幸福的:养出懂得,报恩的孩子
我曾看到过一条很悲壮的留言:
只有少数孩子是投胎来报恩的,多数孩子是投胎来报仇的。
我想了一下,什么样的娃算“报恩”呢?
我理解的是:
身体健康
父母省心
学习自律
工作后自己有本事在社会上自立(起码不啃老)
有感恩之心,能回馈二老的养育之恩
亲子关系有爱融洽
朋友的理解更简单,她说:
“别整那么复杂,娃能当学霸、将来有出息就算报恩了!”
但事实,总是没有那么简单。
就我周围的例子,娃子一路学霸、工作后成为高收入群体的不少,但对父母体贴又孝顺、满怀感恩之心的真不多。
多半成年了还啃老、压榨父母,天经地义般享受着老人的服务,甚至很多家庭里亲子关系都在崩溃边缘。
就像网上说的:中国的父母永远在等着子女感恩,但中国的子女永远在等着父母道歉。
网上看到这样一个例子:
朋友跟我吐槽说,她真心受不了自己15岁的儿子了!
前几天她一早送儿子去学校报道,老师在家长群通知11点半放学。她送孩子到校就回家了,打算11点再去接。
没想到10点钟开学典礼结束就放学了。
她急急忙忙开车往学校赶,一路上孩子不停发信息过来催她,还在语音里爆粗口骂她,说他就剩半天时间休息了,她还要浪费他的时间。
接到孩子后,孩子满脸不耐烦,朋友忍住没发火,但心里又难过又愤怒。
她说她对这个孩子感觉有点爱不起来了。整个假期孩子整天吃了睡,睡了吃,除了玩手机什么也不干。
她像伺候大爷一样伺候着,可孩子对她一点好脸色也没有,除了要钱,很难开口跟她说一句话,还总是想方设法避开她,连吃饭都是端到自己卧室去吃。
她都想不起来孩子有多久没叫她一声“妈”了。
朋友说,她也知道孩子的行为问题折射的是亲子关系问题,是她早些年忙于工作疏忽孩子的情感需求,却又过于关注孩子成绩造成的后果。
她现在追悔莫及,也在尽全力弥补,可当她所有的努力都像是一厢情愿,得不到孩子的一点正向反馈,所有的付出都仿若石沉大海时,她真的感到很挫败。
而一想到这一切又都是过去自己一手造成的,她更加怨恨自己,觉得自己做妈妈太失败了!
娃子不懂感恩,成绩再好父母都是糟心的。
糟心都算好的,还有直接要命的……
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得几年前的留学生上海机场弑母案。
24岁的留学生,在日本上学五年,每年学费要20万人民币,但他妈妈的工资每月只有7000块。
他的学费、生活费,全都靠他妈一个人节衣缩食的负担,家里积蓄都被耗光,实在负担不起的就靠贷款、举债勉强支撑。
但这个留学生在日本却过着大手大脚的高消费生活,每年光生活费就要将近20万,经常请同学吃顿饭就花掉几千。
就是这样一个儿子,妈妈还是倾尽所有的付出,儿子一伸手,她就四处筹钱给儿子寄过去。
但当妈妈再也拿不出钱时,儿子并没有体谅妈妈的不容易,反倒满怀怨恨。
案发当天,他到了上海浦东机场,见到他妈的第一句话就是“钱到底有没有,给不给我”,随后两人吵了起来。
在听到他妈回答:“要钱没有,要命一条”时,愤怒的他从托运行李包里拿出两把尖刀,对着妈妈的头部、手臂、腹部、背部就是一顿狂砍。
妈妈当场倒在血泊里,差点挂掉。
但不可思议的是,被抓住之后,这凶手居然还在怀疑他妈:
“我就是觉得她是在骗我,不是没有钱。我很气愤,就一下子爆发出来了......”
而最让人感到悲哀的是,他妈虽然差点被捅死,但就这也没怪罪儿子,反而在法庭上为儿子求情,刚从医院出来就重新举债花重金请律师,为儿子脱罪。
这种例子,绝对就是来索命复仇的啊!
你仔细想想,不管是第一个例子里对亲妈日常冷漠,还是第二个例子里直接拔刀相向,不都是源于父母早期的忽视苛刻或溺爱纵容吗?
“感恩”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能力。
但这种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后天培养和发展的。
如果娃不懂感恩,那一定是感恩教育没搞好。
有朋友说,“这题我会啊!娃子学校就经常有感恩教育!”
什么给妈妈洗脚,给奶奶捶背,甚至给长辈下跪之类的!
话说早些年间,这种“按头式感恩教育”一度非常流行。
有的是举办感恩演讲会,演讲的人慷慨激昂,配上煽情的音乐,娃子纷纷向家长下跪、认错,全家抱头痛哭:
有的是举办所谓的敬茶仪式,家长被感动得稀里糊涂:
还有的是让娃给家长洗脚,老母亲一个个感动得眼含热泪:
但这玩意真的有用吗?
难道不是“强迫感恩”和一厢情愿地“感动自己”?
充其量算个“速成孝子班”,并不能让娃自发产生情感根基。
还有些人家里,是“祥林嫂式感恩教育”。
一个网友说:
最烦的就是我妈和我说“我都是为了你!”
什么她年轻的时候为了我放弃了晋升的机会,要不然早都当上XX长了;
为了生我,现在落了一身月子病,一到冬天就浑身疼;
为了我上私立学校省吃俭用,家里买了草莓,她再想吃可是一颗都舍不得吃,全留给我;
为了我没有和我爸离婚,要不也不至于晚年这么凄惨;
为了我忍辱负重和婆家相处几十年,要不是考虑到我,早和我奶翻脸了……
总之,所有都是为了我,我要是不每天把“感激她”三个字挂在嘴上,就是白眼狼,就是对不起她。
但其实我想说,我真的不需要你为我做这些啊!我更希望你做自己啊!我希望你能追求你自己的人生,也能好好去享受生活。
每天每天和我叨叨这些,真的压力很大!
所以后来我自己有了孩子,从来不会和孩子说这种话。我会先满足自己的精神、物质需求,再同时满足孩子的,不会让自己活在委屈里。
有好吃的,我也会和孩子说:“咱俩分享”,孩子非常乐意,现在也养成了有什么好东西都第一时间分享给妈妈的习惯。
所以说,“祥林嫂式感恩教育”充其量会让娃产生点廉价负罪感,但这并不是真正的感恩,反倒是生活的枷锁,严重伤害亲子关系,影响娃以后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还有一种误区,是“比较型感恩教育”。
比如:
你看你们班第一名怎么总是人家谁谁谁,人家上的补习班我们也给你报了,钱也没比人家少花,怎么你就不知道珍惜!
这种招人嫌的调调,娃没怼你“怎么别的家长赚钱比你多”,就算是对你客气了。
总体来说,培养“报恩”娃不是简单的说教、强迫和卖惨。
目的是让娃明白:给予比得到,更容易收获快乐。
就好比娃除了会说“谢谢”,还懂得为啥要说“谢谢”,学会换位思考,乐于接受挑战,才不容易偏执,不会自怨自艾。
那么怎么正确培养“报恩娃”呢?
一切的基础,首先来源于良好的亲子关系。
研究显示,在良好亲子关系中长大的娃,更容易有共情心理,更能对别人心存感激。
所以“报恩”娃培养的第一步,就是减少暴力沟通,先共情娃、理解娃,多从娃的角度想问题,建立一个融洽、乐观、民主的家庭氛围。
这样娃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才能学会从积极的眼光去看待,从别人的视角去思考。
其次就是言传身教。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则泰国广告,虽然鸡汤了点,但也能给人一些启发。
广告讲的是一个小学的老师,每天把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母亲带到教室,后来老师的母亲突然走失了,他心急如焚满世界地找。
这一幕恰巧被学生们看到了,学生们纷纷加入寻找老人的队伍。
看着满校园跑来跑去找老人的孩子们,家长们看呆了。他们实在想不明白,为啥自己的娃会对陌生人这么“担心”?
但仔细想想,日复一日看到自己的老师无微不至地照顾母亲,娃怎么可能感受不到呢?
看到老师紧张,娃心里可能也会想到,如果失去父母的是自己,又该怎么办?
于是故事最后,有的娃走过去和爸妈“紧紧握手”,有的突然“拥抱”妈妈。
有的跟妈妈说:“要是我长大了,我一定会给你开车。”
行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比说教更有力量也更深刻。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杜绝大包大揽!
一个网友写过她家的教育方式:
一次我做好了饭菜,叫女儿吃,她说等一下。我就先吃了。
几分钟后,女儿走过来看了一眼桌子,问:“我的饭呢?”伴随着的是一副忿忿不满的神情。
我心里一惊,她的表情明明在诘问我:你应该为我盛好饭的,为什么不给我盛饭呢?
7岁的她有一双好手,为什么觉得我理所当然得替她盛饭呢?
我立刻找到了原因——虽然我一直警告自己不要替孩子做太多,但是我还是和许多母亲一样,不知不觉做得多了点,以至于她认为盛饭这件事是妈妈应该为她做的。
于是,我告诉她:妈妈刚才反思了一下,可能我以前一直替你盛饭,让你觉得这是我应该做的。
我觉得到这样很不好。从今天开始,盛饭就是你自己的事,应该由你自己盛。
从那以后,我更警惕是否替她做了太多,经常提醒自己不要替她做她份内的事情,并将一些家务分配给她,让她承担起家庭一员的责任;
教导她表达感谢,如果她表示了感谢,她会得到更多;
物质方面减少满足,让她懂得并不是她想要任何东西都可以无条件得到。
之后,我感觉她会感激别人为她所做的,也更珍惜她得到和拥有的一切,也更快乐了。
《培养感恩的孩子:塑造性格科学》这本书里写道:
“拥有感恩心的娃学习成绩更好,得抑郁症的几率更低,对自己的爱好更投入,还更善于社交。”
以及重要的是,培养一个“报恩娃”,就算他将来没有大成就,但也绝对不会给你添堵啊!
希望大家都能早日掌握报恩“洗脑”大法,好好培养亲子关系,养出贴心、省心、有爱、感恩的娃!
*来源:英华兰DrBing(ID:HiDrBing),男孩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