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水产动物病毒的主要检测方法,解析,行业机密

人气:342 ℃/2024-09-27 22:29:51

细菌性烂鳃病

病原为柱状嗜纤维菌,革兰氏染色阴性,菌体无鞭毛。被感染的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常离群独游。体色变黑,尤其头部颜色更为暗黑,因而称此病为“乌头瘟”。肉眼观察,病鱼鳃盖骨的内表皮往往发炎充血,严重时中间部分的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区,俗称“开天窗”。鳃丝腐烂,特别是鳃丝未端粘液很多,带有污泥和杂物碎屑,有时在鳃瓣上可见血斑点。鳃丝骨条尖端外露,附着许多粘液和污泥,并附有很多细长的细菌。

主要危害草鱼,从鱼种至成鱼均可受害,许多淡水鱼类也能被感染。本病在水温15℃以上时开始发生;在15~30℃范围内,水温趋高易暴发流行,致死时间也随之变短。水中病原菌的浓度越大,鱼的密度越高,鱼的抵抗力越小,水质越差,则越易暴发流行。本病常和传染性肠炎、出血病、赤皮病并发。一般流行于4~10月,尤以夏季流行为多。

白皮病

又叫白尾病,病原是柱状嗜纤维菌和白皮极毛杆菌。病鱼发病初期,尾柄处发白,随着病情发展迅速扩展蔓延,以至自背鳍基部后面的体表全部发白。严重的病鱼,尾鳍烂掉,或残缺不全。

病鱼的头部向下,尾部向上,与水面垂直,时而作挣扎状游动,时而悬挂于水中,不久病鱼即死亡。白皮病为鲢、鳙的主要病害之一。此病主要发生在饲养20~30天的鲢、鳙鱼苗及夏花阶段。常可形成急性流行病,1龄及2龄以上的成鱼偶然可以发病。病程较短,病势凶猛,死亡率很高,发病后2~3天就会造成大批死亡。

白头白嘴病

病原尚未完全查明,一般认为是一种黏细菌。病鱼自吻端至眼球处的一段皮肤色素消退,变成乳白色,唇部肿胀,张闭失灵。口周围的皮肤糜烂,有絮状物粘附其上,帮在池边观察在水面游行的病鱼,可见“白头白嘴”症状,但将病鱼拿出水面观察,则往往症状不明显。

个别病鱼的颅顶充血,呈现“红头白嘴”症状。病鱼鼻孔前的皮肤病变较为严重,上皮细胞几乎全部坏死、脱落。结缔组织发生水肿,因此显得比正常的厚。

白头白嘴病主要危害夏花鱼种,尤其对草鱼危害性最大,发病快,来势猛,一日之间,能使成千上万的夏花草鱼死亡。游行于夏季,一般从5月下旬开始,6月为发病高峰,7月下旬以后就较少见。我国尤以华中、华南地区最为流行。

赤皮病

又称出血性腐败病、赤皮瘟、擦皮瘟。病原为荧光假单胞菌。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出血发炎,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和腹部最为明显。鳍的基部或整个鳍充血,鳍的末端腐烂,鳍条呈扫帚状,形成“蛀鳍”。鱼的上下颚及鳃盖部分充血,呈块状红斑。鳃盖中部表皮有时烂去一块,呈小圆窗状。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衰弱地独游于水面、在鳞片脱落和鳍条腐烂处往往出现水霉菌寄生,加重病情。发病几天就会死亡。

赤皮病是草鱼、青鱼的主要疾病之一。鲤、团头鲂等多种淡水鱼均可患此病。在我国各养鱼地区,一年四季都有流行,尤其是在捕捞、运输后,及北方越冬后最易暴发流行。

竖鳞病

又称鳞立病、松鳞病、松球病等。病原初步认为是水型点状假单胞菌。

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无力。疾病早期鱼体发黑,体表粗糙,鱼体前部的鳞片竖立,向外张开象松球;而鳞片基部的鳞囊水肿,内部积聚着半透明的渗出液,以致鳞片竖起。严重时全身鳞片竖立,鳞囊内积有含血的渗出液,用手指轻压鳞片,渗出液就从鳞片下喷射出来,鳞片也随之脱落。病鱼常伴有鳍基、皮肤轻微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腹水;病鱼贫血,鳃、肝、脾、肾的颜色均变淡,鳃盖内表皮充血。皮肤、鳃、肝、脾、肾、肠组织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变。

竖鳞病是金鱼、鲫、鲤以及各种热带鱼的一种常见病。我国南方饲养的草鱼、鲢、鳙等有时也可发生这种病。一般当水质污浊、鱼体爱伤时,经皮感染。我国华北、华中、华东等养鱼地区常有发生;该病主要发生在春季,有时在越冬后期也有发生;发病严重时可引起患病鲤的亲鱼死亡率高达85%。

细菌性败血病

病原是嗜水气单胞菌和温和气单胞菌。早期急性感染时,病鱼的上下颌、口腔、鳃盖、眼睛、鳍基及鱼体两侧轻度充血,此时肠内尚有少量食物。严重时鱼体表严重充血以至出血,眼眶周围也充血,尤以鲢、鳙为甚。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内积有淡黄色透明或红色浑浊腹水。

鳃、肝、肾的颜色均较淡,且呈花斑状。病鱼严重贫血,肝脏,******、肾脏肿大,脾呈紫黑色,胆囊肿大。肠系膜、腹及肠壁充血,腹膜及实质器官的被膜上有散在性出血斑点。肠内没有食物,而有很多粘液,有的肠腔内积有多量液体或有气体,肠被胀大。有的鱼鳞片竖起,鳃丝末端腐烂,肌肉充血,鳔壁充血。

危害的对象主要是鲫、鲢、鳙、鲤、草鱼、青鱼等。从夏花鱼种到成鱼均可感染,以2龄成鱼为主。流行时间为3~11月份,高峰期常为5~9月,10月份后病情有所缓和。该病是淡水养殖中危害最大,流行范围最大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我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均有发生。发病严重的养鱼场发病率高达100%,重病鱼池死亡率高达95%以上。

细菌性肠炎

病原为气单胞菌。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体色发黑,食欲减退。病情较重的,腹部膨大,两侧上有红斑,肛门常红肿外突,呈紫红色,轻压腹部,有黄色粘液或血脓从肛门处流出。肠壁充血发红、肿胀发炎,早期肠腔内没有食物或只在肠的后段有少量食物,肠内有较多黄色或黄红色黏液。后期可见全肠充血发炎,肠壁呈红色或紫红色,尤其以后肠段明显,肠粘膜往往溃烂脱落,并与血液混合而成血脓,充塞于肠管中。

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鳙等。水温在20℃以上流行,水温25~30℃为流行高峰。该病在全国各养鱼地区均有发生,常和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并发。

打印病

又名腐皮病。病原为气单胞菌。病灶部位通常在肛门上方或尾柄的两侧。亲鱼病灶部位不固定,全身均可发生。病鱼初期症状是皮肤及其下层肌肉出现红斑,随着病情的发展,鳞片脱落,肌肉腐烂,病灶的直径逐渐扩大和深度加深,形成溃疡,严重时甚至露出骨骼或内脏。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周缘充血发红,状似打上了一个红色印记,因此称为打印病。病情严重的,身体瘦弱,游动缓慢,食欲减退,终至衰竭而死。

主要危害鲢、鳙,从鱼种、成鱼直至亲鱼均可发病。花白鲢感染率有的可高达80%。近年来,草鱼亦有此病发生。全国各养殖地区均能发生,其中以华中、华东、华北地区比较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最为常见。

疖疮病

病原为气单胞菌

患病鱼躯干的局部皮肤及肌肉组织发炎,生出一个或几个脓疮。发病部位不定,通常在鱼体背鳍基部附近的两侧。

典型的症状是:在皮下肌肉内形成感染病灶,随着病灶内细菌繁殖增多,病情发展,皮肤肌肉发炎,化脓形成脓疮,脓疮内部充满脓汁、血液和大量细菌。患部软化,向外隆起。用手触摸有柔软浮肿的感觉。隆起的皮肤先是充血,以后出血,继而坏死、溃烂,形成火山口形的溃疡口。切开患处,可见肌肉溶解,呈灰黄色的混浊或凝乳状。疖疮病主要危害青鱼、草鱼、鲤鱼、团头鲂。无明显的流行季节,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斑点叉尾鮰肠型败血症

病原为鮰爱德华菌。

主要症状表现为病鱼离群独游,反应迟钝,摄食减少和不吃食。典型的症状为病鱼头朝上尾朝下,悬垂在水中,有时呈痉挛式的螺旋状游动,继而发生死亡,死亡鱼腹部膨大,鳍条基部、眼部和背部、体侧、腹部、颌部和鳃盖上可见到细小的充血、出血斑,在深色皮肤区则出现淡白色斑点;

有的病例头部皮肤和躯体皮肤发生腐烂,一侧或两侧眼球突出,鳃丝苍白而有出血点,肌肉有点状出血或斑状出血。剖开腹腔,内有多量含血的或清亮的液体,流出的腹水不易凝固,肝肿大水肿,质脆有出血点和灰白色的坏死斑点,脾、肾肿大和出血,胃膨大,肠道扩张,充血、发炎,肠腔内充满气体和淡黄色的水样液体,粘膜水肿、充血。主要感染斑点叉尾鮰,5~6月和9~10月是该病的流行季节。

细菌性肾病

病原为鲑肾杆菌

感染细菌性肾病时,表现为精神不振,游动无力,离群,靠边,食欲丧失,体色变浅。常伴有肛门、鳍条基部出血,烂尾、烂鳍及鳞片脱落现象。鱼腹部膨大,腹腔积水,有贫血现象。眼球周围出血,部分失明,双侧或单侧眼球突出。肌肉中形成肉眼可见的结节;肾显著肿大,形成白色的小结节;肝、心、脾也可见直径为2~3mm灰白色结节。

此病仅发现于鲑鳟鱼类,水温在4~20℃均能发病,常在7~18℃发病,在18℃以上死亡率降低。细菌性肾病主要发生在欧洲,在日本、挪威也有发生,但在中国还未见过此病的报道。

弧菌病

常见的病原有鳗弧菌、副溶血弧菌、溶藻胶弧菌、哈维氏弧菌等。

弧菌病的症状既与不同种类的病原菌有关,又随着患病鱼的种类不同而有差别。比较共同的病症是体表皮肤溃疡。感染初期,体色多呈斑块状褪色,食欲不振,缓慢地浮游于水面,有时回旋状游泳;中度感染,鳍基部、躯干部等发红或出现斑点状出血,随着病情的发展,患部组织浸润呈出血性溃疡,有的鳞片脱落,吻端、鳍膜烂掉,眼内出血,肛门红肿扩张,常有黄色粘液流出。大多数海水养殖鱼类对弧菌敏感。可在这输入内容,关注我-微信图文排版,微信图文编辑器,微信公众号编辑器,微信编辑首选。

巴斯德菌病

病原为杀鱼巴斯德菌。患病鱼反应迟钝,体色变黑,食欲减退;体表、鳍基、尾柄等处有不同程度充血,严重者全身肌肉充血;肾、脾、肝、胰、心、鳔和肠系膜等组织器官上有许多小白点病鱼内脏中的白点类似于结节,因此,日本养殖的五条鰤巴斯德菌病,也叫做类结节症。

主要危害养殖五条鰤的幼鱼,2龄以上的大鱼也可被感染。流行季节从春末到夏季,发病最适水温是20~25℃,一般在温度25℃以上时很少发病,温度20℃以下不生病。多数海水养殖鱼类能被感染。

爱德华菌病

病原为迟缓爱德华菌。患鱼表现为腹胀,腹腔内有腹水,肝、脾、肾肿大、褪色、肠道发炎、眼球白浊等;肾脏肿大,并出现许多白点,病鱼肛门红肿,鳍出血、发红。

该菌宿主范围广泛,除海水养殖鱼类外,淡水养殖的鳗鲡、斑点叉尾鮰等多种鱼类都容易感染。牙鲆对迟钝爱德华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极易被侵染。

链球菌病

病原为海豚链球菌。病鱼体色发黑,吻端发红,体表粘液增多,失去食欲,静止于水底,或离群独自漫游于水面,有时作旋转游泳后再沉于水底。眼球突出,其周围充血,鳃盖内侧发红、充血或强烈出血。在水温比较低时,除出现以上主要症状外,各鳍均发红、充血或溃烂,体表局部特别是尾柄往往溃烂或带有脓血的疖疮。幽门垂、肝脏、******、肾脏或肠管均有点状出血。肝脏因出血和脂肪变性而褪色甚至组织破损。肾脏肿大、坏死。中肠道上皮的固有层破损,引起肠炎,肠绒毛的基部在革兰氏染色时可看到聚集的菌落。

该病全年都可发生,主要流行于夏季,7~9月的高温期为其发病高峰,水温降至20℃以下时则较少发生。链球菌不仅发现于海水养殖的杜氏鰤、五条鰤、日本竹荚鱼、牙鲆、真鲷、黑鲷、红鳍东方鲀,也发现于半咸水及淡水养殖鳗鲡、香鱼、银******哈鱼及尼罗罗非鱼等。尤其值得指出的是,链球菌有时与其它病原性细菌特别是鳗弧菌、爱德华菌形成混合感染,造成严重危害。在日本、美国、加拿大及我国均有流行。

诺卡菌病

病原为卡姆帕其诺卡菌。病鱼大体上分为躯干结节型和鳃结节型两类。躯干结节型:在躯干部的皮下脂肪组织和肌肉发生脓疡,在外观上则膨大突出成为许多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结节,或叫做疖疮,疮里有白色或稍带红色的脓汁。在病灶的周围多数有成层的纤维芽细胞。心脏、******、肾脏、膘等处也有结节。在所有的病灶处都有炎症反应。鳃结节型:在鳃丝基部形成乳白色的大型结节,鳃明显的褪色。内脏各器官也出现结节,特别容易发生在2龄鰤的鳔内。

主要危害养殖鰤,当年鱼和2龄鱼均可受感染。流行季节从7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第二年2月份,流行高峰期为9~10月。日本养殖鰤鱼地区广泛流行,我国福建、广东等地可能会成为疫区。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搜索更多有关“水产动物病毒的主要检测方法,解析,行业机密”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