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兵卧倒战术动作,3名精兵各怀,绝技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 作者:郭超英 等 责任编辑:康哲
风雨九十年,人民军队的伟大征程歌声嘹亮;辉煌九十年,人民军队的历史天空群星闪烁。在人民军队的行列里,每个战士都是一颗星,一个个战士撑起了军队的脊梁,点亮了军队的天空。值此建军九十周年之际,来自陆海空的3位精兵代表全军官兵庄严承诺:军队有我,请党和人民放心!
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的详细报道——
“天狼捕手”宋臣臣 郭超英 摄
“宋老兵”的眼睛:世界最高人控雷达站的瞭望镜
——西部战区空军某雷达旅雷达操纵员、四级军士长宋臣臣特写
■郭超英解放军报特约记者胡晓宇
强军心语
高原般坚韧,雪峰般坚贞,时刻冲锋在强军路上。
——宋臣臣
“新装备与站系统数据连接不上!”
酷夏,雷达操纵班班长宋臣臣紧急奔赴海拔4700米的雷达阵地执行任务。刚一抵达,雷达技师便急吼吼地报告。
而此时,一场联合实兵演习即将在雪域天地间展开!
宋臣臣迅即登上雷达方舱排查,敏锐的眼睛“雷达”般搜索扫描,倏地,发现了一般人根本想不到的“毛病”:数据终端的参数设置颠倒。
运指如飞,轻敲键盘,只见他熟稔地输入一道密令,站系统与雷达数据传输瞬间完成……其后,空情保障如雅鲁藏布江水一般顺畅。
“这种一般不可能出的毛病,宋老兵怎么就能发现?”面对官兵的疑惑,宋臣臣语调中洋溢着山东汉子特有的豪爽:“没啥!就是把雷达鼓捣熟,熟得像自己的身体!”
戍守世界最高人控雷达站甘巴拉10载,连续任雷达操纵班班长12年,操纵过5种型号雷达……论及给雷达“挑毛病”,宋臣臣可以写一部“编年史”。
2007年酷夏,全军首部远程异地控制雷达在甘巴拉阵地试运行,22岁的他作为首批学习新装备的操纵员上高原担负战备值班。一天,同时值守新型雷达的一名操纵员上报了一批空情,宋臣臣却没有发现这批空情。
怎么回事?指挥室命令宋臣臣立即查证。经核查,那名操纵员上报的空情为假目标!因对新装备性能特点不熟悉,这名操纵员将雷达自身产生的移动附瓣误认为目标回波。
“空情是雷达兵的生命。如果是正式战备值班会怎样?战时又会怎样?”宋臣臣后怕得寝食难安,向站里要求连续值守在阵地上,“泡”在方舱里琢磨装备调试操作,一项项吃透装备性能,提前发现不利于作战战备的“毛病”……
“某型雷达没有目标高分辨放大窗,判断机型架次不便捷,能不能加入这项功能?”设备定型前,厂家来部队征求操纵改进意见,宋臣臣根据经验大胆建议。
听了他挑的“毛病”,厂家总工程师极为重视,当即应用最新技术为装备引入了立体放大窗口。
“能不能加入鼠标滑轮扩大显示比例?”宋臣臣为操纵员判定机型架次提供了更多快捷手段。
“你这个兵不简单!快赶上我们的工程师了!”总工程师看着被他翻出毛边的兵器说明书和操作手册赞叹。宋臣臣笑容灿烂:“不挑出装备的‘毛病’,咋能又快又准地发现天空中的‘毛病’?”
2013年仲夏,西北大漠硝烟弥漫。随着侦察机、预警机、电子战机连续升空,一场全时域、全要素“红蓝”体系对抗打响。雷达屏幕上,航迹密密麻麻、错综复杂,考验着首次走下高原参战的他。
一天,宋臣臣机警地捕捉到天空中的“毛病”:某低空空域有两个诡异的光点。“立即上传!小型机一批两架!”他果断命令正值班的操纵员。
“班长,目标回波只有一个点,你怎么判断是两架?”操纵员提出疑问。
“这两个目标点间回波不均匀,和单架次的回波有微弱差别。”说着,他将目标回波拖进立体放大窗口,两架目标回波赫然显现。
原来,这两架“敌机”正偷偷在我方阵地实施低空突击突防演练,不想被高原“千里眼”捕获!
演习表彰大会上,宋臣臣所率高原雷达机动分队被评为“优质雷达情报保障单位”,但他心中仍装满了在实战中发现的能力短板……
“小型机一批两架!为什么不上报?”2016年夏,宋臣臣作为技术尖子被派出保障重大演习,他刚登上雷达方舱便发现了“毛病”。
“班长,我们没有接到保障小型机训飞任务的命令啊!”年轻操纵员一脸疑惑。
宋臣臣操作着鼠标滑轮扩大显示,两个清晰的目标回波顷刻间跳入眼帘。经识别,是我方指挥部临时指派执行警巡任务的两架战机。
“心中要时刻有空情。敌机入侵时会发通知吗?”宋臣臣手指头顶的蓝天,硬邦邦地撂下一句话。
雷达挺立,全速飞转,宛如天之目、国之眼。踏着空军实战化训练步伐,宋臣臣步步较真,积累了低慢小目标识别、反干扰等丰富作战经验,他总结的飞机航姿变化时回波反差比较法等经验成为操纵员的“砺兵宝典”。2015年,他又被抽调担任雷达教员。
在终端显示器上参数设置为多少时,发现目标更及时?
如何利用装备多项功能更精准制定目标具体架次?
……
宋臣臣现场讲解示范着,急切而坚定,沉稳而激越,这名山东老兵心里揣着一个朴素的信念:“平日多挑‘毛病’,战时才能没毛病!”
“烨哥”的大目标:要当船上首个女高级士官
——海军东海舰队和平方舟医院船防化班班长黄芳烨特写
■王亚林解放军报特约记者代宗锋记者刘亚迅
强军心语
男兵女兵都是兵,争当新时代的“花木兰”。
——黄芳烨
“海上巾帼”黄芳烨 韩林 摄
盛夏,东海之滨,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正在为即将到来的任务做准备。
码头上,官兵们顶着烈日搬运物资。“烨哥,有人找你!”听到喊声,一个皮肤黝黑、敦实的女兵抬起头来。
见到记者,“烨哥”从肩上卸下两袋大米,主动伸出手来,握手之间,记者感觉其手粗糙有力,指甲盖上沾满了装备保养时留下的白色油漆。
“烨哥”大名黄芳烨,是首批海军上舰女舰员,也是海军唯一一名防化专业女班长。
20多岁的大姑娘被一帮男人称为“哥”,黄芳烨不恼不怒,她说:“这是大家对我的认可。”
去年11月,黄芳烨作为唯一一名女舰员参加海军首届“防化杯”竞赛性考核。考核中,黄芳烨动作干练,一路领先。兄弟单位参赛选手暗中嘀咕:“这个有点秀气的男兵不好对付。”
成绩公布时,黄芳烨取得“个人沾染检查”项目的第4名,教员称赞说:“你们要多向这名女兵学习,特别是在穿戴防毒衣的速度方面。”大家纷纷感慨:比武好几天,不知芳烨是女郎。
“烨哥”最早不是防化专业的,而是一名操舵兵。
2011年,刚上大学没几个月的黄芳烨听说海军招兵,用一个“就是想当海军”的理由,硬是说服了家人,成为和平方舟医院船上的一名女兵。
分配专业时,自小长在海边,特别喜欢船舶的黄芳烨如愿成为一名操舵兵。不仅如此,她还利用工作间隙学习小艇驾驶,并通过了考核。
2014年9月,和平方舟医院船在瓦努阿图执行医疗服务任务。当时,舰船无港口靠泊,只能在距岸边10海里处抛锚,1000多名就诊人员只能依靠登陆艇运送。
这时,黄芳烨主动请缨,与操舵班班长轮流操艇。在一次转运途中,登陆艇正高速前行,突然一个浪打过来,小艇大幅度摇摆,海水更是飞溅到黄芳烨的眼睛里,辣得她无法睁眼。此时艇上搭载40余人,随时可能面临小艇失控、人员落水的危险。关键时刻,黄芳烨强忍疼痛,使劲睁开双眼,双手用力握牢舵杆,稳稳控制艇速,终于安全抵达靠泊点。
一连6天,黄芳烨平均每天驾艇往返20余趟,每趟20余分钟。高温高湿条件下的连续高强度作业,让她多次出现中暑症状,皮肤也晒得黝黑粗糙。
为什么这么拼?黄芳烨告诉记者,自己有一个大目标:成为船上的首个女高级士官。
现如今,大舰操舵、开高速艇、驾冲锋舟、开大吊机,黄芳烨早已驾轻就熟。每次赴海外执行任务,看到她那乘风破浪的飒爽英姿,外国同行都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Great!”
担任防化班班长后,面对女舰员从未涉足、又苦又脏的防化岗位,黄芳烨抓住点滴时间学习专业教材,熟悉防化装备,一年后练就一手绝活:穿戴防护服,30秒内高质量完成;打绳结, 20秒内打出10多种……连续两次在支队基础技能比武中,摘得理论考核、打绳结、穿戴个人防护器材3项第一。
采访中,记者获悉另一“猛料”:去年9月,执行“环太平洋-2016”军演任务归来不久,黄芳烨被选拔参加10月份的舰队防化专业集训。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在这一个月里,她还报名参加了海军第二批兼职女潜水员培训。
一个小姑娘,一个月时间,才逢任务归来,又要同时参加两项重要集训,能行吗?大家纷纷劝她:“烨哥你虽然猛,但这也太累了吧。”对此,黄芳烨有着她自己的坚持,“我已经错过了第一批,不想再错过第二批。”
黄芳烨的付出迎来了收获。9月底,她顺利通过兼职女潜水员培训考核;10月初,参加舰队防化集训,在“未知毒剂侦检”单项考核中获得第3名。
防化兵、操舵兵、电工兵、帆缆兵、潜水兵及安检员、纠察队员、军乐队员……一专多能、身兼数职,作为海军首批女舰员,女兵黄芳烨犹如新时代的“花木兰”,绽放着中国海军女兵的灿烂芳华!
“神射手”的传奇:34次发射******次次一剑封喉
——陆军第75集团军某旅防空******连班长、上士叶茂林特写
■黄远利解放军报特约记者欧阳治民
强军心语
把普通技能练到极致,把平凡战位练到不凡,就是一名士兵的强军担当。
——叶茂林
“射手传奇”叶茂林 刘发磊 摄
有人说,防空******如果没有雷达,那就是瞎子。
但在陆军第75集团军某旅防空******连官兵心中,“神射手”叶茂林那双眼睛,并不比雷达逊色。
不久前,南部某海域波谲云诡,一枚*********腾空而起,流星般刺破天空。
“距离4000米、速度300米/秒……”站在颠簸的战车上,叶茂林双眼紧紧锁定天空那个飞行的光点,快速完成射击准备。
“轰!”他手中的******拖着尾焰出膛,高速飞向*********,逼近、再逼近,命中!
这是叶茂林第34次发射******,他照例没有失手,又一次续写了防空******射手的传奇。
“用******打*********,好比用针尖对针尖,要打准已经不容易,行进间射击更是难上加难。”旅长杨勇对记者说,射手必须快速完成搜索、截获、转换、瞄准等一系列作业,还得准确判断各类因素,任何差错都会造成功亏一篑。
为练强一剑封喉的本领,叶茂林狠下苦功:练肩功,他扛着模拟器站在镜前,1个多小时纹丝不动;练眼功,他扛着发射筒捕捉信号弹,昼夜不辍;练腰功,他在腰间绑上沙包,在急速行驶的车上练腰肩平衡;练击发,他找来瓶盖模拟击发手柄,大拇指磨出老茧。
部队有句老话:神枪手是靠子弹喂出来的。然而,这一练兵规律对******射手却不适用。******金贵,叶茂林珍惜每一次******实射机会,细心收集气温、风速、风向、射程及目标类型等数据资料,用以比对研究,不断积累射击心得。
战斗行进间对10米超低空目标射击,是某型防空******的射击极限。靶标模拟的是悬停武装直升机,因高度低、视界小、地貌地物干扰大,敌我之间可谓“一见面就面对面”,射手要在短促时间内快速反应、先敌发射、一击致命,难度极大,就连******生产厂家也未尝试过。
“难虽难,但对打仗很有用!”叶茂林主动请缨,总结了“一稳、二看、三速算”的近距离射击方案,并摸索出一系列隐蔽自身的方法,经受住了实弹检验评估,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射手。
2015年,叶茂林带领4名战士参加国际军事比赛,参与战车行进间“对超低空直升机靶标射击”“对空中高速目标迎攻射击”“对空中高速目标尾追射击”3个项目。
赛场如战场一样难料。我方前两名射手虽然都命中目标,但两次均被判罚时900秒,胜负就看最后一发弹。
各方目光聚焦在叶茂林身上。他带领******班完成400米“冲锋型障碍”后,30秒内完成射击准备。高速靶弹从空中袭来,他发现其航路与此前截然不同。
电光石火间,叶茂林根据靶弹实际飞行路线计算目标诸元,判断航路捷径点,果断发射******,准确命中目标!此次比武,他取得1个第一、1个第二的好成绩。
2016年8月,他再次参加国际军事比赛。在7个国家派出的21名顶尖射手“围堵”下,叶茂林再次斩获“最佳射手”的殊荣。
“今年打******,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在他们之中,培养出更多的好射手!”7月的南部海岸,酷热逼人。叶茂林取下钢盔,指着战车旁训练的战士,一脸希望。
延伸阅读
父亲的心思我都懂
■武警湖南总队永州支队特勤排一班班长王喜
“不忘本才能当好兵!”这是入伍时村里的一位长辈送给我的一句话,至今仍铭记于心。
我出生在云南省麻栗坡县,这里曾是老山战役前线所在地。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期间,我父亲是“担架队”的一名民兵,亲眼目睹了我军官兵舍生忘死、冲锋陷阵的战斗英姿。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我,从小就在心里埋下一颗种子:我要去当兵,成为和那些在炮火硝烟中不畏艰难、敢于牺牲的战士一样的英雄。
父亲走的那年,我终于成为武警湖南总队永州支队的一名新兵。临行前,我在父亲坟前长跪不起,他的心思我都懂。
我比同批入伍的战友平均大了2、3岁,刚入伍时,无论是速度、耐力,还是身体协调性都比他们差一大截。第一次3000米考核,跑到一半我就跑不动了。那天晚上,我第一次躲在被窝里哭了。
“战争中那些英雄连死都不怕,这点苦算什么?只要能吃苦,就一定会有突破!”打那以后,我给自己开起了“小灶”……新训结业考核,我拿下3个第一、1个第二,而且还如愿成为一名特战队员。
考验说来就来。2014年10月8日,永州市珠山镇中心小学3楼阳台,一名歹徒劫持一名女孩,与警方对峙!危急时刻,我请求从4楼索降突入,解救人质。然而,索降位置无法固定绳索,我就把索降绳的一头交到两名队友手里,冒险进行从未训练过的无固定索降,成功解救了人质。
记得来路,不忘初心。去年,我光荣当选为第十九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今年6月,作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我辗转座座军营作宣讲报告。我最想告诉战友们的就是,军旅有期,传承无限,我会牢记“不忘本,当好兵”的初心,矢志不渝做一名让党和人民放心的好战士。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熊湘平、通讯员唐敏整理)
汗水作伴梦想开花
■新疆军区某边防团斯姆哈纳边防连上士李可可
今年的黄瓜又丰收了,看着战友们美滋滋地吃着餐盘里的新鲜蔬菜,我感慨万分。
几年前,我作为炊事班班长,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尝试在斯姆哈纳培育蔬菜。但战友们都说这里海拔高,土质碱性大,气温又低,连队以前也尝试种过蔬菜,都是只开花不结果,现在再忙活这事儿,纯粹是瞎耽误工夫。当时我给连长立下军令状:种不出蔬菜,这个班长我也没脸当了。
说干就干,我的“种植计划”在高原正式启动了。除了每天跟踪研究蔬菜生长环境和成熟周期,还要小心呵护这些娇嫩的幼苗健康成长。
一次驻地下冰雹,豌豆大小的冰雹砸在温室的塑料棚上,那“砰砰”作响的声音听得人直揪心。忽然,“吱啦”一声响,积压的冰雹将棚顶撕出一个脸盆大的窟窿,眼看冰雹就要砸在刚刚发芽的黄瓜苗上。
说时迟那时快,我一个箭步冲上去,把幼苗护在身下,冰雹狠狠砸在我后背上,一连疼了好几天。最终,小黄瓜还是因为不适应高原气候没养活。战友们看了都说我傻,但是我坚信,自己种下的不仅是绿色,也是希望。
最后一棵黄瓜苗枯萎那天,连长不但没有埋怨我,还鼓励我好好干。第二年,吃了秤砣铁了心的我又开始经营连队那片小菜地,上网查找资料、电话请教专家、观摩学习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在温室里搭起了里三层外三层的“棚中棚”,定期加温、施肥、浇水,定时让蔬菜沐浴阳光……
汗水作伴梦想终能开花。经过3年试种,我在西陲边关种出了蔬菜,而且品种达到了32个,那汗水浇灌出的绿色给这里带来了无限的希望。
(杜麒麟、刘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