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姜子牙为什么叫自己的坐骑?姜子牙为什么又叫飞熊

人气:209 ℃/2024-01-28 02:28:32

我们继续聊《封神演义》。

周文王为了推翻商朝,在西岐招揽人才。在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在公元前21世纪呢,最重要的也是人才,这个都是一样的。

周文王一看,觉得自己身边并没有合适的谋士。他身边的人,比如散宜生,虽然也很聪明,但是术业有专攻,他是搞行政的,打仗呢,还是不行;南宫适呢,虽然打仗很厉害,但毕竟是一个将军,冲锋陷阵是可以的,但指挥千军万马还是不行。

这一天呢,周文王正在灵台休息,睡梦之中,忽然间看到东南方有一只白额猛虎,肋生双翅,朝着周文王的床扑过来了,周文王正要喊左右的侍卫,猛虎一下子就扑了上来,台后一声响亮,火光冲天,周文王瞬间惊醒了,一看啊,出了一身冷汗,原来是南柯一梦。

明代版刻的飞熊

于是第二天,周文王上殿,跟大伙说了自己的梦,问这梦的吉凶。散宜生听了,恭声道喜,说虎生双翅,那就是熊。据说过去,商高宗武丁梦见飞熊,得到了一个大臣——傅说,一个非常有名的宰相。散宜生说:“商高宗梦到了飞熊,得到了傅说,您梦到了飞熊,这个梦预兆了您以后能得到一位栋梁之才!咱们大周兴盛有望。”周文王觉得不错,决定去寻访寻访,于是一心寻访人才。

经常被误读为圣人传说

姜子牙在渭水旁边钓鱼,自称:“姓姜,名尚,字子牙,道号飞熊。”他姓姜,姜姓封在了“吕”这个地方,所以他又以“吕”为姓,所以天下姜吕是一家,吕是他的氏,姜是他的姓。

他名尚,字“牙”,他的字只有一个字,今天我们看到古人的字多是两个字,但是春秋战国时期或者更早,古人的字多是一个字。

比如颜回,姓颜名回,字子渊;还有一个孔子的弟子叫冉求,姓冉名求,字子有。但是,你称呼他的字的时候往往只称呼一个,“颜渊”、“冉有”,所以姜子牙也应该叫“姜牙”,“姜子牙”的“子”没有什么特殊含义。

“姜尚”“子牙”,在历史上都确有记载,道号“飞熊”却没有,这其实是个讹传。《六韬》、《史记》中有记载,说周文王他去打猎,本来不是找人才,只是打猎。但是打猎前他占卜了一下自己打猎的结果,占卜出来显示“有大获”,会有大的收获,“所获之物,非熊非罴,非虎非貔。”

不是熊,不是罴(人熊),不是虎,不是貔貅,那是什么呢?“乃帝王之师。”能获得帝王的老师。文王非常高兴,带着队伍浩浩荡荡出发了,到渭水边上,看这个老头这么钓鱼,觉得这个老头是个人才,就把他带回来了。

所以,原话是“非熊非罴”,就经常用这几个字代表文王得到了姜子牙,但是古人喜欢断章取义,就把“非熊”两个字提出来,比如李白有句诗:“获天宝于陈仓,载非熊于渭滨。”这是把“非熊”当成一个名词提出来了。

古人说话不讲究语法。这种事也不少见,比如《诗经》中有一句诗:“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后人把“于飞”提出来,表示男欢女爱,其实“于飞”的“于”是个发语的虚词,不表义。这个地方也是。

因为姜子牙很有名,提到姜子牙就会提到“非熊非罴,非虎非貔”,这个叫“四非”,四个不是,后来简化为两非,“非熊非罴”,再后来简化成“一非”,就是“非熊”,古人写诗也需要精炼,比如宋人有一句诗,“丝纶不入非熊梦,当日何人老渭滨”,他不能说“丝纶不入非熊非罴非虎非貔梦”。

文人墨客还懂得这个意思,可到了民间就麻烦了,老百姓没有读过《六韬》《史记》,他也不知道“非熊”是什么意思,也不管“非”是哪个“非”,就说姜子牙是“飞熊”,所以从宋朝开始,民间文学里面讲到姜子牙,就出现了“飞熊”的说法。所以《武王伐纣平话》里面就说,周文王梦见一只熊,插着翅膀飞过来了,后来到了《封神演义》就变成了“飞虎”,这就更扯远了。

所以,《封神演义》的文学,是很民间化的东西,民间的东西,非常形式化、非理性,它不需要什么逻辑,只要是相关的东西,它都有可能扯到一起。而且民间文学还会反过来影响文人文学,比如元朝人张鸣善,写散曲《水仙子》,“说英雄谁是英雄?五眼鸡岐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非熊。”就用了民间的“飞熊”,这是文人又受了民间的影响了。

搜索更多有关“姜子牙为什么叫自己的坐骑?姜子牙为什么又叫飞熊”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