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鹿人容易得什么病?遇见常见的寄生虫病怎么办
文|长空亭
编辑|长空亭
前言
鹿是一种重要的家畜和野生动物资源,但它们容易感染各种寄生虫病,鹿常见的寄生虫包括内寄生虫和外寄生虫,它们会给鹿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影响鹿的生产和生活,寄生虫病不仅会降低鹿的免疫力,还会导致鹿的贫血、营养不良、消瘦、不良生长等问题。
因此对于饲养鹿的人来说,了解和控制鹿的寄生虫病是非常重要的,在控制鹿的寄生虫病方面,采取合理的饲养管理措施、预防接种、定期检查和治疗等方法都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及时发现和治疗寄生虫病,可以帮助鹿恢复健康,提高鹿的生产性能和生活质量。
肝片吸虫病
肝片吸虫是一种常见的鹿寄生虫,其体形扁平,形如枝叶,呈红褐色,肝片吸虫寄生于鹿的胆管内,由总胆管排出大量的虫卵,随胆汁到达十二指肠,最后随粪便被排出体外。虫卵在适宜的外界环境中孵化,成为幼虫并进入中间宿主椎实螺体内生长。
成熟后幼虫形成尾刺并逸出椎实螺,多数在水面附近的植物叶片上形成囊蜘。植物与水被鹿采食后,幼虫即在寄主的十二指肠内脱囊而出,穿过肠壁并侵入肝脏的胆管,于鹿的胆管内生长寄生。
鹿感染肝片吸虫后,约3~4个月左右,在其粪便中即可发现虫卵,肝片吸虫寄生数量不多时,鹿往往缺乏明显的症状,但在数量较多时,鹿会表现出精神不振、贫血、消瘦、水肿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死亡。
肝片吸虫寄生会引起鹿的慢性间质性肝炎,胆管因受刺激而导致上皮组织糜烂坏死、结缔组织增生与钙化,肝实质萎缩,肝包膜也强烈增殖。
肝片吸虫感染的鹿会出现贫血、腹水、胸水和脂肪变性等病理变化,肝脏初期肿大、充血且易脆裂,次呈炎性症状,胆管受本虫及其产生的毒素的刺激而发生慢性炎症与肥厚,肝实质萎缩,肝小叶硬结。
重症者十二指肠黏膜呈卡他性炎症,肠管内含有血液,有时发生腹膜炎,腹腔内有大量血样液体,为了预防和控制肝片吸虫病,应采取适当的饲养管理措施、定期检查和治疗等方法,及时发现和治疗寄生虫病,可以帮助鹿恢复健康,提高鹿的生产性能和生活质量。
治疗肝片吸虫病的药物有多种,其中血防是目前广泛使用的特效新药之一,该药毒性较低,副作用少,最佳剂量为每千克体重 150 毫克,可将其配成水液后灌服。
另外四氯化碳也是一种常用的药物,每100千克体重用量为 3~4 毫升,可以与甘油或石油等混合使用,注入瘤胃内,在使用这些药物前,应先对不同性别和年龄的几头鹿试用,观察是否有不良反应,再在大群中普遍使用。
除此之外,六氯乙烷和硫双二氯酚也是常用于治疗肝片吸虫病的药物,六氯乙烷通常与四氯化碳合用,每千克体重剂量为 0.2 克;硫双二氯酚口服后能对肝片吸虫起到毒杀作用,市售的硫双二氯酚片剂每片含 0.25 克,每千克体重按 50~80 毫克剂量内服。
同时预防肝片吸虫病也很重要,不要从低洼、沼泽地、江河两岸及田基收割青料或取水喂鹿,也不要在上述地区放牧鹿群,注意饮水的清洁,最好给鹿饮用深井水或自来水。
在疫区每年春、秋各驱虫1次,驱虫期间的粪便要堆积发酵,预防和控制肝片吸虫病的发生和传播,有助于保障鹿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细颈囊尾蜘病
鹿的细颈囊尾蜘病是由狗的胞状绦虫的幼虫期-一细颈囊尾寄生所引起的,病原体细颈囊尾寄生在狗的小肠内,虫体后端的孕节片充满着虫卵,孕节片不断脱落并随粪便排出体外,当鹿采食了受污染的饲料或水后,虫卵的膜被消化液溶解,六钩呦即钻入血管、肝脏和腹腔内,约三个月后发育成为细颈囊尾呦。
细颈囊尾通常寄生于鹿的肝脏、大网膜和肠系膜上,如果寄生在肝脏上,常常会对肝脏造成压迫,导致肝实质萎缩,呈现凹陷状态,如果寄生在大网膜和肠系膜上,过多的细颈囊尾呦会对胃肠活动机能产生影响。
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腹膜和系膜等器官与胃肠粘连,该病在临床上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但当寄生量过多时,鹿会出现消瘦、软弱和贫血等症状,鹿的细颈囊尾呦通常在剖检时才能发现。
预防和控制鹿的细颈囊尾蜘病的发生和传播非常重要,不允许狗随意进出鹿场,场内饲养的牧犬应定期检查和驱虫,在解剖鹿时,如果发现体内有细颈囊尾呦,不应将该内脏喂给狗,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病害的传播和鹿的健康。
鹿锥虫病
本病的病原体是血锥虫,又称为伊氏锥虫,血锥虫是一种柳叶形的单细胞原虫,主要生存在动物的血浆中,并能随血液进入各组织器官和脑脊液中,鹿被感染时常常呈慢性经过,通常成为带虫动物,该病通过虹刺蝇等吸血昆虫机械传播。
因此在多呈地方性和季节性流行,在我国,该病主要在南方地区的5~10月份流行,其中7~9月发病率最高,此外在疫区给鹿采血、注射时,如果器械消毒不严密,也可能会传播本病。
该病的临床特征是发热、消瘦、贫血、黄疸、出血、浮肿和神经症状,患鹿通常呈慢性经过,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迅速消瘦,体温呈不规则的间歇热型,胸部、腹下、四肢浮肿,眼结膜潮红,甚至表现黄疸,在后期,鹿的磨牙,流涎,后躯麻痹,衰竭而死。
诊断该病需要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反复进行病原体检查以及血清学诊断,必要时进行实验动物接种等,治疗方面,国产拜耳205(那加宁)是一种有效的药物,按每千克体重0.012克计算,以灭菌蒸馏水或生理盐水配成10%溶液静脉注射,隔6天再注射1次,此外,应根据病情进行强心、补液、健胃整肠等对症治疗。
鹿丝虫病
鹿丝虫病是由唇乳突丝虫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该丝虫雄虫体长46厘米,雌虫长612厘米,一般呈S形,它主要寄生在鹿的腹腔内,对腹腔脏器影响不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丝虫为胎生,产生的幼虫进入血液循环。
当蚊类吸血时,幼虫进入蚊的体内并发育成有感染性的幼大虫,此蚊再叮咬其他鹿时,感染性的幼虫就进入鹿的血液中,随血液进入腹腔变为成虫,当大量幼虫寄生于鹿的血液中时,称为微丝畅血症。
同时血液中的微丝畅循环“迷路”,进入脑脊髓液中时,使动物发生脑脊髓线虫病,寄生于神经系统的幼虫不能发育为成虫,其体长1.55.6厘米,该虫对神经系统机械性的破坏和其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常导致运动障碍和后躯麻痹。
该病在*********和马鹿群中散发,主要侵害青年鹿,6岁以上鹿次之,多发生于春、秋两季,一般很少有急性死亡,病程长达数月乃至数年不等,患微丝血症的鹿,一般临床无明显变化,重者机体消瘦,发育受阻。
血液学检查发现,病鹿的单核细胞明显升高,红细胞数量显著减少,血红蛋白量下降,患有脑脊髓丝虫病者,病初表现为沉郁嗜睡,后肢运动不灵活,站立时后肢下沉,支撑无力,驱赶时后肢跳跃,随病情进展后躯麻痹、后肢拖地,或有歪头、扭颈、头部震颤等神经症状,病鹿的食欲、体温、脉搏、呼吸无明显变化。
在部分死亡病鹿的肾脂肪囊、肠系膜、腹水中可以发现成龄虫体,而脑膜和脊髓膜个别的有出血点,在组织切片中,发现脑膜和脊髓膜及其实质发生出血性炎症变化,脊髓神经广泛发生脱髓鞘病变,有的病例中可发现虫体或其横断面,甚至可见脊髓穿孔。
在多数青年鹿中发生原因不明的消瘦、贫血,而发展为运动机能障碍,乃至后躯麻痹可疑为本病,血液检查可发现微丝畅血症,可以确诊,脊髓病理切片检查,发现脊髓虫伤性变化,能进一步获得证实。
鹿硬蜱病
硬婢是一种寄生于动物体表的虫类,主要侵害鹿群以及其他许多家畜,也对人类具有危害,它的生活史可分为卵、幼虫、稚虫和成虫四个阶段,在东北地区,由于气温较低,婢类的活动期限较短,但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则可延长至11月,硬婢的活动最频繁的季节是3~10月。
硬婢日夜吸血,2天以上不离开宿主,多时可达30天以上,在鹿体上找到的主要是成虫与稚虫,幼虫很少,硬婢一般仅在脱皮与产卵时才离开宿主落到地面。
鹿感染重度硬婢时,可出现消瘦、贫血与生产力下降等症状,硬婢寄生最多的是四肢内侧与胸腹部的皮肤,由于虫体的刺咬及分泌的毒素的作用,可发生局部充血、出血与水肿,硬婢不仅对鹿的危害很大,还能传播疾病,如血抱子虫病和许多传染病,同时,硬婢对人类也具有危害。
蝉类是寄生在鹿体上的虫类,需要采取防治措施,具体做法是将鹿每10头分一小群,赶到离鹿场40~60米的圈内,用喷药动力机从上而下喷洒1:800的净药液,尤其对虫体寄生部位重点喷洒,喷药时选择无风温暖的中午,并将药液加温至40℃左右。
鹿体喷药后,需要彻底清除鹿舍内的类便,将其堆积发酵处理,再用1:1000的蜻净药液喷洒鹿舍地面和墙壁,10天后,对仍有虫体寄生的鹿进行第二次喷浴,此外,对鹿场外围墙经常喷洒杀虫药,以防止硬婢的入侵,这些措施可以消灭动物体上和在自然界中的蝉类虫体,达到防治的目的。
蠕形蜻病
鹿蠕形蛾病是由蠕形蛾虫侵袭鹿体的皮脂腺和毛囊引起的疾病,也称为脂蛾病或毛囊虫病,俗称济癣病,蠕形蛾虫的发育过程在鹿体内进行,包括卵幼虫、稚虫和成虫四个阶段,感染通常是通过接触患鹿或污染虫体的饲养用具而传播。
幼鹿易于感染,短毛鹿较长毛鹿易被感染,在圈舍狭小、鹿只拥挤、群内混有病鹿的情况下,容易扩大感染,感染后,雌蠕形蛾虫首先在侵袭部位产卵,孵出幼虫,经脱皮后发育成稚虫,最终发育为成虫。
大多数蠕形蛾虫首先侵袭患部皮肤毛囊的上部,而后寄生在毛囊底部,能在皮组织和淋巴结内生活,并部分在此繁殖,鹿蠕形蛾虫在外界环境中有一定抵抗力,在干燥的环境下离开鹿体的虫体,数小时后才能死亡,遇到湿润环境则能存活数日。
鹿体上一种皮肤病的不同病变类型和病理变化,该病多见于颜面部、股部及颈侧部皮肤上,病变类型包括结节型、鳞屑型和脓疤型,结节型病变比较轻微,一般为本病的初发阶段,鳞屑型病变则为本病继续发展的表现。
患部皮肤结节增多,局部皮肤逐渐增厚,弹性大为降低,表面凸凹不平,出现许多皱,并且被覆大量糠皮样的鳞屑;脓疤型病变则是由于化脓菌混合感染的结果,患部便发生大小不一如同沙粒的脓性结节,在通常情况下,一般不见病鹿有痛觉和痒觉表现,病情十分严重的病鹿,可因进行性营养不良性贫血及中毒而死亡。
病理变化表现为皮肤增厚,皮下脂肪减少,皮肤下层有密集的淡黄白色的小点或圆球样物,镜检可发现许多虫体,该病的病因可能与蠕形蛾有关,针对该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切除等。
笔者认为:
鹿的寄生虫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对鹿的健康和生产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常见的鹿的寄生虫病包括硬婢和蠕形蛾病等,在防治上,可以采取药物治疗、手术切除、环境卫生管理等综合措施,以减少或消除病原体的侵害。
同时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鹿的免疫力也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鹿群的防治需进行全面规范的管理和监测,以保证鹿的健康和产业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