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类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淡水鱼疾病的防治
淡水鱼主要发生的疾病是:白皮病、打印病、赤皮病、竖鳞病、烂鳃病、肠炎病、水霉病、小瓜虫病、鲤斜管虫病、车轮虫病、锚头鳋病、鲤嗜子宫线虫病、鲺病、肝胆综合症等。其中细菌性疾病6种、真菌性疾病1种、寄生虫性疾病6种、非寄生性疾病1种,没有病毒性疾病发生。
细心操作,避免鱼体受伤
细菌性疾病如白皮病、赤皮病、竖鳞病等和真菌性疾病如水霉病,均为继发性疾病,在捕捞、运输、放苗等操作过程中造成的机体损伤,使这些疾病得以发生,为此,进行细心操作,避免鱼体受伤是防止微生物类疾病发生的保证。
加强疾病检疫,投放前及时用药治愈
池塘投放的鱼种,如果不进行检疫,不对症用药进行及时处理,一旦投放到池塘中,随着水温的提高,养殖密度的增加,病原会大量繁殖、生长,感染率增加,带来鱼类生长缓慢甚至死亡,后果不堪设想。为此,在鱼种进入池塘前,要进行检疫,并对症用药,是防止疾病发生的必要环节。药物浸泡可用食盐、漂******与高锰酸钾等。
流行季节前的药物预防
对养殖场日常管理的了解,许多疾病的发生是有季节性的,如肠炎病、烂鳃病、锚头鳋病等,在疾病的流行季节前用药物进行预防,可以控制疾病的发生,如:挂袋法、食场消毒法、全池泼洒等。
加强养殖水体环境保护,适时调节水质
维护良好的水质不仅是养殖动物生存的需要,同时也是养殖动物抗病原生物侵扰的需要,随着水温的提高和养殖密度的加大,病原繁殖和生长加快,疾病得以大量发生,加强养殖水体环境保护,适时调节水质十分重要,水体的深度:鱼种培育的水体从初期的1m到后期的2m左右;成鱼饲养的水体从初期的1.3m到后期的2.4m左右,平时逐渐加水,当水体不好时,要采取排老水注新水的方法,这也是促进鱼类快速生长,避免水体有毒有害物质如氨、亚硝酸盐含量超标的保证。适时适量使用微生物制剂,能够改善和优化养殖水环境,并且能促进养殖动物正常生长和发育。在产业化养殖的中、后期要根据养殖池塘底质、水质情况每月使用2次~3次微生物制剂。
推荐
- 1狸花猫为什么不亲近主人?狸花猫对你做这几点说明在它心里459
- 2三火双蓝眼哈士奇是什么?这些不带三火的哈士奇的脸型你都见过么499
- 3跳桥救人小哥彭清林被记一等功 跳桥救人小哥彭清林自己跟英雄不搭界250
- 4半水龟最简单的饲养方法,不同水龟的饲养方式究竟有何不同359
- 5鸽子为什么老是飞不起来?为什么鸽子不爱飞飞不高飞不远148
- 6世界上最漂亮的猫前三名 世界上最长寿的猫获吉尼斯认证230
- 7平时如何预防狗狗得皮肤病?夏季要如何预防狗狗皮肤病300
- 8柴犬适合吃哪些食物?吃剩的食物一定要拿走497
- 9你想养一只这么可爱的猫吗?我家里就需要一只这样的猫245
- 10可以随时挪动猫砂盆的位置吗?你是将猫砂盆随手一放吗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