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公子的事迹和优缺点:战国四公子中谁的历史评价最好
读过战国史的朋友们都知道,战国时期出现了赫赫有名的“战国四公子”,四位公子在当时是备受瞩目的。贾谊就曾经在《过秦论》中说:“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那么后人对他们又是如何评价的呢?下面我们将依次聊一聊这一话题。
孟尝君
孟尝君,名文,田氏。齐相田婴的儿子,齐威王的孙子。后来田文继承了父亲在的薛地的封地,所以也称为“薛公”。齐湣王时访秦回国后任齐相。孟尝君是田文的谥号,也就是说田文去世后才有的“孟尝君”的称号。下面是历史人物对其的评价:
赞美部分:
孟尝君的门客公孙戍:“大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闻君于齐能振达贫穷,有存亡继绝之义。小国英桀之士,皆以国事累君,诚说君之义,慕君之廉也”
司马迁:“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好客喜士,士归于薛,为齐扞楚魏。”
曹植:“若夫田文、无忌之畴,乃上古之俊公子也,皆飞仁扬义,腾跃道艺,游心无方,抗志云际,凌轹诸侯,驱驰当世,挥袂则九野生风,慷慨则气成虹霓。“
唐代的《史记索隐》作者司马贞:“靖郭之子,威王之孙。既强其国,实高其门。好客喜士,见重平原。鸡鸣狗盗,魏子、冯谖。如何承睫,薛县徒存!“
批评部分:
荀子:“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
王安石:“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难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司马光: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
钱穆:“其时孟尝君在齐固已戴震主之威名,天下知有薛,不知有齐矣。“
杨宽:“到公元前301年齐愍王继位后,田文专权,弄得'闻齐之有田文,不闻有齐王'。
从赞美和批评的两部分来看,赞美的出发点集中在好客喜士,而“喜士”的主要成分是鸡鸣狗盗之徒。赞美的人认为之所以能为齐扞楚魏、薛县徒存、险中脱生,其原因就在于孟尝君的“好客喜士”。批评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以君之禄,朋党营私以及专权震主。认为孟尝君利用国家的财富为自己壮大势力,从而导致“天下知有薛,不知有齐矣”的局面。正如李宗吾所言:“孟尝君一生的成就,说到底就是得益于他善于挂着仁义道德的招牌来网织人才,然后再借助这些人才的力量来实现他的抱负。实际上,越伟大的抱负越需要别人的帮忙,此即唯有善于借梯者才能登高望远”。另外,五国伐齐的策划就是孟尝君的“杰作”,作为齐国王公的子孙,将战火的苗头引向自己的祖国,这是一个非常不明智的做法。
平原君
平原君本名赵胜,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信陵君的姐夫。在诸多公子中赵胜最为贤德有才,好客养士,宾客投奔到他的门下大约有几千人。平原君担任过赵惠文王和孝成王的宰相,曾经三次离开宰相职位,又三次官复原职,封地在东武城。平原君的历史评价与孟尝君的相似,都是毁誉参半。
赞美部分
白起:"至于平原君之属,皆令妻妾补缝于行伍之间。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也。"
荀子:有能比知同力,率群臣百吏而相与强君挢君,君虽不安,不能不听,遂以解国之大患,除国之大害,成于尊君安国,谓之辅,平原君之于赵可谓辅矣。
司马贞:"翩翩公子,天下奇器。笑姬从戮,义士增气。兵解李同,盟定毛遂。虞卿蹑蹻,受赏料事。及困魏齐,著书见意。"
复旦大学教授罗剑波:"平原君乃重义、重贤、重德、重礼之人,实为难得的智者。"
批评部分:
司马迁:"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之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争冯亭以权,如楚以救邯郸之围,使其君复称于诸侯。
苏辙:"赵胜倾身下士,以窃一时之声可耳;至于为国计虑,性不知也。赵欲拒燕,有廉颇、赵奢不能用,而割地与齐以借田单,知单之贤而不知其不为赵用也?及韩冯亭以上党嫁祸于赵,赵豹知其不可,而胜贪取之,长平之祸成于胜之言,此皆贵公子不知务之祸也。乃欲使之相危国,拒强秦。难矣哉。"
黄震:"平原君斩笑躄者美人头一事,虽然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事,但也稍微过分了。邯郸被围,用毛遂、李同等人解了邯郸之危虽然是平原君的功绩,但是他若不接受上党的嫁祸,也不会有长平战败、邯郸被围的事情,他的功于还不足以赎误国之罪。"
从上面不难看出平原君的被赞美之处体现在忠君爱士之处,敢于毁家纾难,为君解忧,笑姬从戮。而对其批评的观点出奇的一致和明确,那就是平原君君接受上党地区是长平之战的始作俑者。批评的人认为如果不是孟尝君为一时之利,贸然接受冯亭的建议,长平之战就不会发生。今天我们站在整个历史的角度来看,要把长平之战的失败归咎于平原君确实有失偏颇。秦赵大战是早晚的事情。如果真要找一个长平之战失败的直接原因,那么我宁愿认同三国时期一位叫谯周的学者所说:"长平之陷,乃赵王信间易将之咎,何怨平原受冯亭哉?"
信陵君
信陵君即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厘王的异母弟弟。昭王去世后,安厘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平原君的小舅子,刘邦的偶像。信陵君在早已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君子,作为一个政治家,能让他人的评价几乎全是溢美之词实属不易。
赞美部分:
荀子:有能抗君之命,窃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国之危,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国之大利,谓之拂。信陵君之于魏,可谓拂矣。
国子:公子无忌为天下循便计,杀晋鄙,率魏兵以救邯郸之围,使秦弗有而失天下。
司马迁:吾过大梁之墟,求问其所谓夷门。夷门者,城之东门也。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高祖每过之而令民奉祠不绝也。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
司马贞:信陵下士,邻国相倾。以公子故,不敢加兵。颇知朱亥,尽礼侯嬴。遂却晋鄙,终辞赵城。毛、薛见重,万古希声。
洪亮吉:信陵君一身攸关六国之存亡,岂若孟尝、平原、春申诸君,竟以食客人自喜,略无关国是哉。
李晚芳:战国四君,皆以好士称,惟信陵之好,出自中心,盖其质本仁厚,性复聪慧。聪慧则能知人用人,仁厚则待贤,自有一段慕不尽之真意,非勉强矫饰者可比,此贤士所以乐为用也。余三君,孟尝但营私耳,平原徒豪举耳,黄歇愈不足道,类皆好士以自为,而信陵则好士以为国也。
梁启超:信陵君去千乘之位,而入虎穴,以急朋友之难,吁,何可及也。论者以厕诸平原、孟尝、春申之列,乌足以知公子。
徐世昌:六国君王不足乎一救弱赵,只身公子能有以二退强秦。
批评部分:
缩高:信陵君为人,悍猛而自用。
胡三省:无忌为之缟素辟舍以谢安陵,吾亦未知其何所处也。
作为刘邦的偶像,在现在人看来确实是当之无愧。无忌救邯郸之义举,实为图六国之存亡。在战国四公子中真正而又真心能做到礼贤下士的只有魏公子无忌。信陵君的行事风格几乎奠定了后世的“侠士”模型的基础。“急朋友之所难,系天下之安危”这便是后人所尊敬的。唐代诗人司空图诗云:一掬信陵坟上土,便如碣石累千金。可见信陵君的高义在后世看来是多么的珍贵。批评信陵君的缩高是当时为了反驳命令才说的诋毁之语,而胡三省的评语也恰恰从侧面反映出信陵君仁厚则待贤性格。
春申君
春申君,嬴姓,黄氏,名歇,战国时期楚国公室大臣,楚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12县。春申君可能是“四公子”中唯一一位非公族出身的人。
赞美部分:
范雎:“歇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
元代理学家许衡:“战国之四君,其可称者,唯一春申耳。至如孟尝、平原、信陵三子,乃尸位素餐者也。”
唐代诗人张继:“当时珠履三千客,赵使怀惭不敢言。”
批评部分:
司马迁:“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初,春申君之说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归,何其智之明也!後制于李园,旄矣。语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春申君失朱英之谓邪?”
唐代《史记索隐》司马贞:“黄歇辩智,权略秦、楚。太子获归,身作宰辅。珠炫赵客,邑开吴土。烈王寡胤,李园献女。无妄成灾,朱英徒语。”
唐代诗人周昙《咏史诗》:“春申随质若王图,为主轻生大丈夫。女子异心安足听,功成何更用阴谟。”
宋代诗人徐钧《史咏集》:“输忠世子得逃秦,二十馀年相国荣。固位但知迷孕女,防身惜不用朱英。”
翻阅文献来看,春申君确实是令人敬佩的,其智能、才略、高义不在信陵君之下,解救邯郸行动非常果断的参加了,要知道赵楚之间至少隔着一个国家呢!他也多次避免了攻楚的战争。同时还有舍身救主的魄力。这些足以让春申君名垂千古。然而李园献女一事让春申君走向了末路,说到底他做了三件不该做的事,一是不该对李园妹妹有图谋不轨之心,二是李园妹妹怀孕之后不该献给楚王,三是不该不听朱英的劝谏,这些导致他到最后成为“战国四公子”中唯一一个没有善终的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