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兔类>正文

活泼可爱的小白兔,你这样可爱温顺不调皮捣蛋

人气:123 ℃/2024-09-16 07:50:56

◆◆关注家学宝,每天收获专业家庭教育知识◆◆

图片来源网络

家学宝主笔团 | 深井冰蓝

人称“童话大王”的郑渊洁曾多次荣登文学富豪榜首位,他致力于儿童文学的创作,可他的作品却多次被指“儿童不宜”。而其中,被搬上大屏幕,一度入围电影节金爵国际短篇竞赛的作品《驯兔记》就是如此。

与其说这是一个童话,倒不说它是在批判现实。

图片来源网络

该短片主要讲述了皮皮鲁幼升小的故事,剧中听话,不淘气,顺从的孩子可变成让人羡慕的兔子,而对于像皮皮鲁这种活泼好动的,自然就被认做是“坏”孩子。为了让皮皮鲁早日成为兔子,于是家长和老师间展开了一场驯兔记。

而其中,影片里的几个场景值得我们去好好回味,反复深思。

1

被过度驯服的孩子,

终将成为温顺的“兔子”

小学第一天,皮皮鲁便和老师杠上,老师问:

“一只皮球掉进深坑怎么办?”

皮皮鲁却反问:

“坑有多深。”

“很深。”

皮皮鲁却又说:

“让爸爸再买一个,自己捡不安全。”

老师气急败坏,认定皮皮鲁故意捣蛋,皮皮鲁却坚信:谁正确谁对。他再一次挑战了权威。

班上一位刚被表扬过的孩子替老师说话:

“老师的知识那么丰富,怎么会不正确呢。 我们应该做个好孩子,听老师的话,不能跟老师顶嘴。 ”

话音刚落,这孩子就变成了兔子。孩子们见状个个惊恐逃走,而老师则露出了让人难以意会的微笑。

兔孩子啜泣,他觉得自己是怪物,老师却告诉他:很快大家都会羡慕你。羡慕你成为全班个好学生。 你这样很可爱,温柔顺从,不调皮捣蛋,不惹是生非,老师有你这样的学生特骄傲。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

而接下来的剧情走向也的确如此,刚开始孩子们还把变成兔子的同学认作怪物,可当越来越多的孩子相继变成兔子时,温顺听话的兔子就成了学校、老师、同学间最高的“荣耀”。

而迟迟不能变成兔子的皮皮鲁则迎来了嘲笑和排挤。

因为不顺从,所以就永远变不成兔子,变不成兔子,也就永远不配成为好学生。

这一幕让人不禁想起武汉理工大学的一名研究生陶崇园。“陶崇园事件”可谓是闹的沸沸扬扬,直到最近时隔一年的案件才终于落下了帷幕。

陶崇园研究生在校期间长期被自己的导师王攀精神虐待,导师王攀叫陶崇园儿子,陶崇园不敢不答,甚至还反馈回应,称王攀为爸爸。

王攀让陶崇园帮自己每天打饭洗衣,陶崇园欣然接受,于是给王攀干起了保姆。

陶崇园本来可以赴美留学,王攀一句不同意,陶崇园就甘愿继续被其使唤。

陶崇园大概就一只听话温顺,从来不会反抗的“兔子”吧。他那么温顺,那么听老师的话,是学校、老师眼里典型的好孩子,优秀生。可年纪轻轻的他最后却用跳楼的方式草草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驯兔记》里校长曾告诉全校: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

“我校的教学目的就是要把你们每一个人都培养成像李小曼这样(变成兔子)的学生。 ”

皮皮鲁在台下惊叹,回家告诉了妈妈,可妈妈却对他说:

“皮皮鲁,你遇到了好老师。 ”

图片来源网络

这一幕,简直和陶崇园的母亲如出一辙。因为老师才是权威,所以他都是在为了你好。

而调皮、捣蛋、不听话,这些都是与老师作对,与好孩子背道而驰,所以是缺点,需要被改造。 于是学校成了“驯服场”,只是没想到成为像陶崇园这样被驯服的最好,最优秀的“兔子”最后却是付了出沉重的代价。

2

警惕学校成为“加工厂”

电影《驯兔记》剧情中期,妈妈对皮皮鲁说:

“你要向(变成兔子的)同学学习,我们希望你变成听话的好孩子,不调皮,不淘气。 ”

爸爸不解,插嘴说道:

“好好的孩子,干嘛非得变成兔子啊。 ”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

可直到有一天爸爸去参加了皮皮鲁的家长会。家长会上老师严厉的批评了皮皮鲁的爸爸,作为全年级第一个培养出“兔子”的班级,因为皮皮鲁的存在导致班级迟迟不能成为“全兔班”。

“全兔班”意味着整齐划一,每个孩子都必须一模一样,不能彰显自己的个性。

而也正因这次的点名批评,皮皮鲁的爸爸觉得自己受到了奇耻大辱:

“我上了这么多年学,头一次让老师这么批评。 ”

图片来源网络

而这也就让他下定决心势必要把皮皮鲁改造成温顺的“兔子”。

这一场景可谓是极具讽刺了, 学校意做“大工厂”,家长为了好面子,甘愿孩子做流水线上的加工品 , 这大概侧面回答了近几年来的一个棘手问题:

“什么扼杀了我们的创造力? ”

北京大学专门研究教育社会学的教授钱民辉曾写过一篇名叫《论美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实质》的学术论文。虽主题研究的是美国,但文章里面大部分内容诉说的却与我们当下十分匹配。

文章内容现在读来依然句句诛心:

学校中学习的测量和学业成就的测量同样也是不利于“处境不利者”,就是对所有的学生来说,也不能以测量来判断一个人的成长,因为:

“个人成长并不是一个可测定的实体,它是个人久经磨炼的独特性的发展,我们无法按照任何尺度或任何课程对之加以测量,也无法将之与他人成就相比较。 人们一旦甘于接受由他人确定的用以测量自己个人成长的标准,那就很快会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自身。 ”

这样,他们所得到的是循规蹈矩,失去的却是自己的个性和想象力与创造力。

另外,教育学博士房林玉曾更是直指学校教育的工厂化,写下学术文章《学校“工厂意象”的批判与超越》,他描述:

在学校中,儿童像羊群一样被赶进教育的加工厂,在那里无视他们独特的个性,而把他们按同一个模样加工和塑造。 我们的教师们被迫,或自认为被迫去按照别人给他们规定好的路线去教学。

之于其他科学研究的结果显示,一个人的创造力很难是靠人为的方法培养出来的。

而常不被我们接受的 破坏力实际上却是与创造力形如一对孪生姐妹,他们一同前来。 也即一个人如果没有大胆的破坏性思维,那么他也就很难有创造性的成果,同理孩子也是如此。

如同高晓松曾说的那般:每个孩子都是带着剧本来的。大环境难以改变时,做父母的至少不要过多打扰。

3

带着头套上路

好过做一只被驯服的兔子

影片后期,皮皮鲁与父母、老师斗志斗勇。 家长为了尽快让皮皮鲁变成兔子,想尽各种办法,他们试图把墙刷成与兔子眼睛一样的红色,一日三餐只允许皮皮鲁吃胡萝卜,甚至到最后直接让皮皮鲁吃能变成兔子的药,可惜都失败了。 直到皮皮鲁遇到了老师的女儿,才发现自己的“任性”居然给老师的家庭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于是他不得已带上了兔头套,以此示人。

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郑渊洁本人曾评价:

“皮皮鲁生活中的唯一希望,就是能有一天脱掉这模拟兔衣。 他从骨髓里害怕穿一辈子。”

模拟兔衣里装满了皮皮鲁的无奈与压抑,带上头套的他最终还是被驯服了吗?我觉得没有。

因为我们有理由坚信,只要皮皮鲁一天没变成真正的兔子,他骨子里的“反叛、不屈服劲儿”就依然还在,身上的獠牙和锯齿就没被完全卸下,而陶崇园、“牛顿变牛倌”的故事也就永远不会发生在他身上。


家学宝编辑团队以专业的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理论为支撑,原创图文、音频、视频和测评内容,为您提供全方位的教养支持。家学宝——您手边的家庭教育专家

搜索更多有关“活泼可爱的小白兔,你这样可爱温顺不调皮捣蛋”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