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取名最好的例子,那些关于取名的那些事儿
名字,对于我们华夏民族每个人来说,那是一等一的大事;更多的时候,名字代表长辈寄托了一种希望、愿望,有的是代表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等等有,”
孔老爷子说:名正言顺。名字不好,说话都会结巴。
实行了科举制了以后,就有好多人叫应魁、登榜、登第、登科的名字。反映了古人对科考制度的向往,新中国成立后,有叫建国,建设,抗美,援朝的,文革时期,大量的名字叫“红”、“专”的,有人干脆叫“文革”。其实细数历朝历代都有 他的取名特点,取名也是我们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一部分。
申繻(鲁国大夫)
春秋时期,《左传》记载鲁桓公的嫡长子出生后,曾问名于大夫申繻。申繻认为有五法六忌。
五法包括: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生命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
六忌有: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为什么忌讳这些呢?原来周朝时,人们对鬼神心怀禁忌,人一死,变成鬼了,他的名字就成了大家不愿意说出口的字了,老百姓影响小无所谓,但国君死了,他的名字就成了官方的禁忌字(这跟后世忌讳活人的名字有差别),需要用别的字代替,所以如果国君起名用了上述几类字,死后就很麻烦,比如鲁献公名具,鲁武公名敖,结果两人一死,鲁国境内的具山、敖山都得改名。
其实,春秋时代的起名比较随意,不求文雅,不避俗事俗字,许多后来的人们在取名时唯恐避之不及的字眼,如牛、马、彘(猪)等畜牲,春秋时人都取以为名,孔子有个学生叫司马牛;齐有公孙虿,郑献公的名字也叫虿,虿即蝎子。
孔子
据《史记》记载,“生而首上圩顶”意思说,孔子出生时,其脑袋头顶中间低洼而四周隆起,像山丘一样,其父母以此给他取名为丘;还有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名叫李耳,据说是因老子的耳朵没有耳轮而得名;以类命为象,就是以身体特征起名,例如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名叫姜小白,晋成公的名字更难听,叫“黑臀”。
刘邦(公元前256年 [1] /公元前247年 [2] ~公元前195年6月1日)
到了汉代,文化发展领域进入一个质的跨越,人们开始很正视姓名文化,汉赋和汉乐府诗就体现了这一点。汉人的文学意识也反映在汉人的姓名中,已超越先秦时代的那种质朴、粗野之气,开始讲究字眼、追求寓意,借名字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负。
其中代表,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刘彻他们的文治武功经历大大激发了汉人的英雄气概,使汉代人尤其是文人士大夫天生有一种浩然之气。因此,汉代人都有一种强烈的功名心、事业心。汉人的姓名中就非常强烈地反映了汉人建功立业、封侯授勋、治国安邦的崇高志向,如:韩安国、周亚夫、司马相如。宗教文化类代表,西汉神仙道教盛行,西汉许多人的名字就寄托了对健康长寿的追求和希望,如:李延年、韩延寿、霍去病。
三国时期
东汉、三国时期则盛行单名,只要是读过《三国演义》小说或者看过电视剧的人,都能如数家珍地掰着手指头说出魏蜀吴三大阵营的文臣武将。如曹操、郭嘉、荀彧、典韦、夏侯渊,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孙权、周瑜、鲁肃、太史慈等等。有的人注意到:几乎三国人物大都是单名。这到底是一种取名的时尚还是有法律规定呢?
《后汉书》、《三国志》中的人名,间或有两个字的,但这些人,有的是隐士,如庞德公、邓卢叙;有的是以字行世,如黄承彦、苟巨伯。知识分子、官员、显要是找不出双字名的,这真是怪事。
问题出在“穿越皇帝王莽”身上。
西汉末年,王莽篡夺了政权。为了巩固统治,他高举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大搞迷信,大搞复古,以此为核心,还推行了一系列所谓的“新政”,从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从货币到地名,无孔不入,也涉及到了人名。
《汉书·王莽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莽的长孙叫王宗,他性子太急,等不得了爷爷和爸爸死了才能做皇帝。于是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让人画了幅画像,还刻了铜印三枚,与他的舅舅合谋造反。可水平有限,事情败露了。虽然是亲孙子,但这事也不能轻饶,王宗一看吓得自杀了。
死后王莽很生气,于是下了这样一道命令:“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制作”就是法令,王宗本来名是两个字,叫“王会宗”,是依法令后改成的“王宗”,现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还叫原来的“王会宗”。
从王莽这道命令可以得出三个问题:
一、王莽之前的人名用字数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孙子的名都是两个字。
二、王莽上台后,曾经下过“去二名”的“制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规定不准用双字名。
三、人犯罪后,恢复二字名,以示处罚。
由于王莽的法令,从那时起,人们渐渐养成了使用单字名的习惯,后来虽然王莽说话不算了,却一直也没有改过来,竟然成为风气,认为用两个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如果是现在,人人全是单字名,那麻烦可就大了,因为单字名很容易造成重名。但是当时人口并不是很多,人的活动范围、交际半径也有限,单字名并没有对社会造成太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单字现象得以延续,一直到三国时代。
南北朝时期地图
到魏晋南北朝时代,学术风气发生转变,儒家经学衰微,取而代之的是宣扬老、庄思想的玄学。玄学揭露儒家的仁义道德是虚伪的说教,抨击礼仪名教对人的个性的束缚,主张“个性解放”,老庄哲学中的“道”、“玄”、“元”、“冲”等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些字眼因此也常出现在这一时期的人名或字之中,如:《水经注》作者郦道元、数学家祖冲之、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阶段,北朝各国的许多皇族原本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羡慕中原文化,因此往往把原来的姓氏改为汉姓。但是缺乏如南朝士族那样高雅的文化修养,朴野少文,短时间内急于融入中原,所取的名字显得随意,如杨大眼、赵黑、许赤虎、胡小虎、王络儿、东路头之类,虽乏文采,却颇有世俗生活的情趣。
南朝人东晋之后北方战乱不已,原居北方的士族南迁,南方于是成为士族人文荟萃之地。他们以其姓氏、地望、门第、宗谱相标榜,借名字炫耀其世代俊彦豪杰的身份。一般的知识分子仰慕世族豪门的华贵荣耀,喜欢在名字中使用一些为士族所垂青的字眼,以此接近和融入士族圈子。如“士”、“彦”等:陆澄字彦渊,范云字彦龙,刘绘字士章,任昉字彦升,刘勰字彦和。
同时期佛教在南北朝已风靡中原“杜氏江南春之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盖极言南朝寺庙之多。南朝由于佛法兴盛,帝王提倡佛教而造寺塔者颇多,其后妃、公主兴造寺塔之风尤盛,故南朝寺院林立”佛教发展到了空前高度,与佛教有关、体现佛教观念的一些字眼,这时也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南北朝人名用佛家语风行一时
如:王昙首,王僧佑,陆法真,王僧辩。北朝也多用佛语入名,但北朝佛教不同于南朝佛教,南朝佛教重佛理,而北朝佛教重功德,因此北朝人名中不是取昙、佛、法等抽象的字眼,而是直接取佛名、法器名,如吕七宝(佛家以金、银、琉璃、玻璃、珊瑚、玛瑙、******为七宝)、吕罗汉、崔目连、吴悉达。
唐代繁荣景象
到了唐代,宗教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出现了儒、道、佛三教并存共荣的繁荣景象,这一点也反映在唐代的人名中。
儒学是中国传统思想,在唐代前虽历经魏晋玄学和南北朝时代佛教的冲击,但其在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中的地位仍是根深蒂固的。到唐代,由于长时期国泰民安、社会稳定,传统儒学又呈复兴之势。唐明皇李隆基甚至还亲自注释《孝经》,并颁行全国,要求人人诵读,可见唐代统治者对儒学的推崇。正由于儒学的兴盛,一些体现儒家观念的字眼成为唐人取名用字的一时之选,诸如仁、义、礼、忠、孝、节、恭、敬、礼、德等字眼,都常见于唐人的名字中,如:尉迟恭、窦建德、薛仁贵、狄仁杰、徐敬业、杨国忠。
唐代人对佛教信仰的程度虽并不弱于南北朝时期,但他们已不再仅仅满足于对佛法、佛理的狂热崇拜,因此,唐人的名字虽时出现有佛教意味的字眼,但却远不如南北朝时代那样普遍。有名的如诗人王维字摩诘,牛、李党争中牛党首领牛僧孺,唐玄宗所亲信的宦官高力士等。
道教字眼在唐代人名用字中却呈繁盛之势,这是与道教在唐代的盛极一时分不开的。因为据说唐代李氏皇帝与被道教奉为始祖的太上老君(即老子,李耳)攀上了亲戚,因此道教的地位尊崇。也为唐人的名字涂上了浓重的道家色彩,诸如道、真、玄、素等字频见于唐人名号中,如:房玄龄、李道宗、颜真卿、陈玄礼等。
赵匡胤规定“将不得专其兵”,军事上是“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现象,立下了“以文制武”的军事领导原则
宋代是个重文轻武的时代,对内重用文士而排斥武人,崇尚文治的政治氛围,与重视修身的理学都决定了宋人不再会有建功立业、建侯封爵的雄心壮志,而只能致力于自身人格的陶冶和修养。宋朝分一下两点。
1、以朴素的向善词语为名
宋朝前期的人名,“经气”和“文气”还不特别重,拿几位宰相来看,普遍都带有这样一个倾向。太祖赵匡胤开宝六年(973)任宰相的沈伦,原来名叫沈义伦:意义清晰可辨,强调的是讲求仁义与人伦大礼。
太祖朝任副相、太宗朝任宰相的卢多逊,名字构成也不复杂:为人多些逊让,乃大君子之风也。可惜他为人做事的风格却恰恰和名字相反——处处争强好胜,根本不懂得什么叫谦逊。这是一位后周时期就中进士的大才子,宋朝建国后,的确做过不少好事,也立过不少大功,比如用智谋得到南唐偏国的地图、分化瓦解南唐君臣,都是他做的。在治国方面,他也很有见地,先后给赵匡胤贡献了不少良策。有时候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他自认为无论智术还是出身,都比当时得宠的宰相赵普要强上百倍,所以两个人一直矛盾极深。赵匡胤晚年,一会儿卢多逊把赵普整惨了,一会儿赵普又把卢多逊给整翻了。当然最终他还是没斗过赵普,被这个没有“进士出身”光环的赵普整得流放岭南,最后一把老骨头扔在了那里。他如果多少懂得些“逊”,也不至于死在烟瘴之地。
2、取经书中的词语为名
从儒家经典中提取“精华”用在人名字上,令人一听就能感受到一股文雅之气。举例来说,真宗朝当宰相的王钦若,名字就很有讲究:“钦若”二字出于《尚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啥意思呢?孔安国注解说:“重、黎之后羲氏、和氏世掌天地四时之官,故尧命之,使敬顺昊天。”就是说重的后代羲氏、黎的后代和氏受帝尧之封,命他们敬顺天意,掌管天地四时之事。原来“钦若”有敬顺天地的意思。
再如太宗朝名臣苏易简,就是大诗人苏舜钦的爷爷,三十多岁就当了参知政事。本来是个极其有为的人才,可惜寿命不长,三十九岁就去世了。“易简”二字出《周易·系辞上》:“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这个名字取得真是妙极了,一方面在告诫自己为人处事应该平易简约,另一方面也在劝诫帝王,治理天下应该为政平易简约,只有不扰民不害民,才能真正使“天下之理得”。
成吉思汗
元代是北方蒙古族入主中原,因此元代人名中出现了许多由少数民族音译或意译过来的名字
如成吉思汗、窝阔台、拖雷、兀良合台、耶律楚材,为中国姓名史涂上了一抹奇光异彩。另外《元史》中也不乏一些有趣的名字,如石抹狗狗、宁猪狗、高闹儿之类,诸如此类的名字只能是属于平民的,也与元人文化修养不高有关。
宋代过后,直到明朝时期才得以恢复的繁荣街道
明人的名字用字倾向基本与宋代人相同,他们也喜欢用一些表示美德的字眼为名
如:孙慎行、温体仁、魏忠贤、于谦、方孝孺、傅友德、李文忠。
但明人的名字较之宋人名字的寓意多了些对世俗幸福追求的意味
如高攀龙、杨嗣昌、周遇吉、李万庆、黄得功、陈子龙、郑芝龙等,都寄托了望子成龙、光宗耀祖等世俗的愿望,这与明代社会追名逐利的风气是分不开的。
开明皇帝朱元璋
明朝皇帝取名倒是非常有意思,朱元璋因为是开国皇帝,所以对自己的名字还没法加入一个系列。他是乞丐出身,开始的名字诸如朱重八什么的绝不会这么体面,也不适合当皇帝的气质。他的名字也是经过多次修改,改成现名朱元璋也有一定意思,据说是诛(朱)灭元朝的璋(璋,一种武器),也算是颇有寓意了。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以后,为了让子孙后代的名字系列化,便于识别辈分,给他的25个儿子和一个侄孙定了一个辈分表,每个表20个字。从他的孙子开始,每代依次向下起名字,固定第二个字:
太子(朱标)家: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燕王(朱棣)家: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第二个字按照族谱,是古代很常见的现象。而他们对第三个字也有要求,即按照五行排列,每个字里须有这轮五行里的一部分。结合第二字和第三字的要求,就可以看到朱元璋的皇太孙叫做朱允炆,第二字“允”按照辈分表,第三字“炆”含火字边。可惜朱允炆只当了四年皇帝就被燕王朱棣(虽是单名,却也开始含木字边的字)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皇位,因此皇帝的辈分表就开始按照燕王家的开始排。
朱棣的儿子朱高炽的“高”字符合家谱,“炽”字火字边;他的孙子朱瞻基,“瞻”字符合家谱,“基”字含有土字底。近期看过《女医明妃传》的人都知道朱祁镇和朱祁钰两位皇帝,他们是朱棣的曾孙,也符合这个命名规则。
于是就以此类推,将“木火土金水”(相生顺序)循环完再重新开始。所以到了末代崇祯皇帝朱由检,也是个木字边。至于这20个字的辈分表,才用了一半,明朝就已经灭亡了 。
清朝文字狱
清代是中国封建文化之末期。清人身置末世,已不具有在文化上别开生面、标新立异的能力,只能沉湎于对灿烂的古文化的缅怀与眷恋之中,清人的怀古倾向体现在清代的金石考古之学中,那些古色古香的青铜玉器成了他们精神的寄托。清人的名字也受到这种慕古之风的薰染,其名字常常是假用自古代玉器、青铜器的名称,如施琅、郭琇、岳钟琪、田文镜、李绂、和珅、姚鼐。
清代“文字狱”盛行,导致清人对于政治时事噤若寒蝉,知识分子恐怕因言致祸故纷纷远离经世致用之学,致力于无关乎国计民生的文学训诂和经典考证之学,其著文立说亦不能直抒胸臆,而追求含蓄蕴藉的风格,这也影响了清人的名字的修辞。清人虽多用双名,但清人的双名并不像以前历代人名中的双名那样有明确显白的含义。清人的双名前后两个字不像“安邦”“、定国”“、广嗣”“、延年”之类的名字能直接组合成词,或者如“三思”、“攀龙”、“慎行”等直接由经文成语中提炼而来,两个字之间往往并无直接的语法上的关联,而只有意义上间接的呼应,由此形成了清人名字含蓄而古奥的特点,如:黄宗羲、耿继茂、洪承畴、潘柽章、傅维鳞、查继佐、魏象枢、徐乾学、刘献廷、严鸿逵、胡中藻、梁诗正、戴衢亨、林春溥等名,双名的两个字都不能组合成词,其意义往往只可意会不能言传。
清晨,北京长安街上潮水般的自行车流。(王文澜摄,新华社1983年8月6日发)
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姓名多使用军、维、华、红、建国、援朝等字。七十年代开始多使用伟、涛、勇、辉、静、颖等字。改革开放以后,名字出现的特点。名字有“洋”,追求个性,“超”、“娜”。八十、九十年代,起单名也是一种风尚,喜欢用芳、琼、英、洋、畅、帅等时尚化、多元化的字。九十年代,“帅”、“鑫”“杰”主要是为了发展经济。两千年后,受小说、电视剧的影响,多起三字名或传统名,诸如宇轩、子豪、子涵、浩然等传统色彩较浓的名字开始进入前20名。
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名字风格反映了“文化”对取名的影响 。
图文资料知识多来自各大互联网查阅,仅供大家娱乐参考,侵权联系删除!
你的下一代,准备以什么风格呢?欢迎在评论区讨论,说出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