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鼠类>正文

老鼠为什么敢咬人却不敢咬猫?老鼠找猫,单挑是怎么回事

人气:404 ℃/2024-07-11 00:07:13

大多数寄生虫会直接从宿主体内汲取营养,然而有些寄生虫却可以控制宿主的大脑,迫其做出一些危险的举动,而刚地弓形虫就是这样控制老鼠的行为的,至于这样做的原因,原来弓形虫只能在猫的体内完成有性生殖产生虫卵。

老鼠对于猫的恐惧,是直接深烙在基因里的,如果在馒头附近滴上几滴猫尿,那老鼠只会在饿死之前做抉择的时候,才会考虑这块馒头,此时的老鼠体内会本能地分泌肾上腺素,提高对周围环境的警惕性,同时身体的疼痛感会降低,所以那些被猫爪玩弄的老鼠们,大多数在致命一击之前,就已经因为紧张过度而“吓死”了。

不过,感染刚地弓形虫的老鼠却不会做出上述的避让动作,甚至有一些老鼠还会被猫的气味所吸引,它们会大摇大摆地走到猫咪面前,这不是老鼠来找猫咪“单挑”,只是老鼠的行为已经不再受自己本能的控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最“成功”的寄生虫之一

刚地弓形虫,又简称为弓形虫,被科学家们誉为最“成功”的寄生虫之一,因为这种寄生虫几乎可以在所有恒温动物体内生活,而且是一种机会致病原虫,科学家早在100多年之前就发现了这种寄生虫,根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30%的人类曾经感染过弓形虫,只是弓形虫并不能在人体内有性繁殖,加上免疫系统的控制,绝大多数被感染的人都没有任何感觉。

提起弓形虫,就不得不说到猫咪这个人类最亲密的动物之一,弓形虫的生活史非常的复杂,需要两个宿主:

  • 中间宿主:在比如人、老鼠、鸟类等恒温动物体内,弓形虫在肠壁外发育,然后经过血液和淋巴循环系统进入到各组织器官中,除红细胞以外的任何有核细胞都有可能被寄生,并在这些细胞中进行无性生殖增值,但不会产生虫卵。
  • 终末宿主:弓形虫只能在猫以及猫科动物体内,完成肠内期发育,进行有性生殖并产生随粪便排放到环境中的卵囊,这些卵囊在环境中只需要2-3天即可发育成熟,并产生感染能力,对其他接触到的动物产生威胁。

所以,在除了猫科动物以外的所有动物,即便是感染了也不会产生虫卵进而引发更大范围内的传播,这样苛刻的发育条件对弓形虫来说非常不利于种族的繁衍,科学家们在研究被感染的老鼠时,发现了弓形虫控制老鼠大脑的能力,让感染后的老鼠可以主动的接近猫,其一系列复杂的机制不由让科学家们都感慨弓形虫的成功之处。

控制老鼠大脑的机制

科学家们在研究被弓形虫感染的老鼠时,发现其对猫的气味不仅不再害怕,反而有些个体会表现的感兴趣,这一奇怪的行为,并不是因为弓形虫破坏了老鼠的嗅觉中枢神经,而是更复杂的神经递质和生理机制的改变。

感染后的小鼠大脑内,会产生许多弓形虫囊肿,这些弓形虫对大脑产生两项比较重要的影响:

  • 促使分泌更多的多巴胺。多巴胺我们非常熟悉,这是一种与奖励和愉悦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同时也会影响大脑的动机和导向行为,这些弓形虫囊肿中含有大量的多巴胺,针对这一现象,科学家在体外让合成多巴胺的神经细胞感染弓形虫后,发现神经细胞分泌出了更多的多巴胺,显然弓形虫感染与多巴胺的调节变化存在一定的关联。
  • 产生抑制性神经递质。科学家们在研究弓形虫对老鼠大脑树突状细胞的影响时,发现了老鼠大脑内γ-氨基丁酸分泌异常增多,这种γ-氨基丁酸是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具有减轻恐惧和焦虑的作用。

多巴胺和γ-氨基丁酸异常增多,导致了老鼠变得更加的兴奋、无所畏惧。

上文所说的喜欢找猫“单挑”,可以更确切地理解为探索欲和好奇心增加而驱使的行为,有研究进一步表明,老鼠不仅仅对猫变得大胆,对狐狸、豚鼠等动物也都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随着老鼠大脑内囊肿数量的增多,这些行为开始变得越来越明显。

对于弓形虫来说,这不仅促使了猫捕杀老鼠的成功率,也提高了原虫进入猫体内的数量,有利于弓形虫的繁殖。

感染弓形虫对人类的影响

尽管全世界大约30%的人曾经感染过弓形虫,但是弓形虫在人类的体内非常受免疫系统的压制,弓形虫在进入人体内后会直接躲藏进细胞中,其缓殖子能有效抑制细胞的凋亡,使之能在宿主体内潜伏多年,这也是弓形虫对人的影响与免疫系统呈正相关的原因。

不过,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揭示弓形虫与人类行为异常和精神问题的关联。

国外一项发表于2002年的关于交通事故的调查,出现交通事故的146个人与当地人比较,发现出现交通事故的这组人群中,弓形虫阳性的比例要显著高于当地人,该调查还计算出被弓形虫感染的人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是未被感人的2.65倍,虽然引起交通事故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是调查中发现感染司机的反应时间确实比健康司机要长一些,而且行为上更倾向于不遵守交通规则。

而在此调查之后,2003年一项基于现代心理生物学的调查问卷,测试了857名应征入伍者,发现弓形虫阳性的人在冲动性、挥霍度以及失序度三个方面得分,较健康者普遍偏低,并且在智商方便也有不同程度的偏低。

弓形虫在宿主体内,对神经系统具有更强的感染性,弓形虫在大脑产生的囊肿是随机长在整个大脑的任何区域的,但是优先集中在大脑皮层、海马体、杏仁核、小脑、脑干等神经元密集的区域,而特定区域的功能一旦被影响,即可能会发生行为的变化。2007年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的研究认为,处于杏仁核的弓形虫囊肿可能是影响行为异常的关键。

结语

目前弓形虫身上还有许多未解之谜等待科学家的破解,鉴于弓形虫广泛的感染途径,生活中我们需要防范弓形虫的方面非常多,我们食用的牛肉感染率在0.2%-43.0%,猪肉感染率在4.0%~71.4%,这两种肉是重要的感染源,好在弓形虫在-20℃-70℃之间存活,一般的加工方法均可杀灭弓形虫。

而对于爱猫人士来说,不需要因为弓形虫而将养猫行为“一棒打死”,科学养猫和定期检疫才是关键,至于喜欢猫的行为是受寄生虫影响的说法,当然是不可能的,弓形虫影响行为的机制摆在那里,根本做不到控制人类特异性喜欢猫,弓形虫控制人类的桥段仅是电影中的情节。

搜索更多有关“老鼠为什么敢咬人却不敢咬猫?老鼠找猫,单挑是怎么回事”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