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草适合水温几度:高温这么搞水草多少才算好
俗话说“蟹大小,看水草;蟹多少,看水草”,为什么看水草呢?
水草在蟹塘的作用无非就这么几个:
1、供河蟹躲避;
2、净化水质;
3、提供部分饵料;
4、产氧。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产氧这一功能。
河蟹翻倍大不大,就看营养好不好,溶氧高不高,这就和“双氧理论”不谋而合了。池塘溶氧的多少,直接影响河蟹的生长。氧气高,河蟹吃食量大,饲料利用率大,生长速度快,翻倍率大,成活率高,发病率小。
那么多少的氧气比较好呢?
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一昼夜16小时以上溶氧必须大于5mg/L以上,其余任何时候不得低于3mg/L。您的池塘溶氧达标了吗?池塘溶氧大于4mg/L,好氧细菌的作用较快,分解后的产物对水产动物无害,对水生植物生长有利;池塘溶氧低于4mg/L,厌氧菌大量繁殖,有机物分解速度下降,且分解物大部分有害。
当水中溶解氧由4.5mg/L下降到3.5 mg/L时,鱼类对饵料的消化利用率下降50%,饵料系数上升50%以上;当溶解氧下降到3mg/L以下时,就会对鱼类的摄食、消化以及健康带来较大的影响;溶解氧持续下降到1mg/L以下,大部分鱼类就会出现浮头现象,持续下降会造成缺氧窒息死亡,即“翻塘”。
各池溶氧水平尽管有高有低,但其昼夜变化规律基本相同。池塘中的溶氧主要来源于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般情况下,浮游植物密度高、天气晴朗,溶氧的昼夜差异大,反之则差异小。
每天早上4~5时池塘溶氧最低,天亮后水中的浮游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产氧,溶氧开始上升,到下午18时左右池塘溶氧最高,此后,水中溶氧量逐渐下降,到早上日出之前减到最小值,所以凌晨易出现缺氧泛塘的情况。
由于水中光照度和浮游植物均有垂直梯度变化,白天上层光照强,浮游植物多,光合作用强,产氧多,溶氧量可达l0mg/L左右。下层正好相反,产氧少而耗氧量大,加之白天由于水的热阻力,上下水层不易对流。
在没有人工增氧的池塘中,溶氧在水中的分布呈现出从上到下垂直递减状态。所以最先缺氧的是底层水。
3个蟹塘下午到第二天早上的溶氧变化(mg/L)(表1)
下表是测的同一塘口同一地点早晚溶氧差(表2)
表1为3个相邻塘口下午太阳落山前后到第二天早上太阳出来前的溶氧变化。3个塘口水草都基本不出水。1号塘口环沟伊乐草大概占60%;田面伊乐藻占10%,轮叶黑藻占10%。2号塘口田面伊乐藻占30%,环沟伊乐藻占60%。
3号塘口田面水韭菜占40%,伊乐藻10%;环沟伊乐藻占40%。伊乐藻、水韭菜、轮叶黑藻在高温天气的产氧能力轮叶黑藻最高,水韭菜次之,伊乐藻最低。
这是由于伊乐藻属于低温草,当温度达到30℃后会进入休眠期,产氧能力下降。但是如果伊乐藻在水下20公分左右,温度相对低一点,产氧能力也会好得多。水韭菜和轮叶黑藻都属于高温草,温度高长势快。(当然出水也会被太阳晒伤)。
白天由于水草、藻类的光合作用,溶氧上升。草多溶氧高,达到饱和度后多余的氧气溢出水面进入空气。晚上水草进行呼吸作用,大量消耗氧气。草越多耗氧越多。这也是为什么3号塘口溶氧变化比另两个塘口小的原因。
表2更是突出了水草对溶氧的影响。水草过多,耗氧更大,早晚溶氧差异大,更容易缺氧。水草适中的塘口,早晚的溶氧差相对小得多,反而不容易缺氧。
水草长得太高甚至出水,占用空间,但水体是有限的,只能承载一定量的氧气。晚上水草进行呼吸作用,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氧气。在这种“狼多肉少”的情况下,除了缺氧,也别无选择了。
进入养殖后期,饲料投喂量加大,每天产生的残饵粪便分解也需要耗氧。来不及分解的就堆积在塘底,形成氧债。12号塘—17号塘可以看出减少耗氧,池塘溶氧差相对较小。
应对措施:
1、高温前及早控草。
可用“打头”的方式,抑制水草的顶端优势,形成“水下森林”,避免占用过多的水体空间、阻挡风浪。控草能促进水草生根发棵,长得粗壮有活力。拉掉多余水草和烂草,水草占池塘面积的60%左右,保持水草产氧耗氧的“收支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