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鳌拜狱中见康熙,康熙为何不杀鳌拜

人气:353 ℃/2023-09-14 10:08:49

鳌拜出身于满洲镶黄旗(上三旗),瓜尔佳氏,是满族苏完部族长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五功臣之一费英东的侄子。事实上努尔哈赤时代的鳌拜并无多少功劳可言,他真正崭露头角是在皇太极时代:当时皇太极踌躇满志致力于入关灭明混一天下,然而明将毛文龙却利用八旗军不善水战的特点打造了皮岛(今朝鲜椵岛)这一抗金(清)基地。别看皮岛面积不大,然而却与关外宁锦一线的明军遥相呼应、互为犄角,而不善水战的后金八旗军又拿皮岛无可奈何。正由于皮岛在后金(清)政权背后起到的牵制作用使入关灭明的计划迟迟不能启动。崇德二年(1637)皇太极命贝子硕讬与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诸将往攻皮岛。由于硕讬久攻不下,皇太极又命英郡王阿济格接手,而鳌拜当时就被编入阿济格旗下。阿济格与众将反复商议后制定了兵分两路、声东击西的进攻方案:一路从海上以巨舰摆出正面进攻的态势,故意吸引守岛明军的注意力;另一路则以轻舟精锐快速推进,直插该岛西北角之要害阵地。在这一作战方案中前一路其实所起的是声东击西的诱敌作用,而后一路才是真正担负作战任务。鳌拜主动请缨并向阿济格立下军令状:“我等若不得此岛,必不来见王。誓必克岛而回“。鳌拜遂率部渡海发动进攻,然而此时明军早已严阵以待,一时间炮矢齐发,清军进攻受挫。这时鳌拜身先士卒冲向明军阵地,冒着炮火与明军展开近身肉搏。清军主力部队随即跟进攻克了皮岛。捷报传到盛京后大喜过望的皇太极亲自撰文祭告努尔哈赤,以慰其父在天之灵。皇太极认为皮岛虽是区区一岛,但攻克之意义远在占领重城要地之上,所以下令对诸将士从优奖励。这次论功行赏使鳌拜以首功晋爵三等男,赐号“巴图鲁”(勇士)。崇德六年(1641)鳌拜跟随郑亲王济尔哈朗进围锦州。明朝的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13万大军来援,于八月初进至松山,与锦州守军祖大寿部遥相呼应。明军使用火器猛攻清军,在明军猛烈炮火的攻势下济尔哈朗指挥的清军右翼失利。当时鳌拜率领镶黄旗护卫军纛,路遇明军骑兵,于是迎头而上将其击败。鳌拜不待军令就果断乘胜追击,一直打到明军步兵阵地之前,遂令部下将士下马步战,结果再次重创明军。此战后鳌拜因功晋爵一等梅勒章京。八月皇太极亲率大军西援锦州之师。洪承畴指挥明军分路突围,总兵吴三桂、王朴、唐通等人率军沿海边撤退。清军从锦州大路至塔山大路沿途截杀。鳌拜与阿济格、尼堪等率部排列至海截击之,明军大败而溃。松锦会战关系到明、清双方的生死存亡。自此以后明朝的败局几乎已注定,而清军则在此战中奠定了日后入关的基础。次年六月鳌拜升为护军统领,成为八旗将领中具有较高地位的人物。此后鳌拜又追随皇太极参与了征讨蒙古察哈尔部以及东征朝鲜的战争,到了清军入关前后鳌拜已成为八旗军中位高权重炙手可热的人物。

鳌拜不仅是战场上的一员骁将,也是皇太极忠心耿耿的心腹,事实上在康熙的父亲顺治继位这件事上鳌拜出力甚多。皇太极死后八旗旗主们开会讨论继承人选问题之时鳌拜与索尼、图赖等人率两黄旗官兵把崇政殿围得水泄不通。当时两个冲击皇位的强有力竞争者分别是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和皇太极长子豪格。会议刚一开始鳌拜就与索尼等人率先倡议立皇太极之子。多尔衮以诸王尚未发言为由斥责索尼、鳌拜等人目无尊上,将其喝退。随即多尔衮的同母兄弟阿济格和多铎立多尔衮为帝。一时间多尔衮兄弟控制的两白旗和作为皇太极嫡系的两黄旗之间争执不下,而两红、两蓝则不明确表态支持哪一方。老谋深算的多尔衮虽然极力想将皇权争取到手,但考虑到外面剑拔***张的两黄旗士兵也不敢贸然处之。多铎见多尔衮犹豫不决,于是就说:“如果你不继位,就该立我为皇帝!我的名字已列于太祖遗诏之中。”多尔衮立即反驳道:“肃亲王豪格的名字也在太祖遗诏中提到过,不是只有你的名字。”多铎见遭到哥哥的反对,于是又以立年长者为由提议立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子礼亲王代善(事实上努尔哈赤的长子是褚英,不过这时已死,代善成为此时事实上的长子)。一向滑头的代善在此之前一直一言不发,如今见多铎提议自己才说:“睿亲王如果应允,当然是国家之福,如果睿亲王不继任的话,豪格是帝之长子,当承大位。至于我年老体衰,力难胜任。”豪格见代善提到自己,加之支持自己的两黄旗士兵就在门外,自以为胜券在握,于是故作谦虚道:”我福小德薄,哪能担当此等重任?”没想到多尔衮竟然接过他的话头说:“既然肃亲王如此礼让,咱们更议他人。"此言一出两黄旗士兵当时就炸毛了。礼亲王代善眼看有火并的危险,于是托言身体抱恙而退出会场。随后各旗旗主纷纷离场,会场内只剩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和两黄旗官兵。多尔衮知道如不安抚一下的话还不知道这些人能闹出什么来,可又不甘心让老对手豪格继位,于是他提出拥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可以说正是鳌拜等人率两黄旗士兵向多尔衮、多铎兄弟施压才保证帝位在皇太极一系传承。清军入关后鳌拜又跟随靖远大将军英亲王阿济格取道陕北进攻已经退守西安的李自成农民军,在此过程中他攻陷四城、降三十八城。此后鳌拜又于河南邓州和湖北承天、德安、武昌等地前后十三战中重创大顺军。顺治三年(1646)正月鳌拜随肃亲王豪格等率军进攻张献忠大西农民军。他率部击破大西军营垒130余处,斩首数万级,获马骡牲畜12200余匹,张献忠本人也于此役中被杀。打败大西军主力后鳌拜又继续深入,基本上肃清了四川一带的农民军。鳌拜因此被顺治皇帝视为在平定大西军的军事行动中鳌拜应居首功。

尽管鳌拜战功赫赫,然而一生对皇太极忠心耿耿的鳌拜在多尔衮摄政期间不可避免受到排挤迫害:顺治元年鳌拜随英亲王阿济格征讨退守陕西的李自成大顺军立下大功。顺治二年八月阿济格因为没及时奉旨班师且谎报战功而受到处罚。阿济格是顺治皇帝的叔父、摄政王多尔衮的亲哥哥,阿济格仗着这层关系对小皇帝有轻蔑之心,以致于私下称顺治皇帝为“孺子”。清廷谕令正黄旗固山额真谭泰会同护军统领鳌拜召集部众将阿济格“称上为孺子”之语传示晓谕。谭泰顾及英亲王阿济格的情面而并未照办,鳌拜也因听从了谭泰之言而未奉行谕旨,结果不仅征讨李自成的军功不准议叙,还被罚银100两。后来谭泰又与索尼互相攻击,鳌拜因庇护索尼再次获罪,几乎到了被革职的地步。顺治五年(1648)二月征讨张献忠大西军的豪格大军凯旋回京,随同出征的参领希尔良因冒功邀赏一事遭到处罚,鳌拜也以勘察不实而被议处“应革职,罚银一百两”。三月贝子屯齐告发郑亲王济尔哈朗当年拥立肃亲王豪格、后又包庇豪格的种种罪状,同时告发鳌拜诸人也参与了谋立肃亲王之事。多尔衮借此事兴起大狱,鳌拜被以欲立豪格、与诸人盟誓等罪名论死,得旨“罚锾自赎”。四月侍卫廓步梭又告发鳌拜在皇太极死时“擅发兵丁守门”,再次论死,改革职为民,得旨免革职。鳌拜虽以大功凯旋,在短短数月间却被论死两次,可见其所受打击之严酷、境遇之窘迫。顺治七年(1650)七月多尔衮患病,他通过贝子锡翰暗示顺治皇帝亲自前来探视自己,锡翰遂秉承其意“请驾临幸”,多尔衮却又以“违令渎请”罪之并追究鳌拜包庇之罪,论死,后改免死罚赎、降爵。就在这年十一月多尔衮去世,顺治皇帝开始亲政。顺治亲政后得知鳌拜、索尼等人曾经盟誓“一心为主,生死与共”,因此对鳌拜极为敬重,视其为心腹重臣。此后鳌拜随侍顺治身边,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各类事务。顺治十三年(1656)鳌拜因旧伤复发而卧床,顺治亲临鳌拜府邸去看望慰问。顺治十四年(1657)冬孝庄文皇后病重,顺治朝夕侍侯,鳌拜则昼夜于宫中侍候,以致于都顾不上自己休息吃饭,他也因此深获顺治皇帝的赞赏。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顺治皇帝驾崩,临终前的顺治皇帝留下遗诏:由皇三子玄烨嗣位(即康熙帝),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

纵观鳌拜的履历可以发现:他是清王朝一位不可多得的骁将,同时一生对皇太极忠心耿耿的鳌拜在康熙的父亲顺治继位一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鳌拜是有大功于康熙的——我们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鳌拜的鼎力支持,那么顺治还能否顺利登机恐怕将成为一个问题。如果连顺治都没能坐上皇位,那么就更不会有作为顺治之子的康熙什么事了。那么对皇太极和顺治忠心耿耿的鳌拜是否在康熙年间叛变了呢?其实说鳌拜叛变是缺乏依据的。事实上在康熙的所有对手之中鳌拜具有和三藩、台湾郑家、噶尔丹、沙俄完全不同的性质——鳌拜只是和康熙个人有矛盾,而从未有过对清王朝不忠的行为,鳌拜从没想过要谋朝篡位,只不过他的飞扬跋扈对皇权构成了冒犯,这才是康熙拿下鳌拜的真实原因。

清王朝在入关之前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像中原王朝一样的高度集权的专制王朝,而是更类似于欧洲中世纪的贵族社会——满洲八旗贵族所组成的议政会议实际上执掌着国家的最高权力。其实这在游牧民族中并不是什么稀奇事:三百多年前蒙古人就通过忽里勒台大会处理国家大事,而满洲人的八王议政会议大体上与蒙古人的忽里勒台大会类似。在《旧满洲档》中记录了在八王议政体系下八大旗主贝勒和众大臣对天盟誓的誓文,其中有这样的内容:“政务上汗不得恣意横行。汗承天命执政。任何一位旗主贝勒若欲为恶,扰乱政务,其余七位旗主贝勒集会议之,该辱则辱之,该杀则杀之。生活道德谨严、为政勤奋公正之人,即使主国之汗出于一己私怨,欲罢黜贬降,其余七旗之人对汗可以不让步。”从这份誓文可以看出:当时八旗旗主的权力之大甚至可以对汗王的权力构成一定制约。天命七年(1622年)三月初三清太祖努尔哈赤召开八王议政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确立了如下原则:一、继承努尔哈赤汗位者若不听取八王之言,不行善道,则八王可以更换新汗。新汗与八王齐坐,共同受国人朝拜;二、八王与新汗共同议处军国大政;三、八王有共同断案、做出裁决的权力;四、八王有权授予官职,任免各旗将领。五、人口、牲畜、金银、缎帛等战利品需在八旗之间平分。由此可见这时的八旗旗主是处于王朝权力巅峰的人物。皇太极和顺治的继位都不是像中原王朝那样由先皇遗命确立,而是由议政会议推举。当然汗王是不会心甘情愿接受八旗旗主的制约的——皇太极在继承汗位后采取一系列手段强化汗王的权力。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更是仿照中原汉制称帝,这其中就暗含构建中央集权体系,改变八王议政旧俗的想法。尽管皇太极和顺治都通过引入中原王朝的制度强化君主集权的程度,但直到康熙继位之时清王朝仍没完成由八旗贵族共治模式向君主专制过渡的全过程,这一时期八旗的旗主贝勒们都具有较大的权势,这种权势实际上对渴望建立君主专制制度的康熙皇帝是一大挑战。康熙要强化自己的权力就必须加大汉臣的权力,使汉臣在朝中具备与主张维护满洲旧俗的八旗权贵分庭抗礼的实力,而鳌拜恰恰是主张维持满洲旧俗的八旗权贵势力的代表性人物。鳌拜作为清朝的开国功臣对清王朝其实是高度忠诚的,不过这种忠诚并不是针对康熙个人的。用《康熙王朝》中孝庄太皇太后的话说“鳌拜就是咱们满人的一介家奴”,但这个满清王朝的家奴可不是康熙皇帝的家奴。

在鳌拜看来:清朝的江山是满洲八旗贵族子弟共有的。如果将大清帝国比喻成是一家大公司的话,那么八旗贵族子弟都是这家公司的股东,鳌拜则是其中较大的股东之一。事实上无论是为维护清王朝的整体利益而与明军、农民军作战或是捍卫皇太极之子的继承权都是这种心态的体现——鳌拜捍卫皇太极之子的继承权实际上是当时两黄旗官兵的一致要求。两黄旗一直由皇太极亲自统率,各级将官几乎都是皇太极一手提拔,而多尔衮对他们没什么交情可言,他们自然更愿意拥立皇太极之子:一则是报答皇太极的知遇之恩;二则也是希望通过拥立皇太极之子以确保自己的荣华富贵。鳌拜作为两黄旗利益的代表人物即使在入关后仍坚持捍卫两黄旗的利益,因此他大力推行圈地,在这一过程中他极力维护两黄旗的利益,这就造成他与其他各旗人士的矛盾。同时鳌拜顽固地坚持满洲旧俗,又造成他与朝中汉臣的矛盾。尤其是他那种视清朝江山为满洲八旗贵族子弟共有的理念是康熙所无法接受的——在康熙看来:清朝的江山就是我爱新觉罗·玄烨的,其他人都不过是朕的奴才,你鳌拜居然想从朕手中分走一部分股权,是可忍孰不可忍?康熙和鳌拜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强化君权和维持满洲旧俗之间的矛盾,鳌拜从来没有任何叛逆之举,充其量就是仗着军功飞扬跋扈而已,这在鳌拜看来是合理的——既然清朝的江山是满洲八旗贵族子弟共有的,而自己为打下这江山立下过汗马功劳,那么自己趾高气扬一些有什么说不去的呢?鳌拜所忠于的是清王朝的江山社稷,谋的是八旗贵族的共同利益,对康熙本人则谈不上有太多的忠心,甚至鳌拜还以开国功臣自居,视康熙为嘴上没毛的黄口小儿。然而在康熙眼中:这江山是朕的,你鳌拜身为一介家奴竟敢如此目中无人!事实上不只是康熙,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对功臣居功自傲的问题高度警惕——宋太祖赵匡胤为此想出了杯酒释兵权的策略,明太祖朱元璋为此不惜大开杀戒。然而鳌拜显然对中原王朝历史上的这些例子不甚了了,深受满洲旧俗影响的他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天经地义再正常不过的。事实上这是两种错位的理念,事实上鳌拜代表的不只是他本人,在他身后有一大群怀有类似理念的在满洲旧俗体制下的八旗权贵既得利益者,而康熙打击鳌拜的行为其实也是在告诫这些人:时代变了,今后的时代注定将是君权至高无上的时代,所有人都必须臣服于君权之下。康熙在拿下鳌拜之后命议政王大臣等审讯鳌拜。大臣们审实后宣布鳌拜30条罪状并议定应处以革职、立斩。当时被囚禁中的鳌拜则请求觐见康熙并让康熙看他为救康熙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据说康熙看过这些******后也不禁动容。事实上康熙甚至鳌拜并无造反之心——鳌拜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维护在满洲旧俗体制之下八旗权贵的既得利益(尤其是两黄旗的优先利益),根本没对大清江山有任何不忠的行为。如果要杀鳌拜,那么显然理由是不充分的。当然有人会说君要臣死还怕找不到理由?实在找不到就编一个理由。如果康熙是一个大权在握的君主,那么自然可以这么做,然而此时的清王朝还远远不是一个高度集权的王朝——在此之前鳌拜专擅朝政多年,而八旗权贵们此时对康熙本人普遍谈不上有多少忠心。如果康熙在此时贸然处死鳌拜无异于把自己强化君权的心思弄得人尽皆知,当然康熙的确是想借鳌拜事件敲打八旗权贵们,不过他还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逐步把权力从八旗权贵手中收回,在自己羽翼尚未丰满之时贸然与全体八旗权贵为敌是不明智的。当然康熙可以通过重用汉臣、遵行汉制强化君权,然而要知道此事清朝入关不久,反清复明的组织仍有相当势力,朝中汉臣普遍处于观望状态,康熙要在这时公然与全体八旗权贵为敌,那么恐怕汉臣们多半会作壁上观。作为八旗权贵势力代表人物的鳌拜尽管拿下了,可要真正收回八旗权贵的权力、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况且三藩、台湾郑氏等势力也正虎视眈眈,在这样的形势下康熙对鳌拜只抓不杀其实是他与八旗权贵势力之间的一种妥协。

搜索更多有关“鳌拜狱中见康熙,康熙为何不杀鳌拜”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