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徐悲鸿最擅长画的动物是马:杨西说,徐悲鸿的马尾巴是一笔画成的

人气:425 ℃/2024-07-02 21:40:38

杨西|撰文

五十年代,我还在上小学五年级,有一次和班上的几个同学去一位同学家看“小人书”,当时这位同学家的墙上挂有一幅马,他向大家介绍:“这幅马是一个画家画的,这马尾巴听我父亲说,是一笔画成的!”当时我特别喜欢画画,画是谁画的不知道,“马尾巴是一笔画成的!”这句话在我幼小的心中却烙下深深的印记。

六十年代我已经到省城上学去了,有一次这位同学来省城找我,我招待他在学校的食堂吃饭。这时的我已不是上小学时候的我,已经正式拜师学画,对国内大家任伯年、吴昌硕、陈师曾、齐白石的名字早就熟记于心。

饭桌上我问他:“你们家墙上的那匹马是谁画的?”

他说:“好像是什么鸿!”

我说:“是不是徐悲鸿?”

他说:“好像是!”

据说我这位同学的父亲,年轻时和徐悲鸿在法国留学期间相识,并结下深厚的友谊。抗战期间二人在重庆相遇,徐悲鸿亲自画了这幅马送他,画上题字为“哀鸣思战斗,迴立向苍苍”,表达了徐悲鸿为抗战胜利而呐喊的家国情怀。

徐悲鸿作品《奔马》

说到画马,自古有之。马自从被驯化以来,就成为人类最亲密的朋友,一起劳作一起休息,一同战斗一同凯旋。为马传神写照成为人类艺术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画马的历史有人说起源于唐代,“国初已来画鞍马,神妙独数江都王。”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中的诗句。这江都王是谁?是李绪。李绪为初唐时期人,唐太宗李世民之侄,霍王李元轨之子,被封为江都王。一生喜爱画艺,尤以画马见长,所以有人认为李绪为中国画马第一人。也有人说应起源于魏晋,顾恺之的代表作《洛神赋》、《烈女传》、《女史箴图》中都有关于马的描绘。《洛神赋》中的三匹马,一仰一俯一打滚,说明了当时顾恺之画马的技巧,已经驾轻就熟炉火纯青。

唐 韦偃《双骑图》

画马的历史无论始于魏晋还是始于唐代,都是凭一些文字记载来论证,由于政权的更替和战争造成的破坏,很多资料都无法流传下来,一时也难有一个准确的说法,只有期待今后考古新证据的出现才可理清。

不过唐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马开始作为独立的形象出现在绘画作品中倒是不争的事实。这一时期的画马名家有阎立本、曹霸、陈闳、韩干、韦偃、李绪等。画家阎立本奉旨画李世民当年坐骑《六骏图》,深得皇上赞赏,并置于昭陵作《六骏图》浮雕昭示天下。唐代画家曹霸、陈闳没有传世作品流传下来,致使我们无法领略他们笔下骏马的风采,只能从“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的诗句中,体会作品中马的形态及画家精湛的技艺。

唐 韩幹《相马图》

在唐代画家中,韩干的《相马图》、《牧马图》、《照夜白图》,韦偃的《双骑图》、《牧放图》,都是这一时期的精品。《牧放图》中共画马1200多匹,牧马者140余人,构图精妙、聚散有序,顾盼多姿、和谐统一,场面之大旷世少有,堪称一绝。

宋代画家画马,李公麟、马和之、陈居中、龚开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李公麟基本沿袭了韩干、韦偃一派的技法,以白描勾勒为主,略施水墨完成;线条细挺而浑厚,墨色滋润而明快,将马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宋 李公麟《五马图》局部

在这里我要特别说一下龚开的《骏骨图》,图中一匹没有缰绳的老马,瘦骨嶙峋,低头缓步地行进在风中,画上题字为“今日有谁怜骏骨,夕阳沙岸影如山。”作品明确地向读者传达了昔日功臣遭人遗忘的悲凉与不公,同时也是自己怀才不遇的写照!

宋 龚开《骏骨图》

元、明、清三代画家中,以赵子昂、赵仲穆、任仁发、刘贯道、任子昭、仇英、商喜、倪端、张龙章、郎世宁、王志诚、顾见龙、张穆最为出名。赵子昂的《调良图》、《秋郊饮马图》、《古木散马图》,赵仲穆的《骏马图》,刘贯道的《元世祖出猎图》,仇英的《秋源猎骑图》,张龙章的《胡人出猎图》,郎世宁的《百骏图》、《八骏图》,王志诚的《十骏图》,都是描绘马的精品力作。

元 赵孟頫《调良图》

到了近代,画马名家更是层出不穷,像赵叔孺、蒲松窗、马晋、刘奎龄、徐悲鸿、黄胄、傅佐、刘继卣,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独具风貌各有千秋!然而,如果有人问一句:“古今画马谁最有名?”百分之九十的人回答:“徐悲鸿——!”

为什么“历代画马千万家,唯独悲鸿最出名?”我认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来源于高尚的家国情怀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出生在江苏宜兴屺亭镇一个贫民家庭,曾经留学法国学习油画,回国以后一直从事美术教育事业,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及北平艺专。

徐悲鸿出身于社会的贫民家庭,童年的社会经历及坎坷遭遇,使他从小就同情劳苦大众,有着悲天悯人的侠义情怀。他热爱自己的国家,年轻的时候就有“凭一己之力,通过绘画来改变乃至挽救中国,既包括它的艺术,也包括这个社会”的胸怀。

徐悲鸿《奔马图》

欧洲学成归来,他整天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奔波,迅速地开展艺术革新运动。1937年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徐悲鸿以自己手中的画笔,创作宣传抗战精神、鼓舞前方斗志的美术作品;他将自己在国外举办画展所得的款项,全部捐给民族的抗战大业。

徐悲鸿早期的马,如其他画家一样,有一种文人的淡泊与儒雅,呈“踯躅回顾,萧然寡俦”之态。1937年以后,他认识到艺术家不能沉醉于作品中的自我陶醉,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把创作与火热的抗战斗争生活联系起来,所以他笔下的马,成为民族觉醒与反抗的象征。在此期间,他画了不少有关马的作品,画中经常题上“哀鸣思战斗,迴立向苍苍”、“秋风万里频回首,认识当年旧战场”的诗句。

正因为徐悲鸿有与古今画家不同的家国情怀,所以他笔下的骏马才能入妙通神、与众不同、气象万千!

徐悲鸿作品

二、来源于画家的创作热情

古代画家画马,一部分是以画马为一种艺术追求,一部分则是受人指使,如奉旨奉诏之类。作为艺术追求的,很多人以沿用古法为上。如宋代的李公麟的笔下就有《摹韩干画马》、《临韦偃牧放图》;元代的赵子昂也是画马高手,但其画法仍然因袭韩干,“吾自小便爱画马,尔来得见韩干真迹三卷,乃始得其意云!”这句话便是他心迹的表述,说明他的确是韩干的衣钵传人。

宋 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局部

古代画马名家从阎立本到韩干,从李公麟到赵子昂;从仇英、商喜到郎世宁,都逃不掉取悦于权贵的心理束缚。所以他们笔下画的马大多是供奉之马,总给人膘肥体胖、闲庭观赏的感觉。韦偃的《牧放图》中,马虽然有1200多匹,但都是放牧生活的实写,马的精神气质一点也没有表现出来,最多只能算一幅风俗画。而徐悲鸿画马则不然,国家正处在民族水深火热之中,他需要用画笔去宣传、去呐喊,去鼓舞民众的抗战斗志;所以他画马是饱含着对国家与民族的热情而创作,笔下呈现出来的马自然与古人供奉之马不可同日而语。

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有一幅《八骏图》,徐悲鸿有一幅《六骏图》,现将两幅作品放在一起稍加比较,便可识其伯仲。

郎世宁画的马,是八匹厩养的马,膘厚毛滑、屁滚腰圆、体态臃肿、用笔拘束。两白、两棕、两花、一黄一黑,八匹马分散在一棵大柳树下;或立、或卧、或打斗、或顾盼,造型死板、设色庸俗。苏东坡这两句:“厩马多肉尻脽圆,肉中画骨夸尤难”的诗,用来描绘郎世宁的作品,可谓恰如其分。

清 郎世宁《八骏图》

徐悲鸿画的马是野马、奔马,骨瘦彪悍、肌体健美、造型准确,笔酣墨畅、托物抒怀、气势磅礴,作品中没有那种娇柔造作之气。全画以中国画大写意的手法完成,他先以笔蘸浓墨勾写出马的头、颈、胸、腿,然后以侧锋画出鬃毛、马尾,继而使用泼墨技巧画出马的颈、腹、臀的结构,浓中有淡,韵味无穷。他用笔收放自如,使转提按、抑扬顿挫均似草书笔法,刚劲有力,力透纸背。画面呈一字排开,六匹马在广袤的中华大地奋勇扬蹄、蹄下生烟,摧枯拉朽,讴歌中华民族必胜的抗战精神。徐悲鸿这种气势与精神,是古今很多画家所不具备的,也是无法具备的!

徐悲鸿《六骏图》

三、来源于画家的广博学识

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要想走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必须要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特别是学习中国画,诗、书、画、印缺一不可。作为这一点,徐悲鸿心中非常清楚。在留学日本期间,他深知日本画家会心于造物,但创作中却缺乏中国文人画的思想;于是在自己的教学和创作实践中,将这两者的关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除此而外,他还将西方古典主义严格完美的造型意识,与印象主义的光影色彩相结合;将中国画写意的精神与西画的写实理论相结合,扬长避短、兼收并蓄。在艺术创作上,他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的理论。有效地处理了对传统和国外艺术理论、表现技法的借鉴、取舍问题,丰富了自己的创作视野及表现手法。

1940年,他在自己画的一幅群马图上题款:“昔有狂人为诗云,一得从千虑,狂愚辄自夸,以为真不恶,古人莫之加。悲鸿时客喜马拉雅山之大吉岭。”从这段题字来看,他画马风格大变的一个主要原因,得自于他对西藏马长达数月的仔细观察及认真研究。将自己理论上广博的知识与对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其作品既注重马的结构,又兼顾中国画笔墨的发挥;把泼墨与兼工带写的技巧融在一起,恰到好处地表现了马的精神气质及外在形态。他在一幅赠志愿军的《奔马》上题字:“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将中国大写意画马精神境界推至一个崭新的高度。

徐悲鸿《奔马图》

四、来源于画家的刻苦修为

徐悲鸿的一生与艺术结下不解之缘,遂将其作为此生的奋斗目标。19岁时他到上海谋生、求学,送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审美馆的自荐作品,就是他自己画的一幅马。当时的馆长是高奇峰,他看了以后立即回信大加赞赏:“虽古之韩干无以过也”,由此可见徐悲鸿当时画马的技巧已到达一定的高度。事后这幅马被刊印发表,成为一幅徐悲鸿发表最早的画作。

1933年徐悲鸿游学西欧、米兰、法兰克、莫斯科等地,这些都是他举办画展的国家,他在《述学篇》中写道:“旋游欧洲,凡名都之动物园,……以其囿之布置完善,饲狮虎时,且得入观。俾人环睹,其动物奔腾坐卧之状,尤得凝视,详览无遗,故手一册,日速写之,积稿殆千百纸,而以猛兽为特多。”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徐悲鸿在筹办展览之余,还不辞辛苦地抽空到世界各大都市的动物园,对动物实行观察写生,积累动物画技法创作素材,其用心良苦可见一斑。

徐悲鸿作品

1939年,徐悲鸿受邀到印度讲学并举办画展, 在这期间他有幸到喜丁拉雅山的大吉岭,在这里他看到了很多内地见不到的高头大马,心情十分兴奋。整天和这些马生活在一起,借此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对马的彪悍、勇猛、耐劳、忠实的性情摸得一清二楚。同时画了大量的素描速写,使其笔下马的创作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徐悲鸿在他自己的画论中写道:“吾所法者,造物而已。碧云之松吾师也,栖霞之岩吾师也,田野牛马,篱外鸡犬……亦皆吾所习师也。”、“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用过极长时间的功。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的骨架、肌肉、组织。又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乃能有得。”他的一生托物寓志,为了将马画好,马的素描速写及构图的确数以千计。他刻苦修为、细心观察,用心领悟广采博纳;中西结合融汇贯通,终使其笔下的骏马一扫古人柔弱妩媚、庸俗刻板之气,呈现出中华民族黄钟大吕的精神风貌!

徐悲鸿《奔马图》

徐悲鸿在其一生的艺术道路上,一直提倡将古今中外的绘画技法取长补短、溶于一炉。他在素描和油画作品中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是油画民族化的主要推动者;也是现实主义绘画在中国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长期致力于我国美术教育工作,为创立中国现代美术与教育体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搜索更多有关“徐悲鸿最擅长画的动物是马:杨西说,徐悲鸿的马尾巴是一笔画成的”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