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看太多知识怎么样吸收?知识博览从眼睛种种谈起
本文由一组系列文章构成,共4篇:眼睛种种、动物的眼睛、眼睛喜欢“吃”什么、华与华方法:看问题的三双眼睛。前三篇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最后一篇进入了社会科学范畴。祝大家阅读愉快。
眼睛种种
徐武军(上海锅炉厂)
盛产宝石的斯里兰卡近年来被称誉为“眼睛之国”,这不是由于那里出产的宝石象热带少女的眼睛一样晶莹明亮,而是在斯里兰卡有很多人愿意在死后把眼睛赠给失盲者,使他们得以重见光明。
眼睛是人体所有感觉器官中结构最复杂的器官,有复杂的折光、聚焦、感光、传导及防护结构,又有很强的辨色和观察力.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已能为机器人制造眼睛——电子视觉器,但若要为人类自己制造一个完整的眼睛,却无能为力.失明者要想重见光明,只好求助于刚死亡者的眼睛了.世界上大多数的动物都有眼睛,但任何动物的眼睛都不象人眼那么复杂,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种种不同的眼睛吧!
因陋就简 深厉浅揭
在有机质丰富的水沟和池塘中,一到风和日暖的时节,池水常会发绿,这绿色的水中常有许多绿眼虫.绿眼虫属原生动物,整个身体仅由一个细胞构成,在这细胞的上方,有一颗红色的眼点,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它的眼点成浅杯状,它由胡罗ト素小颗粒埋在基质中组成,紧贴着眼点是个光感受器,光线从眼点的开口面照射到光感受器上,使绿眼虫能辨别光线明暗。
在小溪中的石块下,经常可以找到体质柔软、扁平、细长的涡虫,涡虫属扁形动物,它喜欢在暗处活动,避开强烈的阳光.它有一对构造非常简単的眼睛,简单到只能叫做眼点.它是由一些色素细胞和许多视觉细胞组成的,只能辨别光线的明暗,不能看清物象.由于涡虫生活在水质肥美的溪水里,食源丰富,因而也用不着靠眼睛来寻找食物。
分工合作与更番作主
有些动物的眼睛能进行有趣的配合,因制作“鲎试剂”而身价百倍的节肢动物——鲎(hòu)有四只眼睛,一对是由许多小眼构成的复眼,分别位于头胸甲的两侧,能观察周围物体;另一对是单眼,集中在背部的前端,只有感光作用,用来判别方向.四只眼睛分工合作,协调地完成观察外界环境的功能.此外昆虫也有类似的相互配合的单、复眼.
鸮(猫头鷹)的两眼不象其他鸟着生在头部两侧,而是位于正前方.在休息时,鸮经常一只眼睛睁着,另一只眼睛闭着,两眼轮流休息,交替工作.鸮这种更番作主的办法倒是一种十分精简的互助形式。
视而不见与目光敏锐
青蛙是两栖动物,它有很高的视敏度(分辨物体细节的能力),无论是一掠而过的蚊子,或是凭借保护色恣意为虐的卷叶虫都逃脱不了这个“农田卫士”的眼睛,但对一些静止不动的害虫却常视而不见.它能通过调节眼球中的瞳孔大小和晶状体的位置来观察远近变动的物体,但不能调节晶状体的凸度和灵活地转动眼球,所以对静止物的观察力很差。
相反,鸟类却有精巧迅速的视力调节能力和粗大有力的动眼肌.鸟的眼睛相对大小比所有脊椎动物大,特别是鹰眼目光炯炯有神,眼球外形扁圆,适于在空中远视地面,当鹰急如流星赶月地扑向猎物时,鹰眼不仅借睫状肌的收缩来改变晶状体的凸度和晶状体与角膜间的距离,而且还能独特地改变角膜的凸度来快速地把物象聚焦在视网膜上,把扁平的“远视眼”一下子调整为筒状的“近视眼”,所以无论是蹦腾跳跃的野免或是静卧的小鹿都会成为它俯冲猎食的对象,并被它迅速抓住。
鼠视何止寸光,鱼死尚不瞑目
夜深人静,可恶的老鼠开始活动了.老鼠的眼睛又黑、又小,与猫又亮、又大的眼睛相比,显得相形见绌(chù),“鼠目寸光”的贬词也就顺理成章地落在它的头上了.事实上鼠目并非总是寸光,一般脊椎动物眼球内壁的视网膜上有两种感光细胞:一种为视锥细胞,能分辨颜色,视敏度高,但适应暗处微光的能力很小;另一种为视杆细胞,不能分辨颜色,视敏度低,但有很强的适应暗处微光的能力.鼠的视网膜上只有视杆细胞,没有视锥细胞,所以在白天它的视力很差,在夜里有很强的视察力,以适应老鼠日息夜出的生活习性。
老鼠的天敌是猫,而有时鱼也是猫窥视的对象,它们遭到猫的捕获后,所不同的老鼠伏罪而亡,闭目而去,鱼儿无故遭杀,但死不瞑目.因为所有的硬骨鱼类都没有眼脸,所以不能闭上眼睛.
在生物演化的历史上,眼睛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科学的发展史上也一定会写上由简单到完善的人造眼睛史.
眼睛喜欢“吃”什么?
● 邹月兰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保护它就是守住了“光明”,那眼睛都喜欢“吃”哪些食物呢?
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因此,眼球组成部分都有蛋白质的参与,眼球由二十多种氨基酸按不同比例组合而成,并不断地进行代谢与更新。高蛋白质的食物,一类是奶、畜肉、禽肉、蛋类、鱼、虾等动物蛋白;另一类是黄豆、大青豆和黑豆等豆类,芝麻、瓜子、核桃、杏仁、松子等干果类的植物蛋白。由于动物蛋白质所含氨基酸的种类和比例较符合人体需要,所以动物性蛋白质比植物性蛋白质营养价值高,多吃一些高蛋白质食物可以起到保护眼睛的作用。
眼睛特别爱哪些食物呢?
首先,叶黄素。叶黄素是一种类胡萝ト素,它存在于眼部各种组织中,如虹膜、晶状体、视网膜等,其中视网膜黄斑区浓度最高。它是很好的抗氧化剂,能中和蓝光,主要有抑制光线、增加视觉质量和辅助神经传导的作用。叶黄素一般存在于深绿色的蔬菜和水果中,如菠菜、芥蓝菜、油菜、绿花椰、甘蓝、南瓜等。
其次,虾青素。虾青素是一种类胡萝ト素的含氧衍生物,具有强抗氧化能力,所以能预防和缓解明显存在氧化损伤机制的白内障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它还能增加视网膜毛细血管的血液流动,提高视敏度,缓解视疲劳等,并能对因慢性高眼压造成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视神经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虾青素主要存在于虾、蟹、鲑鱼、藻类等海洋生物中。
第三, DHA 。 DHA 是维持神经细胞生长的主要成分,在视网膜光感受器发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感光体外节段膜盘中的核心结构成分,参与光传导和视紫红质再生。 DHA 主要存在于藻类、鳗鱼、沙丁鱼、鲑鱼等食物中。
第四,花青素。花青素可促进视网膜视杆细胞中的视紫质生长,从而维持视网膜的结构和功能,增加对光的感受度,可改善夜间视觉,并增强微血管弹性和改善眼部循环,并且花青素也是一种抗氧化剂。花青素主要存在于蔓越莓、苹果、葡萄、蓝莓、茄子、樱桃等食物中。
第五,维生素 A 。维生素 A 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包括A1及A2。A1即视黄醇; A2即3﹣脱氢视黄醇,其生理活性为维生素A1的40%。维生素A可促进视力和黏膜上皮正常分泌等多种生理功能。缺乏维生素 A时表现为暗适应能力减退,从而形成夜盲症。由于表皮和黏膜上皮细胞干燥、脱屑、过度角化、泪腺分泌减少,从而发生干眼病,重者会角膜软化、穿孔而失明。含维生素 A 多的食物有禽、畜肝脏,蛋黄,奶粉等,胡萝卜素在小肠黏膜内也可变为维生素A,红黄色及深绿色蔬菜、水果中含胡萝卜素也较多。
第六,维生素C。维生素C是一种多羟基化合物。人眼中维生素C的含量比血液中要高出30倍。随着年龄的增长,维生素C含量明显下降,晶状体营养不良,久而久之会引起晶状体变性。此外,维生素C还能减弱光线的氧化作用对晶状体的损害,具有防止老年性白内障形成的作用。一般膳食来源维生素C广泛存在于新鲜蔬菜、水果中,比如西红柿、菜花、柿子椒、深色叶菜、苦瓜、柑橘、柚子、苹果、葡萄、猕猴桃、鲜枣等均富含维生素C。
第七, B 族维生素。 B 族维生素是一类水溶性小分子化合物, B 族维生素是参与包括视神经在内的神经细胞代谢的重要物质,并有保护眼睑、结膜、球结膜和角膜等作用。在B族维生素缺乏或不足时,易使眼睛干涩、球结膜充血、眼睑发炎、畏光、视力模糊、视力疲劳,甚至发生视神经炎症。含维生素 B类丰富的食物主要有花生、豆类、小米、动物内脏、肉类、蛋类、鱼类、米糠等,番茄、橘子、香蕉、葡萄、梨、核桃、栗子、猕猴桃等。另外,也可多吃燕麦、玉米等粗粮。
第八,微量元素。
(1)锌会影响维生素A的运转,缺乏锌可能会引起视网膜视紫质合成障碍,暗适应减弱。锌还能增加视觉神经的敏感度,锌摄入不足时,锥状细胞的视色素合成就会出现障碍,从而影响辨色功能。一般食物中牡蛎含锌量最高,其次肝、奶酪、花生等也是锌的主要来源。
(2)镉不足时会影响胰岛素调节功能,会使血糖升高造成眼球晶状体房水渗透压上升,从而屈光度改变。一般食物中牛肉、粗面粉、蘑菇、葡萄等含镉量较高。
(3)硒参与眼球肌肉和瞳孔的活动,是维持视力
的一种重要元素。一般含硒较多的食物有鱼、家禽、大白菜、萝ト、蒜苗等。
(4)钼是眼睛虹膜的重要营养成分。钼不足时,会影响胰岛素调节功能而使血糖升高,造成眼球晶状体房水渗透压上升、屈光度增加而导致近视。含钼丰富的食物主要有糙米、牛肉、葡萄和蔬菜等。
(5)钙和磷缺乏易发生视神经疲劳、注意力分散,容易引起和加重各种眼科疾病。含钙和磷丰富的食物主要有乳品、豆类、新鲜蔬菜和鱼、虾、蟹等。
《爱上你的眼》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组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年8月版
责任编辑:郑冰清
定价:48.00元
华与华方法:看问题的三双眼睛
华杉:我们常说的“三现主义”,包括“三现两原”。
“现场、现物、现实”,到现场看那里的现物,看到在那里发生的现实。
“原理、原则”,找到事物发生的原理,制定解决问题的原则。
首先,到现场要求你要有鹰的眼睛,看到全局。
第二,是有兔子的眼睛,蹲下来看到细节、看到局部、看到角角落落。
第三,你要有树木的眼睛,一棵树在那是永远不动,看到时间轴上的事物的发展变化。
对你看到的每一个东西,进行改善,到现场就能看到问题了,看到问题马上就要改善。
坐在办公室里想解决方案,不如去现场看问题。如果看不清问题,就打扫卫生,用手去触摸现场的每一个角落,形成一个360度的现场。你就可能会发现,沙发有卫生死角,灭火器快过期了。
“道学术”中,其实“术”最高大上。只有在行动中,才能找到“道”,坐而论道是不现实的。
华与华的方法,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始终服务于最终目的,随时回到常识思考,靠你的常识、靠你的目的。
我们很多客户在沟通时会说,“以前我们就是这么干的”,后来却因各种原因改变了。我觉得这就是王阳明说的“致良知”。
结束语:
科学尚未普及,媒体还需努力。感谢阅读,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