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野外寻找一只野生虎皮鹦鹉?大批聪明伶俐的鹦鹉生活在这个小山村
走进鹦鹉的天堂
普洱市思茅区思茅港镇茨竹林村的忙坝寨,古树参天、森林连片,是野生鸟类的天然乐园。
忙坝寨的森林一片连着一片,沉浸在各种鸟儿和昆虫的叫声中,分不清哪些是鸟在歌唱,哪些是虫在鸣叫。
一群群鹦鹉穿梭于榕树之间“嘎嘎嘎”的叫着。这是世世代代和村民们生活在一起的大紫胸鹦鹉,是我国所有鹦鹉科鸟类中体形最大的一种,身长35—40厘米,现有约600多只,每天一早飞出去觅食,傍晚飞回榕树上栖息。过去没有钟表,人们只要一看见鹦鹉飞回来了,就开始生火煮饭。
千百年来,这些珍禽就和村民们生活在一起,村民在鸟巢边劳作,鸟儿也能专心孵蛋,人们从来不去惊扰它们。
茨竹林村隶属思茅区思茅港镇,距思茅城105公里,离国家大型电站糯扎渡电站大坝15公里。这里植被茂盛,土壤肥沃,有近300年树龄的古茶树数百亩;有丰富的珍稀动植物资源,如亚洲野牛约20头,亚洲野象数十头,野生鸟类240余种,这其中最特别的珍禽就是:大紫胸鹦鹉!
忙坝是传统的布朗族村寨,男女老幼都讲布朗族语言,着布朗族服饰,信奉南传佛教,每年都过传统的泼水节,建筑以干栏式建筑为主。
忙坝寨子有十多棵上百年的榕树和菩提树,这是专门为600余只鹦鹉准备的家, 因此,忙坝也就有了“鹦鹉寨”的美名,被摄影界称为“中国的鹦鹉天堂”和“中国一流的观鸟摄鸟基地”。
大紫胸鹦鹉又叫大绯胸鹦鹉,是国内体形最大的一种鹦鹉,羽色艳丽,姿态优美,善于模仿人语;主要以树木果实、种子为食,特别喜食松树球果、浆果;多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针叶林和混交林中。
随着森林的减少和人为地捕捉,近几十年来日渐稀少,目前仅在云南、广西、四川、西藏等地区少量生存,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及世界濒危物种之一。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澜沧江两岸栖息的大紫胸鹦鹉随处可见,但由于这种鹦鹉外形漂亮又能学舌说话,一直是人们争相饲养的宠物,市场价一度接近一头肥猪的价格,现在甚至更贵,所以人们就上树掏鹦鹉的幼鸟售卖,甚至掏下鸟蛋拿回家用母鸡孵化,渐渐地很多地方的鹦鹉也就绝迹了。
但在茨竹林村的忙坝却没人敢动它们,这全是因为一个古老的传说。在两百年前,一场瘴气瘟疫席卷思茅,有十几户布朗族人隐居在一个叫大山寨的山林里,以种茶、狩猎为生,但瘴气还是光顾了这群苦难的人们,寨子里近一半的人因染病而亡。
一天中午,老寨主绝望地躺在一棵茶树下,突然一对鹦鹉从头顶飞过,落下几枝树叶在身上,老寨主顺手把树叶放入口中咀嚼,不知不觉到了下午,感觉发冷发抖的身体好了许多,第二天身体就痊愈了,他就到山里找来这种树叶熬了让全寨的人喝,几天后全寨人的病奇迹般好了。老寨主带着人去找寻救命恩人,终于在山的对面一棵大树上发现两只鹦鹉,鹦鹉见到这些人后一直在他们的头顶盘旋、欢叫。
老寨主回家召集族人商议,鹦鹉是我们的救命恩人,我们就搬家到对面鹦鹉歇的树下居住,守护神灵吧。全寨人于是就与鹦鹉朝夕相处。
由于鹦鹉需要选择高大的树洞为家,忙坝人就在寨子周边种了很多榕树和菩提树,为鹦鹉提供安全的家园。鹦鹉是忙坝布朗族的神鸟,鹦鹉的头像是其族人的图腾,无论在屋檐、服饰上都留下鹦鹉的图案,所以进入忙坝,千万不要侵害鹦鹉。
作为忙坝人的神鸟,在这里敢打鹦鹉的主意会很麻烦!据说,村里曾经有位年轻人挡不住诱惑,悄悄上树掏了一对稚鸟出售,族人知道后备加谴责,年轻人只能去赎回小鸟放回鸟巢。
忙坝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思茅港镇茨竹林村。
善意提醒:如果你去忙坝观赏鹦鹉、旅游都很受欢迎,但是如果你想去捕捉几只鹦鹉,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会受到谴责和处罚,小心进去容易出来难。
玩转云南20万粉丝的吃喝玩乐平台,欢迎特色旅游产品和企业!
本篇部分图文源自网络,由玩转云南综合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老玩童 图:谭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