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鲵是国宝吗?关于极北小鲵的介绍
最近,我的同事带来一张照片,问我这是什么动物?我仔细的看看,这种动物的学名应该叫极北小鲵。
本文作者
关于极北小鲵,可堪称“活化石”,是距今有2亿3千年进化史的古珍稀动物。在动物分类学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两栖纲、有尾目、小鲵科、极北鲵属。
极北小鲵
极北小鲵主要分布于高寒地带,是小鲵科分布最北部的种类,在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均有分布。栖居在环境潮湿的地方,经常出没在水质清澈的沼泽地的草丛下或洞穴中。通常会在黄昏时或雨后外出觅食,以昆虫、蚯蚓、软体动物、泥鳅等为食。
北鲵 来自网络
极北小鲵在每年7月间匿居在洞穴深处,10月开始冬眠,4月出蛰 。4-5月繁殖,产卵后回返陆地生活。卵鞘袋胶质并呈圆筒形,长200-300毫米,袋内有卵150-200枚,孵化时间30天左右,多捕食小型有害昆虫及小动物。
极北小鲵体形适中,长9~13厘米。头部扁平,躯干圆柱形,背面略扁,尾侧扁,尾梢尖圆。口裂较大,上、下颌有细齿,左右齿不相遇,舌大而明显。四肢适中,贴体相向时,指(趾)端相约有一肋沟之宽;指(趾)短而扁平,末端钝圆,基部无蹼;外侧指(趾)短小。体光滑无鳞,体侧有肋骨沟13~14条。体背面暗褐色,背中央有一黑色带状斑纹。
生活中的极北小鲵 来自网络
极北小鲵生活时背面青褐色,背正中部分橄榄色,中央有黑色带状斑纹。液浸标本背面呈棕灰色,散有不规则的深色麻斑,在背正中部分色较浅,背中线有不规则之细带纹,体侧尾侧及沿肋沟具有许多深色堀,有的标本在背的两侧几乎排成断续的深色纵纹。非繁殖期成体营陆地生活,白昼栖息于水域附近或潮湿地方的草丛中、落叶下或土穴中,傍晚或雨后外出活动觅食昆虫、软体动物或蚯蚓等。
1991年12月6日黑龙江省林业厅以黑林野字[1991]258号文公布的《黑龙江省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极北鲵列为保护对象。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作者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野生动物专家李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