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古代一夫多妻制 存在即合理 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是阶层跨越的桥梁

人气:382 ℃/2023-11-01 16:14:27

今天应一个读者的要求,我们来聊聊,一夫一妻多妾制度。

这是中国古代社会专门设计和坚持的制度之一,一夫一妻多妾制以及辅助的三从四德等伦理法则,就是为了在社会财富不得不高度集中的情况下,依旧让大批女性可以获得稳定生育的环境。

中国古代不断增强的人口优势,和一整套制度文化设计息息相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得以延续下来具有巨大作用。这是从社会资源如何调配到养活女人生育,和用道德约束高效率使用女性子宫的一整条体系。

说起来可能有些荒唐但却是事实,一夫一妻多妾制本身就是一种有利于女性的婚姻制度。因为这种制度本身就是淘汰了一大部分处于底层的“劣质”男性。

中国现在最大的危机之一就是社会财富分配的极度扭曲,造成的大批男性交配不上女性,这也是生育断崖的源头之一。

或者可以说,一夫多妻或者一夫一妻多妾制是自然法则, 而一夫一妻制才是来自精神文化进步诉求。

当然,人类并不是不能在一夫一妻制下实现人口的稳定乃至增长,但是这需要社会形成公平的财富分配机制。

在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时间内的婚姻制度为一夫一妻多妾。

新中国成立后,改为一夫一妻制度,而香港直到1971年,才正式废除一夫多妻制度。在这之前,有能力者可以娶一个正妻,以及几个妾。

有能力者包括谁呢?王侯、官绅、地主、商人等,有权有钱有势者。诸侯一娶九女;卿大夫,一妻二妾。

当然,娶得再多,依然要分主次,在同一时间内,只能有一个妻。当然,纳妾是少数人的一种特权,法典上有明文规定。

中国的妾是由周礼时代贵族嫁娶中女方陪嫁同族的姊妹或姑侄演变而来的。“妾”的甲骨文上面是把刀,下面是个女,也就是说,它本意指的是有罪受刑的女子,即女奴。

中国古代法律中对一夫一妻的规定是很严格的,一般是严禁在同一时间有两个“妻”的,但对“妾”则不加限制。红楼梦里平儿这类“通房大丫头”,实际上就是未正式迎娶的“妾”。

一如西门庆再怎么宠着潘金莲和李瓶儿,吴月娘还是正妻,大小事儿得跟她商量。贾政的妾室赵姨娘,亲生女儿探春也不认她为母亲,正妻王夫人才是主母。

娶妻取其实,为的是联姻、持家等政治或经济上的考量。娶妾求其名,目的是娱情、享乐等声色或排面上的消遣。由此可见,妻妾在家庭中角色地位截然不同,妾远远不如妻。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能够讨到老婆已经实属难得,纳妾就别想了,很多穷人都是孤独到死。

我们在看古代评话小说时,大多都有富家女看上穷书生的桥段。比如《西厢记》张生、崔莺莺的故事,《牡丹亭》杜丽娘和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

穷孩子借此一步翻身,逆袭迎娶白富美。

其实,书生遇见富家女,书生遇见聂小倩,这些都是读书人的意淫。志怪言情小说的受众,自然也是穷书生,让看客高兴的故事,点击率会更高,人们纷纷传唱。

写点爽文,是穷书生贫贱生活中的一丝暖色,仅此而已。

事实上,古代社会里,娇滴滴的大小姐爱上穷书生的场景是不存在的。反过来,富家公子娶了穷人家的女儿,却是常有的。当然,娶回去是做妾,做侧室。

娶妻娶德,纳妾纳容。大户人家娶妻是需要仔细斟酌,要求门当户对,门阀政治婚姻,王侯之间通婚,都在小圈子里轮转。

妾的门槛便低了很多,妾的要求便是容,美貌可人,性情婉约,丈夫喜欢就行。普通人家的女儿,几乎没有可能成为大户的妻子,但成为妾,四姨太太,还是有机会的。

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客观上可以带来阶层之间的流通。

一旦有穷人家的孩子嫁入豪门,则整个家族会因此改变命运。妾可以接济娘家,增加血亲存活的几率。妾的弟弟有机会考取功名,或者谋得某个职位。

妾制是以女子为抓手,完成向上跨越阶层,哪怕只是微小的一步。

妻子生的孩子为嫡子,优先继承家族的财产、权力和荣耀。妾生子为庶子,继承权级别低。

古代君王多立长,太子继承整个帝国几乎所有的权力和财富,其他皇子只有一片土地或者一个爵位。

嫡长子注定要继承家产和种姓,联姻的对象自然只能是名门望族。嫡长子打小接受严格的教育,接班人的训练。嫡长子与普通人家的姑娘,存在于二个空间里,思维行动,势若冰火,完全无法沟通,更遑论结合。

但妾生的孩子就不一样了,比起嫡子,他们有着婚姻上的更多自由。庶子无欲无求,才有可能去认识、迎娶灰姑娘。

假如,古代达官贵人的阶层为3,妾或庶子为2,普通百姓阶层为1。那么3和1直接联姻的可能性为零,但因为2这个桥梁存在,1才有可能与3间接发生联系,借此完成阶层上升。

当婚姻制度回归到一夫一妻制度,只能生一个孩子,或者二个子女。子女绝对数量偏小,则会更加注重素质上的培优。质量压倒数量,婚配走向一条极窄路,门当户对成为红线原则。

通过联姻跨越阶层的通道,于是就彻底关闭了。

人类的婚姻制度虽建立在情感与性爱的基础之上,其目的却不在于完成情感与性爱,而是为了确保有一个稳定的、抚育后代的社会机制。

中国古代的这种正式纳妾制,其本质上的社会作用是让妾正式成为家庭中发挥母亲作用、抚育后代的一员,其后果是妾生子和妻生子在情感联系上更加密切,社会地位上的差异也较小,当然不代表不存在。

与此相匹配的,是一种建立在内婚制基础上的继承制度。内婚制,即建立在某种族群认同上的通婚制度。这种认同可以是宗教认同、种族认同或亲缘认同,典型如慕容复与王语嫣的表兄妹婚配就是一种内婚制。

在这种制度下,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是一个大家族,嫡出和庶出子女均有继承权,依然共同劳作,维护大家族的继续存在。

而现代社会,放到宏观视角,社会族群延续要求和个体的享乐要求其实是矛盾的。而现代社会生育率的下降,本质也是宗教和传统伦理溃败后,人的个体存活的需求在和群体延续的竞争中占据了上风。

例如,你只有一个女儿,唯一的女儿,也一定不会随便嫁给穷小子。甚至,宁可女儿剩着。

而古代是没有剩女的。

古代女子婚嫁制度跟现代女性不同。在古代,女子基本十三四岁就可以嫁人了,这个年纪被称为“豆蔻年华”。

《孔雀东南飞》里,刘氏就是“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

一般来说,古代女子出嫁,大都是在13岁到18岁之间。超过了20岁,被人当成“剩女”,家里人会脸上无光。而且古代统治者为了繁衍人口,往往会定下强制措施,规定女子到了某个年纪必须出嫁,否则就是犯法。

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文献记载:“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为了实行强制结婚,古代还设置了“官媒”,也就是官方的婚姻介绍所。

《管子》说:“凡国皆有掌媒。丈夫无妻曰鳏,妇人无夫曰寡,取鳏寡而合和之。”

那时候,统治者设定的官媒,不但要管年轻人的婚嫁事,还得帮鳏夫、寡妇拉红线,让他们凑一对生孩子。

在官方的干涉介绍下,古代男子哪怕穷了点、丑了点,也是能娶到老婆的。而现代实行自由恋爱,女性接受了高等教育,很多人会觉得一个人生活比结婚更有意思,所以现代光棍比例远远大于古代,从这方面来说不难理解。

话说回来,我们现在实行的一夫一妻制,是一项相对公平的政策,最大程度上保障了女性利益,女性不会被当作商品物化。

当然,我更认为,一夫一妻制保护的很明显是普通男人,是统治阶级洪恩浩荡,不然,你认为穷人真的会找得到老婆吗?

所以说,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

洗洗睡吧,晚安。

搜索更多有关“古代一夫多妻制 存在即合理 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是阶层跨越的桥梁”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