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古代官场油水最多的职位:古代当官工资低吃不起肉

人气:318 ℃/2024-07-12 17:35:42

书中自有黄金屋?

北宋的真宗皇帝曾经写过两句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鸡汤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宋真宗用来鼓励读书人应试的套话话术,当真骗了无数后代的读书人,还当真以为考上科举功名后,眼前就是一条金闪闪的富贵之路。

然而正如大多数鸡汤文,鸡汤文是拿来看,不是拿来信的,中国历代自秦开始,官吏作为国家的公务员,一直以来都不算是高薪阶级(这里指合法名面的薪水),甚至可以说是相当清贫。除却少数如西汉、盛唐及北宋等中国历史上真正的鼎盛时期,大多数时候,历代朝廷基本都倾向於低薪制(其中又以明清为代表),更甚至是无薪制(北魏等外族政权)。

在此还要多说上一句,自古官吏分离(官主要是管理,吏才是与老百姓打交道的第一线,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公务员,在古代都属于吏),有薪水的只有官,吏是没有任何薪水的。

综观中国历代的统一王朝,官员的薪水在唐代到达了巅峰,官员的薪水是由职田和俸钱组成,前者借由粮食天然的保值特性,能确保官员在物价变动(如战乱饥荒)的情况下都能保证基本的温饱,而后者则补贴官员的日常生活开销。此外,各地方官府的行政开销和出差交通费用,则是由政府另外拨发的公廨田补贴。

更有甚者,唐朝政府还设立了官员的退休金制度,这个思想实在是相当先进。由此看来,唐代弹性且人性化的薪资制度,使唐代官员成为最幸福的一代。但可想而知,如此丰厚且人性的薪资制度,理所当然会成为国家的巨大负担,所幸盛唐的国力鼎盛,府库充盈,再加上开国初年的府兵制降低了一定的军事开销,才让国家财政得以支持,直到安史之乱,这是后话。

然而,自唐朝以后,后来的王朝国力都皆不复盛唐之时(如宋,过大的军事开销),且政治制度逐渐保守僵化(明清),皇帝们再也无力也无意为官员集团建立丰厚的薪资制度,甚至一有任何需要,便大肆克扣官员薪水并缩减地方政府的预算,此现象尤以明清时期最为严重。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明清官员的薪水到底有多微薄。

历代最低:可怜的明朝官员

明朝的官员薪俸,是历代最低的,这在史学界里是有共识的,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都替明朝官员抱不平,说「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

以明朝一品大员的正俸薪水为例,据赵翼《廿二史札记》介绍,明太祖朱元璋规定了官员的工资水平:正一品,月俸米八十七石;从一品,七十四石;正二品,六十一石;从二品,四十八石;正三品,三十五石;从三品,二十六石;正四品,二十四石;从四品,二十一石;正五品,一十六石;从五品,一十四石;正六品,一十石;从六品,八石;正七品,七石五斗;从七品,七石;正八品,六石五斗;从八品,六石;正九品,五石五斗;从九品,五石。

除了粮食以外,也按照品级给官员发一定数量的纸币——「大明宝钞」,而这个规定从洪武年间一直到明朝灭亡,数值都基本不变,完全不考虑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不看其他官职,单单把最高薪的一品拿出来看,八十七石这个数字甚至不及唐代的五品官。而且,在实际支付薪水时,并不是真的给米,而是折成钱钞(是政府印制的大明宝钞,而非银两)、苏木、胡椒或布。

折来折去,每十石米也就值一二两银子,甚至五六钱(朝廷会自行制订一石米相当於多少大明宝钞,然后低价折给官员以节省预算)。单靠这点薪水过活,也难怪当年的海瑞,只有在老母亲生日时才能买肉庆祝。

如此的制度,无非就是把官员逼上贪污一途。明太祖朱元璋极恨贪官污吏,以严刑峻法试图澄清吏治,然而现实是,他在晚年发出了,”奈何朝杀而暮犯”的感叹,而明朝也成为历代贪污最烈的的朝代。这个果,是明朝皇帝自己种下的。

陋规、养廉银:清朝雍正的薪资改革

后来的清朝大抵继承明制,其中也包含了官员的低薪制。清朝开国的顺治皇帝清初文官的俸禄标准是依据万历《大明全典》制定的,体现出低薪的特点,一品官员年俸薪水高达180两,外加等价禄米,成了大清祖制,一路无视通货膨胀地持续的清末,要知道,清末一两白银的购买力约在人民币150-200元之间。

顺治曾为了提高官员的俸禄水平,曾一度发放超过正俸银数倍的补贴,如柴薪银、心红纸张银、蔬菜煤炭银等等,但不久由于政府财政困难而取消。如此的低薪使得清朝官员明显分成两个群体,有操守的官员,生活贫困至极,甚至有死后难以下葬的纪载,而丧失道德底线的官员则伺机盘剥百姓。这也是清朝着名的陋规“的诞生背景。

跟明朝类似,官员不甘於清贫,在如此低的薪资水平下,官员只能另寻出路,於是陋规就产生了。清朝的康熙年间是中国著名的盛世,但在这个盛世的国王新衣下,是一个腐败到底的官僚集团。从许多康熙年间的奏折就可以了解到,康熙本人是很清楚陋规的存在,甚至是一个默许的态度,还会跟官员们讨论收取陋规的标準,并给予指示,对于收取恰当的官员,还会适当地给予褒奖。

康熙是一个相对宽仁(大多数时候)的帝王,然而在官员薪资和陋规处理上,他的宽仁却带来了相当致命的后果。康熙理解官员的难处,但晚年的康熙却早已失去年轻的雄心与毅力,只能治标不治本地允许官员收取陋规,而不是从根本提高官员薪水。这也导致康熙晚年的吏治迅速恶化,贪污事件屡见不鲜,各地官府藩库的亏空数额快速上升。

雍正一继位便发现,这个繁荣的大清帝国其实虚有其表,吏治腐败不堪,而且地方财政与国库都亏空严重。著名电视剧《雍正王朝》,便是以这个背景下的大清作为剧情主线,开场时,雍正便是以皇子的身分追查国库的亏空。在《雍正王朝》中也有这样一个桥段,雍正对他的皇子曾说到,” 他(康熙)何尝不知道,留给朕的是一个虚晃的盛世…”,这句台词确实不假。

雍正执政的一项主旋律,便是试图解决康熙晚年的贪腐问题和官府亏空问题。在过程中,雍正意识到,如果不从官员的薪资制度改革下手,官府亏空以及官员贪污的问题必定循环不绝。因此在当时多位重臣的建议下,雍正正式推出两大重要的国策,”火耗归公”和”养廉银”

前者来自于官府收税熔制银锭时损耗,官府通常都把火耗转嫁到给老百姓,在原定的税额上多收一点,放入自己口袋。这项火耗也是陋规的进项之一,各地官府自行收取并应用,因此部分官府能把火耗加到原定的好几倍,想当然,大部分进了官员的口袋。

因此,雍正决定把火耗完全公开化,明面化,让火耗的收取标准有了明确的收取标準,并把这笔款项拿来补助官员的日常开支。

后者则是大规模地提高官员的薪水,根据官职给各级官员发放养廉银,养廉银数量之高,是官员正俸的数十倍到百倍之多,使得官员可以过上体面的生活,而无须在老百姓身上动脑筋。透过这两项措施,不仅政府的财政状况慢慢向好,官员们的贪汙情况也获得很大改善。

雍正也双管齐下,一方面养廉,一方面警告官员,如今薪水增加了,对于贪污的罪责也跟着加重。透过火耗弥补亏空,再以养廉银确保官员生计,雍正一朝的吏治可以说是相当好,国库存银也是年年增加。

可惜的是,后来的乾隆并未理解其用心,甚至把这些政策当作苛政,继位后便开始修改雍正的这两项政策,不仅直接废除火耗归公,还迂腐地限制养廉银浮动。最后,乾隆朝以举国震惊的甘肃冐赈案向贪腐投降,历史又开始循环了。

结语

自唐朝以后,官府便有所谓的『例钱』,后来的元明都延续这个陋习,到了清朝演变成陋规。这个事物产生的初衷,其实只是弭补官员的收入不均,但无一例外地,都造成了官员集团的集体堕落,而可笑的是,每个皇帝的心里都对此都如明镜似地,却毫无作为。不可否认,如何在养廉与禁贪之间找到平衡,是每个朝代最大的难题之一。

搜索更多有关“古代官场油水最多的职位:古代当官工资低吃不起肉”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