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防御之心:叫我如何不害怕1你有几个胆
过分害怕,一事无成
每个人都会有感到恐惧的时候。专家认为恐惧其实是一种很“基础”的、普遍的、无法避免的,又十分必要的情绪。
但过分恐惧,就会影响影响生活,影响工作。
人们通常用”胆量“来对恐惧进行衡量。是否恐惧,意味着你有胆量或没胆量。那究竟什么叫胆量?人们恐惧时的特点有什么呢?通俗地说,有胆量,就是不怕、敢做、敢面对。当你恐惧时,三种机制在发挥作用,分别是行为机制、心理机制和生理机制。
一、胆量的种类
大体而言,人的胆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天然之胆:不怕老鼠、蛇、蝎子、狗、狼,不怕各种怪力乱神。
胜人之胆:不怕坏人、恶人、恶棍、烂人,敢打敢拼。(有的人不怕鬼神,就怕坏人)
经济之胆:不怕损失,不惧风险,别人不敢投资的事,他敢。别人下注时谨慎小心,他一旦认定,就孤注一掷。(有的人平时很胆小,一遇到投资或赌博,马上像变了个人,敢想敢做)
政治之胆:热衷于获取权力,控制他人。为了权力不惜代价,敢于发动政变或战争,敢于搞各种阳谋或阴谋。正如《权力论》中罗素的观点:社会发展和变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人们对权力的追逐,整部世界史,就是一小群人或某些社会组织不断获取权力,然后用权力来支配世界上其他人的历史。
责任之胆:敢担责任,责任面前无所畏惧。有的人不敢担责,给个一把手让他当,他死活不愿意。
社交之胆:有的人在社交场合侃侃而谈,什么也不怕。但有些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在社交场合会感到非常痛苦甚至惊恐发作,并会因自己的社交无能感到焦虑、羞耻和抑郁,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有的社交恐惧症患者害怕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互动,恐惧来自他人的目光,他们的社交生活会非常痛苦。
恐惧,大多是自己吓自己
二、恐惧的特点
你怕惯了一个恶人,只要走在可能遇见的路上,你就老盼着可别碰上他。当他真正从你面前走来的时候,你又会想他可能朝你而来,对你做恶意动作,搞不好当众骂你几句。
假如你害怕老鼠,一听到轻微的声音,你首先想到有老鼠,于是你根本不敢睡觉,时不时地搞出些动作,发出响声,好让老鼠听到后跑了。等白天一看,原来是窗外的风吹着某个小物件,你一下子轻松了不少。
恐高症患者把身子探出去的时候,能感到自己正在跌落。怕狗的人看见大狗时,哪怕这只狗是被绳子拴着的,也会怕得要命,赶紧躲得远远的。还有更厉害的,怕老鼠的人,连在电视中看到老鼠时,也会马上换台。
以上情况,都显示了恐惧症的机制,也就是恐惧症的特点。《面对的勇气》一书认为,恐惧症机制由三个部分构成,分别是行为机制、心理机制和生理机制。
1.行为机制:恐惧症的核心部分,就是逃避行为。这种回避包括对某些场合的回避,比如回避在公众面前发言的场合,回避需要坐飞机的旅途;还包括对某些画面、词语、想法的回避。但很多研究都证明,刻意回避某些想法,只会让人更加焦虑。这就是恐惧想法的悖论,你越不希望想起它,就越会忍不住关注它。
对于恐惧症患者来说,他们还可能会无意识地把这种回避包装成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比如说,他会说“我不喜欢和人打交道”,而不是“我害怕与人社交”;会说“我不喜欢户外活动”,而不会说“我害怕虫子”。
2.心理机制
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恐惧有一双大眼睛”。恐惧症患者会以病态的方式把注意力集中在恐惧上,他们不是在观察周围的环境,而是在监视周围的环境。他们会不断想象最差的情况,让自己完全沉浸在恐惧之中。
3. 生理机制
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区域叫杏仁核,当我们的感官系统获得有关恐惧存在的信息时,杏仁核就会被激活,发出恐惧警报。比如看到了一个疑似蛇的东西,恐惧症患者的杏仁核就会立马发出恐惧警报:“注意!有可疑物体!”并且采取首个求生措施:“一动不动!”接下来,警报会传给杏仁核周边与恐惧相关的脑结构,主要是海马体和部分前额叶皮质。海马体的主要作用是对比过去的各种经历,我以前有没有碰到过这种情况?我之前是怎么解决的?同时,前额叶皮质会把所有感官、情绪、个人信息汇聚在一起,制定一个行动方案,并发出指令。但是对于恐惧症患者来说,海马体和前额叶皮质这两个脑结构有可能无法阻止杏仁核发出的警报信号,那么恐惧就会不受限制,有可能引起惊恐发作。
比如说,当我们紧张或者恐惧时,会有种感受是“我的大脑一片空白”。研究表明,这句话并不仅仅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而是心理机制在起作用。就如同“我的大脑一片空白”这句话,他们没办法做出任何反应。杏仁核发出强烈的警报,把皮质区域搞得晕头转向,导致大脑一片空白。
总之,有的人不怕动物,有的人不怕鬼神,有的人不怕坏人,有的人不怕投资失败,还有的人不怕政治后果。各种各样的人,有各种各样的胆,有的人怕某一项,有的人浑身是胆。
关键问题来了,很多情况下,我们必须不能恐惧,不能怕事,那如何叫我不怕事呢?
敢伸拳头,你就不害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