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猫咪>正文

大学老师课题申请猫腻,青年有为,大学生老师来自胡萝卜科技小院

人气:441 ℃/2023-10-25 10:44:49

来源:中国青年网

学生的课堂不在大学校园里,而在田间地头;乡亲们遇到生产难题,就会习惯性地走进“科技小院”,因为“这些大学生娃娃的办法还真管用”。

科技小院是中国农业大学率先创立出的一种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由研究生驻扎农业生产一线,专家、教授提供技术支撑,研究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农业高层次人才,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2022年8月,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印发《关于支持建设一批科技小院的通知》,对全国68家研究生培养单位的780个科技小院建设予以支持,其中青岛农业大学入选24个。

如何将扎实推动科技小院高质量建设与学习贯彻************************************************紧密结合,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查研究,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破解难题、改进工作的实际举措?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联合青岛农业大学动漫与传媒学院举办的“第三届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见习营”师生们来到莱西胡萝卜科技小院所在的店埠镇双河自然村,围绕“科技小院建设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课题,深入基层一线走访调研,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

地处沽河、小沽河、五沽河“三沽汇流”之地的店埠镇,种植胡萝卜已有30年历史,农户们向师生们吐露了这样的苦恼:“近年来,种植胡萝卜的施肥量一年比一年多,投入成本逐年增加,胡萝卜产量却逐年下降,甚至品质开始出现一些问题,收入越来越低。”这个问题并不是个例。目前,科技小院帮助解决了基层生产生活中的大量技术问题,但依然存在针对性不足、推广成效不够等问题。认真听、仔细记、深入问,师生们带回了大量“沾着泥土、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第一手资料,并形成了调研报告,围绕胡萝卜产业如何高质量发展,师生们忙碌了起来。

村里来了一群“文化人”

和其他村民一样,李茂山这群当地村民对科技小院学生的态度很矛盾,可以说是又质疑又期待,一方面,他希望这群学生帮他们增产增收;另一方面,他又觉得这些城里来的孩子根本不会种地,“就是来玩玩的”。

就在一片不看好的声音中,科技小院的学生们依然坚持每天来到田间地头进行调研。“大家发现,在胡萝卜生长过程中,由于村民过度施肥,导致土壤钾、氮含量过高,种出来的胡萝卜个头小,维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低,含水量少,口感差,虽然也能吃,但也只能农户自家吃,卖不出去,或者价格低一些卖出去。”莱西胡萝卜科技小院的第三届“院长”王海兵说,当时,地里土壤板结严重,胡萝卜种植陷入困局。

王海兵除了是科技小院的“院长”,也是青岛农业大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2022级研究生,“我们是否可以结合自身专业,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提升胡萝卜的品质指标和养分含量呢?”她和同学们开始琢磨,怎么把调研发现的乡亲们的种植痛点和自己的专业所学结合起来。

说干就干。经过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结合当地土壤养分状况,王海兵发现,胡萝卜喜欢生长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中。“最适宜的土壤pH值为6.0-7.0,确保土壤富含有机质,有利于胡萝卜根系的生长和发育。如添加花生壳等腐熟堆肥或有机肥料,就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并提供养分。”除了研究土壤肥力,王海兵还在胡萝卜种植前,对土地进行彻底除草和松土,这样有利于胡萝卜根系的生长。

改善土壤,既要改善土壤结构,又要在灌溉上下功夫。王海兵的同学、青岛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植物保护专业的研究生徐文虎和同学们商量后决定,在村里推广水肥一体化,让村民学会科学灌溉。

“多少年都是水肥分开,‘一体化’是要搞什么?有什么区别?”村民们觉得,大水大肥才能产出“大果实”。

小院学生行不行,就看地里作物长得好不好。面对质疑,徐文虎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在胡萝卜大棚里安装水肥机,他想用成果证明给村民看,“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当地土壤现状及胡萝卜成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合理施肥,借助水肥一体化技术,将以前的漫灌改成了现在的滴灌,水肥可以直接将肥料和水充分搅拌,最后灌入田中。”徐文虎说,这样不但工作效率高,种出来的胡萝卜品质也更好。

在徐文虎的试验田里还有土壤墒情采集器、RTU控制的出水桩。“土壤墒情采集器可以实时监控土壤含水率,一旦土壤含水率过低,就可以自动进行灌水;RTU控制的出水桩,可以通过手机操控出水桩进行分区灌溉。在科技的助力下,大大减少了农户们的工作量。”他说。

调研不是“终点”,解决真问题才是目的。科技小院院落不大,来的老师同学们却不少。经过反复试种,师生们终于找到了适合这里水土的胡萝卜种植方法。“现在,胡萝卜外形色泽都很好,维C含量、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也高了。”王海兵说。

店埠镇前后屯胡萝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茂岳是第一个“尝”到科技小院成果的种植户。“按照科技小院帮我建立的种植技术规程操作以后,现在肥料投入减少了一半,产量还上去了,而且胡萝卜的条型、颜色、口感都大大提升,质量更好了。”李茂岳高兴地跟记者分享科技小院给他带来的帮助:“普通种植户的胡萝卜一亩包地售价是5500块左右,顶多6000块,但我的地出产的胡萝卜因为质量好,能卖到每亩7000块哪!”

“住农家院、自己做饭,还要忙实验、忙村里的事,每天忙得团团转。”王海兵说,“时间久了,村民增收了,也接纳了我们,那种感觉,辛苦里透着甜!”

教“老把式”种地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经过调研和试验,带动村民增收后,科技小院的师生们收获着成就感:“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农民懂技术,这样才能种出好东西。”

如今,莱西胡萝卜科技小院被誉为“农民家门口的农业大学”“学生田间地头的课堂”。师生们还特意开设了晚间课堂、田间学校等技术培训方式,致力于把当地的农民、种粮大户培养成“土专家”。

“大学生老师们”可不轻松,调研还在继续,新的痛点也还在持续出现:“什么是根结线虫病?根结线虫病的发病性状是什么样?为什么会出现根结线虫病?如何预防根结线虫病?”产量上来了,病虫害却让农户们头疼。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新问题,科技小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的研究生张培强时常组织村民集体观看科技培训和胡萝卜根结线虫病的表现症状,并在现场答疑。

慢慢地,调研成了常态,成效也经常在动态变化,比如小院不仅改进了村民的农业种植技术,更改变了他们的种植理念。“一喷三防,防的是啥?防病虫害、防干热风、防倒伏”“治虫不见虫,防比治更重要”……分享起从小院学到的“种地知识”,村民夏秀兰说得头头是道。“以前施肥,不知道庄稼到底该吃多少,反正多了总比少了好。”通过小院学生的引导,李茂山知道了施肥要讲究比例,“就和人吃饭一样,撑着、饿着都不行。”

“截至目前,小院已培训2000余人,科普短视频浏览量5500余次,撰写工作日志100万余字,获得荣誉有20余项。”莱西胡萝卜科技小院“前院长”赵颖说。

“‘科技小院’就是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既可以让学生们学习理论知识,又可以通过调研,为老乡们解决实际问题。”青岛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李赟表示,“科技小院”的研究生们平均每年在小院的驻扎时间长达200天,学生们在田间地头碰到的问题,都是在校园和实验室里碰不到的,遇到问题,可以第一时间研究解决。而且,老师和学生们深入挖掘限制作物产量和品质提升的核心问题,引进单项技术,并创新集成作物绿色发展技术体系,直接将科技示范田建在农民地里,让农民近距离看到示范效果,再手把手教农民使用集成技术,做到“干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实现农作物生产的高产高效。

“深入田间地头基层一线,在科研成果转化后,农民有了收获,企业有了保障,我们的学生也打心底里高兴。”莱西胡萝卜科技小院负责人、青岛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陈延玲深有感慨地说。

如今,科技小院通过组织开展“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的服务,取得的科技成果已辐射到全镇及周边5万余亩胡萝卜种植基地,胡萝卜产量、品质明显提高,次品率从原来的20%以上降至5%以下,亩均增收600元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保障了店埠镇胡萝卜稳产、丰产。

据悉,目前青岛农业大学已有92名研究生到“科技小院”学习实践。专业与农民零距离,科研与生产零距离,育人与用人零距离,在服务黄河国家重大战略、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方面,扎扎实实做出了特色、创出了品牌。

“天天与土地打交道、与庄稼对话,乐趣越来越大。”王海兵说,小院的求学经历,带给他们的不光是专业上的长进,更是综合素养的历练、爱农情怀的培养。现在是真喜欢上了研究庄稼这件事,即使不在莱西,在别的地方路过麦地,都会情不自禁下地看看,看看胡萝卜长得咋样。

【调研手记】

扎根乡野,解民生、治学问

目前,全国已建立1048个科技小院,覆盖31个省份,涉及222种农产品,覆盖农业行业中的59种产业体系。同时,科技小院模式也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推介,已推广到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当前,以开展主题教育为契机,加快科技小院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正在成为大家的共识。可以想见,随着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推广,更多的科技小院将出现于田野之间,为乡村振兴助力。

科技小院是建在广袤沃野上的“第二课堂”,也是广大青年人才书写人生论文的一方舞台。“住下来是态度,融进来是决心,推出去是能力。”小院虽“小”,依托的是涉农高校的教育、科技、人才力量,孕育的是乡村的美好未来。莘莘学子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在广袤的田野落地生根。教书与育人、田间与课堂、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推广、创新与服务,在科技小院得以紧密结合。从科技小院出发,越来越多的年轻学子走上乡村振兴的大舞台。

调研真问题、提出真对策、见到真成效,这只是第一步,科技小院下一步如何更好地发展建设、产教融合、科技服务、人才培养、科学普及……师生们还在持续调研和探索的路上。树高千尺其根必深。深深扎根于农村大地的科技小院,正展现出蓬勃向上的生机与活力。以广袤大地为纸张,以奋斗担当为笔墨,小院年轻人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联合青岛农业大学动漫与传媒学院举办的

“第三届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见习营”联合策划)

记者:牟昊琨 杨月 高珊(实习) 宋莹(实习) 方凯(实习) 孙鸿菲(实习) 田畅(实习) 薄晓静(实习) 雷津皓(实习) 孙雨婷(实习)

指导教师:王凯山 许金普 薛亮 刘朝霞 王鲁美 何美晶 庄妍

搜索更多有关“大学老师课题申请猫腻,青年有为,大学生老师来自胡萝卜科技小院”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