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鱼类>正文

生鱼的病害:生鱼冬季常见的这几大病害及防控措施

人气:428 ℃/2024-03-30 21:49:04

作者 | 梁芝源 胡飞 胡雄 活宝源鱼病室

生鱼,是广东地区对杂交鳢、乌鳢等的俗称,其隶属于鲈形目、鳢科、鳢属,具有生命力强、病害少、生长快、产量高、肉质好等优点,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深受养殖户的喜爱。得益于特殊的辅助呼吸器官-----鳃上器以及体表丰富的黏液,生鱼的耐低氧能力很强,适应性很广,抗病能力很高,病害相对较少。

尤其是在冬季,由于水温低,病虫害一般不会引起大规模发病死鱼。但是,根据我们的检测,尽管冬季生鱼的“大病”很少,但“小病”其实很复杂、普遍。这些“小病”如果不及时处理,就可能演变为丝囊霉菌型烂身等“绝症”。那么,生鱼冬季有哪些病害,该如何防控呢?

一、 常见病害

1.1、 诺卡氏菌病

该病是生鱼冬季最常见的细菌病,由鰤鱼诺卡氏菌感染引起,其主要症状表现为病鱼反应迟钝,部分病鱼眼睛凸出,肛门红肿,体侧、头部等处有斑点状溃疡灶,挤压有脓液,解剖可见肝脏、******、肾脏等处有白色结节,部分病鱼有腹水。

本病主要感染于生鱼的中成鱼养殖阶段,几乎全年均有发病,冬季也时有发生。但冬季水温低,鰤鱼诺卡氏菌的生长繁殖慢、毒力也相对较弱,一般呈慢性感染,且死亡量不大;但当出现持续性暖和天气,或加、换水引起鱼体强烈应激,则可能出现病情严重恶化而大量死鱼。

1.2、丝囊霉菌型烂身病

即流行性溃疡综合征(EUS),由丝囊霉菌感染引起,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其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体表斑点状出血发红、真皮破损、病灶鲜红、轻微隆起,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灶逐渐变大,病鱼因失血等而活力变弱,并继发感染细菌而散发恶臭,最终死亡。

丝囊霉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体表破损是其入侵鱼体的重要基础。当鱼群因冻伤、刮伤或感染诺卡氏菌、某些寄生虫等而出现体表破损时,容易出现大规模感染发病。连续阴雨,或换水后,发病率也较高。一旦到了发病中后期,常继发感染细菌、某些寄生虫等,治疗难度极大,损耗率很高,是冬春季节对生鱼危害最大的病害。

1.3、固着类纤毛虫感染

某些固着类纤毛虫如累枝虫、聚缩虫等,可寄生于生鱼体表,其肌柄刺入鱼体浅表层皮肤,使病灶处发红、出血;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灶逐渐扩大,最终出现大面积浅表性溃疡,并附着大量毛状物,似水霉,严重时可导致病鱼死亡。

固着类纤毛虫感染多见于秋、冬季节,本病的发生与水质关系很大,当水质出现波动时容易侵染鱼体,冬季回温期、暖和期相对常见。尽管该病一般不会造成大量死鱼,但会损伤鱼体,如不及时处理,有诱发丝囊霉菌感染而出现烂身的风险。

1.4、三代虫感染

三代虫是冬季生鱼常见的寄生虫之一,主要寄生于体表,少量寄生时,无明显症状;大量寄生时,病鱼浮于水面,体表充血发红,眼睛凹陷,肌肉轻微发红,肝脏萎缩,肠道发红,严重感染时可出现持续性少量死鱼。

三代虫是一种常见的单殖吸虫,该虫以体表寄生为主,鳃部寄生少见。该虫的后吸器有1对中央大钩和8对中央小钩,可引起鱼体寄生部位表皮破损,为丝囊霉菌的入侵提供便利,是烂身病的诱因之一。在珠三角地区,三代虫大量寄生引起生鱼发病死亡的案例也时有发生。

1.5、钉虫感染

钉虫,即锚头鳋,可感染各种规格的生鱼,主要寄生于体表。该虫感染的早期,病鱼一般无明显症状;随着该虫的生长,病灶部位逐渐开始红肿,肉眼可见斑点状出血、溃疡灶。

由于该虫不伤及生鱼的呼吸器官及脏器,即使大量感染,一般也不会出现死鱼,但是,该虫叮咬留下的伤口,容易继发感染丝囊霉菌而出现烂身病,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1.6、尾孢虫感染

尾孢虫,隶属于碘泡虫科、尾孢虫属,是一类生鱼常见的孢子虫,其以体表感染为主,严重时可侵入内脏。该虫少量感染时,病鱼无任何病症;当其在体表大量寄生时,可引起体表粘液偏少,轻微发红、溃疡,甚至肉眼可见小型包囊,但一般也不会出现死鱼;但当其大量寄生于******、肾脏等内脏器官时,可引起生鱼持续性少量死亡。

尽管尾孢虫感染导致生鱼发病死亡的案例极为少见,但该虫在冬季的检出率很高;当其寄生于体表时,其包囊埋在皮肤、鳞片下,容易引起体表破损,为丝囊霉菌的入侵提供便利,值得重视。

1.7、水质问题(亚盐中毒)

由于生鱼养殖密度大,饲料投入量大,生鱼池塘的水体普遍富营养化,底部沉积的有机物多,水体中的微生物、藻类、浮游动物等较为丰富。在冬季气温大幅波动时,水体中的浮游生物优势种群变换,水质容易波动,尤其是在回温期,微生物活性增强,水体上下对流弱,很容易出现亚硝酸盐超标等水质问题,严重时甚至出现死鱼。

需要指出的是,亚硝酸盐主要通过降低鱼体血液的携氧能力而危害鱼体健康,其对鱼的影响还与水体的pH、溶解氧等有关。当水质严重酸化,或水体溶解氧含量很低时,鱼体对亚硝酸盐的耐受度会下降,我们在判断亚盐的危害及设计处理方案时,应综合考虑。

二、防控措施

2.1预防措施

水质波动、恶化是鱼病发生的环境基础。科学调水,使水质稳定、肥度适宜、溶氧充足,是预防鱼病的最基本措施。在珠三角地区,冬季天气不稳定,常大幅起伏。结合我们的经验,我们建议:在大降温前,应使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等改底,以预防反底;在低温期间,可少调水;但在回温期,务必加强改底,并可适当施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有益菌,分解水体有机物,避免水质恶化。

病原的侵染是鱼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为减少池塘的病原数量,在冬季降雨后或连续阴雨时,可使用硫醚沙星、复合碘等进行水体消毒,抑杀病菌;其次,即使鱼塘没有发病死鱼,也应勤巡塘,观察鱼群状态是否正常,鱼体是否有病症或虫咬伤口等,如有异常应立即检查,找出原因,及时处理。

鱼的体质弱也是发病的重要基础。由于冬季投喂较少,鱼的营养摄入量低,而当水质波动时,鱼群易产生应激,因此,仍需适当拌喂胆汁酸、多维等,以增强体质。此外,如需加水或换水,务必先巡塘观察有无趴边病鱼,如有诺卡氏菌感染,禁止换水;如无,在加/换水时也应适量使用Vc等减缓鱼体应激。

2.2治疗建议

鱼病的发生往往是复杂的。上述几种病害在生鱼冬季养殖过程中较为常见,当其发病时,往往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混合感染,需要全面、详细检测,科学诊断,精准用药,对主因、次因针对性有序用药。

如为寄生虫感染,则应以水体杀虫为主。由于不同种类的寄生虫对药物的敏感性差异很大,如三代虫对甲苯咪唑很敏感,但钉虫则对甲苯咪唑不敏感;即使是用一种寄生虫,由于其特殊的生活史,往往也需要用药2-3次,如钉虫的生活史复杂,一般的杀虫药仅对其无节幼体、桡足幼体有效,需杀虫2-3次方彻底,因此,务必在执业渔医的指导下科学选药、精准用药。此外应注意,一般杀虫后2-4天需复检,必要时再次杀虫。

如为诺卡氏菌等细菌感染,则应以水体消毒和内服敏感抗生素为主。由于冬季细菌病的死亡率一般较低,建议送检做药敏试验后再选用最敏感抗生素内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加水或换水会引起诺卡氏菌病病情严重恶化,在发病期间,应避免加/换水。

如为丝囊霉菌感染,由于该病的治疗难度极大,死亡率极高,应充分评估感染比例和病情程度,理性处理。一般的,如为寄生虫诱发,且感染比例较小,可通过多次杀虫、消毒予以控制;如为冻伤诱发,已大面积感染,则应综合评估,及时止损。

搜索更多有关“生鱼的病害:生鱼冬季常见的这几大病害及防控措施”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