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谱第十三剑:,34剑为君子器
前言
"剑为君子器,郎朗气魄如风起。"
剑文化,自古有之。所谓君子佩剑,武者佩刀。剑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使用者的身份进行了区分。
我国古代君子更是将剑视为自己行动、品德的代言。而剑的种种特质和所代表的意境,也完美契合了君子们对自己的终极期许。
西汉之时,作为拥有我国历史上拥有最大版图的一个时期,尤其是汉武帝穷兵黩武以击匈奴的政策下,剑作为一种文化的影响更是不可忽视的。
(剑)
在西汉,帝王之剑、诸侯之剑、庶民之剑之说仍旧影响着当时的君主,因此"剑说"不仅在我国的文化上留下了浓重一笔,在他国的文化中也有很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同为武器,刀剑之间,为何剑更受人们喜爱,甚至能被一国之君视为自身象征。但刀却备受冷落,除却军武之士很少有人青睐。
在这之中,其实蕴含的巨大的文化内涵!
剑来
(1) 、剑从何来
汉剑
剑,《说文解字》云:"人所带兵也。从刀佥声"。
关于剑的记载自古就有,如《管子·地数》则有着华夏最早之剑的记录,内容如下:"葛庐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此剑之始也。"
此文大意为:在葛庐之山(古代华夏圣山之一)有到一块金属(应该为青铜),被蚩尤发现后,他用来打造了剑、铠、矛、戟武装自身,这便是最早的剑。
在从文中可以看出,上古之时蚩尤便铸金为剑,并打造铠甲。可见我国剑的出现之早,用剑的历史自然也悠久绵长。
从商到周,剑的铸造技术一直都有发展。
到了春秋之时的铸剑技术更是到达了一个里程碑,如我们熟知的"越王剑"到了现在依旧不曾锈蚀且锋利无比。这种技艺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其锻造方法乃至金属配方到现在都还是个谜题。
然"越王剑"虽绝世无双,却仍旧不是天下第一剑!
天下第一剑者,乃是西周之时的一把无名铁剑。而此剑者,也是目前为止,我国出土的最早一把铁剑。
“华夏第一剑"玉柄铁剑
当然,两剑其实不能做比较。与其说“越王剑不是天下第一剑”,不如说两剑应该并称为“华夏第一剑”。
从剑的文化内涵上来说,剑在春秋战国之时已经有了极厚的底蕴。庄子《说剑》一出,更是将剑的层次提升到一个大概念。
即"天下为剑,剑为天下"!
(2) 、汉帝好剑
西汉与剑可以说是有着不解之缘,秦末刘邦斩白蛇起义成就大业后说:"提三尺剑取天下者,朕也。"因此剑在汉代有着独特的地位。
刘邦在入关之后几乎废除了所有秦朝律法,与手下之间完全靠先前培养的信任在维持,并没有形成一套新的规章制度。
但这个时候的刘备已经是一方霸,可手下见他依旧没什么规矩,很多时候都佩着剑,有次宴会之上有人喝醉了居然抽出剑高声喧哗,刘邦见了心里自然不痛快。
小命只有一条,出于安全考虑他禁止手下武将佩剑觐见。
可他禁止了手下佩剑,刘邦却对剑有着极为特殊的情结。从以下文献记载中,就能看出西汉君主们,对于剑的喜爱之情。
斩蛇剑(后代仿制)
汉祖刘邦得到一把铁剑,长三尺(1米),上面有铭文刻着赤霄两字,以大篆书写,这把剑非常的华贵美丽,便是刘邦的斩蛇剑。
据说剑上有着七颗珍珠,装饰着九块美玉九,以没有杂色的五色琉璃作为剑匣。剑在室暗淡的房间里也璀璨夺目和在白日之下持剑没有任何区别。
在后来的岁月里,哪怕是二十年只磨一次,剑刃也锋利无比,引用原文便是"常若霜雪"。一把菜刀放二十年早就锈成渣了,可斩蛇剑放置二十年不动,打开匣鞘抽出长剑后依旧"剑气满风华",可见斩蛇剑如何的锋利无比。
这便是刘邦"斩白蛇"中的"斩蛇剑",不过斩蛇剑是否真的存在还有待考证,并无历史依据。
以上是西汉之时,其他皇帝的铸剑记录,其具体意思不在解述。种种记录都说明,西汉之时皇帝喜剑、爱剑之风盛行。
《汉书》:"宣帝既立,公卿议立后,未有所言,上乃诏求微时故剑,大臣知其所指,曰立许后。"
著名的"八面汉剑"
此时的剑已人格化,具有明确的地位和权力指代意义。
(三)、世人喜剑
不说西汉君主喜剑,爱剑。王侯将相,文武群臣乃至外族夷人也常常是宝剑随身,如《史记·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有记述:"朔五年,太子学用剑,自以为人莫及"。
文人之中司马相如据记载,少时好读书击剑。又有严翁归传:"晓习文法。喜击剑,人莫能当"。
此等种种皆为当时天下之人对剑的喜好,而剑与刀不同。刀纯粹的为战场搏杀,剑却慢慢成了一种象征,这也意味着西汉之时剑就已经有了非常深厚的文化沉淀。
除此之外,中原之外也对剑十分重视。
《闽世家》有云:"新罗遣使,聘使以宝剑"。
《一统志》叙:"南越王佗藏神剑于梧州火山,每深夜,腾焰如火,每三五夜一见,时如野烧之状"。
《西域传》载:"婼羌国王号去胡来王。山有铁,自作兵,后有弓、矛、服刀、剑、甲。"
以上文献皆为中原之外,其它国家对剑的记录。种种记述都表面,剑之一物岁月悠久,而对于它的喜爱不是因为它的功用。随着时间的演变,剑已经从兵戈变成了一种象征。
剑途
(1) 、剑即权柄
剑代表了西汉帝王将相的权威,田延峰阐释到:"剑是国君的象征","将领、官吏佩剑也是把剑作为权杖来使用的","剑还被视为抽象化了的军事实力"。
越王剑
所以,黥布在反项羽时,何进对他说的是:"臣请与大王仗剑而归汉王。"宝剑在当时价格不菲,"诏帝时,茂陵家人献宝剑,上书说':值千金。'寿万岁。陆贾常乘安车,从歌鼓瑟侍者十人,宝剑直百金。建武十三年,异国献名马,又金宝剑,直百金,赐骑士。",
一般剑的价钱都在六七百左右,相当于平常年景二十余石的报价。
汉初,剑是功臣将相的功勋符号,汉高祖排功论赏:"令萧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汉承秦制,"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萧丞相能带剑上朝是其功勋最好的彰显。
在衛绾做中郎将时,孝景帝赏赐他一剑。衛绾说:"先帝以前就赐过六把好剑,所以不敢再接受赏赐。
孝景帝问:"先帝都已经西去,你还把剑留着吗?"
衛绾回答:"都在"然后取出六把剑,就像新的一样。
虽然这个故事的原意说的是衛绾获罪,可也说明了皇帝赐予臣子宝剑是当时的一种荣誉风尚,也显示了人们对剑的渴望,以期自己的才能能得到肯定。
此时的剑已经有了象征荣耀和身份的功能。
(二)、品行似剑
汉武兴儒之后,剑也成为了仁、礼、节、义等儒家品德的象征。
剑所承载的儒家的功业内涵成了历代武臣士子不倦追求的,尤其是在经济、政治及思想极度发达的大汉帝国,所以有韩信少时好带刀剑,司马相如少时好读书击剑等,与剑有关的事例多不胜数。
实际上,人们对宝剑的狂热崇拜不仅是对权、财、功的无限追求和崇拜,更是对自身价值的认可和期待。
女剑客
仁,即仁义。
如王陵母伏剑而死,有诗云:"我躬不阅﹐遑恤我后。"终身之仁也。陵母之仁及五世矣。
礼,是仁的外在表现
《礼记》中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汉代的帝王在对外邦表示友好和礼节时,常常将剑作为馈赠、封赏的最佳选择。
节与义又是联系在一起的,因节有义,守义成节。
苏武剑斩虞常已,刘章怒斩醉吕,他们用剑惩恶扬善,诛伐奸佞,从更高的立场是维持了他们心目中那个朝代、社会的纲理伦常,是以有形的行动证明了抽象的理念和追求,亦是对中国西汉时代所谓的君子之道、臣子之道进行的炉火纯青的运用。
剑之一途,是兵是武,是权力之象征,也成了载儒学品德之器。因此也才有了后来的"剑为君子器"之说,皆来源于历史中剑文化的演变。
剑器
(一)、西汉剑之发展
剑在西汉的风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由于汉武帝时一系列大家商人的政策,导致了西汉中期以后商品经济逐渐萎缩,自然经济强化,于是出现了东汉如《四月令》所反映的那样高度发展的自给自足的地主经济。
地主经济的繁荣促使王侯官宦身份性地主形成,他们身为权钱的结合,为剑的收藏和交易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八面汉剑,代表着汉时铸剑的最高工艺
汉朝初期,是允许民众持有私兵的,但明令禁止商人佩带兵器。
汉有令:"贾人(商人)毋得衣锦、绣、绮、縠、絺、纻、罽、操兵,乘骑马。"这种政策是为了维护国家对商品的支配和控制,无形中也助长了西汉的铸剑之风。
盐铁会议上,桑弘羊就指出:"往者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铸、煮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大抵尽收放流人民也。"
这些"豪强大家"们就有着铸兵器的权利,并且很强势地将之付诸实践,也使铸剑技术在西汉有了长足发展,"白口铁"的出现,从战国晚期的"快练渗碳钢"到西汉中期的反腐锻炼成钢,都使西汉剑的质地和韧度得到很大的进步。
满城汉墓出土的错金铁短剑制作工艺就十分精湛。西汉后期,又出现了将生铁"炒"炼成钢的新方法,从而可以获得不同含碳量的钢或熟铁,种种技术上的进步反过来又推动了人们对剑的使用和收藏。
(二)、西汉剑天下
剑在西汉,由于在实战中只有砍、刺两种功能,力度和坚韧度上都不如刀,在军事功用上逐渐走向衰落。
而就个人而言,除了卫己功能,但更多的是一种装饰、象征、健体和娱乐的功能,这集中表现在与剑术和舞剑风气的盛行。
司马相如、东方朔、严归翁都喜欢击剑,《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了《剑道》三十八篇,《杂鼓琴剑戏赋》十三篇。
平民性和世俗化则是剑流行性的另一体现,缪王齐太子"其殿门有成庆画,短衣大绔长剑,去好之,作七尺五寸剑,被服皆效焉。"
随着西汉剑在民间的盛行,剑与侠也联系在了一起。
尚剑之风甚至影响平民生计,龚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
此外,樊哙在鸿门宴上"饮酒拔剑切肉食之",东方朔他十五岁学击剑,武帝"诏赐从官肉,大官丞日晏不来,朔独拔剑割肉去"。
从帝王到百姓,从神仙到凡人,剑已与西汉人的生活水乳交融,体现着他们的审美体验、人生感悟和生命状态。
(三)、剑与侠
西汉,剑在民间的流通,也促进了尚武风气的形成,而剑在西汉时又代表着儒学正统的仁、义、礼、智、信。
所以民间用剑者,也以此五点来要求自己。
因此汉时多仗剑行义举之士,尚武风气与个人英雄崇拜结合之后,侠就出现了。这种文化一直延续至今,所以剑与侠也是我国剑文化以及尚武精神的延续与唯美表现。
总结
剑作为一种武器,为杀而生,却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
它是矛盾的统一体,既承载守护仁礼大统的责任,又对社会稳定有所扰乱。既有侠肝义胆的无偿性,又是权贵与财富的象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剑也早已失去了原本的功用。但古人赋予了它新的生命,让它成为了一种文化与一种精神信仰。剑以自身独特的智慧、深刻的内涵、隽永的品味,默默积淀着华夏民族绵延悠长的人文精神。
我相信,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剑的意义与其承载文化精神必将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前汉书》
《通典》
《晋书》
《史记》
《古今刀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