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为什么猴子爱给同伴抓虱子?为什么猴子要相互梳毛

人气:247 ℃/2024-10-12 07:56:44

灵长类动物之间互相梳毛的行为非常普遍,除了觅食以外,它们会将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用于梳理伙伴的毛发。一直以来,科学家都相信这么做绝不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而是有着特殊意义的行为,那意义究竟何在呢?

捉寄生虫还是补充盐分?

梳毛,尤其是用手梳毛这事儿,首先需要有毛发,其次还得有相对灵活的双手,因此猴子、狒狒、猩猩群体都存在着梳毛的行为,而人类虽然双手绝对灵活,但因为在演化中褪去了浓密的毛发,自然也就不存在互相梳毛了。

有关人类褪去毛发原因的讨论和假说中,“寄生虫”理论十分流行,它认为浓密的毛发会滋生寄生虫,为寄生虫提供天然的避风港和繁衍所,而寄生虫无论对于动物还是人类祖先都是能够危及生命的,所以人类变得“光溜溜”而不是“毛茸茸”。对于灵长类动物来说,它们在演化过程中保留着浓密的毛发,所以需要特定的方式“除虫”,因此彼此梳毛,及时清理掉寄生虫,能尽可能地降低因寄生虫而丧命的风险。

另一种与“梳毛驱虫”相类似的说法是“梳毛补盐”,抓取同伴毛发上的盐分补充身体所需。没错,动物也是需要补充盐分的,比如有“食铁兽”之称的大熊猫,它并不是真的吃铁,而是跑到山民的家中舔铁锅中残留的盐分,人们误解了它的行为才一度用“食铁兽”称呼它。说回到灵长类动物身上,人们曾经观察到黑猩猩到河水中抓取水草食用,其实也是为了补充盐分。我们知道人出汗时,体内的盐分也会随之排出,猴子也是一样,那些盐颗粒会粘在它们的毛发上,同伴们借着梳毛把盐送进自己的嘴里,一举两得。

可以说,梳毛的确有捉虫和补充盐分的作用,但是这只能算梳毛的最基本功能。

为了进行交流?

语言在人类演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与尚不会说话的婴儿进行交流时,亲吻、拥抱、抚摸等肢体接触更为重要,对于没有语言的灵长类动物亦是如此,而梳毛就成了交流手段。

最早关注灵长类动物梳毛行为,并进行了系统研究的是进化心理学家罗宾·邓巴,在其著作《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中,他正式提出了有名的“邓巴数字”概念,简单说“邓巴数字”就是人类在脑力、智力、心智等的限制下,所能拥有的稳定且和谐的社交网络人数上限为148人(约等于150人,因此也称“150定律”)。这个理论的提出,与邓巴教授对灵长类动物梳毛行为的观察有关,他将梳毛置于群体中进行考察,发现猴子的觅食时长(为了生存)、梳毛时长(为了交流)和群体成员数量之间有着微妙的联系,将其扩展到人类群体,得出了“150定律”。

邓巴还发现猴子相互之间的梳毛集中在特定的位置,比如头部、背部以及一些猴子自己够不到的地方,而且梳毛是相互的,能够彼此梳毛的个体都有着比较亲密的关系,梳毛需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也是梳毛者和被梳毛者增强社交“友谊”的过程。

另外,梳毛会对皮肤产生一定的刺激,从而使得大脑释放出内啡肽,这是一种能够缓解轻微疼痛并带来愉悦感的物质,因此对灵长类动物来说,每一次梳毛既是生理享受,也是增进互相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然而,梳毛行为往往是一对一的行为,所以限制了灵长类群体规模的增大,而对于人类来说,语言超越了梳毛行为,讨论群体成员的八卦成了新的凝聚群体的方式。

在尤瓦尔·赫拉利的畅销作《人类简史》中,“八卦理论”被进一步延伸,并提出“认知革命”的概念,由于他所讨论的是智人演化,所以弱化了梳毛这个行为,强调的是语言交流和八卦能力在智人演化中的重要作用,三五成团、集结成群能让群体成员的归属感变强,进而有一致的目标和共同的敌人。智人因为有语言,所以成为了人属中的佼佼者,灵长类不曾拥有语言,但是梳毛发挥着与语言类似的功能和作用。

人类没有浓密的毛发,也不会进行梳毛,但是却在拥有语言的同时保留了拥抱、触摸、爱抚等身体接触,因为这些行为有时能够超越语言本身,达到如同灵长类动物梳毛一样的效果。

示好实现双赢?

对灵长类梳毛感兴趣的不只是灵长类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人类学家都试图从中找出一些行为演化的蛛丝马迹。

进化生物学家曾经用猕猴做了个有趣的实验,他们选择了50只雌性成年猕猴,并准备了一个只能刚刚好装下两只猕猴的小笼子,然后将这些猕猴两两组合后关进笼子,观察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之所以选择雌性猕猴是因为它们比雄性猕猴更安全,根据实验者的经验,雄性猕猴在这种情况下的选择往往是战斗或者逃跑,而雌性则是战斗或者化敌为友,因此在他们计划的实验场景中,被关进笼子里的两只雄性猕猴很可能会大打出手,甚至暴力相残,直到分出胜负。

实验结果显示,当被关进笼子的两只猕猴是以前就见过面的“熟人”时,它们会用很短的时间适应环境,随后便很快开始轮换着为彼此梳毛,二者梳毛与被梳毛的时长基本相同,很显然梳毛让二者和平相处。

当被关进笼子的两只猕猴是从未见过对方的陌生人时,在它们刚刚进入笼子后会有一段时间的试探期,二者的眼睛会向各个方向瞟来瞟去,并作出抓挠自己的动作,这是猕猴焦虑和紧张时的常态,两只猕猴虽然不做任何眼神交流,避免与对方的目光接触,但同时也会打量对方。

这种状态持续几分钟后,它们似乎就找到了“破冰”的方法:梳毛。在大部分陌生猕猴配对的组合中,都是由其中一只主动为另一只梳理毛发,有的梳毛者还伴有呲牙的动作,而被梳毛的猕猴通常都很乐于接受,这种梳毛与被梳毛的关系持续一段时间后,梳毛者会停下来,躺在对方的面前,或者把自己的四肢、后背放在对方面前,被梳毛者便会自觉地转为梳毛者的角色为对方梳理毛发。

整个梳毛的过程大约会持续一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在此期间,二者的角色会一直轮换,有时一方为另一方的梳毛时间仅维持几秒钟就会要求转换角色,但是统计结果表明每只猕猴梳毛和被梳毛的时长基本相同。也有个别配对的陌生猕猴在梳毛过程中产生了不对等的状况,导致它们并不能继续和平相处,而是恢复到彼此梳毛之前的焦躁状态,但这种情况在实验中只占少数。

因此,梳毛的作用不仅仅是捉寄生虫、吃盐粒,以及进行交流,它还是一种以利他实现共赢的手段。对于彼此熟悉或者有亲缘关系的灵长类动物,梳毛是一种增进感情并维持在同一个群体内良好相处的生存之道;对于互相之间并不熟悉的个体来说,相对弱小的一方通过主动为别人梳毛,减少自身被攻击的风险,以此消除二者对立的状态、缓解彼此紧张的情绪,从而避免冲突。

搜索更多有关“为什么猴子爱给同伴抓虱子?为什么猴子要相互梳毛”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5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