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筷子的小知识20个字:小筷子有你不知道的大学问
【方头圆身的筷子】
筷子天天见,餐餐用,形状是方头圆身,但究竟为什么是这种形状,你想过吗?里面藏着学问。
华夏智慧中的“方与圆”,千百年来在流传下来的筷子身上已有体现。
首先,在使用时方端放置可以稳定而不至于滚动,圆端进食时没有明显的棱线,方便夹取。
其次,方头圆身的筷子,两头代表了天与地,天圆地方,天长地久,历来就是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望。
再者,筷子一头方,一头圆,对应天圆地方,圆的象征天,天的这头往嘴里搁,就是“民以食为天”。
【为什么明明是两根筷子,却叫一双筷子呢?】
我们在家里或外面吃饭时,经常会说:服务员,来双筷子。为什么明明是两根筷子,却叫一双筷子呢?筷子有两根是二,“兑”卦,“口”的意思 。筷子本身直应巽卦,是“入”的意思。这里面有太极和阴阳的理念。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分为二,这代表着万事万物都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一中含二,合二为一,阴与阳的结合,也意味着一个完美的结果。中国人遵守太极和阴阳的理念。这是中国人的哲学,西方人不懂。
中国人讲究合二为一,比如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从神话发源。西方后来人神分家了,做事靠科学,做人靠宗教。中国没有,中国的什么都是合在一起的:何仙姑、铁拐李、吕洞宾、孙悟空、猪八戒这些神仙也是人;在茫茫人海中有他们的形象。中国人的理想和现实、灵魂与肉体也是合二为一的;每天用的筷子里面就有信仰,举手投足都是理念。这是一种通达和智慧。
在餐厅里呼唤服务生“拿一双筷子吧”,那肯定是中国人;如果说“拿两根筷子吧”,那一定是外国人。
中国人不需要到专门的地方去清洗灵魂。从小就有长辈告诉他,如何做人做事,知道只有做好人才能做好事——这两者也不能分。
我们现在很多人,每天握着筷子指指点点,讥讽同胞没有信仰,其实是有所不知。今天社会的症结不是没有信仰,而是丢掉了老祖宗的智慧。在中西方文明全面接触、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有很多人云亦云的东西在干扰我们的价值判断,以致乱花渐欲迷人眼,五心不定,六神无主。尼克松访华,苦练筷子功,80年代出了一本书叫《1999,不战而胜》,很出名。他在书中的最后部分说了这么一句话:
“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
还有克林顿访华期间买原装竹筷子,也是中美建交的例子。
青松有挺拔美,鲜花有娇艳美。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是花开两朵各有特色。不能厚此薄彼,也不能顾此失彼。我们是中国人,表达信仰的方式和人家不同。我们生活在自己的信仰里。
一双筷子,不仅仅是饮食餐具,更承载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凝结了许多前人智慧。作为中国人,这项传统不可废止,也将继续弘扬下去。
一双小小的筷子,承载了许多中国的天道文化,凝结了神州先民的良苦用心,藏道于吃穿住行。作为中国人,当有中国魂方可是人,发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匹夫有责,建立文化自信,从每个中国人开始。
【筷子的使用也有大道理】
中国人一日三餐,筷子不离手。我们从小就学会了握筷子,筷子使用上,一根主动,一根从动,讲究配合和协调,主动为阳,从动为阴,此为两仪之象。手持筷子,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
一根动,一根不动,才能夹得稳。两根都动,或者两根都不动,就夹不住。这是中国的阴阳原理,也有西方力学的杠杆原理。
是不是筷子藏大道呢?
【筷子为什么是7寸6分?】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 祖先为什么定十六两为一斤呢?
过去人们常用半斤八两来形容两个事物是一样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我们祖先使用的秤是十六两为一斤,所以半斤和八两就是一样的。那么老祖宗为什么定十六两为一斤呢?
这里面有大智慧!
传说我们的先人观察到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再加上旁边的福、禄、寿三星,正好是十六星。北斗七星主亡、南斗六星主生,福、禄、寿三星分别主一个人一生的福、禄、寿。他们在天上看着人的一切。
所以说:人在做,神在看。
据说做买卖的人,如果称东西,短斤少两,都要受到惩罚。卖东西少给人一两,福星就减少这个人的福;少给二两,禄星就给这个人减禄;要少给三两,寿星就给这个人减寿。
古代人都知道“人在做,神在看”,所以人都不敢做昧良心的事。
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有些人很羡慕西方人用刀叉吃饭,觉得这种姿势和仪态有品位。但学了之后也只是偶尔用用。在日常生活中餐餐都用刀叉的中国人,想必都是奇葩。刀叉是冶金术成熟以后才有的用具。而冶金术是十五世纪才发明的,在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之前,西方人其实是用手吃饭。相比之下,筷子的文明史显然长得多。
【使用筷子的禁忌与规矩】
1、三长两短。筷子在桌上摆放要溜齐摆放,不能长短不一,不吉利,代表死,过去说死人能得六块板,六块板的棺材,如果人死了尸体往里放,得打开顶上的一块,剩三块长的和两头堵的短板,代表死,所以筷子这么放,对人不吉利。
2、定海神针。吃饭时,不能一双筷子,单拆开用一只筷子去拨拉饭菜,对人是一种侮辱,对客人很不礼貌。
3、敲盏击盅。不能敲盘儿敲碟儿,一是骂厨子做的不好吃,或是咒主家穷,二是从前只有要饭的才敲呢。
4、落地惊神。筷子放在桌,一不留神掉地上了,你捡起来之后,要道歉,就像有的人哪句话说错了要“呸,呸,呸”一样,得有个表示。
5、当面上香。给人盛完饭,筷子也不能插在米饭中,这样做就代表着香炉,过去只有祭奠死人才把筷子插到饭中央。过去开到问斩给死刑犯吃的最后一碗饭才会把筷子插到中间。
6、品箸留声。吃饭品菜,吮吸筷子头发出很大声音,非常不礼貌。
7、执箸巡城。吃饭菜过程中,拿着筷子连说带划拉像巡城一样找菜。
8、泪箸遗珠。离老远夹菜,不用碗接着,菜汤滴滴拉拉洒一道,就像筷子掉眼泪一样,不礼貌。
9、迷箸刨坟。在菜里扒拉乱七八糟,像刨坟一样,没出息,更不礼貌。
10、不能拿筷子指人。
11、夹菜只能从上往下夹,叫做“骑马夹”,从下往上翻着夹叫“抬轿夹”是不允许的。
【筷子的功能】
筷子还有点穴、按摩和刮痧的作用。旧时人们走江湖,身上只要有一双筷子,有什么毛病都能自己搞掂。即便忘了带,随手掰根树枝或芦苇,折断了,在石头上磨一磨,在水里洗一洗,也能用。
【筷子的种类】
筷子,世界常用餐具之一,中华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发明于中国,后传至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汉字文化圈。至少已有4000年历史。
1、金属筷子2、塑料筷子3、陶瓷筷子4、一次性筷子5、原色木筷子6、竹筷子
竹子耐高温、密度高,质量好且不变形,所以我们在挑选筷子的时候,竹筷子是首选。无毒无害又环保,价格还便宜。
【筷子与上海的渊源】听说上海要对“筷箸文化”进行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希望大家能够充分的领略到中华文明里筷子文化的独特魅力。毫无疑问,筷子是中国人发明的。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为什么是上海市首先提出来申遗呢?因为上海是新中国第一条筷子生产流水线的诞生地,上海城隍庙附近有专门一家筷子店,是中国唯一一家独营筷子的店。筷子在上海的民间习俗上有特殊的寓意,腊月二十三祭灶王爷得摆上碗筷,像灶王爷一样代表在家里的统治地位。所以上海对筷子文化的重视要高于其它地方。
【中日韩筷子三国演义】不光中国在使用筷子,日本、韩国,包括越南都在用,所以申遗有紧迫感。东亚文化圈被称为筷子文化圈。另外,在东亚文化圈有很多现象和筷子有关,比如,打乒乓球,欧美的选手都是横板,横拍两个支点,而中国、韩国、日本选手有大量的直拍选手,三个支点,关键在于使用刀叉和使筷子的区别。还有韩国投篮很准就是刻意避免了使用筷子,说明韩国也在研究筷子。申遗紧迫感不得不重视。中日韩筷子各有千秋。韩国大多生产金属筷子,因为他们吃烧烤多,怕烧坏了,但金属筷子沉,近年来大多用空心的不锈钢筷子。日本的筷子头是尖的,因为日本吃的生东西多,生鱼片就得扎着吃,中国筷子头是平的,一块吃饭得夹着吃,再者在中国扎东西吃既不礼貌又不吉利,而日本是分餐制不讲究这些。
【筷子名字的由来】为什么筷子原来叫箸,后来又叫筷子呢?在古代筷子统一叫箸,流传到南方,李白诗: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箸”谐音就“住”,停住,靠河靠江边的人不愿意听,忌讳船在江边停着不开,不能这么叫, 为了躲避讳,不能叫箸,应叫快,船赶快开起来,双因为南方以竹子做筷子为主要材料,后加上“竹”字头,就成了现在的“筷”了。筷子的叫法诞生于南宋,并且从那时起第一次有“公筷”的叫法。据说是宋高宗赵构发明的,就是在盘子里放上公共筷,夹到自己碗里,再用自己的筷子吃,讲卫生。
【筷子的起源传说】据说大禹,在着急去治水的时候,用树枝从锅中捞肉,由此产生筷子。上古时期,熬粥,炖菜,热的时候太烫,炖谷物还得搅拌,最有利的工具就树枝,既可以搅伴好,又可以弄凉了,这是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发明了固定的筷子。
【小筷子里的大学问】我们说筷子代表着一种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指筷子里超越使用功能之外的一些寓意,“筷子快子”就是快点生子,结婚送筷子就是盼他们早生贵子。付笛生的歌:一双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经常用筷子来形容团结。还有很多地方吃完饭,筷子横放在碗上,就表示吃饱了,不要再添饭了。
大智慧藏于中华天道文化,天道文化藏匿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里,非用心生活而不能得见。用心去发现、修复、弘扬,不必流于口号、落于口头、对立其他文化!
神州公民,小筷子大道藏。作为中国传统饮食器具之一的筷子,从古至今在不断地传承着,其中不仅蕴含器具进化的道理和中国古人的设计智慧,同时也展现了与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的自然融合方式。这种融合并不仅仅是元素、造型、工艺、材料的简单堆砌,而是文化、理念、智慧的融合。
筷子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从手抓到借助于工具进食,筷子的发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索引。与西方借助于刀叉工具不同,中国文化偏向于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性。这主要表现在筷子的取材和使用方法上:从最开始的两根小木棍到后来的竹筷、象牙筷等都取材于自然界。另一方面,相对于西餐餐具的切、戳,筷子使用方式所反映的中国饮食文化不是侵入式的,而是努力寻求一种平衡的和谐,以突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为贵的意蕴,更体现了中国文化中谦让有礼的民族气节。
中国传统文化在筷子上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体现在很多方面,但如果只是在外观上的纯粹拷贝或简单挪用甚至生搬硬套并不是我们意图得到的文化与产品的契合点,而是要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分析总结出这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色的风格元素中的精神寄托与内涵表现点,以应用和体现在我们的产品上,使之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精髓。
1. 中庸之道与对称之美
中庸之道一直是中国人所推崇的至高精神境界,《中庸》中提到大中之道是社会人生对平衡、和谐、对称宇宙法则的本质观照,可见中庸体现了一种对称与平衡,而对称与平衡,也是古往今来人们所追求的外在表现和内在追求。以故宫为例,为了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表现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空间位置的这种对称性设计,不仅是对大自然的敬仰与崇拜,也体现出了其中所蕴含古典艺术中的仪式感和高贵感。
对称美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庄重大气的代表,也是结构设计中受力均衡的有效手段,体现在筷子上就是一双筷子两只,一般对称地成双成对的出现。而每一只筷子上纹理及图案的变化可以是任何无序的元素,这些元素经过对称都会出现一种平稳的秩序感,这样既在统一中变化又不失稳重大气。
2. 方与圆
中国传统文化信奉天圆地方的理论,崇尚天人合一,效法自然,追求发展中的变化。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赋予古钱币,虽然朝代更替,但这种方孔圆钱币形制一直持续到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可见它作为钱币中所蕴含的文化被历代君王和百姓所接受;尤其是正圆与正方的形态与其相互组合方式,一直是中国最为典型的人文文化形态,应用在生活的各个层面。
在人际交往中,加强对筷子文化传统教育,推广筷子文化,可以使你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既照顾到别人的感受,又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误会。了解筷子文化也是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既知道敬畏又懂得感恩。所以了解筷子文化既寓教于乐,又赏心悦目,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又教育了孩子,这种好事,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