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六年级尿裤子怎么办?五年级学生女儿在课堂上尿裤子
真正让孩子变得更好的从来不是耳光、讽刺和嘲笑。
就是父母不要用异样的眼光看孩子,不要给孩子贴上负面的标签,这样孩子才能获得转化为爱和宽容的力量。
前段时间,一位朋友向我求助:
周末,朋友带着8岁的女儿去商场的游乐园。
女儿欣喜若狂,兴奋地尝试不同的设施,而朋友则坐在外面玩手机。
直到两个小时后,商场员工人员将女儿带到朋友,告诉她女儿刚刚弄湿了蹦床,需要付费清洗。
原来,女儿为了好玩一直忍着不去厕所,不小心尿在了蹦床上。
看着面前狼狈不堪的女儿,一向坚强的朋友又羞又怒,反手打向女儿:
“你才多大了,还尿裤子了?这不丢人吗?”
当众尿裤子后女儿已经羞红了脸,现在又被妈妈打了,女儿的眼泪立刻就夺眶而出。
接下来的日子里,原本活泼欢笑的女儿突然变得安静而敏感。
甚至好几次,女儿从睡梦中醒来,边哭边哭边道歉:“妈妈,我错了,我再也不敢尿裤子了……”
女儿眼中的泪水和恐惧深深地伤害了朋友,她问我:
“你是说我做错了什么吗?
可是这么大的女孩子还是尿裤子了,做妈妈的总不能就这么不管吧? ”
听完朋友的困惑,我没有直接回答她,而是给她讲了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作家尹建立讲的。
一名5岁的小女孩有一天不小心尿床了。
她的父母很生气,骂她:
“你都五岁了,怎么还尿床?”
随后妈妈接过被子,去烘干,并继续抱怨:
“这么大的孩子尿床了还拿给别人看,实在是太丢人了。”
由于她住在院子里的平房,邻居们都看到了潮湿的被褥,都听说了女孩尿床的事。
妈妈的举动让女孩担心。
晚上她在床上翻来覆去,生怕又尿床了。
可怕的是,第二天一早,女孩发现自己又尿床了。
爸爸很生气,警告她:
“这样的事只发生过三次。如果再有第三次,我就对你无礼了。”
没想到,女孩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又尿床了。
为此,她的父母惩罚了她,晚上不准吃饭、不准喝水。这次女孩终于不再尿床了。
但从那以后,女孩还是偶尔尿床。湿漉漉的被褥、挥之不去的臭味、邻居的指指点点、父母的大声呵斥……
这些都成为了女孩儿时记忆中无法醒来的噩梦。
后来,父母逐渐意识到打骂是没有用的,开始带女儿去看医生。
但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对于女孩子来说都不起作用。
高考后,女孩考试成绩很好,成绩足以进入其他地方的名牌大学。
但由于担心尿床问题被人发现,女孩最终进入当地一所大学就读,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家里。
长大后,女孩曾两次恋爱,但都因为对方发现她尿床而黯然分手。
就在那时,在精神科医生的帮助下,她意识到:
我尿床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早年父母的羞辱和责骂。
有一次,女孩割腕自杀。获救后,多年积攒的恩怨彻底爆发。她以绝食的方式逼迫父母向她承认错误。
没想到,经过这场激烈的冲突,女孩的尿床毛病不经治疗就痊愈了。
但那时她已经快40岁了。
年迈的父母可能没有想到,他们只是想帮助女儿改掉一个坏习惯。
但最终,他的打击和否认让女儿错失了好大学,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单身未婚,浪费了无数年的青春。
第二个故事来自江西广播电视台主持人陆焕之的节目。
节目中,陆焕之讲述了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
五年级女生妞妞因为汉语老师考试和背诵,没有时间上厕所。
紧接着导演就回来了。这位导演非常认真。妞妞不敢告诉老师,只能忍住,一不小心就尿湿了裤子。
后排的学生发现凳子底湿了,纷纷举手告诉老师。
后来全班都知道了。
校长从妞妞给妈妈打电话,让她把孩子带回家。
妞妞听到妈妈的声音,第一句话就是:“妈妈,我明天不想去上学。”
妈妈接见妞妞后没有再说一句话。
她先让妞妞洗了个热水澡,然后给女儿穿上了新衣服。然后他将女儿抱在怀里,抚摸着女儿的头,轻声说道:
“一切都结束了,你现在安全了。”
如果你明天不想去学校,我们就不去。 ”
妞妞以为妈妈会抱怨,没想到却得到如此温柔的安慰。
于是妞妞擦干眼泪,把发生的事情告诉了妈妈。
听完后,妈妈还向妞妞分享了自己产后去超市购物时不小心尿裤子的经历,并告诉妞妞,自己完全能理解她现在的心情。
妈妈随后再次致电学校校长。妈妈在电话中没有责怪任何人。他只是简单地告诉班主任,孩子害怕被同学嘲笑,并询问班主任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学校校长向妈妈承诺:
“妞妞妈妈,你别担心,明天不会有事,就让妞妞安心来学校吧。”
挂断电话后,妈妈将老师的话转达给妞妞,同时对她说:
“明天你仍然可以选择不去学校,但是后天、后天呢?
你回避的时间越长,这件事对你的心理影响就越大。只有正面面对,这件事才会很快过去。 ”
第二天,妞妞硬着头皮去上学了。
放学的时候,妞妞很高兴,因为今天同学们都没有谈论这件事。
这场小小的风波在妈妈温和耐心的安慰下很快平息了。
对于妞妞来说,尿裤子事件只是她学生时代的一个小插曲。
但同时她也明白:
生活中,问题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幸运的是,无论发生什么,妈妈都会爱我并支持我。
同样的问题,因为父母处理方式完全不同,孩子就会走相反的路:
一些孩子在日常的抱怨、指责、羞辱和殴打中被贴上“尿床”、“无知”的标签。
并且因为长期的心理线索,变得越来越糟糕和自卑。
但有些孩子,由于父母的接纳和理解,在爱和宽容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相信自己,战胜自己,最终变得更加美丽。
在心理学中,这被称为“镜子效应”。
即孩子会像镜子一样在脑海中反映父母的语言、行为和态度,然后表达出类似的反应,这些反应在父母的眼中涌向自己。
经常贬低和侮辱父母就像是一种诅咒。
让孩子从心底里认为自己有很多问题,没有价值,最后真的走向了“坏”和“可怕”的一面。
相反,如果父母能够经常肯定、理解孩子,一遍又一遍地告诉孩子“你能行”、“没问题”、“你会变得更好”,那么孩子就会成为父母所期望的人。祝福之中。
我记得之前看过一篇新闻:
脑瘫患者李林清获得博士学位。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他是该研究所成立以来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残疾人。
也许有人好奇:一个脑瘫孩子是如何一步步考上高等院校,又是如何获得博士学位的?
其实答案就在李林清的妈妈张钦身上。
虽然我儿子从一岁起就被诊断出患有脑瘫。
但按照妈妈的说法,他的儿子与正常孩子没有什么不同,他也应该拥有精彩而完整的人生。这就是为什么妈妈一次又一次对李林清说:你是一个正常人,如果你不以你的残疾为借口,它不会阻止你做你想做的一切。
在妈妈的肯定和鼓励下,只有三个手指可以自由活动的李林清每天继续练习书法、提问。
只要一有时间,就投入到阅读的海洋中。
从学士到硕士,再到博士学位,李林清用了15年的时间。
但幸运的是,他现在不仅获得了博士学位,还组建了自己的科研团队,他将用所学到的知识帮助更多的残疾人自由出行和生活。
有些孩子生来就有残疾,但在父母的支持和肯定下,他们仍然可以自信、乐观地创造传奇人生。
这就是祝福的力量。
特蕾莎修女曾经说过:
“我们认为贫穷是饥饿、赤身露体和缺乏住房,但最大的贫穷是不受欢迎、不被爱和不值得信任。”
对于孩子来说,最深的恐惧不是犯错,不是在公共场合出丑,也不是生来就受苦。
但如果你犯了错误、感到羞耻、生来与别人不同,你就会永远受到父母的打击、讽刺和蔑视。
这些************并不会让孩子变得更好。
反而会让孩子自暴自弃,最反感父母。
那么为什么不把“你真傻”换成“再努力一点”呢?
将“这真让我尴尬”改为“妈妈有过类似经历,能理解你的心情”;
把“你和正常孩子不一样”换成“你没有什么问题,有一天你会成为你想要的任何人”……
这样,我们的孩子自然会带着祝福去克服人生的每一个低谷,一步步走向更加开放的未来。
点击文末“点赞”,鼓励各位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