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车轮虫的防治方法有哪些?车轮虫,小瓜虫锚头蚤症状及应对方法

人气:304 ℃/2024-11-27 22:03:18

编辑 | 水产研究社

最新首发 | 了解最新水产养殖知识,关注:水产研究社

水产研究社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水质调节,技术交流,生态养鱼,养虾,养蟹,健康渔业,您值得信赖的水产小帮手。82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车轮虫病

车轮虫有很多种类。虫体的形状从侧面看像碟子或呈毡帽状。该虫在光学显微镜下用低倍镜即可观察到。

1.症状

该虫主要危害3.3cm以下的幼鱼。

车轮虫寄生在头部和口周围的皮肤上、鳃、体表等部位,破坏鱼的皮肤使色素消失,也称寄生性的白头白嘴病。

严重病鱼病灶部位溃烂,个别头部出现充血,开始不停浮头,以后大量死亡。

该虫寄生在鳃部时,破坏鳃组织,造成鳃丝腐烂外露,最后病鱼因呼吸功能衰竭死亡。

2.流行情况

车轮虫主要危害鱼苗、鱼种,青鱼、草鱼、鲢、鳙、罗非鱼等易得此病。

该病分布极广,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尤其是面积小、池水浅、放养密度大的鱼池中更容易发生。该病以5~8月流行严重。

3.防治方法

该虫寄生于鳃和体表,可直接接触传播。池小、水浅、水质不良、食料不足、放养过密、连续阴雨天气等因素,均易引起此病暴发。

(1)除彻底清塘、合理密养外,放养前用8mg/L的硫酸铜浸泡鱼种20min,进行预防。

(2)如遇发病,可用0.7mg/L的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遍洒进行控制。

(3)20%的代森铵,0.2~0.3mg/L全池泼洒,现用现配。

小瓜虫病

幼虫期一般为椭圆形,前端较尖;成体圆形或接近圆形,身体分布着均匀的纤毛。该虫可用显微镜观察到。

1.症状

幼虫侵入鱼体的皮肤或鳃的表皮组织后,吸取寄主组织的营养,引起组织增生,形成肿泡,并产生大量黏液。

严重感染时,皮肤和鳍上生有许多白色的小斑点,所以也称为白点病。小瓜虫的幼虫在水中经24小时还找不到寄主即自行死亡。

2.流行情况

小瓜虫寄生于鳃和体表,特别在密养条件下,更易发生此病。

从鱼苗到成鱼都可以发生此病,引起大批死亡,但以夏花阶段和鱼种受害最大。水温15~25℃时,此病易流行。各地都有此病发生。

3.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

(2)鱼种放养前,可用200mg/L的冰醋酸浸浴15分钟。

(3)用3.5%食盐和1.5%硫酸镁在水温20℃时浸洗15分钟。

指环虫病

指环虫有100多种,各种淡水鱼都有它们的寄生。

虫体头部有4个黑色的眼点,尾部有2个锚钩和14个边缘小钩,用以钩住寄主的鳃组织。该虫在光学显微镜下用低倍镜即可观察到。

1.症状

指环虫大量寄生时,病鱼鳃片显著浮肿,鳃盖张开,鳃丝呈暗灰色,体色发黑,缓慢游动。

由于指环虫的固着器钩住鳃组织,破坏鳃表面细胞,刺激鳃组织分泌过多的黏液,妨碍鱼的呼吸。

2.流行情况

指环虫分布很广,在各地池塘等水域普遍存在,主要在夏季和秋季流行,对鱼苗、鱼种危害较大。

3.防治方法

(1)全池泼洒90%晶体*********治疗,用量0.7~0.8mg/L。

(2)指标池:现通常使用10%的甲苯达唑0.15g/m³全池泼洒;用粉剂*********(2.5%)1~2mg/L全池泼洒。

(3)用90%晶体*********与碳酸钠合剂(1∶0.6)0.3~0.5mg/L全池泼洒。

锚头鳋病

锚头鳋病又称为针虫病、铁锚虫病,是由锚头鳋侵入鱼体引起的。

其头上有背、腹两对角,呈铁锚状,深深地钻进寄主皮肤、眼和口腔中。该虫肉眼可识别。

1.症状

虫体钻入的部位,周围组织发炎红肿,形成红斑,水霉菌往往侵入伤口。病鱼急躁不安,食欲减退,鱼体消瘦,缓慢游动,很快死亡。

2.流行情况

该虫可侵入鲤、鲢、鳙、草鱼的体表,对幼鱼危害更为严重,可引起大量死亡。该病流行地区广,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一年四季都可发病。

3.防治方法

(1)全池泼洒晶体*********治疗,用药浓度0.3~0.5mg/L,2周1次,连续2次。

(2)高锰酸钾药浴治疗:水温15~20℃时,用10~20mg/L浓度浸洗1.5~2h;水温21~30℃时,用10mg/L浓度浸洗1.5~2h。

(3)外用药:①4.5%溴氢菊酯按0.02mg/L全池泼洒,隔天再用一次;②1%阿维菌素按0.05mg/L全池泼洒,隔天再用一次。

(4)水深1m,每亩水面用松树叶10~15kg,捣碎后全池投放。

搜索更多有关“车轮虫的防治方法有哪些?车轮虫,小瓜虫锚头蚤症状及应对方法”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5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