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玉树杂多发现金钱豹,青海金银滩有一种黑斑野猫
美丽的金银滩草原位于青海省海晏县,西部与青海湖相临,东、北部高山环绕。大草原辽阔无边,像一张巨大的绿毯铺在大地上。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一种黑斑野猫——草原斑猫。脸圆体壮,性情暴躁,战斗力强,连狼都不怕。
草原斑猫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可以在荒漠生存,也能适应草原的环境。经常在半灌木荒漠、草原、沼泽、胡杨林等地区活跃,有时候也会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盆地或森林地带。
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草原斑猫野性十足,不可能被驯养。主要分布在甘肃、内蒙古西部、青海、四川、新疆、西藏等地。
01西部三萌猫之一:长着一张“虎脸”,额前4条黑带斑纹,可萌可甜可凶悍
很多猫科动物,外表温柔可爱,内心凶猛暴躁,捕食的手段与能力令人惊叹。而生活在中国西部的猫科动物,总是自带一种神秘气质。
草原斑猫草原斑猫是野猫的亚种之一,也叫野猫、沙漠斑猫、土狸子,与兔狲、荒漠猫,被人们称为“西部三萌猫”,可萌可甜可凶悍。
从外形上看,草原斑猫虽然身材较粗壮,但却不像兔狲,而是像荒漠猫多一点。但想要区分两者并不难,荒漠猫耳朵上长有簇毛,草原斑猫的则很短,几乎没有。
在猫科动物大家族里,草原斑猫有它自己的外貌特征,长着一张相对较圆的脸,额前4条黑带斑纹,对比鲜明。可爱中带着一股不怒自威的气质,很像老虎,所以被称为“虎脸”。
草原斑猫体型比家猫大,体长50-70厘米,尾长是身体的一半,大约25-35厘米,体重8千克,看上去身材还比较粗壮。
体毛蓬松柔软,背部是黄灰色的,全身都布满了形状不规则的棕黑色斑块,一直延伸到尾巴。尾巴末端,有三四圈黑色横环纹,显得有点俏皮。
长着一张虎脸,双眼如宝石,又萌又凶悍的草原斑猫,真让人忍不住想抱一抱,不过它野性难驯,也只能想想而已。
02突击法捕食:悄悄接近猎物采取突击,还敢与草原狼搏斗
草原斑猫喜欢自由地行走荒漠、草地上,很少会结伴。它比较慵懒,白天悠闲地藏匿在树穴与灌丛中,直到夜晚,或晨昏时候,才出去活动、觅食。它也比较随性,有时候白天也会外出活动。
以小型啮齿动物、鸟类、蜥蜴等为食,有时候也会捕食昆虫。面对不同种类的猎物,草原斑猫有自己的一套捕猎方法。
别看它总是慵懒又优雅的样子,实际上身手敏捷,还讲究策略,而不是蛮干,它会采用突击法捕食。
一旦发现猎物,不动声色,悄悄潜行接近猎物,趁着猎物不注意时,突然袭击。这个“突击法”,捕食成功率很高,猎物还不知道什么情况,就成了草原斑猫的腹中餐。
都说草原斑猫性格暴躁,不是好惹的,实际上草原斑猫比你想象中还要更凶悍。据科研人员观察,曾发生过草原斑猫与草原狼搏斗的情况。
大家都知道,草原狼的凶残性,算得上“一方霸主”,没有几个动物敢去惹草原狼。然而,草原斑猫面对草原狼时,毫无惧色,凭着自己敏捷的身手,愣是躲过了草原狼的袭击,并还以一击,在草原狼身上留下了“记号”。
03占据0.5平方千米领地:与同类打起架来不要命,直到分出胜负
据《中国绿色时报》报道,每一只草原斑猫大约会占据0.5平方千米,作为自己的领地,而且领地意识特别强。在自己的领地里,决不允许同类来撒野。
如果有别的猫,来到它的地盘上捕食,它会毫不留情地追赶入侵者,直到赶出自己的地盘才罢休。
平常,它们不怎么会打架,两只猫在相距不远的地方觅食捕食,也能相安无事,但是有时候会凶狠地打起来。
草原斑猫在与同伴打架时,特别凶悍,真是不动手则以,一动手就不要命似的,非要斗个你死我活,直到分出胜负为止。
科研人员分析,草原斑猫打架,一是为了捍卫自己的领地;二是在捕食时,有了冲突矛盾。 为了避免冲突,非不得已的情况下,草原斑猫不会越界。
不过也有例外,据观察,有时候两只草原斑猫打架,也会突然停下来,不打了。前一分钟还你死我活,后一分钟就偃旗息鼓了。
04寿命15年以上:小猫出生10天才睁眼,5个月大就独立生活
平常,草原斑猫会守在自己的领地里,到了繁殖期1-3月份,就会到别处“串串门”,因为在自己的领地里不一定有雌性。
在寻求配偶的过程中,也会伴随着争斗。雄猫围绕在发情的雌猫的周围,发出尖锐的叫声,开始激烈争斗,强者拥有交配权。如果体能太弱的,则可能会寻不到雌猫交配。
雌猫怀孕60天生产,一窝产2-3仔。刚刚出生的小猫,还很弱小,约40克,要经过10天的之久才睁开眼睛,看一看这个新奇的世界。
草原斑猫的寿命在15年以上,从一只小猫长成大猫,然后慢慢变成一只老猫,是自然的过程。
我们来看看小猫的成长经历:4-5周后,小猫可以出去活动了,晒晒太阳;3个月大后,就会跟着猫妈妈一起去觅食,学习捕食。
学会了捕食,长到5个月大,就要离开猫妈妈,开始独立捕食独立生活。当小猫1岁时,达到性成熟,具备繁殖后代的能力。
结语
草原斑猫看起来十分可爱,但是它也很凶猛。它捕食时有战术,与同伴打架很凶悍,还敢与草原狼搏斗……这样的草原斑猫,让人不得不爱!
雪灵谷动物实验室/出品
参考资料: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