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字的趣味识字方法:齿,字的奇妙演变
原文始发于公众号“中科健齿”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汉字也是世界上少数没有间断过传承演变的文字形式,从甲骨文至今已经有近四千年历史。今天就让我们看一看汉字“齿”是如何演变为今天的样子吧。
“齿”字的步步演变
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的说法,因为最早的文字来源就是图画。原始人将他们对神秘大自然的种种感受和看法,用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些图画就是文字的雏形。
最早的“齿”字,应该就是仿着嘴巴牙齿形状的图画文字。直到今天,经过漫长演变后的“齿”字仍然类似口中牙齿形状。
注:1、2、3《甲文编》85页。4《楚系简帛》170页。
5、7《说文》44页。6《金文编》122页。8《睡甲》26页。9《甲金篆》129页。
甲骨文时期,“齿”字尚未定型,有多种写法。但大致上都像张口露出的牙齿形状,上下牙可以多表示几个,也可以少表示几个,甚至还有只有下牙、没有上牙的写法。
战国时期“齿”只描绘出下排的牙齿。小篆所示的“齿”如《说文解字》提到:“象口齿之形,止声。”在上方增添“止”作声符,变象形为形声。
汉代的“齿”则在小篆基础上进一步简化,到现代则从繁体字“齒”简化为“齿”,下方内部被简化,象形程度已经大大减弱了。
“齿”字的本义就是指人的牙齿。也有特指象牙,如孔传:“齿,象牙。”另外还引申指齿状物,比如梳齿。“齿”也可以用来表示人的年龄,“同齿”即同岁。
与“齿”有关的字
以“齿”字作为部首的字大多也与牙齿相关,例如:
都指小孩换牙。《说文解字》指出:“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韩诗外传》也提到:“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这说明古代人们就已经十分重视牙齿的生长、更换,并总结出了一套换牙的规律。
我国有关于换牙的有趣习俗。小孩换牙,下牙掉了要扔上屋顶,上牙掉了要埋到土里或扔到床底,据说这样能够让新牙长得更整齐漂亮。无独有偶,西方也有关于换牙的童话。小孩掉牙之后,要把掉下来的牙齿放到枕头下面,牙仙女(Tooth Fairy)会用礼物交换这些牙齿。
古人也十分注意牙齿的美观,特别留意牙齿不整齐的情况。《说文解字》中提到有“齿不正”含义的就有“齵”字和“齱”字。而“龃”,也指牙齿上下对不上。“龅”则是形容牙齿突露在唇外,即我们常说的龅牙。
对牙齿整齐的重视贯穿古今中外。考古就有发现古埃及木乃伊上有金属丝将牙齿连在一起,这是古人最早的牙齿矫正尝试。随着技术进步,今天我们有金属、陶瓷、透明塑料牙套等各式各样的技术帮助我们拥有整齐美观的牙齿。
还有部分的字与牙齿的动作相关。如“齧”,现代简化为“啮”,本义是用嘴咬。“龁”也是指用牙齿咬东西。可见古人已经深刻认识到用牙齿咬这个基本动作的重要性。在古代,牙齿除了用于咬碎食物辅助进食外,用牙齿“咬”还是自我防卫、攻击的手段之一。
“齿”字的演变是不是很有趣呀。相比如古埃及圣书文中的“齿”,已经与目前埃及所使用的语言(阿拉伯语、英语、法语)完全没有联系,汉字从甲骨文一直到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齿”,有清晰的演变脉络,让我们感受到文化的流传。这就是汉字的魅力!
引申阅读——汉字演变知多点
最初的文字都是象形表意的图画。但文字一直停留在图画阶段,写(画)起来很费时费力,也不方便表达复杂的思想。所以,文字符号就在发展中一步步简单化、抽象化。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古老且自成体系的文字,大约是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它和埃及的圣书文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字、苏美尔的楔形文字差不多同时,但是后面几种文字都早已消亡。
金文,也称钟鼎文。我国在殷商时期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因为古代管“铜”叫“金”,所以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就叫“金文”。
(金文)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使得不同地区的文字也是各写各的,文字形体结构和书写风格都有许多差异,严重影响各地之间的交流、政治法令的推行和经济发展。
(各国不同的“马”字)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进行了“书同文”的文字改革,以小篆为全国统一的文字标准。这场改革让汉字字形更加规整定型。文字变成基本整齐的长方形,结构也相对固定。
(小篆)
虽然小篆笔画圆转,字形美观,但书写起来却不太方便。于是民间就出现了一种比较草率的新字体,将小篆圆转弯曲的线条写成带方折的。这种新字体据说当时在下层小官吏、差役、工匠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
(隶书)
草书,是民间从隶书发端萌芽的字体。草书笔画、字间钩连,高度简化,可以快速书写。今天常用的一些简化字,如“东”、“长”、“专”等,原来都是草书的形体。
草书
楷书也是直接脱胎于隶书,到隋唐之际基本成熟,笔画、结构都非常精致、严谨。它把汉字改为基本上呈现方形,今天我们常说汉字是“方块字”,就是针对楷书讲的。
(楷书)
行书是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行书比楷书随便些,可以写得快,但又不像草书那么潦草让人不易看懂。
(行书)
中国汉字大致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演变阶段,在上世纪50年代推行汉字简化改革后,逐步发展为当今的简体字,以及相对的繁体字。
编辑:张欣
排版:吴泽仪
图源:网络
参考资料:
1.董琨.中国汉字源流[M].北京:商务印书馆
2.李学勤主编.字源(上)[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3.Ancient Egyptian scripts https://omniglot.com/writing/egyptian.htm
推荐
宠物
- 1泰迪与比熊哪个更可爱一点?泰迪和比熊之所以受女性喜爱180
- 2轻度孤独症症状 科普,l轻度孤独症的表现是什么334
- 3适合家庭玩耍的猫抓老鼠:独特的苏州风情,116用猫咪捕杀老鼠的攻略391
- 4江天昊喜欢邓小琪还是林妙妙,江天昊打着喜欢邓小琪的幌子把所有的温柔都给了林妙妙227
- 5猫咪碰到榴莲的反应:当猫咪遇到榴莲会产生怎样的反应呢478
- 6狗狗是人类唯一一种忠诚的伙伴,对狗狗而言每个主人都是拿破仑387
- 7软糯香甜八种口味的苏式月饼,欢度佳节丨为您的爱宠做一份定制月饼吧389
- 8小仓鼠在笼子里怎么跑出去的?小仓鼠在笼里三天三夜不吃不喝333
- 9微信表情半个头一个耳朵啥意思:抓挠耳朵代表什么意思366
- 10能打败狮子的十种动物都是哪些?盘点5种轻松秒杀狮子的动物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