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怎样学会说话才能提高口才:还在为不会说话而烦恼

人气:397 ℃/2023-12-07 18:03:17

交际口才如何,是关系社交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人的谈吐具有越强的感染力和征服力,他就越能在各种社交场合中表现得潇洒自如,左右逢源,达到话出人服、言到事成的效果。

巧妙地说“不”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人际关系的建立并非水到渠成,难免会发生一些拒绝与被拒绝的事情。而拒绝是一种难度极高的谈话方式,因为直接拒绝别人会被认为不尊重对方,而遭到拒绝的一方,更会因此而产生紧张和不愉快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情绪都会对交际的发展产生许多不良影响。搞不好,就会引起误会,甚至导致双方断交,种下仇恨的种子。

因而,需要运用相当高明的技巧才能将拒绝做得不露痕迹,既不得罪对方,又能得到对方的谅解,同时,将对方的失望和不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内。这就需要“婉拒”,即委婉地加以拒绝。它既能使你轻松愉快地说出“不”字,也能使对方高高兴兴地接受这一结果。

婉拒可以帮你打破人际关系的僵局,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把对方请求的根据,转为拒绝的理由

例如,对方提出:“这类工作你很有经验,这次你一定要帮帮忙。”你可以回答:“我当然愿意帮忙。我的确曾经做过这类工作,但过去的经验反而会成为一种束缚,有必要的话,我可以向你推荐一个更合适的人选。”这样的拒绝既委婉,又有针对性,说服力强。

用拖延来表示拒绝

比如,当你不想去参加某人的宴会时,可以对他说:“谢谢,但我今晚有事实在无法赶过去了,下次有空我一定去。”这种说法既表达了你对对方邀请的感谢,也表示了你对不能赴宴的遗憾,并期待下次再有机会。但是,这个“下次”是没有期限的,聪明人一听就知道这是一种委婉的拒绝。这比直接说“没空,不去!”更婉转一些,更容易让对方接受。

让对方明白你理解他的感受

拒绝对方难免会给对方造成一定的伤害,有时还会引起对方的抵触心理。所以在婉拒时要充分表现出你的真诚和对对方的同情,让对方明白你对他的感受是感同身受,只是出于不可抗拒的原因无法帮助他。例如,一位机场售票员对订不到票的旅客说:“我知道您非常需要坐飞机,我十分愿意为您效劳,但票确实已经订完了,实在抱歉,欢迎您下次再来乘坐我们的飞机。”这样一番话,充分考虑了旅客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愿意提供帮助但无能为力的处境,同时也抚慰了对方。

转移话题,表示拒绝

—位胖姑娘穿了一件新做的连衣裙,自以为很美,高兴地问你:“漂亮不漂亮?”她自然是想得到你的赞美。但你并不喜欢这件连衣裙,此时的你既不想违心地称赞她,又不能直说,伤她的心。怎么办呢?你可以说:“世界上的女孩子都是爱美的,比如……”或者说:“啊,今年夏天姑娘们都爱穿连衣裙。你看过×××电视节目吗?那上面介绍的连衣裙款式可真多,既时尚又漂亮……”

这种“顾左右而言他”的办法就是转移话题法。当然,这个新的话题必须和原来的话题有一定联系,还必须能引起提问人的兴趣。否则,会引起对方的疑虑或反感。话题一转移,对方自然不好再问同样的问题。

答非所问,避实就虚

球王贝利在一次进球之后,被记者问到他的哪一个进球最值得他骄傲。贝利笑笑说:下一个。他的话音刚落,周围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个回答确实十分巧妙,看似答非所问,却深刻地表达了贝利远大的梦想和追求。

预埋伏笔,适当的时候再拒绝

从人际关系的角度考虑,要尽可能把拒绝的理由讲充分;从接受者的心理考虑,要让他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为此,可以采取这个办法:先不拒绝,充分阐明不利因素,埋下伏笔,再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方法委婉地加以拒绝。这样一来,即使对方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但他会感到至少你已经尽心尽力了,也不会恨你。

比如,某人托你给他找一份工作而你又难以办到。他问:“前些日子拜托你的事,现在怎样了?”你答道:“不好办啊。上次同你讲了,你的学历达不到要求,难度比较大。何况名额太少,僧多粥少啊。不过,我会尽力争取的,但你也不要太乐观。”“学历达不到要求”“名额太少”充分展示了不利条件,“不要太乐观”则埋下了伏笔。虽然你没有直接拒绝,但实际上已...

中国有句古语:“君子绝交犹无恶言。”这话说得好。即便是拒绝对方,也要尽可能以最为友好的方式表示拒绝,不可有失风度。要对于求助者的难处和求援表示理解和同情,然后再坦诚说明帮不了忙的原因。如有可能,也可以给对方出一些主意或提供一些建议,还可以提供一些别的求助线索。这样就能使他明白你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即使你帮不了忙,求助者也会感激你,因为你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前,曾在海军担任要职。一天,一位好朋友向他打听海军在加勒比海中的一个小岛上建设潜艇基地的计划。这个计划属于军事机密,为人严谨的罗斯福当然不可能随意泄露给无关的人,可是如果直接拒绝又会让朋友觉得尴尬。于是,他故作紧张地向四周看了看,压低声音问:“你能保守秘密吗?”朋友答道:“当然能。”“那么,”罗斯福微笑着说,“我也能。”

罗斯福巧妙地拒绝了朋友不合理的要求,同时也顾全了对方的面子。他的回答已经暗示出:“既然你能保守秘密,为什么不让我保守秘密,这公平吗?”而朋友领悟他的话后,也会更加理解和尊敬他。

“俗语”不“俗”

俗语包括谚语、时语、歇后语、惯用语和一些常用的成语。很多时候,俗语就是一些浅显易懂的大白话,但运用俗语并不低俗。俗语就像被埋没在泥土之中的金子,它的价值和光芒只有在洗去泥污之后才会显现。

有的俗语表现了人们世世代代积累的生活经验,有的蕴藏着发人深省的人生智慧,有的包含了令人终身受益的深刻哲理,如果在我们的讲话中适当地运用俗语,既可以增强说服力,又可以使语言风格更加活泼,有助于提升自己的亲和力。不论是简单的说教,还是阐述人生哲理,能生动形象地运用俗语的人,总是既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同时又能给别人留下平易近人的好印象。

不过,俗语虽好,却不能够随意运用,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造成不少尴尬。

使用俗语时应弄清俗语的意思

很多俗语不能只从字面去理解它的意思,例如,“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是指临时想办法,“含着骨头露着肉”是比喻说话半吞半吐,不把意思完全说出来。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俗语内在蕴含的道理都和它们的字面意思相差较远,因此弄清俗语的意思,是正确使用俗语的前提。

运用俗语切忌感情不当

运用俗语可以增加语言的表达效果,但要适合整个句子的语境。特别是要注意俗语的感情色彩,应与整个句子或段落的感情色彩一致,以准确地表情达意,否则会造成误用,弄巧成拙。例如,“老李是我们科室工作能力最强的,他做起事来真是老牛拉破车,慢而有条理,让大家非常佩服”。这句话本意是褒扬老李的工作作风,结果由于错用了带有贬义的“老牛拉破车”,让赞赏变成了讥讽,使听者产生严重的误解。

运用俗语要讲究时机、场合、语言环境

口语化是俗语的一大特点,因此在做演讲、做报告等严肃认真的时刻,就不应多用诙谐有趣的俗语;在比较庄重的场合,除非有调节气氛的必要,也不应过多使用俗语,以免给别人留下轻浮、俗气、不够尊重人的印象。

总之,对于生活中五彩纷呈、丰富多彩的俗语,我们应当用心捕捉,巧妙选用,才能达到俗语不“俗”的效果。

常用俗语及释义: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喻各自有一套办法,或各自施展本领,互相竞赛。

百闻不如一见:听到一百次也不如见到一次,表示亲眼见到的远比听人家说的更为确切可靠。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比喻不管对方使用什么计策、手段,都有办法对付。也比喻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对策。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进老虎洞,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历艰险,就不能获得成功。

秤砣虽小压千斤:秤砣看起来很小却能压住千斤之重。比喻外表虽不引人注目,实际作用却很大。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由于应用的地方不同,一尺也有显着短的时候,一寸也有显着长的时候。比喻人或事物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

吃不了,兜着走:是说出了问题,要承担一切后果。

吃一堑,长一智:受一次挫折,长一分见识。

打开天窗说亮话:比喻毫无隐瞒地公开说出来。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比喻当事人往往因为对利害得失考虑太多,认识不客观,反而不及旁观的人看得清楚。

干打雷,不下雨:比喻只有声势,没有实际行动。

赶鸭子上架:比喻迫使(他人)做能力所不及的事情。

高不成,低不就:高而合意的,做不了或做不到;做得了、能得到的,又认为低而不合意,不肯做或不肯要(多用于选择工作或配偶)。

功夫不负有心人:是说只要用心去做某事,就会有进步或成绩。

换汤不换药:比喻只改变形式,不改变内容。

鸡蛋里挑骨头:比喻故意挑毛病。

脚踩两只船:比喻因为对事物认识不清或存心投机取巧而跟两方面都保持联系。

旧瓶装新酒:比喻用旧的形式表现新的内容。

拉大旗,作虎皮:比喻打着某种旗号以张声势,来吓唬人、蒙骗人。

浪子回头金不换:形容做了坏事的人改过自新后极为可贵。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原意是说如果没有规和矩,就无法制作出方形和圆形的物品,后来引申为行为举止要有标准和规则。

名不正言不顺:原指在名分上用词不当,言语就不能顺理成章。后多指说话要与自己的地位相称,否则道理上就讲不通。

死马当作活马医:比喻明知事情已经无可救药,仍然抱有希望,积极挽救。也泛指做最后的尝试。

识时务者为俊杰:能认清当前的重大事情或客观形势的才是杰出的人物。

眉毛胡子一把抓:比喻做事不分主次轻重缓急,一齐下手。

五十步笑百步: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一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讥笑别人。

心有余而力不足:是说心里非常想做,但是力量不够。

真人不露相:比喻不在人前表现自己或暴露身份。

善用语言“魔方”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是我们熟知的名言,却也让很多人一生吃尽苦头。他们无拘无束、鲁莽直率地畅所欲言,每当与他人有不同意见或看法时,总喜欢直言不讳。在他们看来,那些迂回曲折的表达方式和人际交往中常用的外交辞令,都是懦弱和虚伪的表现。因此他们不愿为一些话裹上一层糖衣。他们在人群中总是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尽管他们说的都是真话,也是出于一片好心,却总是会触及别人的痛处,伤害别人的感情。

其实,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有些时候只要把话换个说法,就不会得罪和冒犯别人。

这就需要用好语言“魔方”。具体该怎么做呢?

先肯定对方的看法

与他人的看法或意见有分歧是正常的,但千万不要直截了当地否定对方,而应用辩证的方法先肯定对方的意见有合理之处,再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你不妨这样说:“刚才你提出的意见有一定的道理,也是一种方法,但我以为像我说的这样做也比较好。”接着再说说具体的理由。先肯定对方,再提出不同意见,这样才显得公正和客观,也容易让人接受。假如硬邦邦地直说,很容易造成紧张气氛,使对方难堪而不肯放弃自己的意见。

多用商量和询问的口吻

在与别人有不同意见时,千万不要用过于绝对或命令式的语气,正确的做法是用较温和的口吻来说,比如:“你的意见是这样,我觉得是不是可以那样?说不定效果会更好呢?”遇事先商量,当对方仍坚持己见时,你再用坚定的语气也不迟。商量是尊重人的表现,当你表现出了足够的尊重时,对方即使并不同意,也会充分考虑你的意见,并给你以相应的尊重。

以退为进,使对方达到心理平衡

在表达不同意见时,不要总是直来直去,可以先表现出一点明显的为难情态,你犹豫不决或吞吞吐吐的样子,会让对方对你的异议有一定的心理准备。等到对方劝你说出来:“讲吧,没关系的,有什么不同意见就直说吧。”这时你再将自己的看法告诉对方,如此以退为进,给对方的是一种宽慰,一种暂时处于优势的心态,使其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就不会在意见相左时过分地抗拒。

帮助对方认识到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

有时直接否定对方的意见,是无法让对方信服的,因此要好好思考一番,尽可能多地找出对方意见的弊端所在,并让对方认识到这样做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在分析对方意见的弊端时,要做到实事求是,有理有据,不能无中生有,更不能随意夸大,这样才不会遭到对方的抵触。

借助其他途径证明自己的观点

有时,自己直接说出不同意见比较为难,特别是当你面对的对象是老师、长辈或上级时,直接否定对方显然很不合适。此时,就可以借助对方也熟悉的同类型的或已经明确了的事例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同类型的,是指性质和类型与你们讨论的事例相同的。而对方也熟悉的这种事例,往往说服力更强。比如,你可这样说:“我看见某某遇到这种事,就是这样处理的,结果倒不错,我们是不是可以借鉴。”如此借助其他途径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既能达到目的,又保留了对方的体面,还留有商榷的余地,这比直言不讳要聪明有效得多。

德皇威廉二世曾派人将一艘军舰的设计图交给一位造船界的权威人士,请他评估一下。他在所附的信件上告诉对方,这是他花了许多年、耗费不少精力才研究出来的成果。

几个星期之后,威廉二世接到了这位权威人士的报告。这份报告附有十分详细的分析推论。报告开篇对这份设计图极尽溢美之词,认为按照这份图纸造出的军舰将是“威武壮观、性能超强,全世界绝无仅有的海上雄狮。它的超快速度前所未有,而武器配备可以说是举世无敌。军舰上配有世上射程最远的大炮、最高的桅杆。至于舰内的各种设施,将使全舰的官兵如同住进一间豪华旅馆”。此时,威廉二世已经有些飘飘然了,不料却看到报告结尾的这样一句话:“这艘举世无双的超级军舰只有一个小缺点,那就是如果一下水,马上就会像只铅铸的鸭子般沉入水底。”威廉二世先是一怔,继而摇着头,哈哈大笑起来。

其实这位造船界的权威人士的意思就是这张设计图根本就是一张废纸。但他如果直言不讳地说“陛下,你的设计图一点也不实用,只有一个空架子”,肯定会让骄傲的威廉二世恼羞成怒,结果自然不妙。但他善用语言“魔方”,用近乎夸张的赞誉之词先满足了威廉二世的虚荣心,再小心地说出自己的不同意见,让威廉二世明白了自己的苦心,一笑了之。

“裹着糖衣”的批评

“批评”是对别人的言论、行为,指出缺点和错误、提出改正意见,它能使人们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从而得到不断的进步。不过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过于生硬直白的批评会让人无法接受,感到委屈甚至不满,结果批评的目的没有达到,反而会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融洽。

事实上,批评的负面效果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为此批评者要努力修饰自己的话语,对种种尖刻、直接的语言进行包装,为它们“裹上糖衣”,这样就更容易获得被批评者的理解和认同,让对抗消弭于无形。

由此可见,语言表达的艺术对表达批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在批评别人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用于批评的话语绝不能生硬、尖刻

过于生硬、尖刻的言语会让批评变成指责,很容易让被批评的一方陷入恶劣的情绪中,从而影响理智和判断力。“我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你为什么犯同样的错误?”“你真是无可救药!”这一类的话语给对方造成的伤害是无法估量的,绝不能无所顾忌地脱口而出。反之:“我相信你已经为这事后悔了。”“其实你这样做可能更好。”这样的批评更容易让人接受,有助于对方参考借鉴,从而改正自己的错误。

批评的话语都要力求简短

批评切勿长篇大论,没完没了,反复提及对方所犯的错误,否则会让人无法忍受,并产生抵触情绪。其实批评只要适度就好,点到为止,最好一两句话就能使对方明白,然后十分自然地转到别的话题。

给你的批评“裹上糖衣”

良药不一定非得苦口,批评别人时也可以先给对方戴高帽,尽可能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让对方放松心情,然后再“进入正题”。“裹着糖衣”的批评虽然意在指出缺点,却能让人更乐意接受,这对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也有莫大的帮助。

批评是为了解决问题

当你批评别人时,必须告诉他怎么做才是正确的,这才是有效的批评方法。不要只是“指手画脚”,一定要让对方明白,你不是想追究谁的责任,只是想解决问题。因此,要注意言之有理,以理服人,不求字字珠玑,句句锦绣,但要做到语言中肯,措辞恰当,使人心服口服。

除此以外,你还要始终牢记一点:批评是对事不对人的。谁都会做错事,做错了事,并不代表他这个人本身有问题。错的只是行为本身,而不是某个当事人。因此,批评时一定要对事不对人。这样可以缓和当事人的心理压力,如果把矛头直接指向当事人,很可能会在无意之中给对方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所以,当你批评别人时,应时时刻刻反问自己:“我是不是针对当事人了?”“我是不是忽略失误本身了?”“我是不是在进行人身攻击了?”……

总的来说,你的批评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态度。没有人喜欢被批评,不要相信人人都“闻过则喜”。如果你一味地指责别人或者简单地说明你的看法,你将会发现,除了别人的厌恶和不满外,你将一无所获。但你若能让对方感觉到你是来解决问题、纠正错误的,而不是仅仅来发泄你的不满的,批评就有可能产生理想的效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某天在校园内看到一名男生用泥块追打同学,便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谈话。那位学生以为自己肯定会遭到一顿训斥,却不料陶行知一见面就先给了他一块糖,说道:“这块糖是奖励你的,因你按时到,我却迟到了。”学生惊讶地接过糖。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这第二块糖也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刻住手了,这说明你尊重我,所以应该奖励你。”学生更惊讶了,他睁大眼睛看着校长。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打人,是因为那几个男生欺负女同学,这说明你正直、善良,敢跟坏人做斗争,应该奖励你!”听到这里,学生感动极了,流着泪喊道:“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啊。”这时,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又掏出第四块糖递过去说:“为你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励你一块糖。”

陶行知没有疾言厉色地斥责学生,而是用四块糖及温和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让学生一步步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时还发掘出了学生的四个优点:守时、尊重师长、正义和勇于承认错误。这样的批评教育方法达到了批评所要达到的目的,所产生的效果却远远大于单纯的严厉批评。

良言一句三冬暖

《增广贤文》上有这样一句话:“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话道出了语言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粗俗生硬的语言让人心生反感,不文明的语言让人暴跳如雷,而文明温情的语言则会让人如沐春风,欣然接受。好的语言是通往心灵的路,能够打开紧闭的心扉,在心与心之间搭起一座沟通感情的桥梁。

大文豪鲁迅曾这样说过:“语言有三美,意美在感心,音美在感观,形美在感目。”“良言”带给我们的,就是一种心灵的美的享受,而它的功效却又不止于此。

良言能够让人体会到关爱与信任

真诚的信任是你能够送给别人最好的礼物。“我相信你的能力。”良言一句,充满了信任和理解。人对关爱和信任的需求是很容易满足的,对一个人的信任,有时能够变为一种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一句肯定的话,有时可以让一个将要倒下去的人重获站起来的力量,让一个身在寒夜里的人感受到温暖,让一个灰心颓废的人再次看到希望。总之,良言能产生的巨大推动力是你无法想象的。

良言是化解矛盾的一帖良药

在别人说“对不起”的时候,洒脱地说一声“没关系”,良言一句,凸显出一个人的宽容和大度。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一句名言:“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一句宽容的话语在发生误会或纠纷时便是最有效的“灭火器”。宽容是一种风度,理解别人的过失,就给了别人一个醒悟的机会。尽管这句话好像是一种妥协,但如果你不说出这句话,也许会给别人造成严重伤害,更会让自己变成一个心胸狭隘、难以亲近的人,这是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时应当坚决避免的。

良言给人动力,催人奋进

真诚的赞赏是奋进的引擎。“你真棒!”良言一句,给人以力量和勇气。真诚、慷慨的赞美,会让人感动莫名,终生不忘。因此,你若能及时捕捉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并在适当的场合对对方进行恰如其分的赞美,便能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成就感。当然,这里的赞美要是发自内心的,要让对方认为这是一种真诚的赏识。只有真诚的赏识才能激发他们内在的动力,让他们的内心深处迸发出积极的情感火花,点亮他们心中的希望之光,引领他们积极向上,开拓进取。

良言的心灵出发点是真诚

真诚是跨越鸿沟的桥梁。“感谢你的帮助。”良言一句,给人无限温暖。而这些真诚的话语之所以容易被听者接受,就是因为它们使听者受到了尊重,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亲人照顾自己,朋友替自己跑腿,人们往往将这些看作理所当然的事,认为不必致谢,这种认识其实是不正确的。向亲人朋友表达谢意,这不仅是一种礼貌,更会增进亲情和友谊。

“你说得也有道理。”“不要紧,没什么。”“谢谢你!”“你真棒!”这些人人都觉得很平常的话,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却往往最容易被忽略。你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些简单而美好的话语倾吐出来,把你对他人的尊重、理解、鼓励、关怀和感谢表达出来,也许你的一句话,就让别人不用带着破碎的心和受伤的灵魂入睡;也许你的一句话,就可以让别人满怀信心,兴高采烈地投入工作和生活中去;也许你的一句话,就可以让你赢得所有人的认可和喜爱,让你成为别人眼中最受欢迎的人。

怎一个幽默了得

幽默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一门艺术,善用幽默的人,往往睿智、热情,具有吸引力。

一个人的生活不能过分严肃,精神若时时保持紧绷状态,生活就会缺少情趣,所以应该偶尔适当地放松一下。而幽默正是这样一味精神调剂品,它能够减轻人们精神和心理上的压力,淡化人们的消极情绪,创造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丰富人们的心灵。因此,列宁这样说道:“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

适当的幽默不仅适用于减轻压力,也适用于缓解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和不协调。在很多情况下,缺少幽默感的人总会把事情弄得越来越僵,而深谙幽默真谛的人却能使一切变得轻松自然。总之,幽默对于交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幽默也不应当随便乱用,而应注意分寸和场合等。

幽默要注意“度”

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的问题,幽默也是如此。幽默的使用应该恰到好处、适可而止,一味地说俏皮话,无限制地使用幽默,其结果反而会让他人心生反感。因此,要时刻牢记不能为了幽默而幽默,强求幽默效果,反会弄巧成拙。

要分清对象和场合

场合、对象都是施展幽默艺术时必须考虑的客观因素。例如,同一个玩笑,你可以同甲开,却不能对乙也这样;或者在某个场合可以说,而在其他场合却不行。尤其是对于初识的人或长辈,幽默一定要慎用,否则运用不当,不但无法达到增进沟通、促进交往的效果,还会引起他人的反感。

要注意幽默的时机

幽默不是每时每刻都适用的,如果不恰如其分,不恰当其时,就不应当随意使用。例如,大家聚精会神地研究问题时,你忽然插进一句全无关系的玩笑话,那么不但不会让人感到好笑,也许还会遭到白眼。

把幽默与讥讽、嘲笑区别开来

幽默的内容首先应当是健康的,幽默的态度更应当是真诚的,它并非戏谑讥笑,更不是攻击性的语言、恶毒的讥讽。比如,拿人家容貌上的缺陷不停地打趣,就不属于幽默的范畴,只会令人对你心生厌恶,损毁你的个人形象。只有领会幽默的内在含义,机智而又敏捷地指出别人的缺点或优点,带着善意在微笑中加以肯定或否定,才算是真正的幽默。

当然,在幽默的同时,还应注意,不同问题要不同对待,幽默的运用要机动灵活,做到幽默而不俗套,让幽默充当精神的“按摩师”。这样一来,生活将更富有乐趣。

调侃自嘲化尴尬

自嘲,顾名思义,就是自我嘲解,调侃自己。它既是一种幽默的说话方式,也是一种心理调节手段,还是一种人生智慧。

敢于自嘲的人往往都是自信的,因为他知道自嘲既不会影响自己的心态,也不会破坏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反而有助于创造轻松愉快的气氛,提升个人的亲和力和魅力。自嘲在口才兵法中可谓一件相当有效的武器。

自嘲的好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嘲能够增加亲和力,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适时适度的自嘲不失为一种良好的交际手段。例如,在即兴演讲中,演讲者如果总是一本正经地高谈阔论,是很难引起听众的共鸣的,此时如果能够适时适度地自我解嘲,调侃一下自己,就能拉近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关系,增加演讲的趣味性。不过,自嘲的使用要注意场合,在严肃的场合或悲痛的氛围中就不宜用这种引人发笑的手段。

自嘲能够使自己摆脱窘境,化解尴尬

人际交往中,难免会出现很多尴尬的场面,这时可以用自嘲来应对窘境,不仅能够很容易地给自己找到台阶下,还能巧妙地缓和气氛,从而使自己从窘迫的境地中体面地脱身。

美国前总统里根到加拿大进行国事访问,在一座城市发表公开演讲。演讲刚刚开始,里根的讲话就不断被一群正在进行反美示威的群众所打断。加拿大前总理皮埃尔·特鲁多对这种尴尬的情况感到很为难,里根却笑着对他说:“这种事情在美国时有发生,我想这些人一定是特意从美国来到贵国的。可能他们想使我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吧。”特鲁多听完此话,脸上顿时露出了笑容,里根也因此摆脱了尴尬的处境。场下的听众被里根的风度所折服,不再故意捣乱,演讲得以顺利进行。

在尴尬的处境中,里根使用自嘲的方式创造出一种幽默的氛围,不仅有效地使自己摆脱了尴尬处境,同时也给对方一种轻松的体验,并获得了对方的好感,从而使气氛变得更加和谐,更有利于达到交流的目的。

自嘲能够化解对立情绪

当你的失误引起别人的不满时,如果能适时地自嘲一番,获得原谅应该不难。例如,当你无意说出了一句伤害他人的话时,就可以机智地将话题引向自己。通过对自己的调侃来消除对方的敌意,转移对方关注的焦点。这样做既照顾到对方的自尊心,也能巧妙地化解对立情绪。

自嘲能够化解自身缺陷带来的难堪

有时,使你陷入难堪的可能是一些自身的缺陷或不足,如外貌的缺陷或其他不足等,这时不妨对这些不足之处大胆巧妙地加以自嘲,不但能表现出自己大度、坦诚的品格,还会因此得到他人的信赖和尊重。

自嘲能够成为一种反击不公正待遇的武器

当一个人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或受到不合理的评价时,勃然大怒往往于事无补,而且也有失风度。此时,自嘲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既保住了自己的尊严,又可起到训诫作用,从而在精神上战胜对方。

不过,自嘲并非时时、处处适用,如果用得不恰当,就会给人留下虚伪的印象。此外,自嘲也不等于自我辱骂,让自己出丑,因此要注意把握分寸,切勿过度自嘲。

不要随便说“随便”

“随便”出自“客随主便”一词,是很常用的客套话。在很多人看来,当别人询问自己有何要求时,说“随便”是有礼貌、有涵养的表现,不会给对方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于是,“随便”渐渐成了人们的口头禅。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随口说“随便”的本意,是想让对方随意些,无论怎样都行。殊不知,这样却最让对方为难,而且如果总是不表露自己的意愿,一切由别人来拿主意,久而久之,我们就会慢慢丧失自己的个性,成为没有主见的人。

经常说“随便”的人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样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困扰。事实上,“随便”两字是不可乱说的,否则会造成很多不良影响。

“随便”不利于人际关系的搭建

很多时候,我们想用“随便”来表示客气和尊重,结果却在无形中加重了对方的心理负担。对方可能会不断猜测我们到底怎么想,到底需要些什么,这样对于交流来说毫无益处,反而会拉大彼此之间的距离。因此,不如坦然说出自己的意愿,这会让人际关系在互动中愉快发展。

“随便”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日常遇到问题难免出现分歧,有时我们明明无法认同别人的意见,却碍于面子不肯反驳,而是用一句“随便吧”敷衍了事。这样常常会扩大负面情绪,让对方产生误解。特别是气氛不太融洽时,你再说“随便”,那就表示不同意对方的做法,对对方的做法“无所谓”,这样会让对方更加不满,而且总说“随便”也会给人留下不负责任的印象。因此,与其说“随便”,不如换一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同时也给事情留下回旋的余地。

“随便”会让你变成没有主见的人

当别人问你需要什么或选择什么时,要尽量给出明确的回答,如果你总是说“随便,您决定吧”,就会给人留下没有主见的印象。特别是在工作场合,不敢直言自己意愿的人常会给整个团队带来麻烦,导致时间浪费,效率降低。因此,要让自己变得自信一些,勇敢一些,用“我认为这样更好”来取代怯懦的“随便”。

“随便”可能会伤害他人的感情

面对亲人、爱人、朋友,我们可能会不拘小节,不会去刻意照顾对方的感受,“随便”也就越来越多地脱口而出。但即使是非常亲密的关系,也会在一次次“随便”的敷衍和应付中慢慢淡薄。“随便”让我们在无心之中伤害他人的感情,让那些关爱着我们的人渐渐心灰意懒。因此,要少说一句“随便”,多说一声“谢谢”,要真诚地告诉对方“谢谢你为我做的一切”,只有这样,我们的爱情、友情、亲情才会持久保鲜。

总之,在生活中,要注意别让“随便”二字轻易脱口而出,否则就会给自己带来很多不便。

让道歉成为高明的补漏剂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难免会犯错误或出现失误,给他人带来不便甚至痛苦。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不喜欢道歉,认为道歉有失体面,会有损自己的尊严和地位,而且道歉意味着必须承担后果,于是多数人倾向于狡辩、推诿,就是不肯主动道歉。其实,只要在第一时间表示真诚的歉意,通常可以避免伤害继续扩大,甚至可能将危机化为转机。而且道歉也能反映出一个人改正错误的决心。当我们为自己的失误寻找各种理由来辩解时,我们就失去了改正错误的机会,更失去了让对方谅解自己的时机。反之,如果能够放下面子,坦然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以数倍的诚恳和努力来改正这些错误,那么对方不仅不会看不起你,反而会给予你应有的尊重。

道歉不但可以弥补破裂的关系,而且还可以化解矛盾,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因此道歉可谓一种高明的补漏剂。不过,道歉并不是像我们认为的那样,仅仅说句“对不起”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事实上,道歉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学问,只有学会正确而有效地道歉,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那么,怎样才算是正确而有效的道歉呢?

道歉应当及时

应该道歉的时候,就马上道歉,否则越耽搁就越难以启齿,局面也就越难以挽回。1999年,有消费者因饮用可口可乐引发恶心、腹泻等症状,对此,可口可乐公司本应立即做出反应,但当时的公司总裁艾华士却在一个多星期后才向媒体公开发表道歉信,希望获得公众的谅解。然而恶劣的影响已经形成,可口可乐公司的商誉遭到重创,利润大幅度滑坡,艾华士本人也被迫离职,而这一切本是可以避免的。由此可见,道歉一定要抓住时机,切勿拖延、敷衍。

道歉的用语应当充满诚意

道歉不是一种为自己狡辩的伎俩,更不是用来骗取别人宽恕的手段,没有诚意的道歉是无法赢得对方的谅解和同情的。英国某公共事业公司在顾客不知情的情况下,把近万名顾客的服务级别改为“默认”,使得这批顾客为此额外付出了很多费用。面对大量顾客的投诉,该公司却用了一句毫无诚意的客套话作为回复:“如有不便,谨表歉意。”这引起了公众的强烈不满,该公司的信誉从此一落千丈。这就是毫无诚意的道歉造成的结果。

事实上,除非道歉时真有悔意,否则对方不会释怀。所以,你必须真正为自己的错误感到内疚,从而发自内心地诚恳地道歉,你要用充满诚意的语言去打动别人,切勿避重就轻、闪烁其词。

道歉意味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如果你犯了错误,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一点应当在你的道歉用语中充分地体现出来,让被伤害的人觉得“是的,他知错了”。他们将会看到你勇于承担责任的态度和对错误的反省,知道类似的事情不会再发生。只要你能够承担责任,考虑后果,并且竭力弥补,那就会是一次很有效的道歉,别人也会理解并接受你的歉意。

注意道歉时的态度

道歉也要注意态度,如果道歉得当,对个人名誉和人际关系都会有促进作用。反之则可能错上加错,有时后果甚至会不堪设想。例如,带着愤怒和不情愿的心理做出的道歉,让人听起来就会有挑衅的意味。另外,道歉要堂堂正正,不必奴颜婢膝,如果没有错,就不要为了息事宁人而道歉。你想纠正错误,这是值得尊敬的事,但要分辨清楚深感遗憾和必须道歉两者之间的区别,才不会让事态变得更加复杂。

夸奖适度方入心

每一个人都是喜欢被别人夸奖的。如果得不到他人的夸奖、肯定,这个人就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不被关心。而受到夸奖的人却会有如沐春风之感,进而能够激发出自身的潜能和智慧,好让自己与受到的夸奖相称。特别是对那些在人生路上遇到挫折、陷入困境者来说,夸奖如同漫漫长夜中的一支火炬,不仅可以点燃其奋进的希望之光,而且可能改变他一生的命运。

因此,我们要学会夸奖别人,一句轻轻的夸奖,既能让对方获得被欣赏的愉悦感,又有利于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交际手段。

当然,并不是什么样的夸奖都能打动人心,正确使用夸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诀窍。

夸奖要及时

别人做了好事或有了进步,最好当时就给予夸奖和鼓励,这样对方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就会及时得到最大的满足,更会鼓足干劲,投入其后的工作中。不过,这一点对于一些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人或者有学识的人、长辈来说,会显得比较困难一些。这些人往往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扮演他人的教育者或指导者,而很少去夸奖别人。但正因如此,他们才更需要去学习如何多夸奖别人,学习如何在别人取得进步时及时地给予肯定。这种夸奖会给他人强大的动力,对于他人的成长和进步大有裨益,对于改善双方之间的关系也很有好处。

要善于发现夸奖的着眼点

夸奖别人不一定都要从大方面着手,可以从一些小事着手。巧妙地找到夸奖的着眼点,才能使夸奖的话语深入人心,也会使你在交际场合无往不利。例如,去朋友家做客,你就可以夸奖主妇厨艺高超,做的饭菜受大家欢迎,那位主妇就会觉得自己的劳动成果有人欣赏,一天的疲劳立刻消失,对你的好感也会大大增加。而这一切只不过是因为你说了一句简单的夸奖的话。

夸奖不可言过其实

夸奖的话必须切合实际,充满诚意,这样才能打动别人,鼓舞别人。如果仅仅出于讨好对方的目的,而虚伪地说两句言过其实的恭维的话,就算不上是真正的夸奖,而是吹捧、奉承。对方如果不是一个过于自负的人,就会很容易地分辨出来。这样的“夸奖”不但没有效果,甚至还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

夸奖要有度

夸奖也应有个度,千万不可滥用,否则会使被夸奖者变得浮躁、自满。因此,夸奖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于别人的优点、进步要予以充分的肯定,而对于别人出现的错误,则一定要慎重评价,不要因为害怕打击对方的积极性就不敢开口。对有错误又包含点滴创新的思路,就应在指出不足的同时,给予适当鼓励,以保护这难得的创新火花。

初中生李敏是老师眼中的差生,她的接受能力和反应能力总是好像比别人差一些,这不光让老师头疼,她自己也非常沮丧。

一天,班主任周老师在放学后找李敏谈话,问道:“我发现你这几天上课注意力不太集中,有什么困难吗?”

李敏吞吞吐吐地回答道:“周老师,我……我感觉我比别人笨多了,您讲过的数学题,别的同学做一遍就会了,我总要做四五遍。”

周老师笑着摇摇头说:“我觉得不是这样的,李敏!”

李敏疑惑地看着周老师,周老师温和地对她说:“在我看来,这个学期你比以前进步很多,而且我觉得你非常勤奋,不懂的知识会反复学习,用这样的精神继续努力,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取得好成绩。”

“真的吗?”李敏惊喜地问。

周老师肯定地点点头。

这次谈话让李敏内心深处升起了希望,她在周老师的夸奖中凭着自己的努力不断进步,在毕业时终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事实上,每个人身上都有积极因素,都有闪光点,只是人们常常将其忽视而已。而周老师却发现了李敏身上的优点,那就是勤奋。他用夸奖给了李敏充分的肯定,鼓励她努力学习,继续奋进。

夸奖就如同阳光,没有它,人往往就难以成长、进步。所以,我们应当学会用适度的夸奖来代替对别人过失的指责,毫不吝啬地把赞许的温暖阳光洒向他人。

说话留点余地

我们在说话时要时刻提醒自己,应该留点余地,不要把话说得太满,更不能说太绝对或太过头的话,使自己无路可退。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况:下属对上级拍着胸脯说:“这件事交给我负责您就放心吧。”可是期限已到,却没有任何进展,等到上级过问,下属才老实地回答:“事情不如想象中那么简单。”结果可想而知。

这就是说话不留余地而让自己陷入窘迫的例子。《增广贤文》中说:“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人心是最复杂的东西,把握不好就会吃大亏。所以,说话最好留点余地,才不至于给自己带来麻烦。

话说得过了头,就会违背常情常理,可能会触碰他人身上的“逆鳞”,让自己陷于被动的境地。

话说得太绝对,就会引起他人的怀疑,甚至引起他人的反感。

话说得前后不一致,就会给别人留下把柄。

话说得太直,就会激怒对方,从而在交际场上引起误会,为自己留下隐患。

也许在你看来,这些都是为人坦率的表现,可是这样的“坦率”往往是最危险的。这样的人最初会给别人留下一个忠厚老实的印象,可是,渐渐地人们就会发现所谓“坦率”不过是头脑简单、不会说话。另外,“坦率”的人还常常伤害别人。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毫无掩盖,直来直去而且不分场合。所以经常在连自己也不知道的情况下就伤害了别人。这样就在无形之中树立了无数潜在的敌人,这种敌人比你知道的敌人更可怕,他们会寻找机会来向你发动进攻,趁你不备将你击倒。“坦率”的人还会被别人利用,因为坦率的人往往很容易被对方激怒,也很容易主动替别人打抱不平。与其在事后发现自己被人利用而后悔,倒不如早点醒悟过来,多告诫自己,切不可过于坦率和感情用事,逞一时的口舌之快,坦率的背后一定要有理性和智慧的支配。

美国前总统威尔逊尚未当上总统时,在一次宴会上,宴会主人向在座的众人介绍说威尔逊是“未来的美国大总统”。听到宴会主人轻率的发言,威尔逊心里有些不快,却不好当面发作。

后来借着即兴发言的机会,威尔逊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在加拿大有一群垂钓的游客,其中一个叫作强森。强森大胆地试饮了某种有危险性的酒后,便欲和其他同伴搭火车回去,但是,强森没有搭北上的火车,反而乘了南下的火车。大家急于把他找回来,于是就打电话给那班南下列车的列车长:‘请将一位叫强森的矮个子,送往北上的火车,他喝醉了。’不久,他们就收到列车长的回电:‘请再详示其特征。本列车中有13名醉酒的乘客。他们既不知自己的姓名,更不知自己的目的地是何方。’”威尔逊接着说:“而我威尔逊,确知自己的姓名,却不能像×××先生(宴会主人)一样,确切地知道我将来的目的地在哪里。”在座的人士一听都哄堂大笑。

威尔逊用一个巧妙的故事补救了他人的言语不当,用不知道将来的目的地在哪里,表示自己日后能否当选总统还未可知。他给自己留下了余地,避免了日后可能产生的问题,还给在座众人留下了谦逊有礼的印象。

让声音表情达意

有人说:“声音是一个人最好的名片。”这句话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声音能够反映出说话人的真实情感,传达出悲喜哀乐的种种情绪。声音动听悦耳,能够引起别人的注意,使人们愿意与你交谈;声音沉闷、单调,则会大大减弱语言的吸引力,抓不住听众的心。因此,我们理所当然地应该给予我们的声音更多的关注。

不过,有的人可能会说:“声音不是天生的吗?声音不动听也不是我的错。”这种观点其实是错误的,发声的器官的确是无法改变的,但发声方法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勤奋苦练改善自己的发声方法,让自己的声音使人听起来有如沐春风之感。当然,要改善声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磨炼,在这里我们将介绍一些特别需要注意的原则。

注意自己说话的语调

很少有人在说话时注意自己的语调,但语调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情绪、态度、性格等。当你开心、气愤、焦急或恐惧时,你的语调都在不知不觉中向人透露着你的内心世界。因此,在说话之前要注意自己的语调,让自己的声音能够尽量多地传达出热情、诚意,而不应让人感到你是一个冷淡、充满敌意的人。

注意自己发音的准确性

正确的发音有助于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说话时要注意要求自己口齿清晰,每一个字的发音要尽量清楚明白,这样别人才会认真地倾听我们的话。否则发音含糊不清,别人就无从了解你要表达的意思,沟通也就无法正常地进行。

注意控制说话的音量

有的人说话听起来有气无力,音量不足。这样与人谈话,很容易让对方失去兴趣。为了提高音量,可以尝试把手放在腹部,说话时用腹部的力量把手推开,同时每天坚持对着远方大喊,多加练习,音量就会逐渐增大。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音量也不是越大越好,特别是在公共场合,音量过大会显得没有礼貌,这是应当避免的。

注意控制语速

语速的快慢将会影响他人对信息的接收。如果你的语速过快,传达的信息太多,就会超出对方的接受水平,使其难以理解你要表达的意思;而语速过慢,又会使对方失去耐心。所以说话时要注意控制自己的语速,如果要向对方讲述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就需要适当放慢语速,让对方有更多的时间来消化你所讲的内容。

适当使用重音、停顿等

说话时适当使用重音、停顿能够起到强调语义的作用。在你希望对方注意的字词上使用重音,或者在此处稍作沉默,就可以加深对方的印象,也能够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是增强说服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季老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第一周上课时,领导和同事来听他讲课。由于过度紧张,本来风趣幽默、口才出众的季老师竟然大失水准,说话的声音毫无激情,吐字有点含混不清,本来动听优美的句子让他一念,就像“白开水”一般味道全无。他的声音也不够响亮,坐在教室后排的领导甚至听不清他在说什么。

下课后,季老师非常沮丧,他也不明白为什么平时说话响亮清晰的自己一站到讲台上,声音就变得绵软无力。站在讲台上,究竟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声音变得入耳入心、响亮动听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季老师逐渐适应了这个全新的环境,并克服了紧张羞怯的心理。通过向很多优秀的老教师讨教,他才发现教师在课堂上的声音运用是很有讲究的,如果教学讲课声音过于平直单调,缺乏抑扬顿挫的转折,就会影响上课的品质,使得学生对授课内容兴致索然,无法专心听讲。从此,季老师非常注意对声音的运用,他对声音的运用和节奏的掌握越来越熟练。几个月后,季老师在上课时,已经能够做到声音铿锵有力,表达生动活泼,体态落落大方,学生听得聚精会神,而他对于彻底掌握教学语言艺术也越来越有信心了。

让自己的话具有吸引力

与人谈话的关键是使对方感兴趣。若要使谈话愉快地进行下去,你应该注意把握话题,谈一些对方有兴趣、愿意听的事情,让你的话语充满吸引力。

为此,你在说话时应注意以下细节:

●?谈谈对方引以为荣的事情。每个人都希望别人注意自己的长处。一旦有心人这样做了,会使对方因心理需要得到满足而倍感愉快。

●?谈一些自己比较了解的事情,能够引起别人的兴趣,使人觉得听你讲话后受到启发,有所收获。

●?谈话时,表情应当自然平和,使对方感到亲切和轻松。谁都愿意与和蔼、随和的人交谈,听这样的人讲话使人心里感到舒服。

●?微笑的表情是与人交谈的法宝。微笑能够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能够使人轻松愉快。面带微笑地与人交谈,你会体验到更多令人愉快的情感,也会赢得更多知音。

●?讲话时切忌支支吾吾,畏畏缩缩。这种难受的样子会使别人感到很不舒服,也会使人轻视你,低估你的能力。

●?讲话速度不要太快。讲得太快,别人来不及理解,容易引起对方的厌烦情绪。

●?讲话时声调不要太高。说话声音太大会让别人觉得你缺乏教养,这一点在公众场合尤其需要注意。

●?讲话时,声音抑扬顿挫可以使要表达的内容有声有色,充分吸引听者的注意力。

●?讲话时眼睛要注视着对方的眼睛,这表明你在认真讲,并相信对方在认真听。注视对方有助于调动听者的注意力。

●?讲话时切忌左顾右盼。这种心不在焉的样子,会使对方感到不高兴,觉得你轻视了他。

有一家大报社,由于总编辑更替频繁,报社内部极不稳定。社内很多制度也不合理,只有资格较老的记者才有自己的新闻采访车,而见习记者一般都乘坐大车集体外出采访。这让很多见习记者感到很不公平。

新任总编辑上任后,了解到这些情况,马上组织召开了一次全体员工大会。而员工们认为这位总编辑不过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罢了,解决不了什么真正的问题。

总编辑不以为意,他微笑着对员工说:“我以前和大家一样,也是一名记者。记者这行可没有别人想的那么风光,吃苦受累的事我都经历过。我理解大家,所以从现在起,我先和来实习的同事一起坐大车出去采访。我还听说一些见习记者去采访时连大车都坐不上,我感到非常抱歉,我保证这样的事情不会再发生了……”

总编辑的这段话获得了全体员工的热烈掌声。

总编辑这时才开始他的上任演讲:“我计划把本社……”

会场中的员工个个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报以掌声,再没有出现以往总编辑上任演说时的那种员工聊天、打瞌睡的情况。

员工最关心的当然就是自己的待遇问题,所以总编辑以这个很有吸引力的话题作为开场白,一下子就引起了员工的兴趣,也为双方顺利沟通铺平了道路。他从员工的利益出发,表明自己愿意与大家同甘共苦,而且有诚意为提高大家的福利而努力,如此一来,自然能够受到全体员工的热烈拥护。

借别人的口来问

很多时候,想知道一件事情,却有诸多的理由让你无法开口,可不问心里的好奇、迫切、焦急又得不到释放,这时,不妨借别人的口来问自己的问题。你可以借助的对象有很多,家人、朋友、领导、同事,甚至一些不相关的人都可以帮助你得到你需要的答案。

借别人的口来提问,听者就不会感觉到你的目的性,而你也无须有过多的避讳,完全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即可轻松地达到目的。

不过,借别人的口问问题还是需要掌握一些技巧的,否则难免出现纰漏,弄巧成拙。为此,你可以试着采用下面这几种方法。

借“大家”的口来问

对一些身份比较特殊的公众人物,直接提问可能有冒犯之嫌,这时可以借用含义比较广泛而又模糊的“大家”的口来问,如:“大家都想了解一下……”“您能不能给我们说一下……”“大家让我来问问……”这样会给人造成这样一种印象,即这是大家都想知道的问题,我才不得不问的。需要注意的是,借“大家”之口提出的问题应当是意义重大、角度精辟的问题,如一些公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热点问题,问题提得好,才会让双方都感兴趣。另外,还要注意保护被提问对象的隐私,不要问粗俗、猎奇或与主题无关的问题。

借上级的口来问

生活中有些乖张的人,只有上级才能镇得住。以自己的名义向他提问题,没准会碰一鼻子灰,这时最好借上级的口来问。比如,出于工作需要,你要去问李某的工作进度。而此人正好是一个欺软怕硬、专看上级脸色行事的人。你不妨这样问:“小李,局长让我来问问,你的工作总结写好了没有?”这样一问,迫使李某不得不以认真的态度来回答问题,而你又不会被他压住了气势,因为你的身份已经转换为“传话者”而非“办事者”,纵使他心里不情愿,迫于领导的压力,他也不敢怎么样。虽然借上级的口来问话听上去官腔十足,但关键时刻,往往能产生奇效,使你能够轻而易举地达到目的。

借不相关的人的口来问

很多时候,有些问题自己不方便直接提问,就可以借一个与问题不直接相关的人的口来问。例如,需要向别人咨询一些关于健康或者人际关系的问题时,从自己的角度提问可能有些难以启齿,这时可以说:“我的朋友身体出现了一些问题,症状有……请问……”“我的同学请我代问一下……”而这些所谓的“朋友”“同学”可能根本就不存在。这种问话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人们的心理障碍,使问题得以顺畅地表达出来。

某公司总经理在外地与对方谈判了六天还没有结果,总经理秘书小金想知道谈判究竟进行得如何,并想确认总经理究竟决定何时返回,好安排下一步的工作。但小金觉得直接向总经理提问不太礼貌,于是她对总经理说:“酒店服务台刚刚打来电话,说他们有预订机票的服务,问我们是否需要。我们用不用现在回复?”总经理想了一下,回答道:“问一问能不能订后天的票。”这下小金心中有了底,开始有条不紊地做返程的准备。

小金在这里采用的就是“借不相关的人的口来问自己的问题”的方法,结果既得到了自己需要的答复,又避免了贸然催促给领导带来的不快。

会说更要会听

静听他人的声音,并通过这种静听参悟生活的玄机,既是对人世的通明,也是对人生的洞彻。也许你会认为交际场上能说会道的人最受欢迎,其实,善于倾听的人才是真正能赢得人心的人。能说会道的人,有锋芒毕露的时候,也常有言过其实之嫌,夸夸其谈,油嘴滑舌,还有可能言多必有失,祸从口出。静心倾听就没有这些弊端,倒有兼听则明的好处。用心听,给人的印象是谦虚好学,是专心稳重,是诚实可靠。仔细听能减少不成熟的评论,避免不必要的误解。有人曾说过,倾听是对他人最好的恭维。善于倾听,于人于己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美国南北战争时北方军队曾经陷入困境,时任美国总统的林肯,心中有来自多方面的压力。他把一位老朋友请到白宫,并与这位老朋友谈了好几个小时。谈话结束之后,林肯与这位老朋友握了握手,甚至没问他的看法,就把他送走了。这位朋友后来回忆说,当时林肯一个人说个不停,这似乎使他的心境清晰起来。他在说过这些话后,似乎觉得心情舒畅多了。

遇到巨******烦的林肯,需要的不是别人给他忠告,而只是一位友善的、具有同情心的倾听者,以便减轻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和思想上的极度苦闷。可见倾听能够减轻他人的压力,帮助他人清理思绪。静心倾听对方的话就是尊重,以同情心和同理心倾听别人的谈话,不仅是维系人际关系、保持友谊的最有效的方法,更是解决冲突、矛盾和处理抱怨的最好方法。

从人性的本质来看,我们每个人最关心的当然是自己。我们喜欢讲述自己的事情,喜欢听到与自己有关的东西。因此,如果你希望成为一个善于与人沟通的高手,那你就得先做一个懂得倾听的人。要使别人对你感兴趣,你就先对别人感兴趣。要问别人喜欢回答的问题,鼓励他人谈论自己所取得的成就。不要忘记,与你谈话的人对他自己的一切比对你的问题要感兴趣多了。既然如此,何不给他人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

倾听者并不是不开口说话,聪明的倾听者往往积极地参与对话。做一个聪明的倾听者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全心全意、真心投入,并能不时地问一些问题,鼓励对方多谈。

其实,积极参与谈话的方式很多,绝不需要动不动就插嘴,打断别人的讲话。善于聆听的人经常应用几种自然轻松的方式,关键是要实际有用。你可以偶尔点点头,或偶尔附和一两声。也可以换个姿势或俯身向前,微笑一下或挪一下手。而目光的交流最能显示你是一位友好的人,因为这表示:“我在非常认真地听你说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谈话中途停顿时,可以提出相关的问题,继续让对方表现下去,让他有话可说。最关键的并不是你到底应该采取哪一种倾听技巧,这绝不是一件机械化或一成不变的事。上面提到的只是当你感觉很好时可以用的几种方式,它们会使与你谈话的人变得更有兴致。

每次当你开始谈话时,不妨先想一想这一点:要使别人喜欢你,就要善于倾听。

郑桦是一家公司的人事主管,她非常善于沟通,在公司很有人缘。有段时间她发现销售部整体士气不足,便积极与销售部门经理进行沟通。她第一次与销售部经理进行面谈时,对方却说他想要离开这家公司。她当时有些气愤,觉得这位经理非常过分,公司为培养他投资很多,给他的待遇一向不薄,而且公司高层对于销售部门一向非常重视,并没有什么对不起他的地方。现在他就这么一句简单的要走,完全罔顾公司利益。她抑制住自己心中的不满,因为此时发脾气于事无补,最重要的是了解这位经理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她努力做到平静、和蔼,像朋友一样与他沟通,鼓励他倾吐心声,说出自己真正的想法,帮他看清眼前的两个问题:走的目的是什么?留下来又可以创造什么?

最初这个销售部经理对她还有所保留,只肯谈工作方面的事情,而且大多都是抱怨。郑桦没有急着打断他,而是耐心地听他说完,这才开口讲话。郑桦自始至终都和颜悦色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分析问题,疏导他的负面情绪。这位经理感受到了郑桦的诚意,慢慢放下了心中的戒备。到后来,他开始很主动地讲自己的家庭问题。通过一番深入的沟通,他对自己目前的工作和生活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他意识到自己对公司、对家庭、对个人都应当负起责任来,而不能因为一点点不顺心,就把情绪带到工作中,至于“要走”不过是一时冲动,公司的前景非常远大,在这样的公司才能实现个人的充分发展。他为自己的不理智道歉,并向这位女主管表示了最真诚的谢意。此后,他立即积极主动地投入工作中,带领整个部门努力拼搏,使部门业绩在短短三个月内递增了两倍。这个销售部经理也获得了公司的嘉奖,还升了职。

通过让对方主动倾诉,郑桦了解到了真正的问题所在,得到了对方的信任。倾听让双方之间的分歧迎刃而解,让可能发生的争执和矛盾消弭于无形。

使用恰当的表达方式

俗话说:“一句话能把人说笑,也能把人说跳。”同样,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取得的效果也可能完全不同。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使用柔和的语气

语气亲切,语调柔和,语言含蓄,措辞委婉,说理自然,这样说话对方才会感到亲切和愉悦,所说之言也易于入耳生效,有较强的说服力,往往能收到以柔克刚的交际效果。为了做到这一点,就要在日常加强个人的思想修养,由内而外地提升个人素质,这样说出的话才会字字珠玑,美好动听。另外,在遣词造句和语调语气上也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要求。比如,应注意使用敬词、礼貌用语,以表示尊重对方的观点和感情,引起对方的好感,少用否定句,多用肯定句;少用贬义词,多用褒义词等。

把握说话的时机

言贵精当,更贵适时。说话是双方的交流,不是一个人单方面的行为,它要受到说话对象、说话时间、周边环境等种种因素的限制,所以说话要把握时机。如果该说的时候不说,时机转瞬即逝,便很难再找到合适的机会。同样,如不顾说话对象的心态,不注意周边的环境气氛,不到说话的时候却抢着说,很可能引起对方的误解,甚至反感。如果信口开河,闭上眼睛乱说,后果就会更加严重。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也就是在和对方交谈时,尽量使用对方认同的语言,谈论对方熟悉和关心的话题。还要看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因人而异。例如,与地位高于自己的人谈话,要态度尊敬,不要随意插话,回答问题简练得当,态度要自然,不卑不亢;与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谈话,要避免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多赞美对方,但不要太过亲密;与老年人谈话要谦虚,让对方感到你对他的话感兴趣;与女性说话要有礼貌,耐心做一个好听众;与孩子说话要和蔼,表现你的爱心与童趣。另外,说话要考虑对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如果能抓住对方的职业特点、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引发话题,就能较容易触动对方的心灵,进而与之产生共鸣。

巧用语言修辞

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之初,很少有人能读懂他关于相对论的著作。一次,有人要求爱因斯坦用最简单的话来解释相对论。爱因斯坦是这样解释的:“你同你最亲爱的人坐在火炉边,1个小时过去了,你觉得好像只过了5分钟;反过来,你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坐在热气逼人的火炉边,只过了5分钟,而你却感觉像坐了1个小时。这就是相对论。”爱因斯坦用人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解释高深玄妙的相对论原理,通俗明了,让人一听就懂,这就是语言运用中的修辞技巧。

常见的修辞技巧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双关、对比、设置悬念等,适当地运用这些修辞技巧,能让自己的言谈更精彩。

王雯雯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了8年,自认为非常努力、敬业,也有一定的业绩,但一直没有升职。几个比她晚来的同事却很快得到了升迁,成了她的上司。

王雯雯很不服气,终于忍不住去找经理:“经理,你是不是对我的才能不满意啊?”经理听到王雯雯的话,皱起了眉头,敷衍道:“哪里的话,你很有才气!”

“那是不是你看不起女孩子,认为我们没有领导能力呢?”王雯雯哀怨地问。“不敢不敢,妇女能顶半边天嘛。”“那你就是对人家有意见? 8年了都没有提拔人家……”王雯雯的眼圈红了,眼看就要掉下眼泪。这下,经理没法回避了,他想了半天,支支吾吾地说:“其实没什么大问题,就是你那个,那个说话的腔调,能不能成熟一点?”

王雯雯也许是一个比较优秀的员工,但她错误的表达方式给上级留下了不佳的印象。她的问题就是说话不看对象,即使在工作场合,说话仍然像小女孩一样娇嗔,这与她近30岁的年龄是不符合的,也容易给人留下不可靠、不成熟的感觉,如果和异性同行打交道,甚至还会给人不稳重的错觉。这样一来,经理怎么可能给王雯雯升职,让她去领导别人呢?

口才练兵勤奋始

没有人是天生的演讲家,许多擅长说话的人,最初都是笨嘴笨舌的人。许多著名的演说家第一次演讲也是以失败告终的。那么,他们是如何在失败的基础上获得令人惊奇和引人瞩目的成功的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勇敢地面对现实,大胆地面对挑战,刻苦勤奋、坚持不懈地努力练习,只要勤于练习、方法得当,就一定能拥有好口才。勤练是成就好口才的必要条件,那么从哪些方面着手练习,怎样练习才能获得有效提高呢?下面就介绍几种简单、易行、有效的口才训练方法。

明确目的才能言之有物

一般来说,人们说话的目的不外乎传递信息和知识,引起注意或兴趣,争取了解和信任,激励、说服或劝告。

坚持话由旨遣的原则,明确说话目的,是说话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目的明确,谈话、社交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有时甚至能够使说话之人急中生智,化险为夷。只有明确了目的,才知道应准备什么话题和资料,采取何种语体风格,运用哪些技巧,从而能够有的放矢,临场应变。若目的不明就不顾场合地信口开河,东拉西扯,对方就会不知所云,无所适从。

因此,每次说话之前,不妨扪心自问:“我为什么要说”或者“人家为什么要我说”。预先想一想可能产生的效果,并把预期的效果当作目标并为之努力。

抓住每一个练习机会

只有刻苦勤奋、坚持不懈地努力练习,才能获得令人瞩目的成功,因此,我们不应该放过任何一次当众练习讲话的机会。

当我们参加某一个团体、组织,或出席聚会时,不要袖手旁观,而要施展浑身解数,勤奋地进行口才练习。比如,主动协助他人处理一些工作,尤其是一些需要到处与人沟通的工作。设法做各类活动的主持人,这样,就有机会接触那些口才好的人,可以向他们学习说话的技巧,你自然也就提高了口才。

练习得越多,改进得越多,进步就越多。到处都是练习口才的题材和对象,只要有心,就能不断进步。

从背诵开始练习

我们要求的背诵,一是要“背”,二是要“诵”。这种训练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记忆能力,二是增强口头表达能力。

记忆力是口才优秀者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只有大脑中积累了充足的知识,才有可能张口即出,滔滔不绝。背得越多,记忆力越强,“背”正是对这种能力的培养。“诵”是对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它要求在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

用背诵法练习口才的具体方法是选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对文章进行艺术处理,如找出重音、划分停顿等,在此基础上进行背诵。

学会模仿

模仿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小时候学说话就是模仿爸爸、妈妈及周围的人。练口才也可以利用模仿法,模仿在这方面有专长的人。日久天长,当众讲话能力也会随时间递增。模仿的方法可以是专人模仿,也可以是专题模仿,但要注意选择性,并要求从模仿对象的语气、语速、表情、动作等多方面进行模仿,在模仿中有创造,力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模仿法是一种简单易学、娱乐性强、见效快的方法,适合各个年龄段。

用看图说话法来锻炼口才

看图说话就是描述,只是我们要看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图,还有生活中的一些景、事、物、人。简单地说,就是把你所看到的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达出来。

描述法没有现成的练习材料,而要求当场组织语言,所以描述法训练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训练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的条理性。在描述的时候,要求抓住景物或人物等的特点,语言要清楚、简洁、生动、活泼,要有一定的文采。描述要讲究顺序,描述完之后,别人应知道你说的是什么。

用讲故事法来锻炼口才

常言说:“看花容易绣花难。”别人讲故事绘声绘色,很吸引人,可是自己一讲起来,仿佛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干巴巴的,毫无吸引力。其实,讲故事也是一种能力,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把故事讲好的。学习讲故事是锻炼口才的一种好方法。讲故事对口才的提升是多方面的。因为故事里面既有独白,又有人物对话,还有描述性或叙述性的语言。

讲故事要求掌握故事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变化,语言要口语化、生动化,切忌照本宣科,在讲的过程中,还要配以表情和动作,以达到最佳效果。

由于个人知识、心理及年龄等方面的差异,锻炼口才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但只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加上持之以恒的刻苦训练,你就会找到打开口才之门的金钥匙。

一间美容院生意兴隆,在当地首屈一指。有同行追问店主经营的秘诀,他坦言,那是由于他的美容师在工作时善于和顾客攀谈。

同行不解地问:“美容师如何与顾客攀谈呢?”“容易得很,”店主说,“我每月都会购买各种报纸杂志,规定所有店员在每天早上上班之前一定要阅读,这样一来,他们自然就获得了最新鲜的谈话资料,可以顺利地和顾客沟通,博取顾客的欢心了。”

店主的经营之道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丰富的知识是成就口才的一个重要条件。一个胸无点墨的人,当然不能在谈话中应对自如。因此锻炼口才时一定不要忽略了知识的积累。

搜索更多有关“怎样学会说话才能提高口才:还在为不会说话而烦恼”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