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盲犬被骂哭后续:有8500万残障人士无路可走
前两天,
交警带导盲犬搭乘公交被拒的视频上了热搜。
原因是,有一位盲人高先生,
曾向警方求助:
“自己平日里带着导盲犬出行,
总是会被拒绝。”
于是交警莉姐体验了一次盲人生活。
本以为这次出行会很顺利,
谁知道结果令她大失所望。
在视频中,
不管莉姐怎么解释,
司机都拒绝让她带着导盲犬上公交,
最后,竟然还指着她的鼻子骂:
“你下还是不下?再不下就报警!”
不仅如此,后边的乘客也开始出口骂人:
“这狗咬了人怎么办?”
“宠物狗不能上车。”
“让你不要坐,非得耽误大家时间。”
莉姐怎么也没想到,
一个盲人,带着正规的导盲犬上公交,
竟然会遇到这么大的麻烦,
无奈之下,只得下车。
导盲犬是一只很通人性的狗狗,
被赶下公交车以后,
它躺在地上哭了,
这一幕,看着令人心疼......
没想到,有时候,狗比人更重感情。
在我国,
导盲犬的数量其实是十分稀少的。
截至2019年,
中国有1700万盲人,
但真正正规的导盲犬却不足200只。
原因在于,
适合做导盲犬的狗狗比例超级低。
它们需要有极高的心理素质,
足以应对惊吓,
不会伤人,绝对忠诚。
而且,它们需要时刻准备,
应对主人突然发生的紧急事件。
再者,培训一只专业的导盲犬,
需要花费足足12万元,
巨大的投入,
让很多人望而止步。
而且,社会对导盲犬的接受程度依旧极低,
像之前拒绝导盲犬上车的案例,
并不少见。
这也加大了导盲犬普及的难度。
在现实生活中,
就有许多真实的故事。
在纪录片《导盲犬珍妮》中,
女主人公陈燕,
是一名盲人钢琴调音师。
因为经常需要外出工作,
单独出行对于她来说太过危险了,
所以她申请到了一只导盲犬,
它的名字叫珍妮。
然而,事与愿违。
陈燕原本以为有了导盲犬帮助,
自己的出行问题会得到解决。
没成想,却犯了难。
陈燕带它去地铁时,
珍妮就被地铁以不能携带宠物为由,
拒绝了很多次。
陈燕想带它坐公交,
也一次次被拒绝。
即使陈燕每次都会跟司机解释:
“珍惜是工作犬,受过专业训练,
很乖,不会咬人。”
依旧不被允许上车。
无数次被拒载后,
懂事的珍妮,偷偷地躲在角落流泪。
《导盲犬珍妮》纪录片 上集▲
一直以来,
仍有很多人对导盲犬抱有戒心,
真的大可不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第十六条规定:
视力残疾人携带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
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
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
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提供无障碍服务。
所以说,只要工作人员检验合格,
导盲犬是可以上车的。
导盲犬是盲人的“眼睛”,
它们一旦被选中,
就脱离了宠物的行列,
从此承受十分苛责的训练,
终其一生,为盲人服务。
此后,它们将压抑自己欢闹的本性度过一生,
因为常年工作,
它们会比别的宠物狗有着更高的发病几率,
而且由于常年工作,
它们很难与同类成为朋友,
最终在失落和孤独中,
离开这个世界。
当它们第一次套上导盲鞍时,
就意味着,
它们把自己的一生几乎所有的时光,
都交付给了那些在黑暗中徘徊的主人。
用自己的余生,
点亮主人生命里的光亮。
它们,值得所有人的尊重。
由于导盲犬的数量很少,
加上大家对导盲犬的不理解,
于是盲道便成为了盲人出行的最佳选择。
为了满足盲人的需要,
城市建设方面也并没有忽视盲道。
曾经有数据显示:
北京市已拥有超过1600公里盲道设施,
厦门市盲道总长度超461公里,
无锡市区盲道总长度达400公里。
从这份数据中,
我们也可以知道盲道的普及范围很广。
虽然如今盲道随处可见,
可是我们却不知道,
花了不少心思和精力修建的盲道,
对于盲人来说作用并不大。
许多盲道,
与其说是“帮助盲人解决出行困难”,
不如说是“为盲人制造出行困难。”
比如,有的盲道,
直接建在下水道上,
这样的盲道,你敢走吗?
有的盲道上,
还竖起了石墩,
这些石墩,无疑成了盲人的致命杀手;
像下图这样的盲道,
不仅不能帮助盲人解决正常出行麻烦,
还会给盲人带来严峻的出行麻烦,
甚至还会出现生命危险。
盲道本来是专门帮助盲人行走的道路设施,
作为城市中的无障碍设施,
最基本的要求,
应该是实用和安全。
可城市里很多盲道,
几乎“名存实亡。
更不用说,
路上还会有胡乱占道的共享单车,
小摊贩的个人摊位,
甚至还有私家车将其当作“专属停车位”。
在知乎上关于盲道的帖子里,
大家都在吐槽自己曾看到过的盲道:
有些盲道上方斜横着一条入地钢索;
有些盲道的尽头不是台阶,就是陡坡;
有些盲道的中间居然种了一棵树...
有一位盲人也曾表示,
自己再也不敢走盲道了:
“横跨在盲道上的电线杆、
斜拉线和广告灯箱成了‘无影杀手’,
经常被划得满脸是血,
每次都揪心的疼。”
没有障碍的我们,
往往无法了解他们的感受,
不知道一条小小的盲道究竟有多重要!
其实盲人最需要的,
不是同情和怜悯,
也不是物质、金钱的帮助,
而是被公平地对待。
盲人们最需要的,
是能够获得正常的出行和学习,
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可。
不止是盲人,
在我国,还有无数残障人士无法正常出行。
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公布的信息显示:
截止2010年末,
我国残疾人总人数达到8502万人,
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
这意味着:
每17个普通人当中,
就有一个人行动不便。
他们并不是少数,
但为何在我们生活中很少会遇见呢?
最重要的原因,
就是现在的环境,
实在对他们太不友好了。
像这种锯齿很多的无障碍通道,
应该有很多人都看过,
但事实上,
很多老人或者残障人士坐着轮椅下去,
并不舒服,而且颇为费力。
还有这样的通道,
要是没有人帮扶,
坐着轮椅下去,
几乎跟过山车一样,
很不安全。
去年7月份,
北京截瘫者之家的创办人文军,
在云南大理考察无障碍设施时,
发生意外不幸去世了。
而事故的原因居然是,
无障碍路口被私家车占用了,
独自坐轮椅的文军,
只好从建筑物旁的道路穿过。
不幸的是,由于停车场附近灯光微弱,
再加上地库周边没有任何安全护栏,
也没有任何提示,
文军推着轮椅,
掉进了停车场的坑里。
▲文军掉落的地下车库入口处
一直努力推动无障碍出行的公益人士,
最终居然倒在了“无障碍”的路上,
这是场多么讽刺的悲剧。
他曾说:
“我们不应该只适合在家里呆着。”
可最终,
却是以这样的方式告别。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
对于残障人士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这是一个很好的预兆,
然而,这还远远不够。
一座城市文明的体现,
应该包含对残障人士的关怀,
为他们设身处地去考虑一些实用性的建设,
和心灵上的安抚,
满足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唯有如此,
他们才能真正像我们大家一样,
放心地走在大街上,
而不是只能待在狭小的屋子里。
真正的平等并不是大家都一样,
而是人与人不一样,
并且各自差异的部分,
都能够得到合理的尊重。
别让导盲犬,成为盲人的“负担”;
别让盲道,成为亡道;
别让方便他人的设施,继续“制造麻烦”……
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要以为这件事很小,
因为我们每个人,
以后都会老去,
都有可能变成那个行动不便的人,
为他们的合理权益发声,
其实也是为了我们每个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