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周原考古,不朽的拓荒精神,2023周原探古笔记

人气:210 ℃/2024-11-20 09:47:37

不朽的拓荒精神

——2023暑期周原探古笔记

一、前言(概述)

二、先周发迹史(周原地理、后稷封邰、不笜北迁)

三、古豳国猜想(北豳:九龙川、中豳、南豳、东豳)

四、公刘迁豳及发展(公刘墓、古公亶父建周城墙)

五、古公亶父受召迁周原(拓荒过程,建章立制,营建房屋,发展生产,教化民风等)

六、古公亶父及三子(泰伯、仲雍迁吴,季历兴周)

七、文王(周公旦)武王立周(武王伐纣)

一、前言(概述)

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史上,黎明的前夜总是那么神秘而充满遐想,也可能惊心动魄,也可能和谐禅让,伴随着流血漂杵的征伐,问鼎中原的争霸,或者是举族跋山涉水的迁徙……祖国灿烂的文明史的源头,充满了神话的色彩,流传下来很多美丽的传说和散布祖国大地星星点点的文化遗迹,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千年之后的人们,正在经历着时代洪流的汹涌澎湃,也正在面对着比以往时刻更加具有挑战的生活,当我们在精神迷茫、情感无所依靠、内心极度孤独、信仰极度缺失的时候,我们可以进行历史的回望和溯源,在漫漫历史的长河里,倾听古人的奋斗史、创业史、拓荒史,寻踪人类先祖的足迹、体悟先祖的遭遇、学习先祖的伟大事迹、感受先祖的超人魅力,来寻求精神力量和绵长激励,也是炎炎夏日里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我的家乡在渭北黄土山地台塬区的彬州市,自小就听老人们讲过很多传说故事,动听迷人。县城里有很多街道、地名,非常古朴,比如姜塬街、公刘街等,还有很多遗址遗迹,比如位于彬州市炭店水北村的仰韶文化房址、窑址、墓葬等、县城西南紫薇山上有西周古城墙遗存等。让人总是充满了遐想。并且《诗经.豳风》《诗经.绵》《史记.西周本纪》等篇目,或多或少的听到过关于先周、公刘、古公亶父等上古人物在豳教民稼穑、发展生产、抵御侵袭的故事。还有很多隋唐五代,魏晋南北朝、宋代以后的遗址遗迹,但我对于西周相关内容最为感兴趣。很想把这一段历史搞明白,捋清楚,也算的上是一件有意义的暑期研学经历。

于是,除了翻阅各类书籍,同时亲自实地寻访、观看。7月初,回了一次彬州,7月25日、26日去了一次宝鸡岐山县、宝鸡扶风县,参观了宝鸡周原博物院,一路经过眉县、凤翔、渭滨区又参观了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院,进一步加深了对于西周史的认识。基本捋清了先周部落领袖在邰(今武功、扶风一带)、北地(甘肃庆阳)、豳、周原(今岐山、扶风一带)之间迁徙的轨迹,面对穿越千年的青铜文物、脑海里回忆着零碎的典籍文字记述,一幅动态的广阔的鲜活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波澜壮阔,场面宏大,动人心弦。

我感慨于历史的神秘,更敬佩古人开拓进取,勇毅前行的毅力,更感动于这其中的人生命运、个人遭遇和家族变迁。历史是昨天的故事,是今天的镜子,是未来的模板。人类社会千百年来,生存环境变了、生产力水平变了、生活方式变了,但历史的规律、社会的法则、人性里的优劣没有改变多少。古人面对的环境和挫折,历史时空平移,今天的我们同样要面对,一个国家、一个方国、一个部落、一个家族、一个个体,发展和兴衰,成功和失败,都是循环往复,历史总是神奇的相似,又总是神奇的轮回。比如,读史可知,三皇五帝里的“五帝”都是一家人,只是封地不同称谓不同。五帝:黄帝、颛顼(黄帝之孙)、帝喾(颛顼之子)、尧(帝喾三子)、舜(尧女婿)、禹(颛顼孙)。

上古虽说有家天下的影子,实为家天下之神奇,令人惊叹,而且,据传说,黄帝发明了独轮车和舟,黄帝媳妇螺祖发明了种桑养蚕之法和抽丝编绢之术。帝喾发明了24节气,尧舜时禹带领尧同父异母的哥哥弃、契治水有功,分别被封于邰(今陕西武功、扶风一带)和商邑(河南商丘一带)。而这“治水三人组”,分别成为了上古三代夏商周的先祖或建立者。

禹建立了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共传13世 、17王, 历时472年;契封于商邑,族人为商人,为夏朝司徒,发明刻木记事,经14代之后,成汤灭夏立商,建立商朝定都河南商丘,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弃之后1000余年后人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陕西西安),传国君32代37王,享国共计790年。

不难看出,这些朝代均为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时期,并且传世时间都很长,而且也都经历了兄终弟及,父死子继,其中的贤能之士、昏聩无能之辈、忠君爱国之臣、勤奋耕耘之民,都是构成这波澜壮阔涛涛历史长河的一朵浪、一滴水。有稳定发展,有风雨飘摇,有政通人和,亦有暗无天日的战争和残暴统治。面对历史,让人感慨万千,也让人浮想联翩。或多或少都能联想到现实社会,慨叹历史的瞬间似曾相识,慨叹历史的铿锵无阻,慨叹历史一念之间的兴衰荣辱。

面对滚滚历史车轮,自感个人的渺小,时光的荏苒。我们能透过纸张和玻璃罩内的文物,感受一下人类文明的兴替,接受一下历史的教育和震撼,也是一种与历史的对话。为其中透射出来的“拓荒精神”的光芒所赞叹,为伟大迁移精神的坚韧所感动。农师后稷、不笜北迁、鞠陶营室造窑、公刘迁豳、古公亶父迁岐、泰伯与仲雍迁吴、季历被商人所害、文王被囚、姜太公辅佐文王、周公旦辅武王、武王伐纣、周朝建立……家国一体,勤勉务实,以农传家,一代代人的接力,造就了享国790年的周王朝。历史的人文力量让人震撼。

二、先周发迹史(周原地理、后稷、不笜)

在华夏史由原始社会走向奴隶社会的时期,很多历史都笼罩在神话传说的迷雾里,有的后来被考古得以证实推断,有的零散的记载于古代典籍,总之,很神秘。但先周发展的基本脉络,今天我们通过历史可以明确的了解。邰、北地、古豳国、周原,这些地理空间,都是先周发展的舞台,最辉煌的最瞩目的是关中西部岐山之南的周原。

(一)周原简称“周”,指岐山之南的这块土地。据资料介绍,周原遗址,其中心在今陕西宝鸡扶风、岐山一带。这一地区北倚岐山,南临渭水,形如高阜,海拔900米。东到今武功,西到今凤翔、宝鸡一带。东西长达7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总面积约33平方公里。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和灭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素有"青铜器之乡"的美誉。

《诗经》曾用"周原膴膴(肥沃),堇荼(苦菜)如饴"的诗句赞美周原。我从关中腹地泾阳出发,一路向西疾驰,领略了观众平原中部到西部各村镇县区的自然环境、市井烟火和田园风貌,感慨于地形之平坦,土地之肥沃,物产品类之丰富,盛夏的阳光热烈而火辣,却挡不住我向西探古的热切,顺着关中环线向西前进,北边的山越来越近,说明关中西部南北的宽度明显比中部要窄,一个多小时到周原,也就是武功、扶风、岐山一带,明显感受到岐山像一座高墙,周原像一位安详的老者,坐北朝南,圪蹴在岐山脚下,俯视着关中平原和涛涛渭水,回忆着逾越千年的往事,倾听着当下的街头巷议。

周原,塬面非常的平坦开阔,膏腴之地,周人龙兴之地。下了周原,向西往凤翔、陈仓、再到渭滨区,一路要下塬,海拔明显陡降,下了塬,你会看到齐整整的塬边,又像是一睹平齐的矮墙,向南看,就是渭河阶地,地理环境的自然之美,一览无余,独特迷人。让人忍不住屡屡驻足欣赏、观望、拍照。也会明白为什么这块土地被称之为“周”,因为它站在上看塬面平坦,站在塬下看齐齐整整,是一块坐落于岐山之下,渭水河床阶地以北的桌状台地,它高于渭河平原,而又低于北部北山、岐山、拢山和南部的终南山,也就可以理解,最先在此居住并建立方国的“羌周”,还是后来商人统治建立的“商周”,和古公亶父之后建立的“姬周”,都因这块膏腴之地的独特地形和高度优势,而把部落名称冠之以“周”。

(二)姜嫄。

作为帝喾的正妃,婚后却迟迟不生,眼睁睁让次妃生了长子帝挚。有一次姜嫄外出,踩到了巨人的足迹,回来后发现自己已经怀孕,过一段时间孩子越来越大,心里感到奇怪,且厌恶这件事情,通过卜筮,又向神祈求,但是最终孩子还是生了下来。她认为这人孩子是不祥之物,便把他扔到了巷子里,牛羊都躲开孩子不踩。于是又将这个孩子放在平林之中,后来伐平林的人为孩子铺上褥子盖上被子。

再后来,又将孩子放在寒冰之上,飞鸟便飞过来用翅膀保护这个孩子。姜嫄感到很奇怪,于是把孩子抱回家,起名叫“弃”。后来,虽然姜嫄和帝喾又生了一个孩子,叫台玺,但是帝喾还是对这两个孩子不待见,当时的部落都城在亳(河南商丘古城东南),但是他们却出生在山西稷山县,少年时并生活于这里,可见并不被看重。巧合的是,庶母有娀氏也是未能正常生育,而是吞玄鸟蛋生契,也随大禹治水,后被尧帝封于商,成为了商朝的先祖。先周的重要君王出身,很多都有极强的神话色彩。

姜嫄好清静,做事很专一,喜欢干田地里的活。等到弃长大了,姜嫄就教稷稼穑,教他种树和桑麻。弃既聪明又仁义,也非常喜欢农事活动,一学就会,逐渐有了名气。后稷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邰,帝尧便让弃在此做了稷官(农事之官),任农师。以邰为国,并将邰加封给弃,号为“后稷”。等到尧死了,帝舜即位,帝舜对弃说:“弃,百姓饥饿,你身为稷官,要按时播种百谷。”这以后,后稷的后从代代都当农事之官,或者重视农业生产,一直到周文王周武王统治天下的时候。

(三)后稷封于“邰”。

周原东侧的武功一带,夏朝时叫“邰”,非常形象,双耳旁在象形文字里就是一座山倒过来的样子,台,就是台阶、台地,也属于“周原”的东部边缘。“邰”古代人的意思就是山脚下一片开阔的平坦地的意思吧。让人不禁为古人的智慧而感叹。而邰地原为羌人的居住地,羌人部落称为“羌周”,后稷的母亲姜嫄就是羌人(有邰氏部落,今宝鸡眉县邰亭人),姜嫄为帝喾元妃,在荒野践巨人迹,身动而有孕,遂生后稷。

《世本·帝系》记载,帝喾卜其四妃之子皆有天下,元妃有邰氏之女,曰姜原,生后稷;次妃有娀氏之女,曰简狄,生契;次妃陈酆氏之女,曰庆都,生帝尧;次妃訾陬氏之女,曰常仪,生帝摰。这里的帝喾,就是黄帝曾孙,帝喾的几个儿子,后来都成为了帝君,或者夏商周的先祖或建立者。这里属于周原东部,也是姜嫄故里。后稷,周人的第一位男性先祖,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邰。是周朝发迹的源头。

(四)后稷之子不笜。后稷在周地教民稼穑,相地,开始种植谷子和麦子,并开创了饥馑时开仓放粮,怎样收获、脱粒、加工成熟食品,把它们放在祭祀用的豆器里,尊祖配天等,使得周部落农业发展不断走向兴盛。后稷去世后,将部落首领的位子传给了自己疼爱的弟弟台玺,台玺传子叔均,叔均传位堂兄不笜,继任农官,时太康德衰,诸侯叛之,致使朝纲大乱,夏朝取消了农师。他遂失官,率部族奔庆阳一带。到此后,以庆阳为根据地,开始了先周早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他教民改地穴式居住为窑洞,重农耕,种庄稼,还提倡养牲畜、重农耕。为保证部落安全,他经详细勘察,修建了不窋城(今庆城县城)。故城遗址在今庆城县城东南3里处。县城东山为不窋当年居住地。他死后,葬于庆城县帽盒山巅。其后,历代为之立碑。

而庆城附近,为分布着戎狄等部落,时常受到他们的侵袭,不笜初来此地,极力与原住民搞好关系,便做了和亲的安排,儿子鞠,孙子公刘都娶戎狄女子为妻,并且待人宽厚,教当地人先进的耕种技术,让游牧民族告别朝不保夕的生活,减少对自然的依赖。但是随着几代的开发,可能是庆城黄土高原土地肥力下降,为了寻找更为肥沃的土地,公刘带领族人,全副武装,向南更为肥沃的董志塬迁徙,原本居住在此的戎狄,并没有抵抗,而是热烈的欢迎,因为周人能传授他们先进的农耕技术。

在庆城经历了不笜、三代的开发拓荒,庆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地不断扎稳脚跟,并且影响力不断扩大,并且在甘肃宁县庙嘴坪一带,立古豳国,修建了自己的都城,叫“京”,也称“豳都”,成为了中国京都文化的源头,原来的庆城就被称为“北豳”。《诗经豳风》就记载了农夫忙时农耕,闲时打猎,打到的猎物大的归公,小的归自己所有。周人势力不断壮大。

三、古豳国猜想

(一)“豳”释义。“豳”象形文字,豕豕小猪的意思,豳字意为两只小猪从山间跑出来。也就是说,周人在北地所居住的地方,一定是环境优良,适合农耕和养殖的肥沃土地,并且都在山间平台的地区生活,因为黄土高原广阔的地区,这样的土地有限,黄土肥力的有限,耕种一段时间会肥力下降,加上戎狄等少数民族部落的频繁侵袭,那么豳人肯定是需要频繁的迁徙。

传说周人先祖驯服了野猪,开始使野猪向家猪转化。话说一日先周人,在山上发现了一窝野猪,想逮住野猪,可野猪凶猛,就用东西挡住了洞口怕野猪饿死,就投喂一些杂草,数天之后,野猪似乎温和了许多,也不攻击人了,好像接受了这种被人喂养的生活,慢慢地先周人便学会了养猪。

(二)公刘其人。不笜带领族人北迁至戎狄之间,所谓戎狄之地,据《括地志》载,指宁、原、庆三州之地,“宁、原、庆三州,秦北地郡,为义渠戎之地,周不窑、公刘居之”。宁、原、庆三州,即今甘肃庆阳、平凉部分地区及陕北部分地区。据史料记载,夏桀初年,公刘出生在今庆城县玄马镇樊家老庄村的公刘庄,后人称此地为“天子掌”。“公刘”,后稷的后裔,不之孙,鞠陶之子。姓:姬,刘是名,叫姬刘。“公刘”的公,是后来人们对他作为国君的尊称。《尚书·大传》云:“公,爵;刘,名也”。公刘在庆阳,可以说是祖孙三代人,周祖中功绩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位部落方国首领。他是整个豳地疆域的开拓者,古豳国的创建者,周祖农耕文化的奠基者,更进一步说,“周道之兴自此始”。

《史记·周本纪》对公刘的功绩作出了这样的概括:“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其德”。对于公刘在豳地的贡献,今天我们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即:扩大疆域,统一豳地;大展农耕,始兴周道。此地被称为“北豳”,公刘后来再次迁豳。《诗经·大雅·公刘》篇描写了当时的情景,其中“乃陟南岗,乃觏于京”一句则反映了公刘迁豳的方向,说明他们从原地南行,见到高大的山丘,得到了建都之地。此地就是宁县的庙咀坪,被称为“豳都”,

公刘在此建立古豳国。原不笜、鞠陶居住的庆城称为“北豳”。

(三)古豳国在哪里?

1、公刘为什么要再次迁豳?为什么要南迁,有一种说法占据主导地位,就是说迁的目的在于团结族众,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为周族的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清代著名的辨伪学者崔述说:不窑率族众窜至北豳,利用黄土高原土层厚的特点,挖窑洞,不窑的名字可能与窑洞有密切关系。借助他们所带去的农耕技术,周部族经过长期的艰苦创业,到公刘时,人口有了迅速的增长,生产力有明显提高,农作物种类增多。《豳风·七月》称“其始播百谷”,在十月中收的农作物有“黍、稷、重、禾、麻、菽、麦”,耕作技术也有进步,农业生产出现了新局面。但是北豳地区山大沟深,生产发展受到影响,选择更适合粗耕农业的自然环境和较好的土壤条件,公刘只好向南行进,择善而居。

2、公刘迁豳,豳在哪里?

在甘肃省宁县是一说;公刘向南迁豳还有一说:公刘从北豳迁至豳的南行路线,史籍未有具体记载。一些地方史志载,大致是从今天的宁县、正宁沿马莲河到达今陕西旬邑,或者一部分从今合水县境沿着葫芦河渡过沮河达到旬邑一带,随着部落族群的壮大,周人又不断向周边地区渗透扩散。他们最终到达哪里,对《诗经·大雅·公刘》的研究则能给出更多可能的答案,“止旅乃密,芮鞫之即”,似乎解读着公刘和他的族人们最后的落脚之地。崇信古称芮鞫,境内发现的齐家、仰韶文化遗址证实,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而且当时崇信一带土地肥沃,汭河水量充沛,逐水而居的先民们,面对六盘山脉的遮挡,最终在这里停下脚步,并带来了当时最先进的农耕技术,教习稼穑,传授桑麻,采石搬破,营造居所。

考古学上的发现也印证了这种判断,上世纪八十年代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汭河北岸的于家湾村发掘出全省规模最大的先周文化墓群,墓葬数量达百余座,出土了鼎、簋、觚、爵、觯、钺等一批珍贵文物。《史记》中讲,“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文王亦“遵后稷、公刘之业”,可见周人在这片广阔丰沃的土地上发展农耕,积蓄力量,最终促使“古公亶父迁岐”,奠定了一个王朝的基业。

3、公刘之后族人有没有扩大范围呢?有没有小规模的迁徙呢?肯定有,在今天陕西长武、彬县、旬邑等地,均有和先周有关的遗址或者墓葬、遗迹。那么说明,公刘迁豳,也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更不是一代之功,后历经十代左右,到古公亶父时,才在此迁离。而豳国的范围就值得我们探究一番。

我们试想,古豳国的范围不是一个固定的地点,而是“国

随族迁”,公刘带着古豳人迁到哪里,就在哪里开始发展农业或带领当地土著居民发展农业,传授先进的农业技术;还有一种可能,豳地相对固定,周围原住民部落归顺融合也称为“豳”。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目前的遗迹,有如此的大致设想。

北豳:我们可以把甘肃庆阳市庆城县、宁县一带。

豳都:宁县庙咀坪。

南豳:长武(碾子坡遗址)、彬县、旬邑(西头遗址)一带

西豳:崇信一带

公刘应该长期居住在豳地,只是农忙或者重要时期才去巡疆,或者指导生产。因为,不窑、鞠陶时,就已经学会了建筑窑洞,时定居为主,到公刘时,窑洞、建屋技术也有了发展,不可能随便就废弃,应该说建造居所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其他地方只是公刘到过的生活过工作过的地方,不能是长期居住地。试想,一个部落的首领怎么可能长期离开国都。

(四)九龙川(公刘等九位周先祖的长眠之地)

公刘之后,庙咀坪这个地方生活了周先担的九个王。并且死后都葬在了这里,被称为“九龙川”。在据宁县志记载,今九龙川古称九陵川,因埋葬了周先祖的九个王而得名,他们分别是:公刘、庆节、皇朴、弗差、毁喻、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周祖不窑葬在了今庆城县的周祖陵,周老王鞠陶葬在了今庆城县西北60里的刘坪村,公刘及以后的九个王葬在了今九龙川,只有在庙咀坪生活了半生的古公亶父南迁到了西岐。豳人迁走后,此地再次被戎狄占据,大约在周朝建立前后,以义渠戎为主的游牧民族,在今宁县庙咀坪建都,建立了义渠国,并多少继承了一些周族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方式。

先公世系

1后稷(帝喾长子)--2台玺(帝喾第五子)-3叔均--4不窋--5鞠--6公刘--7庆节--8皇仆--9差弗--10毁隃--11公非--12高圉-13亚圉-14公叔祖类-15太王(古公亶父)-┌─泰伯(即太伯,太王长子)

├─虞仲(太王次子)

└─16王季(太王第三子)──17文王姬昌──武王姬发

注:人名前的数字为即位顺序。

(五)公刘故里之争。

目前,甘肃崇信县、陕西彬州市、旬邑县都对外称自己为“公刘故里”,依据大多数是汉代以后的一些地方志、县志或以传说为依据,我认为不妥。

故里是故乡之意,即为出生地,公刘是鞠陶之子,鞠陶跟随不笜北迁庆阳一带娶戎狄女子为妻,因此,公刘的出生地应该在庆阳一带,后来的南迁,所到之处或归顺之处都是豳地,应该是工作地,公刘掌握了当时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所到之处对其敬仰之情可以想象,所以人们可能在各地后来都建立了公刘庙之类的纪念场所,以讹传讹可能成为公刘墓等场所,比如彬州市的“公刘墓”,实为祭坛,是祭祀祭奠的场所,而非真正的公刘墓。所以,不能把出生地和工作地混为一谈。不能数典忘祖,也不能乱认祖宗。建议三县相关部门,尊重历史,正视历史,不能为了宣传旅游,增加地方文化内涵,而做滑稽之事。

四、古公亶父受召迁岐

公刘由北豳迁豳传至九代,古公亶父继位成为周人的国君,他带领族人居住在豳地(今陕西彬县、旬邑一带),是周部族迁往周原后的第一任首领,是周部族的杰出领袖,周王朝的奠基人。豳地到古公亶父时期,戎狄再次侵袭,人民要求抵抗,古公亶父认为作为领袖,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因此南迁岐山周原。另说是因为商朝武丁时期,需要军事屏障,并且需要有一个部落为其效力捕猎人牲。需求量大,而且以实力最弱的羌人为主。所以古公亶父就带着家眷和族人,来到了周原。

(一)古公亶父。姬姓,名亶,又作周太公、周大王,豳人。古公亶父,是轩辕黄帝第35代孙、周祖后稷的第13世孙。父亲公叔祖类;妻子德妃、太姜;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孙子姬昌周文王。古公亶父,古是尊称,公是爵位。亶是私名,表诚然信然之意;“父”是男子的尊称,也表示他是周族的大家长,四字合称表周族“国父、太父”之意。古公亶父继承先祖后稷、公刘的大业,积累德行,普遍施行仁义,国人都非常爱戴他。《诗经、鲁頌、閟宫》曰:“后稷之孙,实维大(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

古公亶父以来三代人,近百年时间里,周人为了恢复自己先祖的农耕文明,实现翦商,都在努力趋附商朝。按照传统婚俗,周族首领应当隔代迎娶姜姓的夫人,亶父的次妃太姜就来自西方盟族的羌人。

《诗经.大雅.緜》载:“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冗,未有家室。”“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ya),至于岐下。爱及美女,聿来胥宇。”“周原膴膴,堇(jin)荼如饴。爱始爱谋,爱契我龟,日止日时,筑室于兹。”“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亩。自西徂(cu)东,周爱执事。”“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乃立皋门,皋门有伉。乃立应门,应门将将。乃立冢土,戎丑攸行。”“肆不殄愠,亦不陨厥问。柞棫拔矣,行道兑矣。混夷駾矣,维其喙矣。”“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予日有疏附;予日有先后;予日有奔奏;予日有御侮。”“后稷之孙,实维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

《史记》载:“古公亶父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至于岐下。…营筑城郭室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追尊古公为太王”。周武王姬发建立周朝时,追谥他为“周太王”。在古公亶父的领导下,人们安居乐业,使周部族逐步强盛起来,奠定了周人礼教文化和武王灭商的基础。周太父是上古周族的杰出领袖、西伯君主、周王朝八百年江山的奠基人,是在周人发展史上是一个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文王、武王之盛世的关键人物,是一位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历史上的著名贤王。

(二)立足周原。

武乙王恩准姬周人迁到周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周人要为商王朝捕猎人牲,供商王祭祀上帝和祖先时使用。据说,商王祭祀规模很大,每次祭祀需要使用四百个人牲,因此对人牲需求量很大。

甲骨文中记载,商朝使用祭祀的人牲主要来自羌人。羌人是周人的邻居、近亲,因此,为商朝捕猎羌人并不符合周人的道德观念。有人推测,亶父的长子泰伯、次子仲庸之所以出走,估计是不同意为商朝捕猎羌人,与亶父和季历发生了冲突。而泰伯和仲庸,经山西来到江苏一带,受到拥戴,后建立了“吴国”。

而亶父和季历则认为,如果不依附于商朝,姬周很难发展起来,只能在山里过那种蛮荒生活。

后来,季历继承了亶父的族长之位。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去捕猎羌人,为商朝提供人牲。

在公元四世纪的晋代《竹书纪年》中,对季历的事迹有所记载。书中写到,武乙王三十四年,季历到殷都朝见商王,被武乙王授予土地三十里。估计这块土地在殷都近郊,是作为季历到殷都时居住的封邑。看来,季历得到了武乙王的赏识。

自从迁到周原后,亶父和季历一直四处征战,为商朝捕猎人牲。季历娶了挚国国君的二女儿为妻,她姓任,被晚辈称作“大任”或“太任”。挚国在现在的河南省汝南一带,离商朝中心地带不远,因此接受商文化应该比较多。大任到了姬周后,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姬昌,即周文王。大任对姬昌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特别是商文化对他的浸淫。他从小就会说商朝语言,会书写商朝文字(这时的姬周没有文字)。他晚年沉迷的占卜和易卦,也都是起源于商朝,应该也和他母亲的影响有关。

姬昌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叫虢仲,一个叫虢叔,知名度很低。他们两人估计是季历和其他女人生的孩子。

季历在到殷都献俘时意外地被杀死,有人猜测他是死于商朝的内斗。商王文丁也几乎在同时死去。季历死时,姬昌还不到十岁。

商朝新王帝乙上台后,对姬周不感兴趣,只要把俘虏按时押送过来就行。在这段四十余年时间里,没有发现姬周与商朝来往的记录。姬昌经历了四十余年沉寂时光,直到他的晚年才出现了转机。这时,商王朝新王继位,他就是最后一位商王——商纣王帝辛。

(三)武王伐纣

在古公亶父与季历的治理下周部落逐渐强盛,商王文丁为拉拢周国,把女儿嫁给季历,并封他为“牧师”。但周始终是商朝的隐患,日渐强大的周与日渐衰落的商相互猜疑,进而相互征伐。商王文丁为扼制周势力发展,杀了季历,周商矛盾陡然加剧。

姬昌继位后,国力不足与殷商对抗,固继续臣服于殷,为殷西伯。但殷商对周并不放心。商纣一度囚禁姬昌于羑里,并杀其子作为肉汤、迫文王喝下。周人以宝马、美女贿赂商纣,求得释放姬昌。姬昌归国后,谋商之心并无松懈。他一方面倡导发展生产,制定“有亡荒阅”之法律,大肆搜捕逃亡奴隶,防止劳动人口流失,增强周族实力,使周国附近一些部落归附。另一方面进行武力扩张,根据《尚书》记载,周国首先讨伐西方犬戎及密须等小国,以固后方,接着东伐耆国(在今山西长治西南)、又伐邘(即孟,在今河南沁阳),最后伐崇国,深入到商朝势力范围。此时周国已“三分天下有其二”,姬昌便迁都于丰都(今陕西省西安市户县沣河西岸),准备进取殷商。

姬昌在未完成翦商大业前夕逝世,其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姬发以姜尚做他的师,周公做他的傅,召公、毕公一班人辅佐周武王,遵循既定的战略方针,并加紧予以落实。

后武王在经过“孟津观兵”“誓师伐纣”“牧野之战”使纣王临时组建的奴隶囚犯兵临阵倒戈,自己自杀与鹿台,灭商建周。

搜索更多有关“周原考古,不朽的拓荒精神,2023周原探古笔记”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5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