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鱼类>正文

古代最厉害的海洋动物:为什么古人唯独偏爱水里的鱼

人气:317 ℃/2025-03-03 11:31:02

文|胡一舸

编辑|胡一舸

古代玉器

古代制玉的方法源于制作石器。这是一种常见的制玉工序。“切”指的是切割玉石,需要用一把玉锯和一把碎玉沙混合在一起切割。

再修料治玉除去糟粕,去掉渣滓,然后打磨;再用钻头、锥子等研磨玉器的工具雕刻花纹,凿洞,也就是磨;最后一个步骤,就是将粮食和兽皮进行研磨,让玉石散发出柔和的、令人赏心悦目的光芒。

从世界上各个地方发现的大量殷商遗址及坟墓中所发现的大量玉器可以看出,那时的奴隶主贵族普遍佩玉或玩玉,而且无论男人或女人,人人佩戴玉饰品。

从玉制到玉器,从玉到琮,再到圭、璋、璜,再到各种武器,如戈、矛、戟、钺、刀,再到一些青铜上,再到现在,已经是一种很有价值的组合了。

在雕刻技术上,商王朝已有了阴刻、浮雕、圆雕、透雕等多种雕刻技法,同时还创造了人物及各类兽类的三维雕刻。

现在的玉匠,已经可以巧妙地利用翡翠的色彩了,比如殷墟出土的两个玉龟,外壳和腹部都是黑白相间的。

其中一只玉鳖两只鼓鼓的眼珠是黑色的,另一只玉鳖四爪上都留有黑爪尖,将翡翠的色彩利用的恰到好处,显示了雕刻师的精湛技艺。

殷墟妇好墓葬中所发现的六百多块玉石,是最能体现商晚期玉石工艺水准的代表。这些玉器种类繁多,有三百多种装饰和艺术制品。

两百多种礼仪和仪仗用具,六十多种用途的物品。这些物品的做工非常精致,所用的材料有白玉、墨玉和青玉。

从上古至今,所发现的上古玉器,尤其是上古玉雕的发展过程,为我们了解上古玉雕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例和参照。

根据新石器时期的玉器,我们可以看出,在早期,尽管已经出现了一些以装饰性为主的玉质生产工具。

在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28个以玉质和荧光石质制成的饰物,时间大约在7000多年前,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一批。

此阶段的玉器造型粗糙,造型不规则,选材不严格,质量较低,仅有吊坠、管、珠、璜、玦等几种类型。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各种社会因素的要求,在新石器晚期,玉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玉的用途更加广泛,玉的制造工艺更加成熟,玉的数量也更加庞大。

以南京北阳阴营青龙岗村遗址为例,发掘出的玉石、玛瑙等饰品达280余件,其中陪葬品最多达32件。在山东日照的二城市龙山文化遗迹中,曾经有过一次出土的残缺不全的玉器。

在我国浙江余杭区良渚文化遗址,除了大量的装饰,许多地方还发现了一种“两头圆,中间方”的“玉琮”,其上通常雕刻着精细的线条、圆形或动物图案。

苏州草鞋山文化陵园中,发现了一件高达18.4公分、四面雕有兽面的古玉,另有一块宽21公分的古玉。

根据《周礼·大宗伯》的记载,玉璧、玉琮是祭祀天地的礼器。玉璧和玉琮的产生表明,玉器已经由普通的生活用品向专门为某些特定目的而发展。

在山东胶县的三里河龙山文化墓葬中,随葬有成组的鸟形或鸟头形玉饰,这是后来流行于商朝的大型兽类玉器的开始。

那时,山东地区的玉器还在模仿生产工具,制作精美的玉斧,玉铲,玉刀,玉凿等,有些玉器上还雕刻着花纹,很是漂亮。

总的来说,在我们的原始时代晚期,雕玉技术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在选择玉料、切割、磨制、钻孔和雕刻方面,已经有了很高的标准。

并且已经有了专门的人员来专门进行玉器的生产,这些都为商代,甚至是之后的历朝历代的雕玉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古的灵性动物——玉鱼

在远古时代,鱼是一种具有灵性的动物,许多神话中,都记载着鱼化龙或龙化鱼的说法。正因为如此,鱼儿和龙族都拥有着特殊的力量。

玉鱼,就是把玉石做成的鱼儿,是一种常用的古董和饰品。新石器时期出现的鱼形玉制品,造型古朴简洁,形象生动,用一种夸张而尖锐的加工手法,再现了鱼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

从新石器时代一直持续到清代,鱼形玉器的造型风格从一种夸张的粗犷走向了一种真实的精细,从一种简单的雕刻方式走向了一种高雅的精细,而在这一过程中,鱼形玉器的表现手法也从单一的简洁走向了复杂的华丽。

事实上,对玉鱼进行研究,与对其他文物没有任何区别,需要对国内考古资料、出土实物与馆藏的传世品进行全面的认识;

并且要从历朝历代的独特特征着手,它的内容主要包含四个关键点,也就是用玉材质、工艺、器物造型、纹饰的区别。

此外,由于鱼骨在中国古玉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流传至今,仍有大量的鱼骨遗存,因此,对于鱼骨遗存的具体时代,还需结合实物信息,进行准确的断代。

在商、周时代,“玉鱼”就已大量出现在达官贵人的各种玉饰品之中。商代初期的玉鱼器形可以概括为“简”、“长”、“扁平”和“薄片”。

在此期间,对于玉石原料的好坏,并没有太多的讲究,甚至于可以说是无所谓。雕工简单,只是简单的画出轮廓,鱼鳍和鱼尾等重要位置,都用阴刻线画出。

在唐朝,“玉鱼”还具有“道德”、“地位”等多重作用,成为贵族阶层的“独占”。因此,在它的制造过程中,既有精致的雕琢,又有优雅的富贵之风。

在宋朝,由于官场的广泛开放,很多普通百姓都能在科举考试中获得转机,这一情况下,人们给了它更多的含义,使它成了一种吉瑞和财富的主要对象。

“鱼”与“余”同音,表示年年有余;而“鱼龙变”,也有“飞黄腾达”之意,因此,“鱼龙变”在首饰上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

权贵独享,掌中珍玩——唐玉鱼

隋唐时期,在形制、纹饰上都有了新的发展。在饰品上,有头上戴着的金银镶玉的坠子与发簪,手戴的玉镯等。

在唐朝,也有一种盛行的“玉带”,就是用玉石做成的方块,挂在皮子上,作为官员服饰的一个主要部分。此玉腰带的制法,自唐朝灭亡以后,一直盛行于明朝,以其精美的工艺而著称。

唐代以前,玉鱼只是为达官贵人们的随葬之物,很少见到。不过,到了唐代,这条鱼儿渐渐演变成了贵族们的玩具,也成了贵族们炫耀自己地位的饰品。对此,我们可以从唐朝学者所写的一些杂记中看到相关的记录。

世俗祥瑞,以静寓动——宋玉鱼

宋代的玉器在经历浴火重生后,开始朝着世俗亲民的方向发展,鱼形玉器也随之被大量制作。

在四川广元的宋家墓葬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条鱼的外形很像一条鱼,眼睛很小,嘴唇很薄,上面有阴刻的线条,尾巴很宽,像是一片巨大的棕榈叶;

鱼鳍和尾巴一般都是锯齿状,表面没有鳞片,背部有一个圆形的孔洞,身体扁平,很大。整个画面充满了活力。

故宫博物馆里有一条宋代玉鱼莲坠,鱼身修长,头部高高扬起,尾巴像是在水中拍打一般。光滑的面孔上没有鳞片,眼睛凹陷,嘴巴微微张开,用深粗阴线一笔刻画鳃部。

它的尾巴是Y型的,上面有细碎的花纹,尾巴上有锯齿,鱼的身体上经常覆盖着一层海藻般的莲叶。

总体而言,宋朝的玉鱼造型更加多样,雕刻手法娴熟,层次清晰,鱼体大多呈细长状,与草鱼相似;

通常没有鳞片,眼睛虽然细小,但仍不失去灵动,以圆形凹槽和单环为主,嘴巴粗大且微微张开,尾巴有摇摆之意;

有些身体呈卷曲状,往往伴随着水藻、荷花等,显示出两宋制玉工匠对空间的掌控(图1)。

粗犷豪放,异族风情——辽金元玉鱼

辽、金、元三朝分别是由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建立的异族政权国家,三个朝代的玉器呈现出与中原完全不同的奇异风格。

这些朝代的贵族们并没有完全照搬玉石的做法,辽金元玉匠们在雕刻主题上更接近自然,粗糙、奔放,注重生动的自然之美,并且摆脱了中原人的礼仪观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时至今日,辽金时期所出的“玉鱼”仍然是罕见的,从下面三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它的特征:

第一、辽时期的玉鱼考古发现,大部分来自于辽陈国王妃和夫婿在内蒙古奈曼旗的青龙山。有两件鱼形玉分别为荷叶双鱼形玉饰件和莲花卧鱼形玉坠。

这两个鱼型玉器都是片状玉,其鱼身纤细,呈三角形,头部呈短小锐利,眼睛呈双钩,鳞片呈网状,鳍呈锯齿状。

第二、在河北固安金宝颜寺塔基宫所发现的金宝颜寺塔基宫所发现的四只金代玉鱼片,与陈国王妃共葬墓所发现的一只辽玉鱼相同,均为薄玉。

第三、黑龙江绥滨一座金朝古墓中发现的这件玉鱼,岫玉质,深棕色,眼睛圆润,嘴巴微微张开,嘴里叼着一片莲叶,身上布满了网状的鱼鳞。

从上述三例,我们可以总结出辽、金两代玉鱼(图2)的主要特征:

第一,制作者能够将各种不同的雕花手法,灵活地组合在一起,形成精确的结构和精细的艺术效果。

第二个特点是,辽代玉鱼多采用对开式造型,而金代的玉鱼则多以阴刻的水草和荷花,而荷花往往将身体的一部份隐藏起来,其形态和种类更接近于锦鲤和金鱼。

第三,就是鱼目的纹饰,辽时期的鱼目多以纤细的阴线来表现,而到了金时期,则多以粗犷、深邃的纹饰来表现鱼目。

第四,与宋朝时期的鱼鳞相似,辽金时期的鱼体以白色为主,而带着网纹的鱼鳞较少。其中,以金玉鱼的鳞片切法最为突出,以粗,深,锐利,快而著称于辽,宋玉鱼。

元代玉鱼在古代和现代都享有盛名,是一种经典之作,其数量远远超过了考古发掘。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只有两个元朝的坟墓中有鲤鱼状的玉石。

一件是在上海嘉定法华塔元明时期的墓穴中发现的一条圆形的鲤鱼,眼睛又大又圆,嘴巴微张,身上布满了蛛网般的鳞片,还有一条蒲扇尾,上面的阴线勾勒得很好。

另一处是江苏无锡元代钱裕墓出土了玉鱼一对,造型栩栩如生,工艺精湛,用笔直细腻的阴刻线条勾勒鱼鳍,网纹鱼鳞,扇形鱼尾。

故宫博物馆有一块元鳜鱼佩(图3),圆形雕刻,形体饱满,利用了墨玉上的墨色来描绘鲤鱼的图案。

其眼睛多为双环眼(又称之为重环眼),尾巴呈摇摆形,鳞片呈网格状,其背鳍、腹鳍及尾部均以黑色线条表示。

从这一点来看,元玉鱼一般都是桂鱼和鲤鱼的形状,而且它的雕工非常的粗糙,跟宋鱼的千变万化和精致典雅相比,元玉鱼的造型就比较僵硬了。

结语

在我国古代玉器制作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玉器制作的技术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完善的程度,这也是我国古代玉器制作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玉雕界,有一种行话叫做“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而各种雕刻的纹路都包含着吉祥的含义。

玉鱼以其“鱼”与“余”同声,把“年年有鱼”比喻为“年年有余”,以丰收之意为切入点,受到广大民众的青睐。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古代史常识:专题部分》

[2]郑天挺,谭其骧《中国历史大辞典》

[3]李贞昆,祁建明《中国古玉和玉文化》

[4]章藻藻,王晓辉《玉石雕刻》

搜索更多有关“古代最厉害的海洋动物:为什么古人唯独偏爱水里的鱼”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5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