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分辨热感冒和冷感冒中暑?盛夏将至了解风热感冒
感冒可算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疾病了。在我的工作领域中,每天接待的顾客,购买感冒药,以及相关药物的比率是最高的。
而在这些顾客当中,绝大多数的顾客都是指定购买,即消费之前已经确定好了治疗方案和治疗药物。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了顾客的健康意识和医学水平,相较以往确实提高了很多;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在现在医疗条件下,感冒只是一种小病,治疗难度并不大,可供选择的药物也非常多,但不同的人,在面对感冒时,所持有的态度是大相径庭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类型:
1、不以为意型。认为感冒是小病,自己身体好,不用大惊小怪,并认为是药三分毒,尽量避免药物的使用,并相信不经治疗七天便可自愈,只要通过多喝水等方式便可以治好感冒的传言。
2、过分注意型。有些人身体但凡有些风吹草动便大动干戈,尤其是不少家长对于孩子更是如此。孩子有些发热或是咳嗽一两声,便惊恐万分,赶紧到医院检查。
3、不明所以型。上次感冒吃了哪些药效果比较好,这次我就还吃什么药。或者别人吃什么药效果好,我就吃什么药。有但用西药而不用中药者,也有但用中药而不用西药者。专家说连花清瘟好,但凡感冒就要用连花清瘟,医生说不超过38.5℃不能使用退烧药,那就严格照此执行。
这些情况都属于不明所以型,即对感冒缺乏基本的了解,也不了解感冒的原因不同、轻重不同、表现不同,治疗方法和用药也是应该不同的。
不明所以的表现,有两点是很常见的:
一种是认为抗生素(消炎药)是治疗感冒所必须的。
另一种是长期服用西药感冒药的,每天都要吃一些诸如氨咖黄敏、复方氨酚那敏颗粒、复方氨酚烷胺片之类的药物,否则会不舒服。这种情况常见于老年人,这是药物成瘾的作用。
所以感冒虽是小病,但处理不当,或用药错误的话,不但会贻误病情,还可能会产生其他的变证,值得警惕。
中西医对感冒的看法差别很大,治疗思路也迥然不同,应该说是各有千秋吧。在网上这方面的资料非常多,我就不再狗尾续貂了。
感冒虽然容易治疗,而且很多人都有自己预防感冒的经验和妙招,但有些人群还是特别容易感冒的。
对于容易感冒的人群而言,只归结于体质弱、免疫力低好像指导意义并不是很大。
今天就试着讲讲预防感冒的一些学习心得。
我们习惯称感冒为外感,风热感冒就是外感风和热,风寒感冒就是外感风与寒。但其实感冒并非皆是外感。
通常风寒感冒都是自外而内的发病过程,符合外感的概念。
而风热感冒则恰恰相反,它的发病过程是自内而外。
清代医学名家叶桂:春夏温热之病,必自内而及外。
《黄帝内经.素问》: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夫精者,身体之本也,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风热感冒往往是先有咽干咽痛的症状,这就是因为其自内而外的发病过程,这也是风热感冒与风寒感冒的根本区别。
盛夏将至,我们马上要迎来酷暑的考验,如何才能更好地防暑呢?不妨来看一看古人的一些经验。
《黄帝内经》中也提到: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夫暖即温也。
温热学说之集大成者王孟英总结到:故暑也,热也,暍也。
所以,温、热、暑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发病的原因和治疗的总则是一样的。
“刺志论”: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血身热,得之伤暑。
《针灸甲乙经》: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
“玉版论要”:病温,虚甚死。
吴鞠通:病温之人,精血虚甚,则无阴以胜湿热,故死。
温热病的治疗原则,吴鞠通认为是《黄帝内经.热病篇》所提及的:实其阴以补其不足。
综上所言,可以给我们比较明显的警示:温热病是内因重于外因,所以在预防风热感冒、中暑时,除避免长时间内在高温高湿下活动、及时补充水分等措施外,平时对身体的调理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