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瓷器:这只瓷塑熊猫的历史到底有多久
熊猫瓷塑
看点一:这个瓷塑是熊猫形象?
熊猫与熊猫瓷塑
看点二:是大熊猫还是小熊猫?
看点三:大熊猫与猫熊是一回事吗?
大熊猫响当当的名字,几乎无人不晓,无人不知,全世界都闻名遐迩!
熊猫与熊猫艺术形象
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英文名称:Giant panda),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体色为黑白两色,它有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品种,现存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据老朽所知,全世界以大熊猫为形象的艺术作品,不胜枚举,更是少年儿童最乐于描绘的动物形象。
各类熊猫艺术形象
在唐宋时期,以邛窑为代表的四川各个瓷窑的工匠就烧制了大量的各种动物瓷塑作品。其工艺成就和美学价值均令人叹服。
动物造型瓷塑
但就是没有发现四川伟大的土特产——大熊猫,或许是在唐宋时期,大熊猫就是十分罕见的动物罢?然而,在老朽关注和研究唐宋动物瓷塑作品近二十年的此时此刻,老朽有了新的发现。这里,且听老朽一一道来:
前不久到一个周日,老朽正在古玩市场逛悠,忽然接到一个电话,原来是藏友唐先生打来的。唐先生在电话中说,他把早些年珍藏的熊猫瓷塑带来了,请我去鉴赏。
此前,老朽曾听他说过收到熊猫瓷塑的事,但并不在意。因为,老朽研究四川陶瓷特别是邛窑陶瓷已长达十几年,见过的单色釉动物瓷塑、彩绘动物瓷塑和三彩动物瓷塑多了去了。
动物造型瓷塑
从来就没有看见过熊猫瓷塑。听了唐先生的电话,老朽立马放下正在进行中的事情,很快赶到唐先生所在位置。当唐先生从包里取出瓷塑摊在手掌上时,老朽就惊呆了!
果然是熊猫形象!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让当时所有在场的看客都一致认定是熊猫。
老朽将四肢下部约有残缺的熊猫瓷塑带回家里,经测量:瓷塑熊猫长约6.5公分,高约4公分;约带淡淡的赭石色的灰胎,致密而坚硬,整体施青绿色釉,头部和尾巴施褐色釉斑,两只大眼睛涂以少见的浓黑色,既夸张也写实,使鉴赏者不能不确认它就是当今动物“国宝”一千多年前的艺术形象。
誉为“中国国宝”的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动物的“活化石”,是世界上极其宝贵的自然历史遗产,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所以,它还享有“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的桂冠。
中国人对熊猫的认识由来已久,早在文字产生初期就记载了熊猫的各种称谓:《书经》称貔,《毛诗》称白罴(pi),《峨眉山志》称貔貅。在古文言中,貔(pí)的别称就是白罴。此外,《兽经》称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称貘,等等。
在中国古书记载和汉族民间神话传说中,貔貅(拼音:pí xiū)别称"辟邪、天禄"为古代五大瑞兽之一(此外是龙、凤、龟、麒麟),称为招财神兽。从古至今,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极度注重收藏和佩戴貔貅,貔貅除了招财、开运、辟邪的功效之外,还有镇宅、化太岁、促姻缘等作用。
由此可见,远古的熊猫也是一种罕见的动物,偶尔被人们看见,竟被视为“神兽”。
熊猫瓷塑
现代动物学产生后,熊猫直到1869年才被法国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神父(1826.9.7~1900.11.10),在中国四川雅安宝兴县的邓池沟(穆坪)教堂附近发现。当年,经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家阿尔封斯·米勒·爱德华兹鉴定为一个新物种,定名为Ailuropoda melanoleuca(猫熊),鉴定报告发表在1869年《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之新文档》第五卷,从此,匿居荒野的猫熊进入人类文明的视野。
熊猫瓷塑
这里,熊猫怎么成为猫熊了呢?
原来,动物学界最早的科学定名的确是“猫熊”。但是,1939年,重庆平明动物园举办了一次动物标本展览,其中“猫熊”标本最吸引观众注意。它的标牌采用了流行的国际书写格式,分别注明中文和拉丁文。由于当时中文的习惯读法是从右往左读,所以参观者一律把“猫熊”读成“熊猫”,久而久之,人们就约定俗成地把“大猫熊”叫成了“大熊猫”。台湾有家报纸曾撰文给“熊猫”正名,但人民已经习惯,反而觉得“猫熊”不那么顺口了。从此,“大熊猫”这个现代名称就这样诞生了!
熊猫瓷塑
四川盆地山区许多地方都发现过熊猫。其中,邛崃山区是熊猫栖息的主要地区之一。所以,地处四川成都的邛崃陶瓷窑口———邛崃窑,在唐代时期能够烧制出熊猫形态的动物是并不奇怪的。
这件熊猫瓷塑是大熊猫还是小熊猫?只看头身应是大熊猫;但仔细再看,发现尾部有短短的尾巴,那就应该是小熊猫。
熊猫瓷塑
那么,四川古代的陶瓷工匠是按照大熊猫的形象塑造的呢,还是按照小熊猫的形象塑造的呢?或许,一千多年前得大熊猫也有尾巴,后来退化了?
这些疑问还是由读者自己去揣摩和探索吧!老朽就此打住。总之,这件唐代邛窑瓷塑熊猫的发现,填补了四川各窑口瓷塑动物品种的空白,是极有学术研究价值的。
——————分割线——————
文玩是看得见的历史,摸得着的故事。在这里,老朽将不定期把数十年来研究陶瓷等古玩的心得、故事与大家分享。君若心有灵犀,且到斋中把盏漫谈。一家之言,欢迎大家批评指正,鲜花、板儿砖照单全收。若是有与收藏有关的话题想与老朽讨论,或是有藏品不嫌老朽眼拙,老朽自当义务为大家提供见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