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犯错时你会如何做?你的第一反应决定他的情商
放大孩子过错的父母,不仅仅会失去教育良机,也会失去孩子的信任。倘若孩子内化成,犯错是不能告诉父母的,这便是失去孩子的开始。
文 | 若桃
来源:亲宝宝育儿(ID:qbaobao6)
周末,吃完中午饭,儿子主动提出要帮我洗碗。
我在书房,刚坐下,准备看书,听见厨房传来“砰铛”一声。
我暗想:坏了,又摔坏东西了。果不然,妹妹跑过来,告诉我:“妈妈,你快去看,哥哥把锅摔坏了。”
我一看,心都凉了。我才买的陶瓷炖锅,才用一次,就英勇就义了。
儿子站在凳子上,不哭不闹,但很恐惧地看着我,两个手还沾满了洗洁精的泡沫。
我轻声地问了一句:“怎么了?”
儿子收到我并不责怪他的信息,“哇”的一声,哭得稀里哗啦。他边哭边告诉我,锅太沉了,手太滑,一不小心就摔坏了。
我赶快跨过一地碎屑,抱着他。儿子再三向我确认:“妈妈,我是不小心摔坏的。”
我一边抚摸着他的背,一边安慰说:“没关系。摔坏了,我们就再买一个吧。”
到了晚上,儿子本该去睡觉,我在客厅忙工作,发现他老往客厅走。
我觉得奇怪,就问他:“怎么还不睡?十点了。”
儿子跑过来和我说:“妈妈,我中午不是摔坏了你的锅吗?我现在有一个好主意。”
我说:“什么主意?”
他爬到我身上,说:“我可以拿自己的钱,买一个送你啊!”
儿子的行为太出乎我的意料,我把这件事发到朋友圈,引来一众妈妈的羡慕,都说“这样的儿子太暖了”“这孩子情商太高啦”。
也有妈妈私下讨教养“暖男”秘诀:孩子培养得这么好,有什么高招?
我想了很久,也没发现自己的方法有多高明。只不过是在孩子犯错时,给时间让他缓冲情绪,不自乱阵脚,更不随意责怪和谩骂。
当然,孩子犯错,接受惩罚是应该的。但大部分父母似乎忘记了,惩罚孩子的真正目的,不是让孩子去惧怕某件事,而是能从这件事里良性转换。
最近,闺蜜就因孩子的问题,头疼不已。
闺蜜儿子3岁多,在她眼里既调皮又多动,还带有攻击性,一言不合就撒泼,天天被折磨得身心疲惫。
因此,她对孩子的怒火是一点就着,耐心被消磨,对孩子的惩罚也越来越多。
攀谈的过程中,她说了很多实例。
比如:她在厨房做饭,孩子在客厅玩,一转眼就发现满墙的水彩笔画。
再比如:读绘本,孩子总是坐不住,一不注意,就把书给撕了。
还有典型的,叫他不要玩危险游戏,老不听劝。
她感觉孩子没长耳朵,也不长记性。用她的话说,真想把他揉成一个球,直接踢了算了,眼不见为净。
我问她:“孩子做错这些事情后,你的反应是什么啊?”
她不假思索地回我:“直接打他啊,手心也打,屁股也打,打完还罚站。一开始还有点用,但时间久了就不管用了。”
这或许就是她育儿越来越吃力的症结所在,惩罚方式有,把孩子从错误里拉出来的方法无,不懂引导孩子。
孩子为什么会犯错?《0-12岁儿童社会性发展》有一章提到:
第一,年幼的儿童,对社会和家庭规则还比较陌生,要按成年人标准去做好一件事,大部分情况是做不到的。
第二,要儿童学会规则,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不停地练习,也就是言传身教。
第三,儿童犯错时,父母的态度,决定改错的程度。
换句话说:孩子犯错,从父母角度看,是孩子自身行为“罪大恶极”;而从孩子角度看,是自身认知有局限,行为结果难以达到父母标准。
而惩罚的结果,不是孩子知道自己错了,而是觉得妈妈生气了。久而久之,面对妈妈的怒火,害怕和妈妈相处,并且习以为常的继续犯错。
纠正孩子的错误时,他进一步,父母最好是退一步;凡是孩子能做到,并且可以做好的,父母可以适当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意让孩子体验到自己过失的后果,得以“吃一堑,长一智”。
心理学把这样的“惩罚”称为“纠正型结果”。
所谓纠正型结果,就是促进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策略,它与惩罚有一些实质性的区别:
1.惩罚:父母带有明显的负面情绪,对孩子采取拒绝态度。
纠正型结果:即便孩子行为有问题,仍向他传达他是被爱着的信息。
场景举例:孩子玩游戏输了,就耍赖发脾气。
惩罚型父母——为了自己的面子,粗暴地把孩子拉走,并且骂孩子:“玩不起下次不要玩了!”然后自己大步离开,不再搭理孩子。
纠正型父母——微笑并坚定地告诉孩子:“游戏总有输赢,遵守游戏规则比结果更重要哦。即使你输了,依然是妈妈眼中最棒的孩子。别太难过,再试试吧,下一次也许就轮到你啦。”
2.惩罚:聚焦犯了错误的“坏”孩子,没有任何改错指导。
纠正型结果:聚焦错误行为本身,对孩子进行正确行为示范。
场景举例:孩子踢球砸坏了邻居家的玻璃窗。
惩罚型父母——火急火燎赶到现场,看着满地玻璃渣子,大吼:“你是猪啊,说了多少次不要在这里踢球不听,你自己闯的祸自己解决!”
纠正型父母——先关心孩子是否受伤,倾听孩子对这件事的解释以及解决办法,然后和孩子一起清理现场,给邻居道歉并协商赔偿方案。
用纠正型结果的方式去应对孩子的犯错,长期受益的不仅仅是家长,更是孩子。他们既能从错误中认识自己的不足,又能从中获得成就感。
相比于惩罚带给孩子的痛苦,孩子更喜欢“我可以做到”“我可以变得更好”。
人无完人,更何况是成长中的孩子。
每一对父母都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育时总是尽可能地阻止孩子犯错,但真正好的教育恰恰是允许孩子犯错。
古人言: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与其纠结孩子犯错的结果,不如花时间去思考、实践孩子犯错后如何引导,让孩子在错误中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和提升能力。
假如你是这样做的,孩子会感激你一辈子。
因为,被允许犯错的孩子,未来有更多的可能性。
1.被允许犯错的孩子,创造力更强
孙俪经常在微博晒孩子的“水墨画和书法作品”。等等和小花妹妹,把家里的墙当做画板,留下了很多“限量款涂鸦”。
普通父母看到孩子在墙上乱涂乱画,第一反应就是大发雷霆,刚贴上的美观墙纸又被熊孩子糟践了。
但孙俪和邓超对这事却极度的包容,为了不抹杀孩子的灵感,可以把家里的墙,留给孩子随意“创作”。
每一个孩子,对生活都有天然的好奇心,他们愿意尝试,渴望探索。
父母适当的降低自我标准,换个角度看待“犯错”,给孩子一定的空间,他的创造力就能发挥到极致。
2.被允许犯错的孩子,离成功更近
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曾用小鸡小猫小狗做“尝试错误”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他发现小鸡小猫小狗,刚开始都会在迷宫里转来转去,偶尔会找到出口,逃出迷宫,这通常需要花很长时间。
但重复多次以后,小鸡小猫小狗在死路中瞎转的次数都会减少,花费的时间也会减少,训练到一定次数以后,它们就会立即直奔出口,很快逃脱。
桑代克认为:小动物们之所以能够顺利逃脱,原因无非是,不断地尝试。在不断地尝试和失败中,慢慢消除那些无用的行为,记住那些有助于逃脱的行为。
它们在有用的行为和行为的目标之间建立联系,所以成功就来得越来越快。
孩子的成长,亦是如此。跌倒,爬起,然后再跌倒,再爬起,最后找到成功的捷径之门。
孩子的成长,最需要的就是亲身体验,那才是他生命的价值所在。
也只有尝试过,才知道结果怎么样,问题出在哪儿,进而迸发更多的热情,优化认知,提高能力。
孩子犯错时,也是父母的绝佳教育时机,父母选择惩罚还是纠正型结果,养出的孩子很可能就是熊孩子和暖男的区别。
真希望每一对父母,能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可以不带评判的看待问题,而不是抓住孩子犯错的小辫子,利用孩子的脆弱来彰显自己是多么的正确。
放大孩子过错的父母,不仅仅会失去教育良机,也会失去孩子的信任。倘若孩子内化成,犯错是不能告诉父母的,这便是失去孩子的开始。
所以,抓住教育良机,做智慧的父母吧。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困难,肯定会有犯错的时候,而孩子只有在不断的试错中才能成长。
在孩子的世界,不存在“不能”这两个字,当他犯错的时候,我们家长的态度很重要,一定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才是在帮助孩子。
你呢,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亲宝宝育儿(ID: qbaobao6):分享最新鲜的权威育儿知识、婚姻家庭感悟,科学育儿路上,陪千万父母一起成长。本文由亲宝宝育儿原创首发。
编辑:PP 璇璇 校对:璇璇
请把我们设为星标
齐鲁女性邮箱:sdflxmt@163.com
在看点这里!
推荐
宠物
- 1狗不能喂得太饱人不能帮得太好,狗不能喂的太饱人不能对的太好146
- 2幼猫最适合哪种猫粮而且还不贵?如何才能选到适合自家猫的猫粮187
- 3新手养鹦鹉要买一些什么?最适合新手饲养的鹦鹉453
- 4有糖尿病的人能吃蔓越莓吗?营养丰富的蔓越莓还能防治碱性尿结石231
- 5狗狗忠心护主,狗狗特别护主我想你误会了333
- 6100个可爱简笔画小狗的画法 9种小狗简笔画的画法家长们收干货了324
- 7给流浪猫喂食猫不敢靠近:给流浪猫喂了点吃的结果被猫咪赖上了397
- 8猫薄荷真的适用所有猫吗?猫界,******323
- 9致8月的自己:愿每个人都拥有只属于自己的8月494
- 10黑熊敲门伤人 猛虎咬人,黑熊扒窗集齐多少人命才能换来规则意识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