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长期排便的正确姿势 男性站着排尿危害大到底如何正确排便

人气:198 ℃/2024-01-03 21:58:07

良性前列腺增生作为全球范围内中老年男性最排尿过程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而受到广泛的关注与重视。

良性前列腺炎一般多在50岁以后发病,且发病人排尿过程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多。

国外研究发现,在40-90岁岁的人群中,良性前列腺炎患排尿过程病率分别为8%、50%和80%左右,这表明年龄因素已成为良性前列腺炎的一项重要危险因素。排尿过程而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排尿困难等症状也愈加明显。

临床典型的下尿路症状包括储尿期症状(如尿频、尿急、尿失禁、夜尿增多等)、排尿期症状排尿过程(如排尿踌躇、尿线变细、排尿无力、间断排尿等)。

以及排尿后症状(如排尿不尽、尿后滴排尿过程沥等),这成为影响良性前列腺炎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排尿过程排尿过程随着患者年龄不断的增长,排尿困难等症状也愈加明显,大约有50%以上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受到中重度下尿路症状的困扰。

PVR检查则是在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完整完成排尿过程后,立即以导尿或下腹部B超检查的方法测定膀胱内的剩余尿量。

PVR值与患者下尿路的梗阻程度呈正相关,正常情况下成年男性PVR<30ml,超过正常量的PVR表明膀胱排尿功能代偿不全,无法产生足够的逼尿肌压力来代偿适应下尿路的梗阻。

且PVR的升高也提高了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出现尿潴留的风险。在良性前列腺增生临床治疗的前后测定患者PVR值并进行比较可用于判断疗效。

临床尿流率检查结果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包括年龄、基础疾病、药物治疗、排尿姿势等,这些因素的改变均可能使检查结果出现偏差。其中排尿姿势作为尿流率检查中可人为控制的因素成为本次临床研究的关注重点。

国内外不乏学者对于排尿姿势这一主题进行大量的研究,专家等日本学者早在999年的研究中便对比了正常成年男性在站立位、坐位、侧卧位、俯卧位及仰卧位五种姿势下排尿的结果,发现俯卧位排尿时项尿流率数据均最高。

土耳其研究者Unsal等人对比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及正常中老年男性在站立位及坐位姿势下排尿的尿流率数据后发现,改变排尿姿势并不影响两组人群的尿流率结果。

专家等研究团队的临床试验结果一致,而研究者的临床试验则发现“男性站立位排尿时PVR明显低于坐位”这一相反的结论。在2020年的研究中进一步发现“男性站立位排尿的Qmax及PVR水平均优于坐位”。

研究者采集比对了正常成年男性在站立位、坐位、蹲位三种姿势下的尿流率结果后同样发现,坐位排尿的Qmax最低,而PVR最高。

在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尿流率检查的过程中,关于年龄、基础疾病、药物治疗等因素对于结果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而对于排尿姿势改变带来的影响则常被忽略。

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日常生活及临床检查中多倾向于采用站立位姿势进行排尿,而受到生活习惯、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加上马桶等生活用品的普及,坐位及蹲位姿势都成为了如今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排尿时的选择

主要目的是探究不同排尿姿势对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尿流率检查及膀胱残余尿量结果的影响,以期帮助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通过改变日常排尿姿势的方式来改善排尿。

一、前列腺恶性肿瘤

对中老年男性而言,除外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恶性肿瘤也是发病率较高的前列腺疾患之一。

由PCa继发的前列腺腺体内细胞组织坏死出血会对尿道产生刺激,引发尿频等一系列下尿路症状,影响尿流率的检查结果。

因而,我们在患者筛选阶段排除了所有存在明确血清学、影像学或组织病理学证据证实的PCa患者。

并且在检查开始前对所有已纳入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了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检查,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由于存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前列腺疾病基础,检查所得最终PSA值为5.34[2.52,8.69]ng/ml。因此在最终检查结果中不考虑存在PCa对患者排尿数据的影响。

二、泌尿系感染

泌尿系感染也是影响尿流率及PVR检查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下尿路存在机械性梗阻,排尿后膀胱内仍有大量尿液残留,给细菌提供了更多黏附、增殖的机会,因而大大提升了并发UTI的风险。

据国外临床案例统计分析,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在病程中并发UTI的发病率介于4.4-44.7%之间。一旦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病程中出现UTI,尿频、尿急、尿痛等下尿路刺激症状会影响患者正常排尿过程,进而影响尿流率结果。

三、泌尿系感染

泌尿系感染也是影响尿流率及PVR检查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下尿路存在机械性梗阻,排尿后膀胱内仍有大量尿液残留,给细菌提供了更多黏附、增殖的机会,因而大大提升了并发UTI的风险。

据国外临床案例统计分析,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在病程中并发UTI的发病率介于4.4-44.7%之间。一旦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病程中出现UTI,尿频、尿急、尿痛等下尿路刺激症状会影响患者正常排尿过程,进而影响尿流率结果。

目前国外相关统计数据表明,DNB的发生率与DM患病时间呈正相关。大多数DM患者在病程的前10年内并没有表现出自主神经病变。而经过10-15年的DM影响。

即便是使用胰岛素进行血糖控制的患者,也有30%出现周围神经受损的情况,这表明长病程的DM是DNB的一大重要危险因素。

因此为了排除DNB对本次实验结果的影响,在本次研究开始前的患者筛选中,我们排除所有DM病史较长(≥10年)或是已经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肢体麻木等其他DM并发的周围神经病变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

通过对本次纳入实验的所有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详细病史询问,筛选出7名合并有DM的患者,重点关注其晨起空腹血糖水平。

且所有合并DM的患者入院后均予口服降糖药物治疗以保证其入院后的血糖水平保持稳定,同时患者在病程中从未表现出手足麻木、视物模糊等症状,因此考虑本次纳入研究的合并DM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均不属于DNB高危人群。

四、日常排尿姿势的选择

站立位是我国男性日常生活中惯用的排尿姿势,临床进行尿流率检查时采用站立位有助于患者自然完成排尿过程,所得结果可信度也更高,而站立位排尿同时也存在弊端。

对于部分老年患者而言,由于蛋白质合成减少,外加摄入蛋白质减少,在体内形成蛋白质负平衡;其次老年人体内线粒体功能减退,诱发肌肉分解代谢信号通路。

抑或是激素水平的变化导致肌肉代谢失衡等诸多原因,这类人群更易出现老年性肌肉萎缩、肢体肌力减退现象。

在解剖学上,维持人体直立的肌肉包括臀大肌、股四头肌及腓肠肌等,老年性肌萎缩的出现可能导致患有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老年人无法长时间维持直立姿势。

因此这部分患者可能提前结束排尿过程,导致PVR增多,进而降低膀胱顺应性及逼尿肌功能,导致充盈性失禁,加快良性前列腺增生疾病进程。

由于站立位对于老年人长时间排尿存在限制,而马桶的使用逐渐普及,近年来坐位排尿也被大部分老年人所接受。

与站立位排尿相比,坐位姿势不需要患者保持长时间的下肢及盆底肌肉紧张状态,因此老年人可以更舒适地完成排尿过程。另外,坐位排尿时患者腹腔内压力较站立位有所升高,进而增加了排尿时对膀胱的压迫,使尿液更容易被排出。

国外研究则从解剖学角度进行分析,发现当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以坐位排尿时,膀胱出口与尿道起始段之间的角度呈钝角,较站立位形成的角度更大,同样更有利于尿液的排出。

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在晨起或夜间小便过程中可能出现排尿性晕厥。排尿过程是指在排尿过程起始,期间,终末或者是排尿后即刻出现的突然且短暂的意识及肌力丧失。

在短时间内意识可自行恢复的过程,由于其可能对患者造成附加伤害而受到广泛重视。

由于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通常合并有夜尿增多症状,而据统计,老年人排尿过程多数发生于晨起或夜间排尿时,因而排尿过程相关性损伤在患者的预后管理中尤为重要。

排尿过程的主要发生机制是在排尿过程中泌尿系统的机械感受器受牵拉刺激而产生的迷走神经反射。与此同时,晕厥相关性损伤的发生多与患者采用站立位排尿的姿势相关。

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采用坐位姿势进行排尿,相较于站立位及蹲位,当出现排尿过程导致的突然意识丧失时可以受到更好的保护。

而不至于在摔倒后发生碰撞,导致脑外伤、骨折等更为严重的损伤

蹲位排尿在中亚部分国家地区(如:印度等)较为常见。

而由于传统习惯的影响,在我国男性中较为少见,实验开始前对所有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了日常惯用排尿姿势的信息采集。

结果发现在参与实验的35名受试者中,仅有1位患者表示在排尿困难时偶尔会采用蹲位姿势。当采用蹲位姿势进行排尿时,人体腹腔内压力进一步升高,对于膀胱的压迫比站立位和坐位更大。

因此理论上来说尿流率数据在三种姿势中应为最高,而最终实验数据却并非如此,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排便欲望的影响,蹲位是大多数人排便时的惯用姿势。

排便需要盆底肌肉的协同参与,盆底肛提肌群中的耻骨直肠肌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其起自耻骨体下端,向背侧绕直肠和肛管后方与对侧肌纤维交接,形成发达的U型吊带结构

结语

当人体下蹲时,耻骨直肠肌处于松弛状态,肛直肠角明显增大,有利于粪便排出,因此蹲位较易使患者产生便意。进一步从人体肌肉神经支配的角度进行分析,屁股外括约肌及尿道外括约肌的活动由起源于第2-4骶神经根的神经共同控制。

另一方面,脊髓的骶副交感神经核发出的神经汇合后形成盆丛及膀胱丛神经束,进入盆腔内控制膀胱逼尿肌的活动,因而膀胱逼尿肌及屁股外括约肌、尿道外括约肌之间属于同源神经支配关系。

当患者有意识地通过收缩屁股括约肌来控制便意时,膀胱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可能受神经活动影响出现协调活动,导致人体排尿、控尿与排便活动之间存在相互影响,进而影响最终尿流率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搜索更多有关“长期排便的正确姿势 男性站着排尿危害大到底如何正确排便”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