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咬癞蛤蟆为什么口吐白沫?被狗咬伤吃蛤蟆
没有被狗咬过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但被狗咬的人生是不幸的。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同样狗嘴咬人也不分今古,今天我们就来看一段被狗咬的故事。
弟枚尝为猘犬所伤,医者云食蝦蟆可疗,枚难之。畅含笑先尝,枚因此乃食,由是遂愈。
——《宋书·张畅传》
猘的拼音是zhì,意为狂犬、疯狗;蝦是虾的繁体字,虾蟆同“蛤蟆”,青蛙和蟾蜍的统称。这段话译为:
张畅的弟弟张枚,曾经被疯狗咬伤,医生说是吃虾蟆可以疗治,张枚十分为难。张畅含笑先吃,张枚因此才吃下去,由于这样,张枚的伤就痊愈了。
图片源于网络
张枚的人生倒是完整了,但是被狗咬过的地方可就不完整了。狗咬人不光疼,还有毒,伤口如果不及时妥善处理,极容易感染恶化,在医疗水平低下的古代很容易没命。这种现象古人也很清楚,所以张枚才请医生治疗,而非用偏方土法瞎折腾或听之任之不去治疗。被狗咬了打狂犬疫苗是今天的生活常识,那古代没有疫苗又怎么治呢?就是上文所述——吃蛤蟆!
吃蛤蟆能不能治被狗咬伤,能不能预防狂犬病我们先不说,先来看一下张枚为何感到为难。
古代医疗条件虽然差,但饮食花样可不少,毕竟民以食为天,而且张枚家是豪门世族,肯定有专门的厨子,饮食水平远在普通人之上,难不成连蛤蟆都不会吃?对,就是不会吃,因为蛤蟆是虫类,和六畜不同,与人的饮食方面关联不大。古人虽然也有吃蛤蟆的记载,但是大多数是饥荒时补充口粮或心血来潮尝个味,不会当日常菜肴,所以积累的花样就少。所以厨子做蛤蟆的水平肯定没有做其他菜高,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场合根本就用不上厨子,因为是生吃!
用火极大改变了人类的进化就是因为熟食味道更好,更有利于人体消化吸收,但中医治病养生则倾向于生吃而非煎炸蒸煮。那生吃也便生吃罢,张枚一个大男人一口气不就吃下去了,今天的人吃青蛙也很常见哪,青蛙滑溜溜的也不难下咽!青蛙?不,张枚吃的是蟾蜍!吃青蛙的人常见,吃蟾蜍的你见过?
图片源于网络
前面已经说了,蛤蟆是青蛙和蟾蜍的统称,但青蛙和狗扯不上什么,倒是蟾蜍浑身是宝,药用价值很高,更重要的是能和治狗咬的伤对上号。南朝齐、梁时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 陶弘景在所著《名医别录》中记载:“此(蟾蜍)是腹大、皮上多痱磊者,其皮汁甚有毒,犬啮之,口皆肿。”意为这是腹部肥大、皮上多痱癗的动物,它的皮上汁液非常有毒,狗咬它,狗的嘴都肿了。所以古人认为,狗不敢咬蟾蜍,蟾蜍克狗,当然就能治狗咬伤了。蟾蜍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既丑又恶心还容易中毒,换做是你,你能爽快下口?
活的或湿的蟾蜍已经很不好下咽了,那如果干吃呢?从它身上提取的蟾酥以及蟾衣则是我国紧缺的药材,在古代以蟾蜍入药就是为了这两样东西。蟾酥为蟾蜍耳后腺所分泌的浆液。蟾酥有解毒、消肿、止痛、强心之功。主治疔疮发背、无名肿毒、咽喉肿痛、龋齿痛、小儿疳疾、心力衰竭等。但蟾酥是外用的,而“医者云食蝦蟆可疗”、“ 枚因此乃食” ,说明是内服的,内服的一般是“干蟾”或“干蟾皮”。 蟾蜍被捕得后,先采去蟾酥,然后将蟾蜍杀死,直接晒干(东北、华北);或杀死后除去内脏将体腔撑开晒干(华东、中南、华南)。这种干燥蟾蜍,商品称为“干蟾”,除去内脏的商品习称“干蟾皮”。 “干蟾”和“干蟾皮”都又瘦又硬,还很结实,有多难吃就只有吃过的人才能切身体会了。
图片源于网络
另外,也有人说虾蟆、蟾蜍不是一回事的,比如《本草拾逝》:虾蟆、蟾蜍,二物各别,陶(弘景)将蟾蜍功状注虾蟆条中,遂使混然,采取无别。今药家所卖,亦以蟾蜍当虾蟆。且虾蟆背有黑点,身小,能跳接百虫,解作呷呷声,在陂泽间,举动极急;蟾蜍身大,背黑,无点,多痱磊,不能跳,不能作声,行动迟缓,在人家湿处。《本经》虾蟆一名蟾蜍,误矣。有些版本的《宋书·张畅传》也作“医者云食楎蟆可疗”,不知道是不是特指,抑或字误。毕竟照上面一段话说所说,治狗咬伤的是蟾蜍,不是蝦蟆,但虾蟆、蟾蜍都不好下咽则是一样的,要是费劲吃下去之后吃错了岂不是更冤枉!而且古代医学也远不如今日严谨,张枚的狗咬之伤到底是蝦蟆或楎蟆治好的还是自愈的已经无从得知了。
这段故事出自《宋书·张畅传》,张枚只是个跑龙套的,张畅才是主角,这么难吃的东西还可能中毒,“畅含笑先尝”,既体现了当哥的对弟弟的关爱,也展现了主角光环,是个狠人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