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守护兽:伏羲陵的泥泥狗是陵狗
2018年8月的一天,我在一本地方志民俗资料里看到一组黑底彩绘、造型怪诞的泥塑,它与我先前所知的泥塑都不一样,仿佛是外来文化,又像是远古文明。
泥泥狗老物件 淮阳县群众艺术馆馆藏
泥泥狗老物件 淮阳县群众艺术馆藏
泥泥狗老物件 淮阳县群众艺术馆藏
辈辈猴 彭伯虎
(左:舞猴 中:子母兽驮兽 右:骑虎双角兽) 张华伟
黑色的泥胚,鲜明地衬托出红、黄、青、白各色的点和各式线条,一个个猴头鸟身、人面鱼身、半人半猴、一身多头的奇幻形象,有如《山海经》中走出的奇禽异兽。
它叫泥泥狗,河南淮阳地区特有的泥塑,名称是“狗”,却是前面提到的所有“奇形怪状”泥塑的统称。
彼时,在城市生活中焦虑迷茫的我,心里埋着一颗渴望回归泥土、追溯生命本源的种子。古朴神秘、带着原始气息的淮阳泥泥狗,像一声春雷,唤醒了这颗种子。
我决定去找它。
简单做了功课,9月18日,我和一个做设计的朋友踏上了开往周口的火车,那是一趟傍晚出发清晨抵达的慢车,从北京西进站时,天空送来一场盛大的夕阳。
19日清晨,我们到达周口站。认识一座城,从它的博物馆开始。作为一个市级博物馆,周口市博物馆的内容比想象中丰富很多,从伏羲女娲、炎帝神农氏的远古印记,到裴李岗、仰韶、大汶口、龙山文化遗存,从道家学说的发祥地,到春秋战国时的陈、楚国都……
这是一个深度参与了华夏文明发展史的城市,其中尤以淮阳贡献最大。别的不消说,淮阳名片太昊伏羲陵,就是它悠久历史最有力的注脚。无怪乎有人说,“中国的历史,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安阳,八千年看淮阳。”
太昊陵午朝门
太昊陵内的古树
太昊陵屋檐上的瓦当
我这段随机随性的溯游之路,竟然歪打正着了。
到淮阳时已是下午,我们在太昊陵附近的小旅馆住下。傍晚散步到太昊陵广场,看到了当地特色的舞蹈“担经挑”,这是一种祭祀伏羲的巫舞。人们打着竹板,挑着花篮,扭动着,跟随着,不断以各种队形相互穿插绕转,据说这是在模仿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交尾场景,以歌颂他们繁衍了人类。我和朋友在旁边的小摊上买了两副竹板,也混进队伍跳起来,至晚兴尽而归。
夜晚太昊陵广场上的舞蹈“担经挑”
第二天的行程,从太昊陵开始。
传说中的伏羲,与女娲成婚繁衍了人类,统一了华夏各个部落,创造了龙的图腾,他“结网罟 、养牲畜、画八卦 、造甲历 、制嫁娶 、正姓氏、定人伦、创礼仪、做琴瑟”,带领着华夏民族从蛮荒到文明,是公认的华夏先祖,人文始祖。太昊陵也成了海内外华人寻根谒祖、祈子求福的首选之地。
每年二月二至三月三的淮阳伏羲庙会(“人祖会”,也叫“二月会”),在中国人浓厚的祖先崇拜下,日渐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天下第一庙会”。
太昊陵前的信众
遍布庙宇的虔诚信众,挂满门廊的牌匾碑文,被摸到发黑发亮的“子孙窑”,伏羲墓前被香火熏死的老树……即使是一个普通的早上,这里的香火鼎盛也是看得见的。陵前那个耳朵形的树瘤也不知倾听了多少祈祷,似乎愈发显出灵性了。
伏羲墓前逼真的耳朵型树瘤
泥泥狗就是伴随着伏羲信仰和祭祀活动存在的。在当地人口中,它是为伏羲爷守陵的“陵狗”,也是可以祈福消灾的“灵狗”;是庙会上祭祀伏羲的“圣物”,也是香客们买给孩童的吉祥“玩物”。它的造型中,就有表现伏羲女娲传说的,比如讲述伏羲女娲兄妹为测天意滚磨成婚的“昆仑滚磨”和交合时女娲因害羞“结草为扇”以遮面的“草帽老虎”。
草帽老虎 淮阳县群众艺术馆藏泥泥狗老物件
昆仑滚磨(交尾成亲) 彭伯虎
还有一部分反映了图腾信仰和生殖崇拜的内容,比如人祖猴腹部明显的“女阴”符号,以及“双头狗”、“猫拉猴”“多头兽”等表现动物繁衍和部落间通婚融合的形象。
人祖猴骑虎(左一二) 母子猴(右一) 任恒伟
猫拉猴 彭伯虎
所以,它不仅是伏羲陵的守护者,也是伏羲信仰和远古文明的记录者,是我们今天解读早期文明的“活化石”、“真图腾”。
从太昊陵出来,我们骑着共享单车去了相隔不远的金庄,一个远近闻名的泥泥狗专业村。据说全村三千多人,有三分之二都做泥泥狗。刚拐进村道不久,我就看到路旁一块写着“泥泥狗合作社”的招牌。
那是一个有着几间瓦房的破旧院子,进门处堆着一些干泥块,一个看起来六十岁上下的中年男人正在堂屋门口忙活,他用手指沾水,轻轻打磨着阴到半干的泥胚表面,以便后期上色。屋内昏暗的角落里摆放着许多用塑料薄膜覆盖的成品泥塑。
泥泥狗艺人任国和
他叫任国和,一个对自己的作品相当自信,积极活跃在各种非遗活动上的代表性传承人。他当过文艺兵,做过村支书,是泥泥狗协会的会长,也是这个合作社的负责人。可能因为性格活泼,看起来最多六十岁的他其实已经七十了。在整个谈话的过程中,他如数家珍地提及这些年获得的荣誉,媒体的报道和参加过的重要活动,对自己整理和创新的“七大系列800多个品种”的成绩表示满意。
任国和老师早期作品 淮阳县群众艺术馆藏
老伴陈凤兰在我们谈话的中途走进来,坐在对面不断帮着补充。她也是个泥泥狗艺人,擅长点彩,也许因为里里外外地操劳,系着围裙的她头发花白,完全是一个七旬老人的模样。
原本这个院子是准备建合作社的,因为一些原因迟迟未能施工,合作社的工作就暂时在旁边儿子家的新楼房里进行。儿子任恒伟也继承了家族的手艺,同时还是合作社的社员之一。
合作社由十位省级传承人和36户128人的村民团队组成,用任老师的话说,“比工厂小,比作坊大”。因为正赶上秋收的农忙时节,手艺人都回家干活去了,但从工作台、陈列柜和包装间的摆设也能看出,它在有序运转着。从这里生产出来的泥泥狗,一部分将继续出现在“人祖会”上,一部分会销往河南各地乃至全国,并出口到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
即便新创新的部分作品还略显粗糙不够严谨,一心为泥泥狗谋出路,把个体作坊做成文化产业,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任老师依然是非常值得尊敬的手艺人。
离开任国和老师家,我们继续往村里走,很快就找到了第二位比较有代表性的泥泥狗艺人——任国伦。
泥泥狗艺人任国伦
这是一位因早年偏瘫致左手残疾、身体严重侧歪的74岁老人,看起来和普通的农村老头没什么区别,厚厚的眼镜架在鼻梁上,面目温和。一开口就显出不同来,小学毕业的他,从我和朋友家乡的地理人文说到泥泥狗的艺术魅力,包括泥土的收缩性,机器加工与手工捶打的区别,颜料的演变,以及对泥泥狗“似像非像”的审美体悟。他还用“同样的字,每个人的笔迹不同”轻松解答了泥泥狗的造型与个人风格的关系。
平日里,他塑形,儿媳杜艳玲点彩,在外工作的孙子偶尔回来帮忙,孙女则在太昊陵广场租了间店铺负责售卖。问到为什么不让儿媳塑形时,他歪着身子从鼻孔里喷出一口气,轻蔑又不无自夸地说“她捏的没那个气势”。是的,他用“气势”俩字精准概括了自己作品的风格。真是一个活得明白,看得通透的老艺术家。
太阳鸟
呼报狮子
龙
飞黄腾达
从任国伦老师家出来,天已经黑了,我们骑车返回住处,结束一天的活动。
淮阳之行至此才刚刚步入正题。下期再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