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干旱的沙漠:地球上最有活力的索诺兰沙漠
向着天空高扬起“手臂”的巨人般的树形仙人掌,在空中孤独盘旋的兀鹰,起伏连绵、一望无际的沙丘……沙漠在人们的印象中就是这般的凄凉与寂静。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一年两个雨季的独特气候条件,使索诺兰沙漠——北美最炎热的沙漠呈现一派勃勃生机。
索诺兰沙漠位于美国和墨西哥两国交界处,占地面积26万平方千米,是北美洲四大沙漠之一。索诺兰沙漠属于热带干燥气候,在沙漠里最热的地方,树荫下的最高温度也达到54摄氏度,因此也是最炎热的沙漠之一。由于靠近加利福尼亚海湾和太平洋,沙漠里每年有两个雨季,夏天和冬天各一次,降雨量比世界上其他沙漠多,每年降水量达120~300毫米,是北美洲降雨最多的沙漠之一。夏天的雨时间短,雨量大,雨后常有彩虹出现,冬天的雨时间虽长,却总是细雨霏霏。
下雨的时候,沙漠里的空气变得又潮湿又凉爽。不下雨的时候,和其他沙漠一样,又干旱又灼热。起风的时候,飞沙走石堆起一个个沙丘,低谷地区干旱燥热,而山里却很凉爽,有的山顶上甚至还覆盖着皑皑白雪。
索诺兰沙漠有四季分野,降雨虽然少于美国北部其他州,但对于沙漠来说,雨水算是多的了。如果秋冬季节里雨水充沛,春季到来时,花儿就会竞相开放。夏季是沙漠雨水最多的季节,因此夏季的花儿开得很盛。秋季带来习习凉风,吹走了沙漠夏季的酷热。冬季到来,山脉有时会戴上雪帽,冷空气一直吹到沙漠的山谷。
尽管索诺兰沙漠是北美洲最炎热的沙漠,但是一年两个雨季的独特气候条件却使这片干热沙漠里产生了令人惊讶的生命奇景。
沙漠植物
索诺兰沙漠以美丽壮观的仙人掌而闻名于世。傲然独立蔚为壮观的树形仙人掌是索诺兰沙漠所独有的,被称为索诺兰沙漠中的君王,其千变万化的奇特“造型”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想。
树形仙人掌生长极为缓慢,寿命长达250年,最大的可长到12米高。它们的表皮光滑并覆盖着一层蜡状物质,表面长着足有5厘米长的刺。每年五六月间,仙人掌开出淡黄色的花朵,花蕊是黄色的。中午烈日炎炎时,花就闭合上了。
树形仙人掌耐热耐干旱,生长在沙漠的山坡和平地上,也生长在山麓冲积平原和低洼地区。它们不需要很多的水就能存活下来。下雨时,树形仙人掌可以膨胀的茎干能吸收充足的水分。为了能吸收更多的水分,它们的根也扎得很浅,漫铺在地表浅层的根系一次大约可储存160升雨水,连续几个星期没有水对它们来说根本无所谓。
索诺兰沙漠里还有另一种著名的仙人掌——桶形仙人掌。
这种仙人掌通常能长到1.5~3.5米高,其圆桶形的“身材”与人差不多。甚至比人还“魁梧”。桶形仙人掌是一种开花植物,开花时节其顶部会开出一圈黄绿色或红色的小花。对于住在沙漠中的美洲土著民来说,桶形仙人掌是不可缺少的食物。他们将桶形仙人掌炖煮成像卷心菜似的食物,浆汁可以饮用,尖尖的刺可以做成鱼钩,果肉可以做成“仙人掌蜜饯”。桶形仙人掌大多生长在沙漠的洼地和斜坡上,沿着溪谷的岩壁上也会发现它们的身影。桶形仙人掌虽然是一种美丽的植物,但不可靠它们太近,因为它们的刺是会扎人的。
索诺兰沙漠中还有一种叫做蔓仙人掌的仙人掌。蔓仙人掌是沙漠里的耐旱灌木,其茎干可长到2.7~10米高,上面长满刺,刺长可达3厘米。蔓仙人掌在沙漠里的生存策略之一,就是在干旱的季节里叶子变黄凋落,一旦得到水分补充,至多5天就长出新叶来。蔓仙人掌的根扎得很浅,但伸展得很广,可以收集到更多的雨水。蜂雀会来给蔓仙人掌授粉,
因为它们特别喜欢蔓仙人掌的花蜜。蔓仙人掌是沙漠植物适应环境的成功例子之一。
索诺兰沙漠里还普遍生长着一种叫做brittlebush的矮灌木,是一种落叶灌木,通常只有0.6~1.5米高。这种灌木的叶子呈锯齿状,叶子表面覆盖着一层白色的茸毛,使叶子看上去呈灰绿色。许多沙漠植物都有这种长有茸毛的叶子,茸毛像毯子一样遮盖着叶子,既可以隔热又可以抗寒,还可以用来吸收空气中的湿气,减少在于燥空气中的水分流失。每年3月至5月,是brittlebush开花的时节,它们的花与向日葵的花很相似,只是要小得多。这时候,在有这种矮灌木生长的地方,沙漠就变成一片亮丽的黄色。
生活在沙漠里的土著美洲人将沙漠矮灌木分泌的树脂用作胶粘剂,墨西哥的塞瑞印第安人则将其研磨后用作牙膏,或涂抹在伤口处当作止痛药,早期西班牙传教士还将其用作熏香。沙漠矮灌木不但对生活在沙漠里的人类有很多用处,也是许多动物赖以生存的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它们是长耳鹿和沙漠大角羊的食物,啮齿动物袋鼠和大鼠也以它们的种子为食。沙漠矮灌木对于保持生态平衡十分重要。在美国亚利桑那州,人们将它们种植在公路旁边,保护公路不被冲毁。这种植物生长容易,数量很多,不在濒危物种之列。
沙漠铁木也是索诺兰沙漠中的重要植物品种。铁木本是四季长青的树木,常在环境绿化中用作遮荫,而沙漠铁木则适应了沙漠干旱炎热的气候,在气候干旱的年份里会落叶,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分的蒸发。一场春雨过后,沙漠铁木会很快绽放花朵,长出新叶。
沙漠铁木是索诺兰沙漠里最高的树木,最高可达9米,不过通常它们长得没那么高,也很稀疏。沙漠铁木生长缓慢,叶子呈灰绿色,还带点蓝色,宽大的树冠向四面张开。沙漠铁木是索诺兰沙漠中最长寿的树种,可活1500年,当然,这么长寿的铁木是非常罕见的。
沙漠铁木被称为“保姆植物”,它们给沙漠里其他植物和众多的动物提供生存所需要的食物和蔽荫地,为植物种子发芽提供安全的地方,保护小树苗不被晒死。在有沙漠铁木生长的地方,周围的小环境因它们而改变。铁木茂密的树冠在沙漠地表形成一片荫凉之地,在它们的树荫下,温度至少可降低8摄氏度。据统计,沙漠铁木下面生长着230个品种的植物,这些植物又成为兔子、沙漠大角羊、叉角羚和长耳鹿的食物。沙漠铁木的种子还是鸽子、鹌鹑和一些小啮齿动物的食物。在沙漠铁木的遮篷下,各种昆虫也热闹起来,昆虫又引来了鸟类和爬行动物,它们在沙漠铁木下安家落户,而鸟类和爬行动物又成为鹰和山狗的食物,由此形成了沙漠极端环境下动植物赖以生存的食物链。
目前,城市扩展已经威胁到沙漠铁木的生存以及铁木下的生态圈。没有沙漠铁木的保护,很多沙漠动植物都将失去依托。
沙漠动物
索诺兰沙漠是北美洲最热的沙漠。在人们的想象中,沙漠的骄阳是生命难以承受的,但是,在索诺兰的沙地于谷里却留下了许多动物的脚印,如白颈野猪、长耳鹿、浣熊,狼等,还有数量极多的各种啮齿动物。
同沙漠植物一样,这些沙漠动物都具有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为了避开沙漠的炎热,它们会寻找太阳晒不到的地方躲藏起来。它们还 有一种适应沙漠环境的生存策略:沙漠里的动物大多是夜行动物,昼伏夜出,白天烈日炎炎,它们找荫凉的地方睡觉,到晚上才出来活动觅食。因此,沙漠环境虽然酷热难当,却奈何不了这些聪明的动物们。
大毒蜥或许是人们想到沙漠时最先出现在脑海里的沙漠动物。索诺兰沙漠里的美洲希拉大毒蜥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但是如果惹着了它们,其反击速度快得惊人,被咬的后果也非常严重和痛苦,因为大毒蜥是世界上仅有的两种有毒蜥蜴之一。
大毒蜥的色彩非常鲜艳,有粉红色、橘黄色和红色,几条带斑点的黑色条纹缠满全身。眼睛和嘴周围也有黑色斑点条纹,这些图案看上去很恐怖,似乎在警告来犯者:“我可是有毒的哦!”大毒蜥可长到0.6米长,重可达5千克。大毒蜥的头很大,身体胖胖的,还有一条又粗又短的尾巴,腿也很短,皮肤很干燥,纹理凹凸不平。大毒蜥白天出来寻食,但是人们很少能看得到它们,因为它们胆小怕人。大毒蜥将卵产在洞里,然后用沙子盖好,一个月左右小毒蜥就孵化出来。小毒蜥一出生就能独立生活,1到3岁时就完全长大了。
对于大毒蜥的生活人们所知不多,因为大多数时间它们都生活在地下洞穴里。春天到来时它们最为活跃,一清早就出来活动,因为午后沙漠里太热。大毒蜥在一生中的大多数时间里都过着离群索居的孤独生活,只有在交配的季节里它们才会聚在一起。
这种蜥蜴的听觉和视力都极好,它们躲在地下觉得安全了才会出来,有时还会躲在树丛里将自己伪装起来。当它们不需要伪装的时候,粉红色、橘黄色和黑色的身体是对食肉动物发出的警告。它们的尾巴和身体里储存有大量的脂肪,可以完全依靠身体里储存的能量维持三个月。它们的毒液之毒性与菱形斑纹响尾蛇一样厉害,人和动物被咬住后,随着它们嘴的咀嚼动作,毒液流入受害者的身体里。被咬者不会马上就有生命危险,因为毒液量不是很大,不过,一旦被大毒蜥咬住后就很难摆脱掉。科学家们在研究用它们的毒液来医治糖尿病。
大毒蜥也是食肉动物,以小鸟和爬行动物的卵、较小的啮齿动物和爬行动物等为食,一次可吃许多食物,随后以脂肪的形式保存在尾巴和身体里。它们有时自己挖掘地洞,有时利用其他动物挖好的洞,喜欢生活在茂密的灌木丛中或峡谷底部。
索诺兰沙漠里有一种鸟叫做仙人掌鹪鹩,是美国最大的鹪鹩。这是一种非常活泼而好奇的鸟,如果发现有什么新鲜的东西,它们是一定要去看个明白的。如
果你的汽车的窗子或门没关上,它们就会里里外外、飞进飞出地审视一番。仙人掌鹪鹩通常选择在低矮多刺的树木下或灌木丛中做窝,雌鸟和雄鸟齐心合力用干草或其他柔软的材料筑成一个足球般大的鸟巢,人口处留得很小,以防止食肉动物侵入。在雌鸟负责孵卵的16天里,雄鸟在附近继续筑巢以备日后使用。小鸟孵出来后,仙人掌鹪鹩父母共同负担起喂养雏鸟的任务。雏鸟19至23天后离巢,一般与父母在一起生活一个月左右。仙人掌鹪鹩没有迁移习惯,永远住在一个地方,产卵季节里,雄鸟会顽强地保卫自己的领地。仙人掌鹪鹩主要以各种昆虫(如蚂蚁、甲虫、蚱蜢、黄蜂)、植物果实和种子为食,偶尔树蛙和蜥蜴也会成为它们的食物。它们的觅食习惯随着沙漠温度的变化而改变,上午它们在地上和灌木丛中觅食,中午地面温度渐渐高起来后,它们就转移到蔽荫处或较凉爽的地方去寻找食物。炎热的下午它们不再活动,找个阴凉的地方歇息去了。仙人掌鹪鹩可以从各种食物中获得所需要的水分,它们对沙漠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
索诺兰沙漠里的野猪与普通的猪看上去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只是体形大些。它们的腿很短,脑袋尖尖的,体重可达72千克。沙漠野猪生活在溪谷里,那里有它们喜欢的灌木丛和许多水潭,灌木丛给它们提供遮荫处,水潭给它们提供生存所需要的大量的水。野猪以仙人掌、草根、浆果、花、蘑菇和果实为生,在它们生活的地方,这些食物都很容易得到。沙漠野猪过着群居生活,它们喜欢不断地换地方。母猪一年生两头小猪,小猪终生与群体一起生活一起迁移,除了新出生的小猪外,群体中不接纳外来者。
野猪的嗅觉极为灵敏,如果周围有食肉动物它们立刻就能觉察得到,它们成群结队活动,如果遇到攻击,可以“人多势众”优势取胜。沙漠野猪的数量多,生活状态良好,不存在灭绝的危险。
沙漠蟾蜍是一种小动物,样子与青蛙很像。
蟾蜍属于两栖类动物,既能生活在水里,也能生活在陆地上。沙漠蟾蜍全身呈橄榄绿,身上长满了高低不平的白色“疣”状物。索诺兰沙漠里的蟾蜍是美国最大的蟾蜍。它们以昆虫和老鼠为食。春天来时,雄蟾蜍以“歌声”吸引雌蟾蜍。雌蟾蜍在水里产卵,卵的数目可达8000之多,2到12天后孵化出来的蟾蜍宝宝就是蝌蚪。蝌蚪渐渐长大,变成蟾蜍,这个“变形”过程需要3至8周。变成蟾蜍后,它们就到陆地上来生活。蟾蜍可活10年以上。蟾蜍在沙漠中严重缺水的地方也能生存下来。在干旱的冬天里,它们躲藏在地下冬眠,依靠身体里的脂肪度过缺水的冬天,一直到春雨将它们从睡梦中“唤醒”。
沙漠生物生存绝招
缺水是对沙漠动物生存的一个严重威胁,另一个威胁是高温.动物对于温度比植物要敏感得多。动物直接从太阳接受辐射热量,并间接接受其他媒介(如岩石、土壤和空气)传导的热量。所有的动物只能在一个相当窄的能承受的温度范围内生存,超过温度极限,动物就会死亡。沙漠里,每年有4至5个月的高温时间,这是生命难以承受的,再加上水的匮乏,生活在沙漠里的动物面临着极其严峻的考验。幸运的是,沙漠动物在漫长的进化中,逐渐在行为上和生理机制上适应了沙漠里的炎热和干旱。数千种沙漠动物拥有许多在沙漠中获取、保存甚至“制造”水的独特本领。
沙漠动物应付沙漠酷热环境的办法有很多,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种:
趋荫避暑:许多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会选择在拂晓和黄昏时出动,还有一些沙漠动物则完全是夜行动物,它们白天不出来,只在气候较为凉爽的夜间才出现。蝙蝠、许多蛇类、大多数啮齿动物,还有一些较大的哺乳动物,如狐狸和臭鼬,都属于夜行动物.它们白天不出来,躲在阴凉的巢穴或地洞里睡大觉。一些体形较小的沙漠动物会在土壤或沙层下挖掘洞穴藏起来,以避开沙漠地表的灼热。这类动物包括许多哺乳动物、爬虫动物、昆虫以及所有的沙漠两栖动物。沙漠里的啮齿动物甚至还会将洞口塞住,隔绝沙漠空气的滚滚热浪。正因为如此,人类很少会与响尾蛇和大毒蜥相遇。
降温散热:猫头鹰和夜鹰有时会张大嘴巴,喉部一鼓一鼓的,那是它们通过口腔蒸发水分从而达到散热的目的。
当然,只有能够从猎物中获得水分的沙漠动物才会采用这个方法,否则会因为散热而脱水。耳朵特大的长耳大野兔在阴凉处歇息的时候,会利用耳朵上丰富的血管来散热。火鸡和黑******深色的羽毛很容易吸收沙漠热量,它们的散热方式很奇特, 把尿撒在自己腿上,让尿液蒸发,腿部温度下降,再通过血液循环让腿部的凉血流经全身,达到降温的效果。另外,它们还能通过振翅高飞来躲过沙漠炎热的地表气温。
保持水分:一些动物利用生理上的各种特殊机制以及聪明的行为来适应沙漠极端气候环境。比如住在地穴里的大鼠.会聪明地将地洞人口封住,这样日上中天时的酷热暑气就不会进到洞里来。它们在生理上也拥有非常适应沙漠环境的肾,能将尿液的大部分水分重新吸收再输送回血管中,呼出的水分也被有着特殊构造的鼻腔回收。
摄取水分:沙漠里的啮齿动物还会自己“造水”:它们在消化干种子时,以新陈代谢的方式在身体里制造水分,这些非常特殊的沙漠动物不需饮水也能生存下来。
下面介绍一些奇特的沙漠动植物,它们在沙漠极端环境中的生存本领真是令我们人类自愧弗如。
角蜥
得克萨斯角蜥栖息在美国西南部极其干旱贫脊之地,它们的样子看上去凶巴巴的,当感觉到有威胁的时候,它们就会将两腿张开,拱起背,低下头,咄咄逼人的样子就像是随时准备迎战的坦克。奇怪的是。这种蜥蜴在夏天雨季到来的时候,采取的也是这种姿势。它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其实,它们采取这种姿势是为了更多地收集雨水。生物学家将角蜥的这种行为解释为“收获雨水”。在沙漠环境里,一阵小雨通常会像被海绵吸了进去似的很快消失。而这种生活在沙漠中的角蜥,其宽宽的体形真可谓完美至极,因为这可以令它们接收更多的水分。由于身体上的鳞斑之间有细如毛发的通道,角蜥通过这些通道的毛细管作用吸收水分,被吸收进体内的水分能够克服地球引力作用,一直送到嘴里。因此,角蜥甚至不需要移动身体就可以尽情畅饮了。雨停后,角蜥会卧倒在沙地上,将腹部在潮湿的沙子上磨擦,这样做的目的是继续吸收沙里的水分。
沙漠角蜥“收获水分”的本领是沙漠动物进化出来的适应环境的诸多能力之一,一些沙漠动物甚至能够在极端干旱的栖息条件下“挤”出水分来。
鸟类和哺乳动物
事实上,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让身体保持一定水分的方法。对于陆地动物来说,关键是要避免身体脱水,而对于淡水鱼来说,则是要想办法将周围环境中的水拒之“体”外。动物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呢?
鸟类和哺乳动物经常暴露于日晒风刮中,随时都有脱水的危险,它们采取的最明显的适应方式就是到处漫游。与鸟类的季节性迁移行为不同,这种漫游行为是随机的,漫无目的的。一些善飞的鸟类为了追逐雨云,会一气飞上几千米,目的只是为了享受那片云降下的雨滴。
鸟类饮水的方法十分奇特,只有斑鸠和鸽子是能直接将水吞咽下去的鸟类,而其他鸟类都是用喙点水,然后仰起脖子让水顺势流进喉咙。
在干旱地区,一些大型食草动物饮水通常依赖于相隔很远的水塘,它们常常会一连数天甚至更长时间没有水喝。一旦找到水,它们就会痛饮一番。其实,与其说是因为它们渴得厉害,还不如说是它们知道在未来的日子里可能还会有干渴没水喝的时候。除了直接饮水,世界上一些最干旱的地区的大多数动物,从沙鼠到长颈鹿,它们能从植物里吸取身体所需要的水分,而一些食肉的蛇类和蜥蜴则从捕获的动物的新鲜血液中获得水分。
更格卢鼠
如果说哺乳动物中有什么动物是完全“戒除”了饮水的习惯的话,那就是一种体形极小的、生活在美国西南部贫脊干旱地区的更格卢鼠。在这种小动物身上,一切都体现了“节水”的原则:它们的尿液比血液浓稠得多,尿液中固体物含量是血液中的14倍。据研究人员描述,它们的尿液浓稠得几乎就像糖浆。有几种更格卢鼠,当它们的尿接触到地面时几乎已成晶体状。在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更格卢鼠都在地下洞穴里度过。
它们挖洞的技巧很高明,能使洞里的空气保持潮湿凉爽,潮湿程度甚至使它们存储在洞里的植物种子膨胀1/3左右。更格卢鼠的鼻孔非常狭窄,当它们呼吸时,水蒸气就会凝结在鼻孔壁上。像生活在干旱环境中的其他动物一样,更格卢鼠也会将它们的一些食物变成食物代谢水,也叫食物氧化水。研究人员对被捕获后人工饲养的更格卢鼠进行观察,发现在两年的时间里,它们可以滴水不进,完全以干种子为食。
昆虫
昆虫也需要水分,比如蚂蚁,
体内就有2,3是水分。那么,对于一生都生活在极干燥的面粉柜中的粉甲虫,它们又是怎样获得所需要的水分的呢?原来,它们所需要的水分有一部分是它们自己“制造”出来的——将碳水化合物转化为水,从中获取水分。人类的新陈代谢作用与之相似,只是这些小虫子们做这件事比我们人类强多了。粉甲虫、衣物中的蠢虫,还有白蚁等,都有将碳水化合物转变为水的本领,何况即使是极干燥的面粉,也含有5%至15%的水分。
陆地上的昆虫对于自己体内的水分非常“吝惜”。它们的身体一般都有坚硬的外壳,这种外壳与哺乳动物的皮毛比起来,更容易保住水分,减少蒸发。像鸟类和爬行动物一样,昆虫在排泄废物之前,会回收其中的多数水分。等脚类动物如潮虫,
它们身体的水分循环与其他动物正好相反,它们是通过肛门吸收水分,这意味着,如果它们感觉到口渴,只需坐下就能解渴。
骆驼
骆驼,沙漠中的耐旱动物,能在沙漠中长途跋涉,耐干旱耐辛劳。它们是如何保存水分的呢?有许多传说。但事实上并不像传说中的那样骆驼将水储存在它们高高耸起的驼峰上,因为那里面存的是脂肪而不是水;也不是保存在胃里,那里面存有的只有正常含量的液体。有科学家认为,骆驼最为重要的储水器官,是它们那超大型的鼻子。
科学家解释说,在炎热缺水的沙漠环境中,骆驼能够在自己呼出的气息中回收水分。骆驼的鼻孔内壁是由一种叫做“鼻甲骨”的螺旋状组织构成的,这是它们与其他哺乳动物的相同之处。不同之处在于,骆驼的像古本手卷一样卷起的鼻甲骨有着巨大的表面。而且在通常情况下是干燥凉爽的,这样,当植物在干热环境中生存的植物面临与动物一样的挑战,因为它们也要呼吸,要通过叶子和茎千的气孔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而在张开气孔时,会不可避免地损失一些水分。仙人掌和其他沙漠植物的生存策略就是:尽量“屏住呼吸”,使水分的损失降到最低。在白天,沙漠植物的绿叶和茎干进行光合作用的前半部分—一吸收光能,而它们的气孔则紧闭着。当了晚上,温度下降,空气中的湿度增加,植物就展开气孔,大口呼吸湿润的空气,继续白天未完成的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变成碳水化合物。
一些沙漠植物吸收水分和储存水分的本领相当惊人。
一种豆科灌木——美国莫哈韦沙漠中生存的唯一树木——的根可扎入地底15至30米深,从那里吸收深层地下水。—种细长的石炭酸灌木在进化发展中形成了极小的细胞组织,可以在完全脱水的状况下继续生存。白天,在其他的沙漠植物都关闭了它们的气孔时,石炭酸灌木却丝毫不受影响,继续着它们的光合作用。它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至今还是植物学上的一个谜。
锄足蟾和蝾螈
两栖类动物的皮肤多孔,因此它们不是用嘴,而是用皮肤来吸收水分。虽然两栖类动物需要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以避免脱水而死,但也有相当多的两栖类动物在干燥的沙漠环境中也生活得相当好。比如,生活在沙漠里的锄足蟾,
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将自己像石头一样埋在阴凉潮湿的地下,只有当夏季的雨水哗哗地落下时才会露面,这是它们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雨水在地面上形成浅浅的水塘,锄足蟾们吵吵闹闹叽叽呱呱地挤在水塘里,乘此大好时光忙着择偶、交配、生产后代。锄足蟾的后代的“童年时代”转瞬即逝,蝌蚪只需10天就能长成可以到处跳跃蹦跶的四条腿的锄足蟾。沙漠的生存条件实在太过严酷,许多水塘在小锄足蟾长成之前就干涸了。没有机会长大的小蝌蚪留在变得越来越小的水塘里,最后沙漠里布满了已经变得扁平的蟾蜍。尽管如此,在一些大一点的水塘里仍然有不少锄足蟾的后代存活了下来,延续着它们的种系。
蝾螈
也是一种两栖类动物,在干旱季节,它们会以另一种方式来保持身体里的水分。美国东南部的卡罗来纳湾洼地属于沼泽地带,但却极易干涸,蝾螈就生活在这里。当栖息地完全干涸以后,蝾螈不是越过陆地去寻找水源,而是在泥里向下挖去,它们会分泌出一种黏液使自己周围的土变硬,形成一层壳,令水分无法渗透出去。然后,它们就在这里潜伏下来,几个月甚至数年都不活动,直至下一个雨季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