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狗狗>正文

育儿经验孩子为什么想养宠物?从育儿视角解析狗十三

人气:383 ℃/2023-09-22 15:44:51

导语:《狗十三》是由曹保平导演,张雪迎、果静林等人主演的关于青少年成长题材的影片。原先片名为《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影片讲述了十三岁女孩李玩在一个中国式教育的家庭中成长的故事。

影片于2013年拍摄,拍摄后先后获得第64届柏林电影节国际评委会特别奖、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奖以及2013年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表彰大会的多个奖项。时隔五年后2018年12月14日上映,豆瓣评分8.2。许多人评论这部电影真实、熟悉、似曾相识,有的人从李玩身上找到了自己的成长痕迹,有的家长对李玩爸爸的管教孩子的方式有着共鸣。

《狗十三》这部影片以温和的手法展现了少年成长中被不断规训的过程,同时揭露了中国式教育问题,不批判和控诉任何一方,而是冷静的陈述现实生活,看完这部影片之后,能够更大程度上引发观众的共鸣。今天我将从青春期李玩与家人的冲突、和解、完成青春期蜕变这三个层面来解读这部影片。

01、一个青春期叛逆的女孩子,以两只叫“爱因斯坦”的狗为线索,与家人发生的冲突

青春期最容易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感情,而且是非常强烈的。 —— 尼扎米

13岁的李玩在学校组织的兴趣活动中报了物理兴趣小组,但是爸爸和英语老师逼着她答应补英语,爸爸强行把物理改成英语,父女也因此有了矛盾。李玩父母离异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继母生了一个小弟弟,李玩的爸爸不知道该如何开口告诉李玩多了一个弟弟,就给她买了一条狗,想与李玩缓和关系。

形单影只的小狗引起李玩的同情,李玩接受了它并取名为“爱因斯坦”。可当她彻底接受并喜欢上爱因斯坦的时候,它却在跟着爷爷买菜时丢了。李玩已经失去了梦想,所以在丢失爱因斯坦的时候她更加崩溃。这种隐忍和委屈透过屏幕传递到观众眼里,李玩只不过是个孩子,却在花一样的年纪失去了表达自我的权利。

家人想办法给李玩买了一条和爱因斯坦一样的狗,李玩一眼就看出此爱因斯坦非彼爱因斯坦,但所有人都不理解她。李玩找高放喝酒,多年不出门的奶奶出门找她迷路,找回奶奶后,李玩遭遇了爸爸的一顿暴打。

至此,李玩与学校老师、爷爷奶奶、爸爸的正面矛盾全部展现出来。

与老师的矛盾是因为师威的压迫和父权的双重高压下强迫她改了自己爱好的兴趣小组;

爷爷搞丢了自己的“爱因斯坦”;

爸爸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全然不知,不关心自己的想法,只是想让自己成为一个听他话的孩子;

更甚至,全家人搞了一条狗就强迫自己承认是找回来的“爱因斯坦”。

一个青春期孩子的成长环境以学校和家庭为主,家庭的教养方式在孩子的青春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家长,应该多关注自己的孩子,理解他们的感受,不能总盯着孩子的过错。孩子犯错时,要反省自己的沟通方式,清楚的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发泄情绪。

对待喝酒晚归的李玩,爸爸想当然的认为是由于“爱因斯坦”丢失导致的李玩喝酒解闷,而没有往更深层次想,女儿喜欢的他否定,从来没有静下心来好好跟女儿谈谈心、陪伴她。明明对李玩晚归担心,开口却是对她的指责、暴打。

青春叛逆期的表现主要有:不听话、爱哭;.脾气急躁,性子急,说话语气不好;和大人对着干,反抗心理,不跟家长交流;总嫌父母很烦,说什么都听不进去,爱发脾气等。对于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长应该怎么办呢?我有以下三点建议:

①家长要去思考孩子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李玩在对“爱因斯坦”这条狗身上,倾注了自己的需求:喜欢物理、想被陪伴。所在“爱因斯坦”走丢后才会做出很多疯狂的事情。但是家人感觉她想要的就是一条狗而已,没有人理解她的真正需求。

当一个孩子的行为令家长讨厌时,家长要去思考孩子的需求是什么。不能因为孩子做出的不良行为,就判定孩子做法是错误的。

孩子有时候也不能清醒地知道自己的需求,不被家长理解又感觉窘丧,当家长研究到孩子的需求,进一步满足或者引导时,孩子能感受到自己被理解了,对家长肯定是感动和感激,也会增加日后跟家长的交流。

②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

李玩爸爸在英语老师面前帮她改兴趣小组,在这种场合下,爸爸粗暴的决定,李玩心里的状况是可以想象的。李玩爸爸又在同学面前拿钱给她,众目睽睽之下,会让孩子很难接受,岂不知她更需要的是爸爸能静静的陪她一会,听听她选物理小组的理由。

如果这时候爸爸再引导她,告诉她文化课取长补短、不偏科的重要性,肯定比粗暴改兴趣小组的效果好的多。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允许孩子申诉,让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对孩子的教育和沟通要尽量在私人场合。青春期的孩子敏感,渴望被大人尊重。家长可以用委婉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要求,而不是靠吼和暴力。

③尽量不要动手打骂孩子,平等交流

李玩喝酒晚归,又导致多年未出门的奶奶深夜找寻迷路,深深惹恼了李玩爸爸,他用近乎疯狂的方式推搡拉扯李玩,并狠狠的打了李玩耳光,冷静下来后却又懊恼落泪。自爸爸的暴打后,李玩不再与家人正面顶撞,也很少再表达自己的诉求。

青春叛逆的孩子难以忍受家长的管教,加上家长不理解自己,总是用家人不喜欢或者不习惯的方式和家人说话相处顶撞,这时候很多家长都会忍不住动手。岂不知这样打孩子不会起到任何作用,孩子会感到这是对自己的践踏,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

青春期的孩子你越想控制他,他越反抗。你越是打骂他,他越是叛逆。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少责怪多体谅多一点耐心和包容,尊重孩子,保持与孩子的沟通。

02、“不懂事”少女收起锋芒,与家人和解

被爸爸暴打后之后的李玩,开始像她爸爸期待的那样去成为好孩子。看到爷爷吃南瓜,会好心提醒爷爷”糖尿病不能吃南瓜“;可以像家人希望的那样和弟弟李昭和谐相处。英语考试第一,高兴的爸爸带着她去看天文展,却因应酬耽误了时间,李玩没有像原来那样指责爸爸。

对被送往狗肉店的“假爱因斯坦”,她不再去跟家人正面抗争,哀求爸爸未果后,自己一家店一家店的跑进去询问找寻。

不过李玩还是有自己的心思:想把“假爱因斯坦”遗弃,但是看到误入教室的蝙蝠被英语老师毫不犹豫的击毙时,李玩改变了想法。她意识到,蝙蝠不按照成人的规则会被碾压;自己不按照家人的要求做,也会被说“不懂事”,甚至暴打。

在成人世界中,唯有遵循他们制定的规则,遵从他们的规划。而张牙舞爪的“假爱因斯坦”,像极了真实的自己。后来,李玩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没有忘记继续追求喜欢的物理。在英语竞赛失利的时候,物理竞赛得了第一名。

李玩已经尝试遵循成人世界的规则,收敛个性,把真正的自己隐藏起来,学着关心爷爷奶奶、向爸爸妥协、和继母、弟弟和谐相处。

在不断的与反抗成人规则中,李玩已经认识到,像“假爱因斯坦”用狂吠保护自己,消除内心的恐惧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她的宣泄并没有被家人理解,也没有换来家人对她的尊重。她的棱角被成人规则磨平,学会了对现实妥协,变得沉默,接受一切,从前那个天真的孩子慢慢消失,这或许就是成长的代价吧。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对未来有迷茫也有恐惧,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呢?我有以下三点建议:

①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李玩寻找丢失的“爱因斯坦”,一家店一家店去寻找有可能被父亲送往狗肉店的“假爱因斯坦”。但是在家人眼里,“爱因斯坦”丢掉后爷爷脚骨折,爷爷比爱因斯坦重要。送走“假爱因斯坦”是因为它咬了李玩的弟弟李昭,李昭比“假爱因斯坦”重要。

价值观是一个人做事的基本准则,这个基本准则决定了一个人在一件事上所花费的精力和时间。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孩子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等,对其价值观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家长要合理引导孩子,为孩子解惑,树立自己的价值观。不能采用强硬的方法,让他迫于武力的方式来接受家长的观念。

②家长对孩子教育要保持一致性

李玩晚归,父亲责怪她,奶奶却一直劝说“娃还小,不懂事”两极教育观念的分化,导致奶奶成了孩子对付恨铁不成钢的爸爸的保护伞。

虽然爸爸打孩子的行为不对,但是爸爸和奶奶这种教育孩子的方式会令孩子无所适从,不知道听谁的才好。而且降低了严厉的父亲的威信,影响教育效果。

孩子会选择双方家长对自己意见的不一致,去寻找利于自己的一方,也就说谁护着自己就倾向谁。这种教育方式,会造成孩子的双重人格。在爸爸面前是一个样,在奶奶面前又是另外一个样。

③引导孩子学会建立正确的社交

李玩的堂姐李堂,介绍李玩认识自己的男朋友高放,他们去过滑冰场,也去过酒吧。酒吧人员鱼龙混杂,青少年多去无益。心情不好去酒吧买醉,是不可取的做法。

青春期阶段孩子渴望独立,渴望结交朋友,但同时又缺乏足够的分辨能力。主动去了解孩子的社交圈,家长才能真正的走进孩子的内心,孩子也会愿意与父母沟通,向父母介绍自己的朋友,这样父母才能给孩子更好的引导。

在家长心中,孩子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说话、做事、学习、选择时,他们才会觉得孩子懂事了、长大了。可他们却不知道:在孩子心中,变成家人喜欢的模样,其实就是在扼杀最真实的自己,这个过程痛苦但无奈。

没人注意到我们在什么时候忽然就长大了,一切好像自然地发生了,但那一天的到来其实是很残酷的,我想让大家回头看看这一天。——曹保平

03、情感表达: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磕磕碰碰,在这场青春期的蜕变中,就是磨去棱角,封闭内心的过程

李玩拒绝高放的表白,背转后无奈的说:“这种事以后还多着呢!”“假爱因斯坦”的死亡她只是伤心,对爸爸说了声“谢谢”。面对亲戚夹过来的红烧狗肉,她不再反抗,也说了“谢谢”。见到真正的“爱因斯坦”却不相认,独自悄声痛哭。李玩看起来俨然已是一个合格的大人,伪善、隐忍、圆滑、世故、冷漠。

李玩在自己的演讲中,提到平行宇宙,宇宙的扩张,所有的东西都在逐渐远去,但是她相信在平等宇宙里,一些在扩张,一些在收缩。这像是青春期里的矛盾,一边看到有的东西渐渐远去,天真、任性逐渐远去;另一边还有新的东西在拥来,伪善、隐忍、所谓的懂事、成年人的生存法则。

但是最终,李玩学会了和解,不再与家人较劲。尝试在成人的世界里,找到遵从自己内心的路。《狗十三》表达的青春里,有叛逆,有迷茫,有压迫,也有反抗却没有任性妄为,不计后果。

成长就是要戴上一张面具,学会隐忍,你喜欢的不能言,你讨厌的不能语。李玩尝试过挣扎和反抗,却发现就连最亲近的人也无法理解自己。狗十三,比喻十三岁就像狗一样,如果狗咬人,就是错的,不能叫,也不能咬人。只有乖巧、温顺,隐忍,才是长大了,懂事了。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的情感引导,我有如下几点建议:

①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高放原先是李堂的男朋友,李堂喜欢他的原因:优秀、人帅、她们班女生都喜欢高放。而且“我总得喜欢谁吧?”

而这种与高放的感情就称为爱情是肤浅的。这仅仅是对异性的爱慕之情,缺乏牢固的基础。影片最后,高放对李玩表白,就是李堂和高放之间不是爱情的最好证明。

②帮助孩子树立人生目标

李玩原先英语是短板,但是她更喜欢物理,自己想象了“平行宇宙”,参加了物理比赛。虽然爸爸只干涉过她报兴趣班,但是李玩有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努力,所以才能考取第一名,获得保送高中的资格。

家长要有意识的引导孩子,跟孩子讨论一下他的目标,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什么工作,过什么样的生活。即使孩子一开始没有想到自己的目标,但是他肯定会考虑。隔段时间再与孩子沟通交流一次,多次交流,会让孩子反省自己的成绩会不会达到心中的目标,能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结语:《狗十三》以小见大,由一个青春期孩子的缩影,一个家庭的缩影,用真实的视角,把一个孩子的青春期展现出来,唤起一段被掩埋在心底的时期,总有一些成长需要失去,需要与生活去和解。我们能做的就是多去关心他们的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勇敢追梦,健康成长!

搜索更多有关“育儿经验孩子为什么想养宠物?从育儿视角解析狗十三”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