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的世界到底有多可怕,猫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人们曾普遍认为,家猫是随罗马人的征途而踏足欧洲各地的。然而近年来的研究指出,猫的祖先来自近东地区,甚至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登陆北欧……
公元前4000年,在北欧早期人类聚集地附近,已有野猫悠然闲逛。
彼时,欧洲野猫是唯一经常出没于欧洲森林的物种——这一点从其拉丁文学名Felis silvestris(直译为“林猫”)便可知一二。
Felis silvestris
实际上,这些勇于前往人类居所探险,甚至还会发出叫声“扰人清梦”的野猫,最早出现在离北欧数千千米的安纳托利亚地区(小亚细亚半岛)。自打“征服”早期人类起,猫跟随人的脚步,踏足全球各地。
这是少数几位科学家正在重新书写的家猫起源史。根据传统文献记载,欧洲的家猫源于公元前2000年古埃及人驯服的亚非野猫(F. lybica)。这种原产于非洲北部的野猫,被罗马人驯养后通过航运到达欧洲。
亚非野猫(F. lybica)
然而,传统记载并非无懈可击。波兰托伦哥白尼大学动物考古学家玛格达莱娜·克拉伊卡兹(Magdalena Krajcarz)近期在克拉科夫-琴斯托霍瓦高地的洞穴中,挖掘出了猫科动物的化石。从其形态来看,它们与欧洲野猫没什么关联,而是源自地中海南部的亚非野猫。而亚非野猫也被认为是现代家猫的祖先。
此外,碳定年法鉴定出这些猫葬于公元前4200至公元前2300年间,比亚非野猫登陆欧洲大陆的时间早了一两千年!假如文献所言不假,那该如何解释克拉科夫-琴斯托霍瓦高地的化石呢?
乘船登陆
“一开始我以为碳定年法出错了。”玛格达莱娜·克拉伊卡兹回忆说。但后续的研究证明,年代测定无误。更为重要的是,她的发现与2017年巴黎雅克·莫诺研究所一支团队发表的观点不谋而合。
由古遗传学家埃娃-玛丽亚·热格尔(Eva-Maria Geigl)领头的这支法国团队,成功“还原了近东野猫遗传谱系发展的脉络”。该团队搜集了生活在公元前9000年至20世纪初地中海周边237只野猫的遗骨,并对其中一部分基因组进行了测序。
结果表明,猫的第一波迁徙是在新石器时代进行的。尤其是在罗马尼亚发现的公元前4500年的标本具有安纳托利亚野猫的一段典型遗传序列,有力佐证了猫的迁徙浪潮。
毋庸置疑的是,人与猫的缘分由来已久。早在猫咪视频疯传网络、吸引大批观众之前,甚至早在埃及人崇拜猫首人身的女神贝斯特(Bastet)之前,猫就已经陪伴最早的农耕者一同漂洋过海。
Bastet艺术图
这些毛茸茸“小家伙”的后代能出现在离原产地2000多千米远的国度,必定有别的因素推动其远行。“近东野猫具领域性,”玛格达莱娜·克拉伊卡兹提醒道,“尽管年轻的个体会四处游走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何原因促使猫与人类结缘,难道是人主动与猫亲近?要知道,人类从未与任何一种动物产生过如此亲密的联系……这种独特的亲密关系又是如何发展的?
这一切都始于一场波及中欧的深刻变革:新石器革命。约公元前9000年,安纳托利亚南部和地中海东岸一带的部分人口向北出发寻找可种植的耕地。根据埃娃-玛丽亚·热格尔的观点,在前往欧洲的路途中,“猫一定是跟随人类远行的,毕竟它们无法横穿当时的伊斯坦布尔海峡”。因此,猫或是被旅客带上了船,或是嗅到了鱼和老鼠的气味而主动上船。但那时的猫和我们熟知的家猫一样吗?
船上养猫的传统延续了几个世纪。
玛格达莱娜·克拉伊卡兹的研究给出了几种可能。如今家猫的形态与近东野猫极其接近,然而解剖学结果无法确定,在新石器革命开始前人们是否就已经驯养野猫。
目前有两条线索可供追寻:一是猫的骸骨并未与人类产生系统的联系,这意味着有些猫的栖息地与人的住所相距甚远;二是对猫遗骨进行的同位素分析能大致确定它们对不同食物的依赖程度,常施肥的农田收获的谷物含氮量高,食用该种谷物的动物及其捕食者体内的氮含量也会相应升高。如果猫曾被人类喂养,或食用种植的谷物,根据猫的骨骼便可得出答案。
于是,团队对猫遗骨中残留的胶原蛋白的氮含量进行了测定。事实证明,在波兰发现的近东野猫的骨骼含氮量介于欧洲野猫、人及狗之间。“这些猫很可能是机会种,不时以野生猎物为食,但更多食用侵扰农田的啮齿动物。”玛格达莱娜·克拉伊卡兹总结道。
被家鼠吸引而来
农耕者踏上欧洲之时,老鼠也随之而来——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动物考古学家托马·库奇(Thomas Cucchi)于2020年5月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提出了上述观点。
他对过去4万年间生活在近东、欧洲地区的829只小家鼠的化石进行了基因检测以及碳定年法分析,从而证实了小家鼠出现在东欧的时间与最早的农耕者踏上欧洲大陆的年代(约是公元前4600年)相吻合。
根据托马·库奇的说法,“这些出没在农耕者家中米仓及水井附近的小家鼠源自近东野外,它们的祖先很可能是嗅到谷物的味道才随着农耕者迁徙至欧洲。同样地,嗅到猎物味道的猫也跟了过来”。
因此,这也能解释为何猫的行为有别于其他驯化动物。同位素分析清楚地表明,猫的生存并不依赖人类投食,且考古学痕迹佐证了猫过去并没有在人类住所定居。相比其他动物,猫的驯化进程显然要慢得多,比如狗早在15000年前便被驯服。新石器革命以来,人类又接连驯服了山羊、绵羊、猪和牛。
而每一次驯化,人类都与野生的物种建立起新的关系,令那些动物变得更为温顺,对人的依赖性不断提高,从而为人所用。不同的是,猫一直与人类保持着距离。“实际上,这是一例伴人物种(synanthrope)。”玛格达莱娜·克拉伊卡兹指出。
猫对人类生活的环境感兴趣,但却一点也不依赖人类。它们的情况与老鼠或鸽子类似,只不过猫更可爱。早期的农耕者无疑非常欣赏猫与生俱来的本领,它们不仅追捕啮齿动物,还能驱赶蛇和蝎子。
在让-德尼·维涅(Jean-Denis Vigne)眼中,人与猫由来已久的情缘创造了无数个美丽的故事。这位与托马·库奇共事的动物考古学家于2004年在塞浦路斯岛获得了一个惊人的发现。
“我们发现,在一个年轻人的墓穴中,同时还有一具约8个月大的猫的遗骨。在此墓穴中,人与猫面对面合葬。”他描述道。人与猫合葬的场面体现了两个不同物种之间的亲密关系。此外,这只猫的牙齿与骸骨比该地区同时期的猫都要大上许多,从侧面证明了它的伙食不错。最叫人意外的是,这个墓穴的年代可追溯至公元前7000年!
公元前 7000 年,安纳托利亚的亚非野猫与最早的农耕者结伴安纳托利亚的亚非野猫随着最早的农耕者迁徙至欧洲。考古学家在塞浦路斯挖掘出与人类合葬的该种野猫的遗骨
在塞浦路斯岛上,让-德尼·维涅还发掘出了其他近东野猫的遗骨,最古老的恰与农耕文明出现的时间相吻合。塞浦路斯位于东部安纳托利亚地区以南75千米处,早在公元前9500年,最初的定居人口就已在该岛种植谷物并饲养动物。这与东欧地区的情况类似,但早了5000年。研究人员推测,塞浦路斯岛的猫也是随着最早的农耕者来到岛上定居,它们捕食那些啃咬粮草、船只的老鼠,并且部分猫可能已被驯化。
狩猎助手
人与猫的联盟在全球普遍可见。2016年,让-德尼·维涅在中国陕西五庄果墚遗址挖掘出新石器时代猫的化石。
公元前 3500 年:豹猫出现被驯养的迹象。一些猫科动物已与人类生活在一起,如中国出土的豹猫及亚洲野猫的化石显示它们生前有被驯化的迹象,但亚非野猫很快便取而代之
它们生活在公元前3500年,是豹猫的一支,或因善于捕杀褐家鼠、仓鼠而被人类纳入麾下。此外,此次考古成果再次见证了人与猫之间的情缘:那些豹猫的牙齿严重磨损,已然不适合捕鼠,它们之所以能在人类世界终老,显然是因为受人援助。
然而,彼时的豹猫并未留下任何后代,而是被近东野猫彻底取代了。这一亚非野猫的亚种很可能有些“小聪明”,与人类的同居生活更和谐。是因为近东野猫不怕生,还是因为更适应长途旅行,抑或与其他驯化动物更合得来?
无论如何,近东野猫取得了全面成功。埃娃-玛丽亚·热格尔团队的遗传学研究表明,自公元前1000年起出现了猫的第二波迁徙浪潮。此次浪潮的主人公仍是亚非野猫,只不过它们跟随的是埃及人。
一些描绘了该时期生活的画作显示,猫是狩猎的好手,能把鸟带给猎人。此外,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猫已融入人类家庭生活,比如有画作展现了猫在妇人椅子下打盹的景象。
公元前 1500 年:亚非野猫风靡埃及。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亚非野猫的非洲变种也迁徙至世界各地(图为古埃及后期的猫木乃伊)。现今的家猫都是这种猫的后代。
事实证明,第二波迁徙潮的威力比此前的更大。“源于埃及托勒密王朝的猫很快在整个地中海地区开枝散叶,”埃娃-玛丽亚·热格尔介绍道,“遗传学数据表明,它们甚至取代了古老的安纳托利亚猫一脉。”或许第二波迁徙的猫通过杂交吸收了第一批猫的基因,如今欧洲野猫就面临被家猫取代的威胁。根据最新的数据模型,欧洲野猫可能在两三百年后消失。
公元前800年到公元1300年,来自埃及的猫在欧洲大陆扩散:自7世纪起,它们的后代在波罗的海沿岸的维京人定居点扎根。
它们还顺着丝绸之路到达亚洲,而后征服了美洲和澳大利亚。这也算不上惊奇,毕竟船舱中鼠患严重,啮齿类动物会啃咬、破坏船上的绳索和皮革部件,因而猫在航运中能派上用场。一直到20世纪,英国海军的军舰上都有养猫。现今,仅有南北极和个别小岛上不见猫的踪迹。
这群源自埃及、随后征服世界的猫与其野生近亲几乎没有本质区别。通常来说,驯化的过程往往伴随着显著的形态学、行为和遗传学变化,但驯化只给猫带来了极微小的生物学影响。不过多少还是有迹可循,比如与狗一样,家猫的吻部较短。埃娃-玛丽亚·热格尔团队还通过基因检测追踪到,在公元1000年前后,使猫获得大理石纹毛被的基因出现,取代了奥斯曼帝国时期猫的虎斑纹基因。
专为人类发展的语言
直至19世纪,人类才得以在猫的基因组中留下印记。彼时野猫的栖息地不断缩小,导致其种群锐减,它们对家猫基因组的影响也越来越弱;人类还选取猫的某些特征,人为地培育新品种。
尽管如此,猫的驯化效果仍然十分微妙。这在埃娃-玛丽亚·热格尔看来不足为奇:“通常,被驯化的动物都是群居动物,熟悉群体的等级制度,这也是它们能听从人类指挥、接受人类作为首领的前提条件。然而,猫的情况并非如此。”对野生猫的样本统计显示,猫多是独居的。
另一方面,猫实打实地对人类生物学产生了影响,例如猫身上的一种寄生虫困扰着近半人群。这种寄生虫还增加了某些物种对猫的吸引力。“家猫甚至独创了与人类交流的语言,”让-德尼·维涅指出,“野生的猫仅有少数能发出‘喵喵’‘嗡嗡’的哼叫声,且基本只涉及年幼的猫。”
为了在地球上不断繁衍,不愁吃喝,猫想方设法与人沟通,吸引我们的注意,甚至在“猫奴”身上实现了“反客为主”!
撰文 Anne Debroise
编译 廖宏鸿
推荐
宠物
- 1自然立耳的犬有哪些?必须要经过人为的剪尾和断耳362
- 2盘点几个不干正经事的汪星人:关于汪星人的3条谣言你信了哪一条190
- 3向前辈老战友致敬的话 再见,无言的战友感谢你多年179
- 4养金毛幼犬最大的忌讳,金毛犬最不喜欢这7种行为474
- 5狗在求偶的时候会做什么动作?科学家们找到了与狗交谈的最容易理解的方式178
- 6回忆最好听的十首歌曲:回想过去那些治愈歌曲493
- 7猫和狗为什么不直视人的眼睛?我们的认知是否过于闭合了415
- 8刚满月的狗狗喂养注意事项:宠物托运知识狗狗体重科学判断法481
- 9世界最凶猛十大名犬品种排行榜:盘点世界上最凶猛的五种犬类442
- 10猫咪和人一起睡对猫咪有什么坏处?和猫咪睡觉要注意什么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