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鱼养殖与销售方案:娃娃鱼特色养殖项目建议书
一、项目名称:霍山县磨子潭镇胡家河村娃娃鱼养殖项目
二、项目背景:大鲵,俗称娃娃鱼,属两栖纲大鲵属。大鲵属有两种,即中国大鲵和日本大鲵。中国大鲵是二类保护动物,其经济价值高,在美食、保健、医药、观赏等方面均具有广泛开发利用的前景,因而颇受社会各界关注。大鲵是一种传统的名贵药用动物。现代临床观察发现,大鲵具有滋阴补肾、补血行气的功效,对贫血、霍乱、疟疾等有显著疗效。同时,大鲵也是一种食用价值极高的经济动物,其肉质细嫩、风味独特、营养价值极高,其肉蛋白中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有8种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
在我国,大鲵主要产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的支流中,大多生活在深山峡谷的溪河之中。
大鲵性情温驯、食性杂,其天然食物包括鱼、虾、蛙、软体动物、肉类、水生昆虫和贝类等。大鲵的生长速度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比自然条件下快得多,在适温下大鲵从1公斤长到5公斤只需1年时间,经济价值十分可观。
2.1项目区概况
霍山县磨子潭镇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地处北纬31°03′—31°33′,东经115°52′—116°32′之间。东与舒城县比邻,南与岳西县相望,318省道、六潜高速、东太公路及村村通阡陌纵横,网布全境。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影响,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3-15℃,无霜期220天左右,平均降雨日为141天,最少111天。年降雨量在1300-1500毫米,项目区的森林覆盖率90%以上,气候湿润,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光、热、水条件优越,非常适合大鲵的生长,由于我县较早地实行了生态保护,项目区的野生大鲵均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据专家观测,其数量呈上升趋势。
2.1.1社会经济状况
胡家河村有393户人家,1349口人,共有7个村民小组,居住分散,本地主要收入种植业,如板栗、茶叶、中药村等。
2.1.2教育文化
小学毕业占全村人口15%,初中毕业占全村人口67%,高中毕业占全村人口15%,大学毕业占全村人口3%,文化程度普遍比较高。村中有自己的小学和初中,高中仅在3公里以外的磨子潭集镇。受教育条件相当好。
2.1.3农业发展概况
胡家河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仅仅依靠农业发展起来,村里人的大部分收入都来自于农业生产。村里的青壮劳动力40%外出务工,还有相当一部分在家从事种养业,说明村里的经济生产目前还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
三、项目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分析
3.1可行性分析
3.1.1水资源
项目区水源充足,符合大鲵用水标准。具体在水源上,系山区溪水,水清、凉、净;在水温上,水温在以10~18℃之间;在水质上,溶氧丰富,在3.5mg/L以上,PH值在6.5~7.5。水中的总硬度和总碱度及氯化物、硫酸盐、硅酸盐、氨态氮等均在渔业用水标准之内。
3.1.2环境
项目区环境安静、阴凉、空气清新,四周群山环绕、树木茂盛、人烟稀少、环境相对独立,另外,当地交通便利,当地距离六潜高速公路仅3公里,并且村组均有公路通达。此外磨子潭镇有着丰富的淡水资源,湖泊众多,可以为大鲵养殖提供充足鱼虾等的饵料当地鱼虾蟹等饵料资源丰富。
3.1.3政策
项目区是大鲵主要栖息地之一,当地政府及林业部门对大鲵的生存环境进行了较好的保护,群众的环保意识也处于自觉的状态,加之国家实行了退耕还林政策,生态环境日益趋于优良,这就为大鲵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环境资源。
3.2制约因素分析
尽管当地的温度条件可以不能保证大鲵的繁殖率生长,但夏季来临时由于暴雨易形成短暂的洪水,因此需要采用山洞养殖来控制温度并保证减少养殖风险,这样就需要更高的建设成本和技术支持。
当地农民在大鲵养殖方面没有相关的经验,需要专家技术人员的不断指导和自身的不断摸索。这样就增加了成本和养殖成活率的风险。
3.2项目的必要性
3.2.1本项目的实施是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霍山县磨子潭镇生态资源优势明显,大鲵的养殖产业化开发前景较好,该镇胡家河村的30%农户具备利用原生态繁养的条件,是山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和致富的有效途径。
3.2.2有利于促进全镇整村扶贫开发的顺利实施。开发式扶贫的主要课题是研究如何发展山地农业,其中一条就是培育特色产业,保护生态发展经济,因此,抓住大鲵繁养发展机遇,建设大鲵特色基地将极大促进山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促进农民,特别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从而促进新农村建设顺利实施。
3.2.3符合国家及省市县有关政策,且群众积极性高。大鲵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繁殖率极低,生长缓慢。近年来,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鼓励科技人员研究大鲵的生殖规律,允许人工繁育养殖保护野生大鲵。
四、主要技术内容
4.1技术要点及解决途径
4.1.1技术要点:
① 大鲵人工模拟生态繁育、人工养殖规模化模式研究推广。
② 幼、成鲵驯养管理,饲养种类、配比系数,生长速度,病虫害防治。
③ 亲鲵性成熟度,与个体重、怀卵量,生殖季节及自然环境诸因数相互间关系的控制。
④ 探索总结大鲵开发性保护之路。
⑤ 布点修建10处仿原生态模拟繁育池。
⑥ 年产商品大鲵1万尾,大鲵苗5万尾,实现产值1.8亿元。
4.1.2解决途径:
在本镇辖区内选择小河等河谷等,利用天然形成的河道,就地取材,修建原生态模拟繁育池,投放亲鲵,在繁殖季节按照成熟度药物催产,达到产卵、孵化、获苗的目的。同时利用小溪、庭院修建养殖池,进行幼鲵和成鲵养殖,实现集约化养殖,规模化经营的新型产业。
4.2技术路线、技术措施
繁育路线:后备亲鲵 配比 培育
选场 设计 建池 消毒 放水 调水
亲鲵 选时催情 交尾 受精 产卵 养护 孵化 管理
出苗 饲养 幼鲵
养殖路线:
建池 消毒 放水 投苗 幼鲵 饲养
管理(3年)
优良大鲵 驯养 亲鲵
成鲵 优选 淘 汰
商品鲵 出售
措施: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接受林业管理部门的管理和支持,在专家的指导下,借鉴经验、吸取教训,本着寻求政策支持,争取资金扶持,重点保护,严加监管,繁养结合,以繁殖为主扩大种群数量形成产业发展。
4.3预期成果形态
4.3.1在模拟生态环境中达到繁育大鲵种苗,成功率达80%以上。
4.3.2指导大鲵人工养殖,缩短生长周期,使幼鲵在养殖池里经3—5年饲养为成鲵,每尾重达2—3公斤以上。
4.3.3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新的资料。
五、市场分析预测
1、国内外市场调查
野生大鲵是国家的保护动物,禁止上市,人工养殖因量少,价格升幅急剧。1985年每公斤10元,1990年每公斤40元,2000年尾重2.5公斤左右的每公斤800元,广东等地每公斤2000元。目前,种鱼2公斤以上每公斤4000元,商品大鲵每公斤1600元,广东、北京等外地3000—4000元。
2、市场分析预测
大鲵在野外繁殖率低,生长缓慢,0.5公斤的个体须4—5年。在人工强化饲养下,从幼苗到2.5公斤重的大鲵至少需要4—5年的时间。养大鲵与养鱼、养鳖相比,再发展10年,它的产量仍赶不上鳖产量的万分之一。因为鳖的繁殖率高生长快,通过加温16个月可长0.5公斤。而大鲵在高温下无法生长并有生命危险。所以,按照目前的速度在百年内也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加上对它药用、科研价值和作为高级化妆品原料的认识,其需求量必然会急剧增加。
六、预期经济、社会效益
1、经济效益分析
项目完成后,全镇发展大鲵驯养200户以上;完善大鲵人工模拟生态养殖技术的培训服务体系,开发保护营销体系;新建10处规范化原生态繁殖点,亲鲵驯养场5处。拥有亲鲵300组(1500尾),养殖成鲵4万尾。每年可出商品鲵1万尾,繁育幼鲵5万尾。若幼鲵按800元1尾,商品鲵4000元每公斤,每条商品鲵平均重2.5公斤,利润率40%,税率8%,预计:
(1)年销售收入14000万元。其中:
幼鲵:5万尾 ×800元=4000万元;
成鲵:1万尾×2.5×4000=1亿元。
(2)年税金:14000×8%=1120万元;
(3)年利润:(1400000-1120)×40%=5152万元;
(4)投资利润率:(5152-500)÷500=930 %;
(5)对发展地方经济贡献:项目建成后,我镇可带动我县适宜地区,开发现有河、溪,建设人工模拟生态繁育场,新增大鲵苗种繁育户100户,投入亲鲵200组,预计5年内,可建成年产商品幼鲵6万尾、年产商品鲵4万尾10万公斤,增加销售收入 5亿元,农民增收3.04 亿元。
2、社会效益评价
可发挥地方野生资源优势,繁育优良种苗,保护生态环境,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并进行开发性保护濒危动物,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农民收入,可就地消化劳动力,帮助山区人民致富。
3、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前景
本项目完成后,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可推广应用到水产养殖领域,并能在研究同种生物进化方面提供参考。第一,可实现人工繁育幼鲵,补充野生种源,促进大鲵种群数量增加;第二,可实现工厂化养殖,为长江中上游无污染支流建设大鲵生态繁育提供建设资源;第三,可为水库、池塘、坑塘、庭院饲养大鲵提供技术规范。
七、投资估算
项目总投资1255万元,其中:实验研究、培训、编制规程工作经费90万元,建标准化原生态繁育池965万元,生产流动资金60万元。详情见下表。
八、实施方案及进度安排
1、项目阶段实施方案
第一阶段: 为基础建设和准备阶段,完成模拟生态繁育和人工养殖基础假设工作,摸清不同的饲料系数,掌握不同病害防治技术。
第二阶段: 研究试验阶段,完成模拟生态繁育和人工养殖各项技术方案的试验,编制模拟生态繁育和人工养殖规范。
第三阶段: 总结验收,全面推广。
2、项目总体进度时间安排:
项目总体进度时间需5年,第一阶段:项目实施的第一年;第二阶段:项目实施的次年至第四年;第三阶段:项目实施的第四年至第五年。
九、项目论证结论
《大鲵原生态规范化繁育养殖建设》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勉县农业产业区域规划,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该项目的实施,能有效保护珍稀物种,又能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开辟新途径,既是致富工程又是绿色产业工程,具有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