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最常见的小杂鱼都有什么品种?以前河沟里常见的小杂鱼
趴地虎是以前最常见的一种“小杂鱼”,它身上有着类似于虎纹一样的黑色斑纹,而且喜欢栖息在水底的泥沙上,所以才有了趴地虎这个名字。
曾几何时,趴地虎是人不太关注,甚至有些讨厌的一种鱼,因为钓鱼钓底时最闹腾的就是趴地虎了,但如今趴地虎摇身一变成了紧俏货,市场上一斤售价60元,还有些供不应求。
那么,曾经几乎随处可见的趴地虎为何如今很少见了呢?它又为何从被讨厌的鱼变成了“紧俏货”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趴地虎是什么鱼?
趴地虎是一种鱼的俗称,它的学名并不是沙塘鳢,因为沙塘鳢是虾虎鱼目沙塘鳢科沙塘鳢属下8种鱼类的统称,其中在我国分布的就有5种,它们是鸭绿沙塘鳢、中华沙塘鳢、暗色沙塘鳢、河川沙塘鳢以及海丰沙塘鳢。
中华沙塘鳢
在这五种沙塘鳢中,以暗色沙塘鳢、中华沙塘鳢以及河川沙塘鳢的分布最广,其中中华沙塘鳢和河川沙塘鳢以长江为界,前者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的淡水流域中,后者则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流域中,只有暗色沙塘鳢在我国南北方都有分布,而且它要比另外两种更加常见,所以,趴地虎说的其实就是暗色沙塘鳢(Odontobutis obscura)。
相比较其他的沙塘鳢,趴地虎的体色要淡很多,身体以淡灰黄色为主,体背有较淡的黑褐色大块斑纹。从外观上看,趴地虎虽然体长通常不超过10厘米,但它却身体粗壮,尤其是头部宽大略微扁平、腹部浑圆,两个半透明的大半圆形胸鳍非常的显眼。
趴地虎喜主要栖息在河沟、湖泊近岸多水草、瓦砾、石隙、泥沙的底部,属于一种底栖型鱼类,虽然它们的胸鳍不小,但是游泳能力比较弱,一旦被人发现,即使徒手都能很轻松的抓住它们,小时候去河里抓鱼虾蟹,没少抓住趴地虎。
不过,小时候通常抓到趴地虎都是扔回水里或者带回家给鸡鸭吃,如今想来简直是暴殄天物。趴地虎属于一种肉食性的底栖鱼类,它们主要以小鱼、小虾为食。
在繁殖期上,趴地虎比较的有意思,在每年的4-6月,雄性趴地虎会找一处避风、水流缓慢的岸边,在水深约1-2米处找一个石洞、破瓦罐或者蚌壳,然后在水中发出“咕咕”的叫声来吸引雌性。等到繁殖完成,雌性趴地虎会头也不回的离开,留下雄鱼独自的守护鱼卵,直到鱼卵孵化。
曾经无人问津的小杂鱼,为何如今价格不菲?
趴地虎曾经是被人随意丢弃或者是喂家禽的小杂鱼,而且许多喜欢钓鱼的小伙伴还恨透了它,因为只要钓底,水底有趴地虎,它们就会成群的闹窝,让人很是扫兴。但如今的趴地虎摇身一变成为了价格昂贵的淡水鱼,一斤的价格能到60-80元,这个价格甚至超过许多鲜活的海鱼,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有三个主要的原因。
第一:营养价值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鱼类的需求已经由早先的谁大谁受宠,变为了谁有营养谁受追捧,而趴地虎被证实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鱼类,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8.39克、脂肪0.98克、钙0.42克,还含有磷、铁、维生素等,尤其是人体所需的氨基酸,趴地虎是许多鱼类的很多倍。
这使得趴地虎除了作为一种肉类外,还具备一定的食疗保健作用,正是因为这样才抬高了趴地虎的身价。
第二:好吃。过去趴地虎被忽视,这导致了很少有人会去吃这种小杂鱼,但是都能够人们尝试过之后发现趴地虎竟然比一般的鱼要美味很多,这一方面是因为趴地虎肉中含有大量的鲜味氨基酸,能激发我们的味蕾,一方面是因为它属于肉食性鱼类,通常肉食性的淡水鱼味道都不会差,比如黑鱼。
正是因为这样,趴地虎与螺肉、河虾、竹笋、春韭并称为江南五大春菜名鲜。
第三:物以稀为贵。人总是会在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在以前,趴地虎随处可见时被人嫌弃,但如今趴地虎少了,再加上它们的口感和营养价值得到认可了,反而开始珍惜了。
但是,越少了,显然价格就越高了。而趴地虎的减少,一方面与得到认可后过度的捕捞有一定的关系,主要还是因为水体的污染和干旱。趴地虎喜欢栖息在水草丰盛的地方,而如今随着水污染的加剧,想要找到一处干净的水体已经比较困难了,而趴地虎对污染的耐受能力非常差,这样久而久之就变少了。
其次,如今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气候变化也很大,南涝北旱更是时有发生,而旱涝对于趴地虎来说都是致命的,因为涝就意味着水流速度增加,而涝的季节通常都集中在4-6月,也就是它们的繁殖期,而旱更直接,水体干涸后,它又无法像泥鳅一样钻入泥中躲避,只能活活的被晒死。
写在最后
其实,不止是趴地虎,像屎光皮(鳑鲏鱼)、白条鱼等,这些鱼都是我们小时候能够成群看到的鱼,但如今它们的数量都已经不是很多了,它们减少的主要原因其实是污染和气候导致的。不过,目前趴地虎已经实现了人工繁育,一旦被推广开,或许能对野生的趴地虎带来一些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