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话说狗不嫌家贫后面是什么?狗不嫌家贫下一句是什么话
中国语言十分丰富,让外人瞠目结舌。
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许多经典语言,非常有哲理。
如,曾有这样一句名言: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这句话,从古至今也是非常流行的。
穷人养狗,狗是不会嫌主人家贫的。因为狗与主人朝夕相处,穷人再穷,也不会让狗饿着肚子,只要穷人有一口饭,一勺汤,都会给狗吃,给狗喝的。
上半句话的主要意思是,狗懂得报恩,它不会嫌弃主人穷,更不会因主人家贫而反目成仇。这是对狗的称赞,对狗的评价,对狗的歌颂。
下半句是:儿不嫌母丑。
其实整句话都好理解,没有什么疑难之处。
但是,古人为什么偏偏要把这句捧为经典,流传至今呢?
笔者认为,狗确实是不会嫌弃主人的,那怕主人再穷,只要狗看见主人,就会摇头摆尾,表示欢迎。
而人呢,就不一样了。
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儿嫌母丑的例子。
当然,这只是极少数甚至是个别的。即使是少数甚至是个别,但影响非常坏。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真的是实有其人其事,还是人们胡编乱造?笔者虽然不得而知,但确实有这样的人,他们会嫌父母,嫌弃家庭。感到自己不如别人时,常常会抱怨:我为什么会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父母?甚至他会说:“如果我是富二代就好了”;“如果我出生在有身份有地位的家庭就好了”;“如果我父母是大官就好了”.......
如此等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不时会听到身边的人会这样的抱怨和那样的抱怨。
人,正因为有这些想法,才会出现下半句,“儿不嫌母丑”的说法。
我想,作为人,因为人有思维,会想象,会比较,会嫌贫爱富,还有虚荣心强,就不像狗那样忠实于主人,一心一意爱主人。
从古至今,有极少数人真的不如狗,他们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不孝敬父母,有的对父母不仅不孝顺,而且会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虽然是极个别现象,但影响极坏;二是嫌家贫,嫌父母没有地位、没有身份,长大后对父母不管不问,所以导致“父母将儿女告上法庭”的例子也绝非个别;三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如有奶就是娘,有钱就是爹,这些语言对人们也有一定的不良的影响。反过来说,如果没奶就不是娘,没钱就不是爹了吗?
所以,作为人,一个更高级的动物,不要连狗都不如。
作为儿女,我们要孝顺,要关怀,要常回家看看年老的父母.....
希望不要再发生父母死在家中,连儿女都不知道的惨景.......
还是牢记这句话: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
注: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