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会对你的孩子说要努力吗?你会一直等,一直等一直等到别人来教训你的孩子吗
前几天,因为在公共餐厅孩子吵闹,在读女大学生教训了孩子,引起了双方的纠纷,言犹在耳啊!这不又发生因孩子在公共场所遛狗而引发的冲突。
小孩在社区里遛狗,狗挣脱了绳索,窜到了一对母子身边。儿子受惊吓得跌倒在地,母亲大怒捡起路边的鹅卵石,追打小狗。
遛狗小孩的外婆过来后,打了外孙两耳光,但对方嫌打得太轻,受了委屈的孩子把矿泉水瓶扔了过去,母亲则以鹅卵石还击……
事情起因,只是因为孩子被小狗挣脱牵绳,小狗的疯跑和叫唤,吓哭路过的孩子。但是从头到尾小狗和她家孩子连一丝丝边都没沾到。她就拿着鹅卵石往死里追扔小狗,现在小狗股骨头韧带拉伤,医生说要做手术。
儿子的外婆听到响声下楼来给她赔礼道歉,孩子的外公下楼来摸摸她孩子问有没被咬到是否要去医院,外婆在批评我儿子为什么没牵好绳子的时候,她说批评不够要打耳光,外婆就打了我儿子两耳光,在打的同时,她边说打得轻了不够,边捡起花坛里2斤重的大鹅卵石,像扔狗一样扔过去。一块砸在儿子身上…………
这件事动手固然不对,但是自己的孩子疏于管教是不争的事是。对于管教自己的孩子,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孩子失控的场景,我们经常会在医院、公园、公共汽车上遇吧,小孩子不停地哭闹,家长怎么劝都不行,脾气不好的家长最终给孩子一巴掌,这下子仿佛江河决堤,孩子的哭声更加响亮了。家长们当然希望孩子能够在公共场所形成良好的习惯,但是孩子经常是无法控制好自己。家长们也因此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想制止又找不到合适的方法,不制止会担心孩子以后愈演愈烈。
孩子在公共场所吵闹,是有着一定的心理依据的,不能仅仅归于孩子没有教养。有的孩子是因为别人尤其是家长的干预影响自己的情绪,因此而大哭大闹,还有的孩子是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或是害羞而大哭大叫。就比如有的孩子平时摔倒根本不会哭,但是人一多的时候就会大哭大叫。还有的孩子知道父母在外人面前不会拒绝自己的要求,仗着有外人在场,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在公共场所变得更加放肆。
这些原因都是根源于孩子天性,是孩子气的行为,是孩子不成熟的表现。对待这样的吵闹,家长们要予以引导。进入公共场所前,就要明确告诉孩子保持安静,这比进入公共场所时一再提醒有效果的多。
大一点的孩子在公共场所无法做到保持安静,就是品行上的问题了。这样的孩子冷漠自私,不知道尊重关心他人。家长在纠正孩子在公共场所不良行为的同时,还要着重塑造孩子的品格,让孩子从心理上关心尊重他人,时刻注意自己在公共场所的表现。
无规矩不成方圆。生存,必须是在一定的规则内进行的。我们应该尽早让孩子明白:这个世界不会围着你转,顺应规则,才能更安全、更自由。
以身作则
孩子的言行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家庭的教养。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明白礼仪规则,这就要求父母管好自己、做好自己,并教会孩子。
教孩子不要在公共场合大声哭闹,自己就要做到不在人群里旁若无人地大声喧哗。
教孩子遵守秩序,家长就要在需要排队的场合按规矩排队。
教孩子节约资源,从随身携带可重复利用的购物袋开始。
教孩子保护环境,自己就要谨言慎行,不随处乱扔垃圾。
……
都说“当面教子”,不是说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当众打骂管教就好,更重要的是父母应该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用行动告诉孩子规则是什么。
随时随地
对于孩子的规则教育应该是随时随地的。
睡觉、起床要按时。
吃饭时,安静坐在餐桌旁,不随处跑。
玩游戏时,要遵守规则不耍赖。
过马路时,告诉孩子“红灯亮时绝对不能通过”的训导。
……
在家长以身作则的前提下,规则应该是渗透在生活琐事里、无处不在的。
循序渐进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该学会遵守不同难度或要求的规则。
以“集中注意力”为例:
2岁~2岁半的孩子,要求Ta每天安静20分钟,专心致志做一件事情。
4、5岁的时候,安静专心一件事情的时间可以延长到40~60分钟。
孩子的思维跳跃,很难一次说教就能记住并按照规则行事,这就需要家长十足的耐心,反复提醒,直到养成习惯。一蹴而就不可能,揠苗助长更要不得!
尊重差异
家长应该在孩子做事之前讲明规则,同时也允许孩子提出自己的意见。此后,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或意愿去做他喜欢的事情。实际上,这样往往不仅孩子的工作会完成得较顺利,而且相关规则也遵守的比较好。
规则先行,尊重孩子的性格差异!
规范的“三区段”
要让孩子知道,并非所有的行为都是能够被接受的。因此,父母的职责是对行为设定规范。父母应该根据自己和社会的价值观给孩子立规矩,可考虑使用“三区段”方式:
绿区:是被认可及合适的行为。这是我们要求孩子采用的行为、允许孩子去做的行为。
黄区:是不被认可的不当行为。但是,由于特殊的理由也能被容忍。比如孩子在生病的时候可以睡懒觉、在周末的晚上可以多看一会儿动画片。
红区: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容忍的行为。包括会危害自身或他人幸福的行为,也包括不法的、邪恶的、不道德的和其他不被社会接纳的行为。
在对不适当的行为设立限制时,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遵从或违反了这些规定的后果。良好行为的后果可以是正面的关切、赞扬、特权或奖赏,不良行为的后果是不予关切、特权的丧失或没有奖赏。
全家遵守规范
我们定下了孩子的行为规范。当然,这个规范要基于爱,要合理,要让孩子能够看明白,而这些规范通常指的就是“家规”。
朋友的儿子两岁了,能上餐桌吃饭了,于是她就要求他:“在吃饭时,不准随便离开餐桌,不准玩玩具,但可以坐着不吃。”作为规则,两岁多的孩子应该能明白了,至于合理与否,朋友的解释是:“不吃只会影响到他自己,而离开餐桌、玩玩具,我们就得管他,影响了我们正常进餐。我就是要让他从小明白,你可以影响你自己,却不能影响别人。”
规则定好了,便要求所有照顾孩子的人都去遵守,否则,一看见孩子不吃饭,奶奶就急着去喂,那么孩子又怎么能接受和适应这个“家规”呢?
违反规范就惩罚
当孩子违反规范时,便要受到适当的惩罚。运用惩罚的方法时,必须注意下列几项:
1 在不当行为发生时,当场予以批评
也就是说,对孩子犯错一定要“抓现行”,越小的孩子越应如此。否则,等你什么时候想起来再去批评孩子,小孩子也许已经忘了他干的坏事,而大孩子则已经想好了应对你的“策略”。
2 要说明行为不当的理由和后果
到底是违反了规范本身,还是其他超出“家规”范围之外的、不能被接受的不良行为,这些行为有什么后果,都需要给孩子讲明白。
3 不宜采用“比较式”批评
也就是说,少说“小明都不睡懒觉,你为什么还睡呀”之类的话。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家庭环境也不同,这样的比较常常有失公允。
4 不要批评孩子不会做的事情
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学习中,孩子半天学不会,父母就容易说出“你怎么这么不认真”之类的话,其实孩子未必是不认真,只是暂时学不会而已。
5 不要借助他人的权威来批评
“等你爸爸回来再收拾你。”“明天我把你的表现告诉老师去。”这样的话只会让孩子看出你的苍白无力,他才不会怕你呢!
6 批评要简明扼要,一语中的
有的父母长篇大论说了一车,孩子也没明白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孩子还没有那么缜密的思维来消化你的论述,最好的办法是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到底哪儿错了、为什么错。
正确运用惩罚手段
对于0~3岁婴幼儿来说,“暂停”是一个很普遍的行为不端的后果。正确使用的方法是,孩子被短暂地隔离,不得与同辈及照料者有正面的接触。假如能正确地运用这个方法,就可以很有效地帮助孩子停止不当的行为,然后平静下来,并有一个比较正面的的新开始。
很不幸的是,太多家长和照料者都不会正确地运用“暂停”,他们除了隔离,还加上粗暴的言行,让孩子感到被排斥和被侮辱。这种损伤人格的做法,其实并不会带来多大益处。
另一个家长常用的惩罚手段就是打一顿。许多打孩子的父母解释,他们这样做真的很见效,孩子立刻就老实下来。其实,许多孩子正是为了避免皮肉之苦才遵从父母的。这种责打措施虽然在短时间内能马上见效,却葬送了教导孩子学习自我控制及解决问题的机会。
另外,打孩子还常常会造成反效果。因为它使孩子感到无力、不公平,还有可能怨恨父母。在挨打之后,孩子思考更多的是报复,而不是自我改进。还有挨打之后羞辱的感觉,也可能使孩子觉得自己并没有做错,或者计划如何避免在下次再犯时“被逮到”。
惩罚时父母的态度
在惩罚孩子的时候,父母最好的态度是处之泰然,是平静的、不动怒的。愤怒的父母会教导出愤怒的孩子,安宁的父母才能教导出安宁的孩子。
任凭孩子大叫大嚷,妈妈还是可以继续抱着他,轻轻地拍拍他,使他明白,受惩罚时妈妈仍是爱他的。但是,请不要给孩子太多关注,这样他才会明白,不守规范是不会得到额外的注意的。
惩罚后切勿翻旧帐
惩罚完了,孩子静下来了,父母仍是那么平静,一切便可继续。如果父母对孩子有持久的不满情绪,时不时就提起这档子事,那么孩子也会持久地不高兴。
请记住,惩罚的目的绝不在于发泄成人对孩子的不满情绪,而在于帮助孩子明白正确行为与越轨偏差行为之间的分别,帮助他成长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并且不需要外在监督就能自重、自持与自律。
灵活应对孩子的反应
孩子对于惩罚的反应很可能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不爱说话,当然也不会哭闹,但是他们对于父母说的话或做的事极为敏感,而且深受影响。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最好去多了解他们,而且尽量少惩罚他们。
有些孩子被责备时可能会一直号啕大哭,并发誓再也不敢了,这样看来,必要的惩罚对他们确实有效。
在惩罚那些任性、倔强的孩子时,他们可能会反抗。要管教这类孩子,最好避免硬碰硬或长期对抗,只要简单扼要地指出他们哪里做错了就可以,然后让他们参加一些活泼好玩的活动,尽快转移掉他们的注意力。
惩罚,要建立在尊重的前提下,允许孩子保留他们的自尊及权利。当孩子能明白家长设定的规范、同时又有控制自己的概念时,他们从小就不那么容易犯错
我们发现,孩子小时候没有培养良好的规则意识,此后会很难纠正那些不良习惯。外面的世界很残酷,你必须成为一个有教养、守规则的人,才能立足。爸爸妈妈们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小就放纵。再小,也总是要长大的。你不教育Ta,总会有人代替你教训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