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悟之人的言谈举止,破迷开悟侃烦恼,三四O
失传技艺异闻录(之三十七)
微型马戏一招鲜:猴戏表演(7)
标题导读:宰相府来了孙慧郎#驯猴为仆的黑幕
古代高官爱养猴。上一章聊到,唐昭宗贵为一国之君,豢养的宠猴叫“孙供奉”,只因自身寄人篱下,此猴成了他唯一的精神寄托。
无独有偶。明初丞相胡惟庸,驯养的一只灵猴叫“孙慧郎”,待人接物颇乖巧。其实,府邸不乏侍奉之人,甚至一唤一大群。那么,丞相大人为何要养猴儿,难道仅是为了娱客取乐?
不说不知,其中潜藏的隐情非同一般。
宰相府来了孙慧郎
胡惟庸作为凤阳老乡,追随朱元璋一路打拼,攻关夺隘,出生入死。朱元璋称帝后,胡惟庸颇受宠信,被委任为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胡惟庸一朝权在手,便日益骄纵跋扈。后来,胡惟庸嘴巴和肠胃都吃累了,又挖空心思寻找新的取乐方式。他派人去山里捉来猴子,高薪聘用驯猴艺人,调教猴子诸多酒场应酬的技巧。
据明人刘玉《巳疟编》记述:“胡惟庸蓄胡孙(猢狲)十数,衣冠如人,可至,则令供茶行酒。能跪拜揖让,吹竹笛声尤佳。人称之为‘孙慧郎’。”
译作白话意思是,胡惟庸家里驯养了十多只猴子,都穿着衣冠服饰,一旦有客人前来,它们便会端茶、斟酒,忙的不亦乐乎。除此之外,不少猴子还会向客人行跪拜作揖之礼,甚至同时演奏一些丝竹乐器。
胡府驯练猴群很残酷,不听使唤的猴子就往死里打,最后只有10只猴子修成正果。
胡惟庸宴客时,他一拍巴掌,猴子们便穿着五颜六色的花衣裳出场了,它们分别给客人端杯敬酒,如果客人不喝,它们还会打躬作揖劝酒,客人一饮而尽,它们翩翩起舞以助酒兴,逗得客人们拍手大笑,开怀畅饮。
胡惟庸还特地给这些猴子取了个雅号,叫“孙慧郎”。
与唐昭宗宠猴“孙供奉”一样,胡惟庸的宠猴“孙慧郎”冠名同样是有来头的。
“孙”,与猢狲的“狲”同音。猢狲指身上长有密毛的猕猴。“孙”(狲)成了猴类家族的统称,或是代名词。例如“孙悟空”“孙供奉”等。
“慧”,聪慧、智慧。“孙慧郎”是指这些猴儿聪明伶俐,善解人意。
“郎”,指主人把猴儿视作儿郎看待,是对这种小生灵的昵称。
总而言之,给猴儿起名“孙慧郎”,体现了主人胡惟庸对这伙小家伙的深深宠爱。
胡惟庸与“孙慧郎”的故事,撩拨起著名漫画家丰子恺的极大兴趣,根据史实,特绘《孙慧郎》一幅,收录其《护生画集》中。
驯猴为仆的黑幕
按照常理来讲,胡惟庸作为当朝的丞相,在家中豢养几只猴子作为宠物,本是一件无可厚非之事。不过,对于此事,明太祖朱元璋看着心中却怎么也不舒服。
胡惟庸腐化成性,胡吃海喝已习以为常,还擅自决定官员人等生杀升降大事,曾一度引起朱元璋的反感。直至后来阅天下兵马,朱元璋越来越感受到胡惟庸居心叵测,而这几只不起眼的泼猴,便是他挑战皇权的重要砝码。
权力是把双刃剑。在明朝建立之时,作为开国皇帝的朱元璋,对麾下的开国功臣们就存有巨大的戒心。朱元璋为了能够监视属下的一举一动,特意设立了一个秘密的组织——锦衣卫。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锦衣卫是一个特务组织,成员一般都是身着飞鱼服,手持绣春刀的执法人员。
他们仅仅是锦衣卫的一部分,暗里勾当则鲜为人知。一些大臣们的家丁、奴仆以及街上的小贩,甚至家边的邻居,都有可能是锦衣卫,这些人的职责,便是监视那些皇帝认为颇不放心的官员。
历元、明两朝的重臣宋濂,曾任太子朱标的老师,因为对朱元璋有所不满,在晚上回家之后写了一首诗来发牢骚。
第二天上朝。朱元璋就点评了宋濂的诗句,并且还把宋濂头天晚上作诗时的表情,用一副惟妙惟肖的画记录下来拿给宋濂看,宋濂看到之后,眼珠差点惊落眶外。
还有一次,宋濂在家宴请宾客时,桌上的佳肴菜品清单,在当晚便被人送至朱元璋的案头。
国子监祭酒(官职名)在家中大发雷霆,不料所骂的每一句话都被人记录下来,第一时间呈送朱元璋,以此以后,这位官吏再也不敢鲁莽行事。
说来令人难以相信,有位大臣在家中与爱妾搓麻将,期间丢失了一张麻将牌,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直至第二天才被朱元璋亲手归还,吓得他一身冷汗。
由此可见,锦衣卫无孔不入,实在是令所有官员感到背后发凉。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朱元璋既然想方设法监视大臣,大臣们自然也要想出许多对策。
不得不佩服,胡惟庸“驯猴为仆”的巧计妙策,本身就是对锦衣卫渗透方式最好的防范,也是借以自保的得力举措。
猴子虽然也是灵长类动物,但不知道人心的险恶,更不可能成为朱元璋的卧底。胡惟庸能够找到这些不会说话的动物来伺候自己,又何苦提心吊胆地任用人类奴仆呢?
殊不知,“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在朱元璋看来,胡惟庸导演的这场“猴戏”,无疑隐藏着与自己对着干的图谋。
胡惟庸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以谋反罪翻船,最终朱元璋将其党羽尽数诛灭,由此引发了明初著名的“胡惟庸案”。
胡惟庸一死,他的“孙慧郎”们也树倒猢狲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