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古代的鬼和人能生活在一起吗?在古代传说中鬼在哪里栖身

人气:343 ℃/2024-07-10 02:07:09

我们从小被教育:思想家范缜与当时的封建迷信作斗争,写了《神灭论》。其实他的无神论根本不是主流,而且也没有说服多少人。只是今天把他抬高了而已。当时反倒流传着许许多多反面教材,这些故事,都是讲鬼去拜访不信鬼的人的。比如:

  • 阮瞻字千里,素执无鬼论,物莫能难,每自谓此理足以辩证幽明。忽有客通名诣瞻,寒温毕,聊谈名理,客甚有才辨。瞻与之言良久,及鬼神之事,反复甚苦。客遂屈,乃作色曰:“鬼神古今圣贤所共传,君何得独言无?即仆便是鬼。”于是变为异形,须臾消灭。瞻默然,意色太恶,岁馀病卒。

所以,只要能摆事实的时候,就尽量不要讲道理。

但这个故事竟然被写进了《晋书·阮瞻传》,就说明当时官方对鬼,还是持肯定的态度的。

我们小时候学过一篇《宋定伯捉鬼》的文章,讲宋定伯是如何慢慢套话,让鬼自己暴露弱点的。经常作为破除迷信的宣传文章,其实我想,这根本破除不了迷信,因为它也主张有鬼论,只是告诉人们碰上鬼不要怕,要和它周旋而已。

其实《宋定伯捉鬼》也隐含了一种民间故事类型:有致命弱点的英雄/妖怪。这个类型中最有名的是阿克琉斯的脚跟,《日本的昔话》里出云小冠者的额头,《西游记》杂剧里猪八戒自己说“独畏二郎细犬”,《西游记》里黄风怪自曝“除非是请灵吉菩萨来”,一直到武侠小说里的练门,比如陈玄风的肚脐,都是一贯的思路。

社会上其他人,基本都相信有鬼。而儒家人物持存而不论的态度,这方面讲得比较好的是朱熹:

  • 或问鬼神有无,曰:“此岂卒乍可说?便说,公亦岂能信得及?须于众理看得渐明,则此惑自解。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人且理会合当理会的事,其理会未得的,且推向一边。待日用常行处理会得透,则鬼神之理将自见得,乃所以为知也。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意亦如此。”

应该说,这个说法非常非常靠谱,人们应该研究该研究的事,暂时研究不了的,先放一放,等别的知识研究明白了,鬼神的道理自然也就明白了。今天的心理学可以模拟见鬼的过程,人类学、宗教学逐渐揭示了信仰的成因,这都是“日用常行处”慢慢“理会得透”的过程。这样包抄下去,一个个“魅”被“祛”掉,鬼神自然会慢慢失去领地。

不过,虽然几千年来鬼没有什么太大变化,但是以魏晋南北朝为界,人们对尸体的态度反倒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个时间之前,尤其是战国和汉代,人们非常重视尸体的防腐。大概是认为鬼魂在外面游荡一阵还能回来,所以那时候的有钱人下葬,都采取各种防腐方式(或者是他们认为有效的防腐方式),企图把尸体保存住。这里面最典型的,当然是马王堆的辛追老太太。她的棺木密封性极好,保证了细菌不再孳生。

当然,还有穿金缕玉衣保证尸体不腐的,这大概源于古代对玉的崇拜。《抱朴子》:“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但这显然是一种误解。金玉根本抵抗不了腐烂,有效的办法,还是得杀菌和隔绝空气。

魏晋之后,大概是佛教逐渐传入中国,人们更加信奉轮回之说。所以对原来那具尸体并不在意,如果要还魂,那还不如寻找一个新的身子呢。

这种故事到处都有,《西游记》里的李翠莲,和丈夫口角后,上吊身亡。丈夫刘全到阴司,阎王判他们一起还阳,结果发现李翠莲身死日久,尸首无存。查得御妹李玉英该猝死,便把李翠莲的魂灵推进李玉英体内,交还刘全。

如果暂时找不到一个新身体怎么办呢?也有办法,那就是做一个草人:

  • 唐黄寇奔冲,有小朝士裴,忘其名,移挈妻子,南趋汉中,才发京都,其室女路次暴亡。 兵难挥霍,不暇藏瘗,其为悲悼,即可知也。行即洛谷,夜闻其女有言,不见其形。父母怪而诘之,女曰: “我为浐水神之子强暴,诱归其家。厥父责怒,以妄杀生人,遽行笞责,兼逊谢抚慰,差人送来。缘夕旦未有托,且欲随大人南行。 ”俾拔茅为苞,致于箱笥之中,庶以魂识依止,饮食语言,不异于常。尔后白于严慈云: “已有生处。 ”悲咽告辞去。(《北梦琐言》)

这个女孩死后,“不暇藏瘗”,尸体肯定是坏掉了。但是她的灵魂竟然跟着爸爸妈妈一起走了好久。就是用一束茅草,放在箱子里,她的灵魂就可以在上面住了。只是很可能住得不舒服,找到了生处,就离开了。

搜索更多有关“古代的鬼和人能生活在一起吗?在古代传说中鬼在哪里栖身”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