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启示录纪录片:文轩好书,诞生记③
2023年1月12日,备受关注的新华文轩2022年度“文轩好书”名单揭晓。这些具有重要思想、文化、艺术、科学价值的图书,内容优质,效益突出,彰显了文轩出版高质量发展,以匠心铸品质,以品质树标杆,以标杆赢市场的决心与态度。为此,《读者报》旗下包括读者报媒体集群、第一读者媒体集群、熊猫侃书媒体集群在内的多个媒体集群将连续刊发“‘文轩好书’诞生记”系列报道,敬请持续关注。
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海拔超过4000米,有“地球第三极”之称。*********总书记曾在考察时指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高原之灵——青藏高原东部珍稀野生动物》,是一部由稀缺一手资料构成的、极为难得的“野外探险考察报告”,是一部以“野生动物 生态环境”为主题的“纸上纪录片”,是一部向世界展示我国青藏高原“世界第三极”魅力的佳作。用摄影语言讲好中国生态故事,《高原之灵》实为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意义重大而深远。
书名:《高原之灵——青藏高原东部珍稀野生动物》
作者:吕玲珑
出版社: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入选理由:500余幅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展示青藏高原东部珍稀野生动物与其所处的生境,呈现动物的灵动瞬间与野性美。
●用摄影语言讲述中国生态故事
《高原之灵》的作者是著名高原探险摄影家吕玲珑,他是《中国国家地理》特约摄影师,也是有着全球印刷界“奥斯卡”的“班尼奖”金奖获得者。他始终把自然的纯净作为镜头中永恒主题。40年来,吕玲珑每年用大半年的时间深入青藏高原,拍摄了大量高海拔区域的山、水、冰峰、峡谷、花卉、动物以及原住居民的生活细节,吕玲珑对这里的眷恋和痴迷可见一斑。
“摄影师表达的更多的是他对自然关注的人文情怀。”吕玲珑和他的拍摄团队便带着这份人文情怀,在蹲守地拍摄到了青藏高原东部野生动物们的真实的生活状态,每一个野性精灵都给他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和留恋,让他们知道了这些精灵在生活中也充满着温情。这些可爱的精灵们,为了延续生命,它们勤劳捕食、育幼,甚至是牺牲自己,表现出令人震撼的野性生命之美。
吕玲珑他们用数十万张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和部分高精度视频记录了雪豹、黑颈鹤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原羚、林麝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以及棕颈雪雀等高原珍稀野生动物与它们所处的生境,为动物学家、生态学家对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开展动物科学研究、自然生态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参考资料和重要的图像佐证。而《高原之灵》一书,通过从数十万张影像资料中精选的500余幅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及朴实的文字,以艺术与科普完美融合的形式,直观地向大众展示了真实、立体的“高原之灵”——青藏高原美丽的野生动物与其所处的生境,展示了“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高原景象,也充分体现了我国青藏高原东部地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书中涉及的拍摄地点——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是青藏高原东部野生动物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四季轮回,生生不息,在石渠这片土地上,高原上的野生动物诠释着瑰丽斑斓的生命之美。
▲在2022天府书展上举行的《高原之灵》新书发布会现场。
●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高原之灵》一书的由来,要从20多年前在石渠的一份嘱托说起。
被誉为“雪山之王”的雪豹,是高海拔地区的顶级捕食者和旗舰物种,对栖息地完整性和原真性要求较高,是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示器”。但很多研究者终其一生,也没能在野外看到一只活体雪豹。国外著名动物专家乔治·夏勒在新疆、青海、西藏等地考察雪豹几十年,也曾经发出过无奈的感叹。难找,是最大的原因。雪豹行踪诡秘,活动在海拔3100—5700米的偏远荒僻之处。在吕玲珑看来,人类关于雪豹的了解实在太少。他说,过去在石渠是拍不到雪豹的,它们的踪迹太过隐秘,每次听说有雪豹的消息便立刻赶过去,却始终扑空。有一次,他在老乡家借宿时听到外面有动静,当时正值深夜,出来一看究竟,结果却和雪豹擦肩而过,引以为憾。由此,他特地嘱托石渠当地人:“你们一定要守护好这片土地,守护好雪豹的家园。”守护,除了像护林员、当地村民们这样的坚守者的付出和努力,吕玲珑认为,自己也可以通过另外一种方式相向而行——用镜头说话,用镜头呼唤,让镜头告诉我们,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高原探险摄影家吕玲珑。
为了长期观察雪豹的真实生活场景和习性,拍摄雪豹珍贵的野外原生态影像资料,吕玲珑每一年都会有近200天驻扎在山上,与雪豹毗邻而居。多少次,他在极寒的高原低温环境下,默默蹲守,无言地等待雪豹的出现。有一张照片,是吕玲珑头戴草冠,身穿迷彩服。吕玲珑解释道,这样装扮,是为了接近雪豹,让雪豹慢慢习惯他的存在,把他当成大自然的一部分。还有几张吕玲珑在山上的生活照。照片里的他,胡子拉碴,蓬头垢面。吕玲珑说:“我一上山,就一个月洗不了脸,更别说洗澡洗脚,因为山上压根就没有水。”他跟踪拍摄雪豹达6年之久,在山上期间,从晚上睡进帐篷,到第二天起来,用他的话来说“脚都是冰凉的,从来没有暖和过”。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8月一天,正在山里静守的吕玲珑发现了一只雪豹。“远远的,像一块白石头,必须要用1000毫米的镜头才能看清它的姿态。”吕玲珑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这是人类第一次用照相机,而不是用红外摄像机拍到花丛中的雪豹。我静静地看着它,它也静静地看着我。”
在《高原之灵》里,无论是高山乱石、草甸花海,还是吕玲珑搭建的帐篷周围,雪豹的矫健身姿都被定格在镜头里。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时而母子结伴从容淡定地散步嬉闹,时而怡然自得地休憩或闪电出击捕食,雪豹的生活似乎从没有被吕玲珑这位“入侵者”惊扰过。而且,他和雪豹之间的关系和距离,也从一开始的千米之外的高度警惕,紧张对视,逐渐缩短到彼此最近距离大约5米远的“相互欣赏”。不打扰,是人类与野生动物相处的最好方式。
▲高原探险摄影家吕玲珑在《高原之灵》新书发布会现场。
●保护好野生动物是一种温情的叙事
观念在更迭,社会在进步,保护好野生动物,是一种温情的叙事,这种叙事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每一个人都应该为此而尽到自己的责任。如何将吕玲珑的生态环保理念准确地传递给读者,是《高原之灵》的编辑团队在拿到书稿那一刻就思索的问题。“吕老师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让人动容,也让我们更加坚定地想要把这本书做得更好。在拿到文字稿和庞大的图片库后,我们和主创团队仅是从数十余万张图片中挑选出最合适的约500张图片,就耗时一年。在编辑的过程中,我们更是字斟句酌,不敢放过任何一个需要核实的知识点。”
在编排稿件时,书中的页脚处都分别添加了图片对应的动物名称,其中包含中文名、拉丁学名和藏文名。为了确保图片与文字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编辑团队查证了大量的名词术语,和专家组反复确认照片中动物的学名以及该物种的所属纲目。比如有一次文字稿中描述照片中的动物为喜马拉雅鬣羚,在非专业人士中,鬣羚属的三个亚种苏门答腊鬣羚、中华鬣羚和喜马拉雅鬣羚在外观上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在专业人士查看上千张图片及多段视频,结合长期科考与目击观察的经验后,判断出文字所描述的喜马拉雅鬣羚其实是中华鬣羚。另外,对于文字内容中涉及的数据,例如平均气温、海拔、湿地面积等,都以专家组认证的科考成果和石渠当地政府和居民反馈的信息为基准。特别是在编辑的过程中,还及时根据公布的最新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确定书稿中的国家一级和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种类,保证了内容的时效性。
难题虽有,但总算还是各个击破。反复推敲、仔细核对、多方求证……编辑的工作便是在看似枯燥的过程中,找到别样的乐趣。同时,这也是在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一份贡献。(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