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六个小技巧,心理学奖励儿童的方法
家长都会采用奖励的方法引导儿童建立规则和提升儿童学习动机。
心理学家斯金纳曾经用老鼠和鸽子等动物做过奖励的实验,并提出了更为完善的“强化”理论体系。老鼠被放在斯金纳特意设计的笼子里,它不经意按压到机关按钮后,得到了机关投放的食物。于是老鼠学会了按压按钮获取食物,后期还学会了从多个按钮中区分出能产生投食效果的那一个。斯金纳认为,老鼠获得食物的反馈使它习得了按压按钮的行为,这一过程被称作强化,食物被称为强化物。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被广泛运用于动物训练和个体行为矫正领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心理学家的动物“强化”(奖励)实验
家长给予孩子的强化物可能有食物,也可能有精神上的鼓励。那么在使用奖励或强化时有哪些注意的方面呢?提出以下几条供大家参考:
1、多用精神或活动奖励,少用物质奖励,使儿童的追求层次提高。假如孩子完成了一项成就,比如自己学会了穿袜子或者某项新技能,与其给一个棒棒糖或一个玩具,不如奖励给孩子一起玩游戏的机会。曾经有家长奖励孩子谁先吃完饭谁获得洗碗的机会,结果最后孩子饭也吃好了,碗也自己洗了。
2、夸奖要有依据,让孩子获得真正的自信。虽然多对孩子鼓励是正确的方向,而且不少家长也执行得比较好,但是“你好棒啊!”“你好聪明啊!”这些常常落在儿童耳边的赞语可能会让他们逐渐麻木。在没有挑战的任务中成功或在太难的任务中失败时,这种空虚的赞扬可能会让儿童感到乏味或抵触。不但要鼓励他们,还需要告诉他们为什么棒。而比较合适的归因,应该是儿童的努力和大胆尝试,这样可以提升他们的学习动机。
3、奖励的时机要灵活,给孩子制造惊喜。如果奖励发生在特定的事件或稳定的时间,那么孩子的行为活动就有所期待,只是为了获得奖励而努力,其他事情或时间可能消极怠工。告诉孩子吃饭后才能吃零食,孩子就把零食当成好东西,当成奖励,而吃饭只是一种手段,就不好好吃饭了。
4、持久的动机来源于内驱力,将物质奖励和兴趣、学习绑定的方法要慎用。有这样一个故事:一群男孩总是在一个独居的老人家门口踢球比赛,老人觉得他们太吵了,怎么也赶不走,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他把那群男孩叫到面前,给每位男孩发了1美元做奖励,并鼓励他们每天来这里踢球。一开始孩子们每天都来踢球,非常积极。一周以后,老人的奖励从每人1美元变成了0.5美元。孩子们每天还是来踢球,但好像没有前几天那么卖力了。第二周,老人不再支付奖励,这让男孩们非常生气,觉得自己按时打卡,居然没有奖励了,就再也不来踢球了。老人的家门口前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5、持久的动机得益于长远的目标,所以给孩子画大饼还是需要的。但是孩子们往往只醉心于眼前的利益,而忘了那个目标。本来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当科学家,最后目的变成了赚钱,然后发现学习很累,一时半会儿又赚不来钱,又受到“读书无用论的”蛊惑,导致其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因此,奖励需要走小步子,同时需要把短期奖励和长期的大饼联系起来。
6、奖励适用于塑造那些简单的行为习惯,比如善于提问的行为、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不适用于困难的、个体难以达到的任务。可以通过强化程序让大猩猩学会仰卧起坐,但是小狗却不行。对于本来就有学习困难的学生,以学习进步为指标进行奖励,就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甚至适得其返。
大猩猩和不会做仰卧起坐的小狗
7、总之奖励只是一种调节个体动机的手动,我们要尝试通过外部奖励引导出学生的自我奖励模式和内在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