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猫咪>正文

仁宗认母真实原型,历史上真有狸猫换太子

人气:306 ℃/2024-06-08 00:02:44

关于宋仁宗赵祯的身世,有一种至今流传的说法,这就是“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故事最早源自元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也是清代古典名著《三侠五义》的一个章回,说的是北宋第三代皇帝宋真宗赵恒,年长无子,江山后继乏人,幸喜他的两个妃子刘妃和李妃相继有了身孕,真宗将她们一起召见,各给信物,并言明谁生下太子就立谁为皇后。

一石激起千层浪,皇后之位的竞争悄然而起,狡诈阴险的刘妃生怕李妃早生太子,夺取后位,便勾结死党太监郭槐,买通接生婆尤氏,用剥去皮的狸猫,换取了李妃所生的太子。 并让宫女寇珠把换出的太子投入护城河中,以绝后患,寇珠良心不昧,将太子交与正直的太监陈琳,借给八贤王赵德芳贺寿送礼之机,将太子装入礼盒,送到八贤王那里,抚养成人。

李妃也因生妖胎而被打入冷宫,以致后来刘妃怀疑太子未死,审讯寇珠、陈琳,火烧冷宫,冷宫太监救出李妃,逃往陈州(现在的河南省淮阳),包拯陈州放粮,得遇李妃,暗护回朝,铡了郭槐,弄清了事实真象,仁宗赵祯这时已经做了皇帝,知道自己的身世之后,自责对生母李妃未尽孝道,便让包拯打其龙袍,以示不孝之过。

以上这些毕竟是传说故事,大部分纯属虚构,真正的历史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故事发生在北宋真宗年间,当时真宗赵恒曾经有过五个皇子,都因福薄寿短,相继夭折,且宋真宗和刘德妃刘娥均已四十五岁,身边还没有一个儿子,而刘德妃的专宠,影响了真宗与其它嫔妃的接触,因此,子嗣成了他的一大心病。

刘德妃虽然外表谦和,却颇于心计,封建社会的皇宫内"母以子贵"这一现象,更使她日思夜想要有一个儿子,好借此机会爬上皇后的宝座,但她入宫三十年来一直没有生育,残酷的现实促她想出了一个以李代桃的妙计。

刘德妃身边有个侍女姓李,浙江人,为人庄重规矩,而且少言寡语。德妃命令她负责真宗的寝息,每天为真宗铺床叠被,抱衾送枕。 李侍儿本来就生的面容姣美,加之每天接近真宗,天长日久,身怀有孕。

有一次,李氏和真宗一起到高台上欣赏风景,忽然她的玉钗啪地一声掉在地上,李氏觉得这是个不好的兆头,而真宗却暗自念道:如果玉钗完好不碎,那么生下来的一定是个男孩结果玉钗无损,真宗非常高兴。不久,李氏就生下一个皇子,就是后来的宋仁宗赵祯皇帝(据说是赤脚大仙转世,在位长达四十二年,驾崩之后葬于永昭陵)。

当时刘娥还是个德妃,未能进位皇后,她对李氏生子非常关注,听到皇子降生的消息,欣喜若狂,可她又怕李氏的儿子成为皇位的继承人,母以子贵使李氏娥了资本与自己争夺皇后位置,给她造成巨大的威胁。

但德妃也娥自己的优势,她不仅是皇帝的宠妃,而且李氏又是她的奴婢,对她自然俯首听命,于是就变被动为主动。 皇子刚刚降生,她便赶到了,威胁加利诱,迫使李氏交出了儿子,谎称是自己的儿子,让杨妃保育抚养,并告诫所有知情人,不许走漏一丝风声。

李氏为了儿子的将来,虽心中不满,但也不敢造次,于是刘德妃四十五岁生下皇子成了朝野共知的消息。真宗自然也希望借此增加德妃做皇后的资本,默认了她的这一做法,宫里的人都惧怕她的威严,谁也不敢泄漏真情,刘德妃也因此在大中祥府五年顺利晋升为皇后。

在皇宫后院,能生下太子是嫔妃们的极大荣耀,而李氏生前却从未享受过任何尊荣,只是被封为崇阳县君(属嫔妃中最低的一级),除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号从才人到婉仪,又到顺容外,其它无任何变化。

真宗驾崩,仁宗即帝位,垂帘听政的刘太后又把李氏赶到了宋真宗陵墓居住,直到李氏病重,才急忙把她晋封为宸妃。 但很快病死,年仅四十五岁。李宸妃死后,专横跋扈的刘太后对她的葬礼不愿过分张扬,准备按一般宫女的礼仪草草埋葬。

丞相吕夷简得知后,对刘太后的亲信宦官罗崇勋说:李宸妃实为当今皇帝的生身母亲,应用皇后之礼仪盛殓,如若丧不成礼,日后皇上一旦知晓,可别怪七吕简未尽到责任。并上奏刘太后,要打破历代葬礼的规矩,在皇仪殿用皇后之礼仪为李宸妃致丧。

刘太后生怕有人把话挑明,自己二十年来的努力将毁于一旦,急忙宣布退朝,匆匆引仁宗进入后殿。随即单独如召见吕夷简,反守为攻道:你想干预内宫之事吗?死了一个宫女,你何必这样认真。

吕夷简回答说:臣身为丞相,事无内外大小,都应管。刘太后非常气愤,质问道:难道你存心离间我们母子吗?吕夷简直言:太后如何不顾念刘氏家族?臣不敢多言,但若欲使刘氏久安,则李宸妃葬礼万难从轻。 刘太后深知其中利害关系,才勉强同意。

直到刘太后去世之后,宗室的燕王赵元俨才把事实真相千诉了宋仁宗,仁宗听此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万分悲痛,数日不理朝政,并向全国颁布诏书,公布事实真相,谴责了自己未尽生养死葬的孝心,追封李宸妃为皇太后,谥号"庄懿",后改为"章懿",并且亲自主持迁葬李宸妃的仪式,率领文武百官为生母致祭,打开棺木一看,见棺内充满水银,李宸妃身着皇后服饰,尸体丝毫无腐,皮肤完好,色泽如生,这才稍稍心慰,并给刘氏家族人加官晋级。

至此,吕夷简的良苦用 心才有了实际意义。

这段宫廷丑事,后来传到民间,经过多次的演绎改编,才成为"狸猫换太子"这一历史故事。

那么,问题来了,宋真宗的皇后刘氏,即章献明肃皇后,名不详,民间戏曲中将之称为刘娥,是宋朝第一位摄政的皇太后,刘娥当政期间号令严明,赏罚有度,对家人虽任用官职,但并不允许他们插手朝政。

在大是大非面前,她更尊重士大夫们的意见,王曾、张知白、吕夷简、鲁宗道都得到了她的重用,刘氏姻族也没有做出为害国家的祸事。刘娥也非常简朴,当初身为皇后时服饰简朴,当了太后依然未改习性。

除了生活上的表率,她对人才的选拔任用都是以国家大计为重。在刘娥当政的10年期间,她开科取士考上来的人材,是宋朝有史以来最多的,也是质量最高的。

就连史书上也评价刘娥“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注:吕之汉朝刘邦的皇后吕雉,武指的是唐朝武则天),完成了宋政权从真宗时代到仁宗时代的平稳交接,为宋在仁宗时期的繁荣打下基础。常与汉吕后、唐武后并称,史书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为什么会被后人看成是个十恶不赦的恶毒太后呢?这或许是出于男权意识,或许是基于正统观念,加上宋初有过兄终弟及的先例,而真宗又确有一个能干的弟弟泾王赵元俨,便出现了许多传闻,说刘后在真宗临终时,以不正当手段排斥赵元俨,从而攫取了最高权力。

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称,在真宗病逝前最后一刻,真宗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胸,又伸出五指,再展三指,以示意叩榻问疾的诸大臣。后有人臆测,当时真宗是想让自己的弟弟,也即小说戏文中知名度极高的“八千岁”元俨摄政并辅佐赵祯。

但刘后于事后派人对大臣解释说,官家所示,仅指三、五日病可稍退,别无他意。 元俨闻听此事后,发现自己已成为刘后当权的障碍。为了避免遭到刘后的残酷政治打击,他立即闭门谢客,不再参与朝中之事,直至刘后去世,仁宗亲政。

然而,传闻毕竟不是事实。据可靠资料记载,真宗病危时,惟一不放心的就是自己年幼的儿子,生怕皇位落入他人之手。他最后一次在寝殿召见了大臣们,宰相丁谓代表文武百官在真宗面前信誓旦旦地作出承诺,皇太子聪明睿智,已经作好了继承大统的准备,臣等定会尽力辅佐。

更何况有皇后居中裁决军国大事,天下太平,四方归服。臣等若敢有异议,便是危害江山社稷,罪当万死。这实际上是向真宗保证将全力辅佐新皇帝,决不容许有废立之心。真宗当时已经不能说话,只是点头微笑,表示满意。

事实上,真宗晚年,刘皇后的权势越来越大,基本上控制了朝政,再加上宰相丁谓等人的附和,因而真宗的担心并非毫无道理。 真宗留下遗诏,要“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相当于让刘后掌握了最高权力。

明道二年,刘太后病逝,仁宗刚刚亲政,这个秘密也就逐渐公开了。至于是谁最早告诉仁宗实情的,现在已很难弄清楚,凡是那些与刘太后不和的人均有可能向仁宗说明真相,但可能性最大的当是“八千岁”皇叔赵元俨和杨太妃。

赵元俨自真宗死后,过了10余年的隐居生活,闭门谢客,不理朝政,在仁宗亲政之际,赵元俨突然复出,告以真相,应该是情理之中。 杨太妃自仁宗幼年时期便一直照料其饮食起居,仁宗对她也极有感情,在宫中称刘后为大娘娘,呼杨太妃则为小娘娘,杨太妃在那样的政治环境中说出实情也是极有可能的。

无论如何,仁宗了解了自己的身世。

这就是“仁宗认母”这一事件整个过程,当然,历史上真实事件肯定与包拯毫无关系,加上包拯,只不过是后人对包拯包青天刚直不阿的性格断案如神的传说的一种崇敬和敬仰而已,凡有扬名显德事,都想拉扯上他。真是情况却是,这件事发生在仁宗亲政之前,也就是仁宗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以前,而此时包拯还是一个布衣百姓。直到仁宗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29岁的包拯才考中进士,本被派到建昌县(今江西永修)任职,由于包拯为孝敬年事已高的双亲,请求回到家乡附近任职,于是在和州(今安徽和县)做官。但由于还不在父母身边,包拯又辞职回家,孝养双亲多年。直到双亲去世,包拯守丧期满,才在亲友劝告下,离家去天长县(今属安徽)任职,而这时他已经40岁,步入中年了。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没有去过京城,哪能帮助仁宗寻找生母呢!

另经后人发现,《金丸记》的情节“与明代纪太后事相类”。纪太后即宪宗妃、孝宗生母,“时万贵妃专宠而妬,后宫有娠者,皆治使堕之。一日,帝行内藏,妃应对称旨,悦之,一幸有身。

万贵妃知而恚甚,令婢钩治之。婢缪报曰病痁,乃谪居安乐堂,久之,生孝宗。贵妃使门监张敏溺焉,敏佯奉命而密藏之他室。至五六岁,犹未剪胎发。成化十一年,帝偶召敏栉发,照镜曰:老将至而无子。敏伏地曰:万岁已有子也。

帝愕然问安在。太监怀恩顿首曰:皇子潜养西内。帝大喜,即日遣使迎皇子。怀恩赴内阁具道其事,群臣皆大喜,明日入贺,颁诏天下。而万贵妃日夜泣,怨群小绐我。其年,妃暴薨,敏亦吞金死”。

——你看,万贵妃多像剧中的刘皇后,纪妃多像剧中的李美人,且当时亦有人以纪姓为李姓,明孝宗则多像剧中的宋仁宗,而剧中的宫女寇珠和太监陈琳史无其人,反而跟救过明孝宗小命的宫婢与张敏高度相似。

因此,后世有戏曲研究者认为,《金丸记》或“借宋事以寓意耳”(董康《曲海总目提要》卷三九)。但《金丸记》的基本情节明显来自元杂剧《抱妆盒》,元人不可能预知明朝事。

不过,不排除这样的情况:《抱妆盒》故事由于暗合明代成化朝的宫闱秘闻,因此在成化朝之后流传更广,并被文人改编成更多版本,明人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便认为,《金丸记》“出在成化年,曾感动宫闱,内有佳处可观”。

成化年间,还有弹词《新刊全相说唱足本仁宗认母传》流传。在这一版本中,开始出现了包公的角色,讲述包公陈州粜米,有一名贫婆前来告状,状告当今皇上不认生母。包公仔细盘问,得知贫婆乃是宋仁宗生母李妃。经三审郭槐,包公查得真相,使李妃与仁宗母子相认。

搜索更多有关“仁宗认母真实原型,历史上真有狸猫换太子”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